洗涤干燥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1665289阅读:228来源:国知局
洗涤干燥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提供一种洗涤干燥机。从涡形流路出口(801)至加热器入口(802)的流路成为扩大流路,加热器入口(802)的流速分布偏移。因此,需要使在扩大流路部的短距离偏移的流动均匀化。本发明的洗涤干燥机在从涡形流路出口至上述加热器入口的流路至少设置第一风向板以及第二风向板,第一风向板位于比第二风向板更靠上述叶轮侧的位置,并且使第一风向板和第二风向板位于比连结上述叶轮中心与设置于上述涡形流路出口的舌部前端的线更靠旋转方向下游侧的位置。
【专利说明】洗涤干燥机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具备对衣物进行干燥的机构的洗涤干燥机。
【背景技术】
[0002]利用能够连续进行洗涤至干燥的洗涤干燥机的衣物的干燥以如下方式进行:通过送风风扇和热源制造出高温低湿度的空气,将该空气吹入到洗涤槽内,提高衣物的温度,使水分从衣物蒸发,将蒸发的水分排出到机外。作为蒸发的水分的去除方法,有直接排出到洗涤干燥机外的排气方法(始终供给新鲜的空气)和使蒸发的水分冷却结露而去除水分的除湿方式(使同一空气循环)或者组合这些的方式,在家庭用中大多使用向设置了洗涤干燥机的室内排出的水分少的除湿方式。
[0003]作为能够连续进行洗涤至干燥的洗涤干燥机,例如有下述专利文献I记载的洗涤干燥机。在该公报中,有以下的记载。在具有收纳衣物的旋转滚筒、驱动该旋转滚筒的马达、支撑上述旋转滚筒的框体且进行干燥运转的洗涤干燥机中,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干燥运转中,设置向上述旋转滚筒内送风的机构,作为上述送风的机构的一部分使用叶轮,将位于收纳叶轮的涡管的管口的下游侧的流路分岔为多个。
[0004]根据该专利文献I记载的发明,将位于收纳叶轮的涡管的管口(本说明书中称为舌部)的下游侧的流路(本说明书中指从涡形流路出口至加热器入口的流路)朝向加热器分岔为多个流路,从而能够使穿过加热器的风的流速分布均匀化,使加热器的发热量稳定。使发热量稳定,由此使通过加热器后的触到衣物的暖风的温度也稳定,可以使衣物的干燥运转时间、加热器消耗的电力的偏差降低,能够减少浪费的电力,达到省电化。
[0005]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45512号公报

【发明内容】

[0006]在上述现有技术中,利用安全性高的PTC加热器。根据该加热器特性,通过加热器的空气即使是低速但相对于加热器具有均匀的流速分布的情况,与相对于加热器的长度方向、高度方向局部高速地流动的情况相比,与空气的热交换效率良好。因此,通过将从涡形流路出口至加热器入口的流路朝向加热器分岔为多个,使穿过加热器的风的流速分布均匀化。即,考虑到使加热器的发热量稳定,能够在消耗电力量的降低上发挥极大的效果。然而,没有关于风向板(专利文献I中称为分隔板)的设置位置的详细的记载,根据上述风向板的设置位置,有可能使流路阻力增加,由此存在风扇性能降低的可能性。
[0007]一般来说,对于具有涡形流路的离心型流体机械来说,重要的是在设计点流量以下的流量范围内,在涡形流路,使从叶轮排出的高速的流动在到达风扇排出部为止尽量减少损失而恢复到静压。而且,希望从叶轮排出的高速的流动在流路截面积渐渐扩大的涡形流路中,在该流路流动的过程中,渐渐地恢复静压。然而,在相对于涡形流路中的空气的流动设置风向板等的情况下,有可能其自身成为流路阻力,产生损失而使风扇性能降低。例如为,在风向板的壁面与流体之间产生的摩擦损失、在风向板的最上游侧前端部与流动之间产生的冲突损失等。
[0008]如上述专利文献I所述,若在涡形流路的舌部附近附加用于对流路进行分岔的风向板等的可能成为流路阻力的部件,则在风向板的前缘部附近产生流动的停滞,静压变高,这个比风向板更影响涡形流路上游侧的流动的状态。其结果,不能得到所希望的静压恢复,在涡形流路的舌部附近产生逆流而风扇性能大幅度地降低等,成为问题。
