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机中的给纱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744248阅读:287来源:国知局
横机中的给纱机构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横机中的给纱机构,详细而言,涉及防止将多根针织纱向导纱器供给的供给路径上的各针织纱的松弛的对策。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已知在将从纱筒放出的针织纱向导纱器供给的供给路径上,为了防止该供给路径上的针织纱的松弛,而设置用于对该针织纱作用张力的顶部弹簧(天バネ)装置或侧部张紧装置(参照专利文献1)。

另外,还存在通过集束器使多根针织纱集束而形成为并纱,经由供给路径将该并纱向导纱器供给的方案。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144301号公报

不过,若经由供给路径将并纱向导纱器供给,则由于作用于各个针织纱的阻力的不同、或在编织时形成的线圈的内周与外周之差等,各针织纱的彼此的消耗量不同。该情况下,考虑通过顶部弹簧装置、侧部张紧装置将供给路径上的并纱的张力设定得较高,而除去在消耗量少的针织纱上产生的松弛。

但是,若配合产生松弛的针织纱而使并纱的张力过高,则在未产生松弛的针织纱上容易发生断纱,并且线圈缩短等而对编织造成不良影响。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横机中的给纱机构,其不使并纱的张力过高就能够可靠地防止供给路径上的针织纱的松弛。

为了实现前述目的,本发明中,以通过集束器将多根针织纱形成为并纱而向导纱器供给的横机中的给纱机构为前提。而且,在从所述集束器直至所述导纱器的供给路径上,将具有大致V字状的槽的V槽引导辊支承为旋转自如。并且,其特征在于,使所述V槽引导辊的旋转轴相对于与所述供给路径正交的方向倾斜,以使所述并纱容易从所述槽的2个斜面中的一侧的斜面转动直至谷底。

另外,也可以是,沿周向将所述V槽引导辊的槽的谷底连接的线在展开后在该V槽引导辊旋转1周的期间成为1个周期的正弦曲线。

另外,也可以是,在所述供给路径上设置根据需要将所述并纱向所述V槽引导辊积极地送纱的积极送纱装置。

另外,也可以是,对所述V槽引导辊的旋转轴设置变更该旋转轴相对于与所述供给路径正交的方向的倾斜角度的倾斜角度变更机构。

而且,在所述供给路径的相比所述V槽引导辊靠导纱器侧,将具有大致V字状的槽的下游侧V槽引导辊支承为旋转自如。并且,也可以是,使所述下游侧V槽引导辊的旋转轴相对于与所述供给路径正交的方向向所述V槽引导辊的倾斜方向的相反方向倾斜,以使被所述V槽引导辊转动后的并纱向相反的方向转动。

相对于此,在所述供给路径的相比所述V槽引导辊靠导纱器侧,将在底部具有与所述并纱接触的凹字状的平坦的槽的下游侧凹槽引导辊支承为旋转自如。并且,也可以是,使所述下游侧凹槽引导辊的旋转轴与所述供给路径正交,以使被所述V槽引导辊转动后的并纱在所述平坦的槽接触而不施加捻转地将其原样送出。

【发明效果】

使V槽引导辊的旋转轴相对于与供给路径正交的方向倾斜,使来自集束器的并纱容易从V槽引导辊的槽的一侧的斜面转动直至谷底,由此在供给路径上被捻转而并纱相互缠绕,不使并纱的张力过高就能够可靠地防止供给路径上的各针织纱的松弛。

另外,使沿周向将V槽引导辊的槽的谷底连接的线在展开后在该V槽引导辊旋转1周的期间成为1个周期的正弦曲线,由此在V槽引导辊旋转1周的期间槽的谷底在两斜面之间蜿蜒而移动,槽的各斜面的倾斜角度发生变化。此时,并纱仅在一侧的斜面转动,因此伴随V槽引导辊的旋转,谷底向另一侧的斜面侧移动而一侧的斜面的倾斜角度为平缓的缓倾斜时在该一侧的斜面转动而捻转,谷底向一侧的斜面侧移动而一侧的斜面的倾斜角度为急剧的急倾斜时向一侧的斜面侧移动,但当谷底向另一侧的斜面侧再次移动而一侧的斜面成为缓倾斜时,在该一侧的斜面转动而被捻转,反复进行上述步骤。由此,仅使用V槽引导辊的槽的一侧的斜面而容易使并纱捻转,能够顺畅地进行直至导纱器的供给路径上的并纱的捻转。

另外,设置根据需要将并纱向V槽引导辊积极地送纱的积极送纱装置,由此被积极地送纱的并纱也能够从V槽引导辊的槽的斜面转动直至谷底而在供给路径顺畅地捻转。

另外,利用倾斜角度变更机构变更V槽引导辊的旋转轴相对于与供给路径正交的方向的倾斜角度,由此能够对应于各针织纱的种类而变更使用V槽引导辊的槽的斜面中的哪个斜面的选择、或该捻转状况的强弱等,能够对应于各针织纱的粗细或纱线种类、或编织条件等而增强或减弱对于并纱的捻转状况。