[0009]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如下洗涤干燥机,该洗涤干燥机维持风扇性能的同时得到通过风向板的从涡形流路出口至加热器入口的急扩大流路中的整流效果,并且降低了干燥运转时的消耗电力量。
[0010]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是具有收纳衣物的旋转滚筒、驱动该旋转滚筒的第一马达、支撑内置上述旋转滚筒的外槽的框体,并且进行干燥运转的洗涤干燥机,其特征在于,设置送风风扇单元,该送风风扇单元具备:具有多片叶片的叶轮;驱动该叶轮的第二马达;形成涡形流路的风扇壳体及风扇罩;以及对从上述叶轮所排出的空气进行加热的加热器,在从上述涡形流路出口至上述加热器入口的流路至少设置一片风向板,上述风向板位于比连结上述叶轮中心与设置于上述涡形流路出口的舌部前端的线更靠旋转方向下游侧的位置。
[0011]本发明的效果如下。
[0012]这样,将风向板的前缘位置设置在与涡形流路的舌部相比更靠旋转方向下游侧,从而使风向板前缘的流动的停滞相对于舌部尽量为下游侧,使通过该流动的停滞而静压上升的区域为与上述舌部相比更靠下游侧。因此,能够抑制对比涡管的舌部更靠旋转方向上游侧的流动产生的坏影响。因此,在涡形流路中,从旋转方向上游侧朝向下游侧,能够渐渐地恢复静压,即使设置风向板也能够维持风扇性能,并且对于扩大流路的偏移的流动,能够发挥整流效果。
[0013]因此,不用降低风扇性能,就能够使加热器入口的流速分布均匀。因此,加热器的发热量上升,能够提高对于空气的加热器的加热效率(例如,空气的加热量+加热器的输入电力),所以能够缩短干燥运转时间,因此能够降低干燥运转时使用的电量。而且,在使干燥运转时间与以往同等的情况下,如上所述,通过加热器入口流速分布的均匀化,加热器的加热效率提高,能够生成比以往高温度的暖风,所以能够降低风扇的风量(降低风扇转速)。即,能够降低用于驱动风扇的马达的输入电量。因此,根据本发明,能够比以往进一步降低干燥运转时的消耗电量。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4]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例的洗涤干燥机内部的构造的侧视图。
[0015]图2是表示送风风扇单元的外观的立体图。
[0016]图3是表示卸下送风风扇单元的风扇罩的状态的俯视图。(从叶轮吸入侧观察的俯视图)
[0017]图4是送风风扇单元的风扇罩的俯视图。(从马达侧观察的俯视图)
[0018]图5是表示PTC加热器的俯视图。
[0019]图6是以图2所示的点划线切断,从箭头A观察的局部剖视图。
[0020]图7是表示卸下送风风扇单元的风扇罩的状态的俯视图。(从叶轮吸入侧观察的俯视图)
[0021]图8是表示卸下送风风扇单元的风扇罩的状态的俯视图。(从叶轮吸入侧观察的俯视图)
[0022]图9是表示卸下送风风扇单元的风扇罩的状态的俯视图。(从马达侧观察的俯视图)(实施方式I)
[0023]图10是表示润形流路舌部的局部立体图。
[0024]图11是表示卸下送风风扇单元的风扇罩的状态的俯视图。(从马达侧观察的俯视图)(实施方式I)
[0025]图12是以图11所示的虚线包围的区域的放大图。(实施方式I)
[0026]图13是表示卸下送风风扇单元的风扇罩的状态的俯视图。(从马达侧观察的俯视图)(实施方式I)
[0027]图14是以图13所示的虚线包围的区域的放大图。(实施方式I)
[0028]图15是从马达侧观察送风风扇单元的俯视图。(实施方式I)
[0029]图16是以图15所示的点划线切断,从箭头B观察的局部剖视图。(实施方式I)
[0030]图17是以图15所示的点划线切断,从箭头B观察的局部剖视图。(实施方式2)
[0031]图18是第二实施方式的扩大流路部的放大图。(相当于第一实施方式的区域1104)(实施方式2)
[0032]图19是以图15所示的点划线切断,从箭头B观察的局部剖视图。(实施方式3)
[0033]图20是表示卸下送风风扇单元的风扇罩的状态的俯视图。(从马达侧观察的俯视图)(实施方式4)
[0034]图21是表示卸下送风风扇单元的风扇罩的状态的俯视图。(从马达侧观察的俯视图)(实施方式5)
[0035]图中:
[0036]100 —洗漆干燥机,201—送风风扇单兀,202—叶轮,203—马达,204一风扇罩,205—喇叭口,206—喷出口,207—风扇壳体,301—加热器,301a—设置了正特性热敏电阻元件和叶片的区域,303—叶轮圆环部,304—涡形流路,305—涡管舌部,501—正特性热敏电阻元件,502—叶片,601、602、603—空气的流动方向,701—叶轮旋转方向,702—空气的流动方向,801—涡形流路出口,802—加热器入口,803—扩大部流路的主流区域,804—扩大部流路的分离区域,901、902—风向板,903—叶轮旋转中心,905—接线,906、907、908—空气的流动方向,1001—叶轮旋转方向,1103—扩大流路的中心线,1301—风向板,1302、1303—空气的流动方向,1501—切断线,1701、1901、2001、2002、2003、2004—风向板,2005、2006、2007、2008—空气的流动方向,2101—送风风扇单元,2106—风向板,2107、2108—空气的流动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0037]以下,利用图1至图2,说明用于实施本发明的方式(以下,称为实施方式)。
[0038]《第一实施方式》
[0039]首先,利用图1,说明本发明的滚筒式洗涤干燥机100的构造。
[0040]图1是表示滚筒式洗涤干燥机内部的构造的侧视图。[0041]本发明的滚筒式洗涤干燥机100具备:收纳衣物并进行洗涤以及脱水、干燥的滚筒3 ;使该滚筒3旋转的主马达4 ;以及支撑滚筒3的框体I。在此,构成外廓的框体I安装于基座Ih上,由左右的侧板(未图不)、前面罩lc、背面罩Id、上面罩Ie构成。
[0042]而且,堵住用于取出放入衣物的投入口的门9设置在前面罩Ic的大致中央,通过设置在前加强件37的铰链(未图示)可开闭地被支撑。封闭门9的外槽开口部的部分由凹状的玻璃9a形成,以便耐住干燥时的热。
[0043]滚筒3是可旋转地被支撑的圆筒状,在其外周面的主体板3e以及背面的底板3d具有多个用于通水以及通风的贯通孔3f,在前侧端面设置有用于取出放入衣物的开口部3a。在主体板3e的前端部与主体板3e同心状地具备与滚筒3 —体的流体平衡器3c。在主体板3e的内侧设置有多个向轴向延伸的提升器3b,若在洗涤、干燥时滚筒3旋转,则衣物反复如下动作,利用提升器3b和离心力沿主体板3e被抬起,利用重力下落。
[0044]干燥导管29的上部与设置在框体I内的上部右侧后方的干燥过滤器8连接。从干燥导管29进入干燥过滤器8的空气通过干燥过滤器8的筛网过滤器而去除线头。而且,干燥过滤器8与吸气导管(未图示)连接,吸气导管的另一端与送风风扇单元201的吸气口连接。
[0045]在本实施方式中,向滚筒3内吹入风的机构设置在框体I内且从门9侧观察滚筒3的旋转轴的右上,利用主马达4反复使滚筒3向右旋转或者向左旋转时,向由于滚筒3的旋转而被抬起的衣物吹风而使其干燥。在此,上述吹风的机构包括:送风风扇单元201 ;设置在该送风风扇单元201的喷出侧而对风进行加热的加热器301 ;设置在加热器301的下游的暖风吹出口 32 ;以及连接这些的风路构成。
[0046]送风风扇单元201的喷出口 206与暖风导管30连接。暖风导管30经由橡胶制的蛇纹管30a、蛇纹管接缝(未图示)与设置在外槽罩2d的暖风吹出口 32连接。使马达203高速旋转,从而产生高压力的空气。由此,从暖风吹出口 32向滚筒内吹出高速的风,将该高速的风吹到衣物,利用风的力能够抻开衣物上的皱纹。而且,送风风扇单元201设置在框体I内的上部右侧,所以暖风吹出口 32设置在外槽罩2d的右斜上的位置,尽量缩短到暖风吹出口 32为止的距离。因此,能够防止压力损失的增加,能够高效地将高速的风吹到衣物上。