而且,使供给路径的相比V槽引导辊靠导纱器侧的下游侧V槽引导辊的旋转轴相对于与供给路径正交的方向向V槽引导辊的倾斜方向的相反方向倾斜,使被V槽引导辊转动而捻转后的并纱从下游侧V槽引导辊的槽的一侧的斜面向相反的方向转动直至谷底,由此能够在该两引导辊之间进一步增加捻转而使并纱更加缠绕,能够更可靠地防止供给路径上的各针织纱的松弛。

而且,使下游侧V槽引导辊的旋转轴相对于与供给路径正交的方向向V槽引导辊的倾斜方向的相反方向倾斜,由此从下游侧V槽引导辊直至织针之间的并纱也能够捻转,能够在对并纱进行了捻转的状态下进行基于织针的编织。

相对于此,使供给路径的相比V槽引导辊靠导纱器侧的下游侧凹槽引导辊的旋转轴相对于供给路径正交,使被V槽引导辊捻转后的并纱与下游侧凹槽引导辊的底部的平坦的槽接触而不施加捻转地将其原样送出,由此能够在该两引导辊间进一步增加捻转而使并纱更加缠绕,能够更可靠地防止供给路径上的各针织纱的松弛。

而且,若使被V槽引导辊捻转后的并纱与下游侧凹槽引导辊的平坦的槽接触而不施加捻转地将其原样送出,则与该平坦的槽接触的以后的并纱的捻转自然地返回,能够将两引导辊间的并纱的捻转在从下游侧凹槽引导辊直至织针之间释放,能够在将并纱的捻转释放的状态下进行基于织针的编织。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横机中的给纱机构的概略构成的概略构成图。

图2是表示供给路径的详细构成的构成图。

图3是从导纱器的相反侧观察上游侧引导装置后的正视图。

图4是从上方观察下游侧引导装置后的俯视图。

图5是从与轴正交的方向观察上游侧及下游侧V槽引导辊后的正视图。

图6是上游侧及下游侧V槽引导辊的纵剖正视图。

图7是说明基于供给路径上的上游侧及下游侧V槽引导辊的并纱的捻转的方向的说明图。

图8是将上游侧及下游侧V槽引导辊的槽的形状展开后的状态的说明图。

图9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横机中的给纱机构的概略构成的概略构成图。

【标号说明】

1 横机

12 并纱

12A、12B 针织纱

2 给纱机构

20 供给路径

21 集束器

24 上游侧V槽引导辊(V槽引导辊)

241 槽

242 轴(旋转轴)

243A、243B 斜面

25 下游侧V槽引导辊

251 槽

252 轴(旋转轴)

253A、253B 斜面

26 倾斜角度变更机构

3 导纱器

4 积极送纱装置

X、Y 沿周向连接槽的谷底的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横机中的给纱机构的概略构成的概略构成图,图2是表示供给路径的详细构成的构成图。

图1及图2中,横机1具备将从2个纱筒11A、11B分别送出的针织纱12A、12B向未图示的织针给纱的给纱机构2。该给纱机构2具备相对于与未图示的三角座滑架的行走方向平行地延伸的行走轨道滑动的导纱器3。该导纱器3具备基台31、从该基台31向下方延伸的单一的给纱臂32。在给纱臂32的下端设有给纱口33。

另外,给纱机构2具备:将从各纱筒11A、11B放出的2根针织纱12A、12B合并而集束成并纱12的集束器21;及将来自该集束器21的并纱12引导直至导纱器3的上游侧及下游侧引导装置22、23。而且,在从集束器21直至导纱器3的供给路径20上,设有根据需要将来自集束器21的并纱12积极地向上游侧引导装置22送纱的积极送纱装置4。该积极送纱装置4具备:通过伺服电动机40而进行旋转驱动的主辊41;及经由从动机构(未图示)与伺服电动机40连结,并与主辊41同步旋转的从动辊42。并且,来自集束器21的并纱12被两辊41、42夹持而被积极地送纱。

而且,积极送纱装置4具备侧部张紧装置44。该侧部张紧装置44具备对并纱12向将其向供给路径20外引出的方向(图1中为逆时针)施力的摆动自如的缓冲竿45,通过其作用力对并纱12给予张力。