[0047]干燥运转时的风的流动如下。若运转送风风扇单元201,接通作为热源的加热器301的电源,则从暖风吹出口 32向滚筒3内吹入高速的暖风(箭头41),接触到湿的衣物,对衣物加热而使水分从衣物蒸发。变为高温多湿的空气从设置在滚筒3的贯通孔3f流入外槽2,从吸气口 2a通过橡胶制蛇纹配管29a,被吸入至干燥导管29,在干燥导管29中从下向上流动(箭头42)。在干燥导管29的壁面流淌来自水冷除湿机构的冷却水,高温多湿的空气与冷却水接触而被冷却除湿,成为干燥的低温空气进入干燥过滤器8。通过设置在干燥过滤器8的筛网过滤器而被去除线头,进入吸气导管(未图示),被吸入送风风扇单元201 (箭头43)。并且,进行如下循环,被送风风扇单元201加压后流至加热器301 (箭头44)而被再次加热,吹入滚筒3内。
[0048]接下来,利用图2、图3、图4、图5,详细说明送风风扇单元201。图2是表示送风风扇单元201的外观的立体图。图3是表示卸下送风风扇单元201的风扇罩204的状态的俯视图(从叶轮吸入侧观察的俯视图)。图4是送风风扇单元201的风扇罩204的俯视图(从马达侧观察的俯视图)。图5是表示PTC加热器301的俯视图。[0049]送风风扇单元201由叶轮202、驱动叶轮202的马达203、内置叶轮202的风扇壳体207、风扇罩204构成。在风扇壳体207设置有用于使马达传动轴203a (参照图6)通过的、开口为圆形的孔207a (参照图6)。在风扇罩204设置有开口为圆形的喇叭口 205。并且,叶轮202和风扇壳体207的马达传动轴通过孔207a (参照图6)和风扇罩喇叭口 205和马达传动轴203a (参照图6)和马达203组装于同轴上。
[0050]另外,由叶轮202外周部的风扇壳体207和风扇罩204形成的内部空间形成有漩涡形的涡形流路304。在设计点流量以下的流量范围内,该涡形流路304进行一边将从叶轮202排出的空气的流动减速一边恢复静压的动作。在涡形流路304的出口有舌部305,并且在其旋转方向下游侧设置有加热器301。通过该加热器301制造衣物的干燥时所需的暖风。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加热器使用图5所示的PTC加热器301 (以下,成为加热器)。加热器301安全性高,在很多干燥机、洗涤干燥机中使用。加热器301是对多个正特性热敏电阻元件501通电从而使正特性热敏电阻元件501发热,为了使该发热高效地散热而设置有散热片502。多个正特性热敏电阻元件501和散热片502配置为一直线状,呈横宽的形状。加热器301具有根据通过加热器301的空气的流速而加热器发热量变化的特性。若流速增大,则加热器发热量也增大。然而,若达到某个流速,则成为饱和状态,加热器发热量变为恒定。上述的某个流速是设计者能够根据洗涤干燥机的干燥时所需的风量而任意地设定的。因此,通过加热器301的空气即使是低速但相对于加热器具有均匀的流速分布的情况,与相对于加热器301的长度方向、高度方向局部高速地流动的情况相比,与空气的热交换效率良好。
[0051]接下来,利用图6、图7、图8,对送风风扇单元201内的空气的流动进行说明。图6是以图2所不的点划线208切断,从箭头A的方向观察的局部首I]视图。图7和图8是表不卸下送风风扇单元201的风扇罩204的状态的俯视图(从叶轮吸入侧观察的俯视图)。若马达203旋转,则叶轮202向箭头701的方向旋转(图7),伴随于此,从喇叭口 205朝向叶轮202如箭头601所示流入空气。流入的空气如箭头602、603所示改变流动方向,利用叶轮202的叶片202a带来的离心力被升压而从叶轮外周被排出。并且,从叶轮外周排出的空气如箭头702所示,集中到涡形流路304并且被减速,通过涡形流路出口 801(参照图8),被加热器301加热后,从送风风扇单元喷出口 206排出。如上所述,加热器301具有如下特性,根据通过加热器301的空气的流速而使加热器发热量变化。若流速增大,则加热器发热量也增大。然而,若达到某个流速,则成为饱和状态,加热器发热量变为恒定。
[0052]此时,若通过加热器301的空气的流速分布即加热器入口的流速分布不均匀,则正特性热敏电阻元件501的发热量也不均匀,而且,若通过加热器301的空气相对于加热器301局部地超过饱和状态而成为高速的流动,则不仅加热器发热量不增加,由于其高速的流动而加热器301被冷却,从而暖风成为低温。若暖风的温度低,则湿的衣物的水分蒸发速度也变慢,干燥时间延长,甚至通电的时间变长而消耗的电量增大。
[0053]加热器301呈横宽的形状。而且,想使从涡形流路出口排出的空气以适当的流速通过加热器301,而且想使送风风扇单元尽量小型化,因此以从涡形流路出口 801 (参照图8)至加热器301的距离尽量短的方式设置加热器301。因此,从涡形流路出口 801朝向加热器入口 802流路截面积必须急剧扩大。并且,急剧的流路截面积的增大,强行使流动的急剧减速,产生分离。特别是,这样的急剧的流路截面积的增大带来流动的分离,成为较大的流体阻力,因此作为风扇的压力上升较大地降低。[0054]对于本形状的送风风扇单元201,进行了基于数值计算的流体解析。作为计算条件,赋予叶轮旋转数13500r/min、流量1.4m3/min解析的结果,风扇内部的流动、特别是从润形流路出口 801至加热器入口 802的流动的主流偏向涡管外侧的区域803,在其内侧,产生流动较大地分离的区域804。
[0055]因此,通过加热器301的空气的流速分布不均匀。若能够将从涡形流路出口 801至加热器入口 802的距离延长,则能够使加热器入口 802中的流速分布均匀。然而,在搭载于洗涤干燥机100的送风风扇单元201的情况下,若想在洗涤干燥机100的框体内将各部件高密度地安装,则需要将各部件小型化。因此,优选送风风扇单元201也尽量紧凑化。所以,必须使涡形流路出口 801与加热器入口 802的距离短,并且流路截面积的变化变大,因此,加热器入口 802的流速分布不均匀。
[0056]因此,希望为了使干燥运转时的消耗电量降低,不用使风扇性能降低,就能够使加热器入口 802的流速分布均匀。
[0057]利用图9、图10、图11、图12、图13、图14、图15、图16,说明本实施方式的送风风扇单元的第一实施方式。图9、图11是表示卸下送风风扇单元201的风扇罩207的状态的俯视图(从马达侧观察的俯视图)。图10是表不润形流路舌部的局部立体图。图12是图11所示的区域1104的放大图。如图9所示,为了使加热器入口 802的流速分布均匀化,在涡形流路出口 801至加热器入口 802为止的扩大流路设置第一风向板901和第二风向板902。而且,如图10所示,在涡形流路304的舌部305将风扇罩204和风扇壳体207重叠而形成。该舌部305在旋转方向1001的下游侧至上游侧具有平缓的倾斜,在本实施方式中,将旋转方向下游侧的部分作为涡形流路304的舌部305的前端。
[0058]利用图11、图12,说明风向板(901、902)的安装位置。首先,利用图11,对于用于说明风向板(901、902)的安装位置所需的作图线进行说明。首先,在加热器301中设置有正特性热敏电阻元件501、叶片502的区域作为区域301a。描绘通过该区域301a的宽度方向的大致中心和位于涡形流路304的舌部305的外周侧的流路的宽度方向的大致中心的直线1103。将该直线1103作为扩大流路的中心线。
[0059]接下来,描绘通过叶轮中心903且通过舌部305的前端的直线905。接下来,利用图12,对用于说明风向板(901、902)的安装角度所需的作图线进行说明。描绘通过第一风向板前缘901a和后缘901b的直线1201。描绘通过第二风向板前缘902a和后缘902b的直线1205。接下来,描绘沿着形成扩大流路的舌部305壁面(比舌部305旋转方向下游侧)的直线1103a。同样地,描绘沿着形成扩大流路的相反侧的壁面1203的直线1203a。并且,将直线1103与直线1201所成的角度设为Θ 1,将直线1103与直线1203a所成的角度设为Θ2,将直线1103与直线1205所成的角度设为Θ3,将直线1103与直线1207a所成的角度设为Θ4,Θ1、Θ 2是将从直线1103朝向直线1201以及1203a的顺时针方向为正。另一方面,Θ3、Θ 4是将从直线1103朝向直线1205以及1207a的逆时针方向为正。上述Θ 1、Θ2、Θ3、Θ 4是正的值。而且,与直线1103相比,将直线1203a侧作为涡形流路304的内周侧,与直线1103相比,将直线1207a侧作为涡形流路304的外周侧。而且,将从第一风向板前缘901a至后缘901b为止的距离设为LI,将从第二风向板前缘902a至后缘902b的距离设为L2。