图3表示从导纱器3的相反侧观察上游侧引导装置后的正视图,图4表示从上方观察下游侧引导装置后的俯视图。如图3所示,上游侧引导装置22设于供给路径20上的积极送纱装置4与导纱器3之间。该上游侧引导装置22具备:固定于给纱机构2的壳体2a上的L形框架221;及具有大致V字状的槽241,并由支承于L形框架221的支承臂222将轴242(旋转轴)支承为旋转自如的上游侧V槽引导辊24(V槽引导辊)。另一方面,如图4所示,下游侧引导装置23具备:在导纱器3的给纱臂32上安装的宽度方向长的引导支承件231;及具有大致V字状的槽251,并由引导支承件231的宽度方向一端(图2中为右端)将轴252(旋转轴)支承为旋转自如的下游侧V槽引导辊25。

图5表示从与轴242、252正交的方向观察上游侧及下游侧V槽引导辊24、25后的正视图,图6表示上游侧及下游侧V槽引导辊24、25的纵剖正视图。如该图5及图6所示,上游侧及下游侧V槽引导辊24、25在槽241、251的两侧分别具备2个斜面243A、243B、253A、253B。

并且,上游侧V槽引导辊24的轴242如图3所示,相对于与从向大致铅垂方向(图3中为上下方向)延伸的供给路径20供给的并纱12正交的大致水平方向(图3中为左右方向)平缓地倾斜(例如倾斜10°左右)。另一方面,下游侧V槽引导辊25的轴252如图4所示,相对于与从向大致水平方向(图4中为左右方向)延伸的供给路径20供给的并纱12正交的方向(图4中为上下方向)平缓地倾斜(例如倾斜10°左右)。由此,并纱12容易从上游侧及下游侧V槽引导辊24、25的各槽241、251的各斜面243A、243B、253A、253B中的一侧的斜面243A、253A转动直至谷底。

图7是说明供给路径20上的上游侧及下游侧V槽引导辊24、25所产生的并纱12的捻转的方向的说明图。该图7中,由于上游侧V槽引导辊24的轴242的倾斜,并纱12容易从引导辊24的槽241的一侧的斜面243A转动直至谷底。由此,在直至导纱器3的供给路径20上被向顺时针(图7中由点划线表示的箭头方向)捻转的并纱12相互缠绕,不使并纱12的张力过高就能够可靠地防止供给路径20上的各针织纱12A、12B的松弛。

另一方面,下游侧V槽引导辊25的轴252相对于与供给路径20正交的方向向上游侧V槽引导辊24的倾斜方向的相反方向倾斜,以使被上游侧V槽引导辊24捻转后的并纱12向相反的方向转动。由此,被上游侧V槽引导辊24捻转后的并纱12从下游侧V槽引导辊25的槽251的一侧的斜面253A直至谷底向相反的方向转动,在供给路径20上被向逆时针(图7中由双点划线表示的箭头方向)捻转。其结果是,在上游侧及下游侧V槽引导辊24、25之间对并纱12进一步增加捻转而使并纱12更加缠绕,能够更可靠地防止供给路径20上的各针织纱12A、12B的松弛。

而且,若使下游侧V槽引导辊25的轴252相对于与供给路径20正交的方向向上游侧V槽引导辊24的轴242的倾斜方向的相反方向倾斜,则从下游侧V槽引导辊25直至织针之间的并纱12也能够捻转,能够在对并纱12施加了捻转的状态下进行基于织针的编织。

图8表示将上游侧及下游侧V槽引导辊24、25的槽241、251的形状展开后的状态的说明图。该图8中,沿周向将上游侧及下游侧V槽引导辊24、25的槽241、251的谷底连接的线X、Y在展开后在该各V槽引导辊24、25旋转1周的期间成为1个周期的正弦曲线,像该正弦曲线这样在轴242、252方向的各斜面243A、243B、253A、253B间W的范围内蜿蜒而移动,槽241、251的各斜面243A、243B、253A、253B的倾斜角度发生变化。此时,并纱12仅在上游侧及下游侧V槽引导辊24、25的槽241、251的一侧的斜面243A、253A转动,因此槽241、251的谷底向另一侧的斜面243B、253B侧移动而一侧的斜面243A、253A的倾斜角度为平缓的缓倾斜时,在该一侧的斜面243A、253A转动而被捻转。另外,伴随着V槽引导辊24、25的旋转,谷底向一侧的斜面243A、253A侧移动而一侧的斜面243A、253A的倾斜角度为急剧的急倾斜时,并纱12向一侧的斜面243A、253A侧移动,但谷底向另一侧的斜面243B、253B侧再次移动而一侧的斜面243A、253A成为缓倾斜时,并纱12在该一侧的斜面243A、253A转动而被捻转,反复进行上述步骤。由此,仅使用上游侧及下游侧V槽引导辊24、25的槽241、251的一侧的斜面243A、253A而容易使并纱12捻转,能够顺畅地进行直至导纱器3的供给路径20上的并纱12的捻转。