[0060]接下来,利用图12,对具体的风向板(901、902)的安装位置以及角度进行说明。从马达203侧观察扩大流路,将第一风向板901设置在扩大流路的涡管内周侧,将第二风向板902设置在涡管外周侧。并且,第一风向板前缘901a和第二风向板前缘902a与直线905相比设置在旋转方向下游侧。第一风向板901的安装角度为Θ I < Θ 2,第二风向板902的安装角度为03< Θ4。而且,风向板的长度为LI > L2。使第一风向板的长度LI较长,就能够将在涡形流路出口 801中偏移的流动分配至更靠内周侧(涡管内周侧),能够使加热器入口 802中的流速分布接近于均匀。
[0061]S卩,在扩大流路中,能够将偏向涡管外周侧排出的空气的一部分通过第一风向板901,如图9的箭头906所示,分配至涡管内周侧。另外,通过第二风向板902,如箭头907、908所示,将从涡形流路出口 801偏移地排出的空气的流动分配至两个方向。这样,扩大流路中的偏移的流动分配至箭头906、907、908所示的3个方向。因此,能够使加热器入口 802中的流速分布大致均匀。
[0062]然而,风向板有可能成为流路阻力。这是因为在风向板的前缘(901a、902a)中流动停滞,从而静压上升,成为流路阻力,该流路阻力波及到涡形流路304的旋转方向上游侧。因此,将风向板(901、902)设置在与上述直线905相比更靠旋转方向下游侧。S卩,将风向板的前缘(901a、902a)位置设置在与涡形流路304的舌部305相比更靠旋转方向下游侧,从而将风向板前缘(901a、902a)中的速度的停滞所引起的静压上升产生的区域作为下游侧,能够抑制对比涡管的舌部305更靠旋转方向上游侧的流动产生的坏影响。因此,在涡形流路304中,从旋转方向上游侧朝向下游侧,能够渐渐地恢复静压,即使设置风向板(901、902)也能够维持风扇性能,并且对于扩大流路的偏移的流动,能够发挥整流效果。
[0063]对于本形状的风向板(901、902)的有无,进行了通过流体解析的风扇性能计算。在标准点流量中风扇效率变化大约1%,在设置了上述风向板(901、902)的情况与不设置的情况相比,风扇效率提高大约1%。这是因为与风向板的壁面流路阻力相比,没有风向板(901、902)的情况的流动的分离所引起的阻力的损失更大。因此,设置风向板(901、902)的效果从风扇效率维持的观点来看也是有效的。
[0064]而且,上述说明,对设置两片风向板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只要至少一片,就能够得到对于扩大流路中偏移的流动的整流效果。对于设置了 I片风向板的情况的实施方式,利用图13、图14进行说明。图13是表示卸下送风风扇单元201的风扇罩207的状态的俯视图(从马达侧观察的俯视图)。图14是图13所示的区域1204的放大图。首先,利用图14,对用于说明风向板1301的安装位置和角度所需的作图线进行说明。与图12相同的符号表示相同的部件。描绘通过风向板前缘1301a和后缘1301b的直线1401。将直线1401与直线1103成的角度设为Θ5,Θ 5是将从直线1103朝向直线1401的顺时针方向为正。风向板1301的安装位置和角度在上述直线905的下游侧,且风向板前缘1301a与直线1103相比位于涡管外周侧,并且Θ2> Θ5。另外,如上述的说明,将风向板前缘1301a的位置与直线1103相比设于涡管外周侧是因为想在扩大流路中偏移的流动尽量多地分配给涡管内周侦牝但风向板前缘1301a位于直线1103上、或者与直线1103相比靠涡管内周侧也能够得到与上述相同的整流效果。这样,在只设置I片风向板1301的情况下,有可能在风向板1301的低压侧的壁面1301c下游侧成为伴随着旋涡的流速慢的分离流动,但与没有风向板1301的情况相比,在加热器入口 802中,能够在加热器301的长边方向分配流动,得到流速分布均匀化效果。[0065]接下来,对风向板的高度方向的形状进行说明。图15是从马达203侧观察送风风扇单元201的图。图16是以图15所示的点划线1501切断,从箭头B观察的图。设置风向板(901、902)的风扇壳体207、风扇罩204通常以注塑成型加工的情况较多。因此,必须得在风向板(901、902)的高度方向设置拔模。因此,风向板(901、902)的截面形状,如图16所示,呈在风扇罩204侧设置风向板(901、902)的根部,随着朝向风扇壳体207侧变细的截面形状。而且,与上述反向地在风扇壳体207设置风向板的根部呈尖端细的截面形状,也能够同样得到急扩大流路的整流效果。然而,根据涡形流路304的形状,有在高度方向流动偏移的情况。例如,在流动偏向风扇壳体207侧时,为了兼得整流效果和防止流路阻力引起的风扇性能降低,优选在风扇罩204侧设置风向板(901、902)的根部,随着朝向风扇壳体207侧变细的形状。
[0066]《第二实施方式》
[0067]利用图17、图18,说明第二实施方式。图17是以图15所示的点划线1501切断,从箭头B观察的图。图18是第二实施方式的扩大流路部的放大图(相当于第一实施方式的区域1104)。第一风向板901和第二风向板902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如在第一实施方式中所述,如图9所示,若设置第一风向板901,则如箭头906所示,有能够分配流动的效果。然而,如图9所示,若在从涡形流路出口 801排出的空气的主流区域803 (参照图8)设置第一风向板901的前缘901a,则相对于该主流区域803的风向板前缘的流入角和连结风向板的前缘901a与后缘901b的直线所成的角度即相对于风向板的流动的仰角变大,有可能从风向板的低压侧的壁面901c朝向下游侧产生分离。作为这种情况的对策,设置第三风向板1701。如图17所示,将第三风向板1701设置在风扇壳体207侧。由此,实现进一步的整流效果。将第三风向板1701设置在风扇壳体207侧的理由是为了避免流路阻力的增大。另夕卜,若只考虑急扩大流路的整流效果,则风向板也可以设置在风扇罩204侧。利用图18,说明第三风向板1701的安装位置和角度。首先,对用于说明安装位置和角度所需的作图线进行说明。描绘通过第三风向板的前缘1701a和后缘1701b的直线1801。将该直线1801与直线1201所成的角度设为Θ 6,将上述直线1801与直线1205所成的角度设为Θ 7,Θ 6是将从上述直线1801朝向直线1201的顺时针方向为正。另一方面,Θ 7是将从上述直线1801朝向直线1205逆时针方向为正。第三风向板1701位于与直线1103相比更靠涡管内周侧,且使安装角度Θ6与Θ 7成为几乎相同的角度。这是,将由第一风向板901和第二风向板902形成的扩大流路部以第三风向板1701分割,由此抑制流路的扩大,这样,能够防止从涡形流路出口 801至加热器入口 802为止的扩大流路中的流动的分离。
[0068]如上述说明,通过设置第三风向板1701,对于从第一风向板901的低压侧壁面901c朝向下游侧产生的分离流动也能够发挥整流效果,所以能够进一步使加热器入口 802中的流速分布均匀化。
[0069]《第三实施方式》
[0070]利用图19,说明第三实施方式。图19是以图15所示的点划线1501切断,从箭头B观察的图。在洗涤干燥机的干燥工序中,有送风风扇单元201的运转在比风扇的设计点流量(最高效率点的流量)低流量侧运转的情况。作为与送风风扇这样的涡轮机的设计有关的一般的见解,可知在像这样在低流量侧运转的情况下,在叶轮202内部,叶片202a的子午面流动靠近叶片202a的护罩侧。上述叶片护罩侧相当于送风风扇单元201的风扇罩204侦U。即,在送风风扇的低流量运转时,涡形流路出口 801的流动从流路高度方向来看流动偏向风扇罩204侧。因此,为了在设计点流量和比设计点流量低流量侧的双方,兼得风向板的整流效果和防止风向板的流路阻力引起的风扇性能降低,做成如下形状,将第一风向板901的根部设置在风扇壳体207侧,随着朝向风扇罩204侧变细。另外,在比设计点流量低流量侧的运转时间多的情况下,也可以将第二风向板902的根部也设置在风扇壳体207侧。通过在上述的位置上设置风向板,能够维持风扇性能,并且使加热器入口的流速分布均匀化。
[0071]《第四实施方式》
[0072]利用图20,说明第四实施方式。图20是表示卸下送风风扇单元201的风扇罩207的状态的俯视图(从马达侧观察的俯视图)。在扩大流路上,在与直线905相比更靠旋转方向下游侧设置第一风向板2001,在与第一风向板2001相比更靠涡管外径侧设置第二风向板2002,在第一风向板2001与第二风向板2002的中间位置,且与第一风向板2001相比更靠后缘旋转方向下游侧设置第三风向板2003的前缘,在与第三风向板2003相比更靠涡管内周侧且与第一风向板2001的后缘相比更靠旋转方向下游侧设置第四风向板2004的前缘。通过设置上述4片风向板,如箭头2007所示,通过第一风向板2001和第四风向板2004将从涡形流路出口 801偏移地排出的空气的一部分分配至涡管内周侧。通过第三风向板2003如箭头2005和箭头2006所示分配流动。而且,第三风向板2003在第一风向板2001的低压侧壁面的后游产生分离的情况下,对该分离流动进行整流。并且,如箭头2008所示,通过第二风向板2002,对偏向涡形流路出口 801的外周侧的流动进行整流。通过像上述那样设置4片风向板,即使设置在旋转方向上游侧的风向板壁面的后游成为分离流动,设置在其下游侧的风向板也进行整流,所以得到更好的整流效果。设置5片以上风向板也得到相同的效果。然而,若过度地增加风向板片数,则会增加流路阻力。因此,在设置多片风向板的情况下,应使被这些风向板分隔的扩大流路的下游侧的流路截面积比涡形流路出口的流路截面积大。
[0073]《第五实施方式》
[0074]在第一至第四实施方式中,叙述了从涡形流路出口 801至加热器入口 802,流路截面积扩大的情况的实施例。在本第五实施方式中,叙述从涡形流路出口 801至加热器入口802的流路截面积恒定(不扩大)的情况的实施例。
[0075]利用图21,说明第五实施方式。图21是表示卸下送风风扇单元2101的风扇罩(未图示)的状态的俯视图(从马达侧观察的俯视图)。若内置于送风风扇单元2101内的叶轮2102向箭头2103的方向旋转,从叶轮2102排出的空气如箭头2105所示,在涡形流路2104内朝向旋转方向下游侧流动。如上所述,特别是在涡形流路出口 801附近,主流偏向涡管外侦U。并且,在产生该流动的偏移的情况下朝向加热器入口 802,所以在加热器入口 802的流速分布不均匀。因此,这样从涡形流路出口 801至加热器入口 802的流路不扩大的情况下,为了使流速分布均匀,将风向板2105设置在从涡形流路出口 801至加热器入口的流路。通过设置风向板2106,能够将涡形流路出口 801的偏移的流动2103分配到箭头2107、箭头2108所示的方向,所以能够使加热器入口 802的流速分布接近均匀。
【权利要求】
1.一种洗涤干燥机,具有收纳衣物的旋转滚筒、驱动该旋转滚筒的第一马达以及支撑内置上述旋转滚筒的外槽的框体,并且进行干燥运转,其特征在于, 设置送风风扇单元,该送风风扇单元具备:具有多片叶片的叶轮;驱动该叶轮的第二马达;形成涡形流路的风扇壳体及风扇罩;以及对从上述叶轮所排出的空气进行加热的加热器, 在从上述涡形流路出口至上述加热器入口的流路至少设置一片风向板,上述风向板位于比连结上述叶轮中心与设置于上述涡形流路出口的舌部前端的线更靠旋转方向下游侧的位置。
2.一种洗涤干燥机,具有收纳衣物的旋转滚筒、驱动该旋转滚筒的第一马达以及支撑内置上述旋转滚筒的外槽的框体,并且进行干燥运转,其特征在于, 设置送风风扇单元,该送风风扇单元具备:具有多片叶片的叶轮;驱动该叶轮的第二马达;形成涡形流路的风扇壳体及风扇罩;以及对从上述叶轮所排出的空气进行加热的加热器, 在从上述涡形流路出口至上述加热器入口的流路至少设置第一风向板以及第二风向板,第一风向板位于比第二风向板更靠上述叶轮侧的位置,并且第一风向板和第二风向板位于比连结上述叶轮中心与设置于上述涡形流路出口的舌部前端的线更靠旋转方向下游侧的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洗涤干燥机,其特征在于, 在从上述涡形流路出口至上述加热器入口的上述流路的上述风扇罩侧设置上述风向板的根部,随着朝向上述风扇壳体侧,呈上述风向板变细的截面形状。
【文档编号】D06F58/02GK103668909SQ201310363295
【公开日】2014年3月26日 申请日期:2013年8月20日 优先权日:2012年9月26日
【发明者】石丸博敏, 川村圭三, 会田修司, 柿崎海彦, 岩濑幸司, 山口龙之介, 菅原道太, 根本昭夫, 矢田好宏 申请人:日立空调·家用电器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