另外,在上游侧引导装置22设有变更上游侧V槽引导辊24的轴242的相对于与供给路径20正交的方向的倾斜角度的倾斜角度变更机构26。该倾斜角度变更机构26具备将支承臂222相对于L形框架221连结的螺纹构件261,通过支承臂222绕该螺纹构件261的轴旋转,上游侧V槽引导辊24的轴242相对于与供给路径20正交的方向的倾斜角度被变更。由此,能够对应于各针织纱12A、12B的种类而变更使用上游侧V槽引导辊24的槽241的各斜面243A、243B中的哪个斜面的选择、或该捻转状况的强弱等,能够对应于各针织纱12A、12B的粗细或纱线种类、或编织条件等而增强或减弱对于并纱12的捻转状况。

而且,上游侧及下游侧V槽引导辊24、25的各斜面243A、243B、253A、253B为了实现耐磨损性,而实施使并纱12容易滑动的加工处理(例如镀层加工处理)。由于这一点,如图8所示,在上游侧及下游侧V槽引导辊24、25的槽241、251的各斜面243A、243B、253A、253B的周向上相互隔开180°而最平缓地缓倾斜的靠山顶侧的位置,设有向与轴242、252正交的方向以直线状切缺的剖面大致L字状的切缺244、254。由此,即使对上游侧及下游侧V槽引导辊24、25的各斜面243A、243B、253A、253B实施了容易滑动的加工处理,并纱12也容易钩挂于切缺244、254,能够高效地使并纱12从平缓地缓倾斜的一侧的斜面243A、253A的靠山顶侧的位置直至谷底转动而捻转。

此外,本发明在前述实施方式中,在供给路径20设有积极送纱装置4,但如图9所示,也可以在集束器21与上游侧引导装置22之间的供给路径20上仅设置侧部张紧装置44。

另外,前述实施方式中,作为上游侧及下游侧V槽引导辊24、25,使用沿周向将槽241、251的谷底连接的线X、Y在展开后在该V槽引导辊24、25旋转1周的期间成为1个周期的正弦曲线的辊,但也可以应用如下的上游侧及下游侧V槽引导辊:将沿轴向连接大致V字状的槽的谷底的线设于与该槽的旋转中心正交的同一面上,且以在其该面上在从槽的旋转中心通过该旋转中心的直线上相互向半径方向外方等距离分离的2点分别成为中心的方式使两侧的斜面的山侧端偏心。该情况下,尽管沿周向连接槽的谷底的线不沿旋转轴向蜿蜒而成为直线状,但也成为伴随V槽引导辊的1周旋转而槽的各斜面在周向上相互隔开180°的位置容易交替地转动的缓斜面。

另外,前述实施方式中,在上游侧及下游侧V槽引导辊24、25的槽241、251的各斜面243A、243B、253A、253B的周向上相互隔开180°而最平缓地缓倾斜的靠山峰侧的位置,分别设有切缺244、254,但也可以取代切缺,分别设置向外方鼓出的瘤状的突起以容易钩挂并纱。

另外,前述实施方式中,对上游侧及下游侧V槽引导辊24、25的各斜面243A、243B、253A、253B实施使并纱12容易滑动的加工处理,但也可以进行使上游侧及下游侧V槽引导辊的各倾斜面难以滑动的加工处理,该情况下,并纱容易在斜面转动直至谷底,因此也可以不在最平缓地缓倾斜的斜面的靠山峰侧的位置设置切缺或突起。

而且,前述实施方式中,在供给路径20设有相同结构的上游侧及下游侧V槽引导辊24、25,但可以仅对上游侧V槽引导辊使用沿周向连接该槽的谷底的线在展开后在该上游侧V槽引导辊旋转1周的期间成为1个周期的正弦曲线的辊,而作为下游侧V槽引导辊,也可以使用沿周向连接该槽的谷底的线相对于与该轴正交的方向成为一致的通常的辊。

相对于此,也可以取代下游侧V槽引导辊,使用在底部具有与并纱接触的凹字状的平坦的槽的下游侧凹槽引导辊,使该下游侧凹槽引导辊的旋转轴与供给路径正交,以使被上游侧V槽引导辊转动后的并纱在平坦的槽接触而将其原样送出。该情况下,被上游侧V槽引导辊捻转后的并纱与下游侧凹槽引导辊的平坦的槽接触而不施加捻转地被原样送出,对上游侧V槽引导辊与下游侧凹槽引导辊之间的并纱增加捻转而使其更加缠绕,能够更可靠地防止供给路径上的各针织纱的松弛。而且,下游侧凹槽引导辊的旋转轴与供给路径正交,因此如果使被上游侧V槽引导辊捻转后的并纱与下游侧凹槽引导辊的平坦的槽接触而不施加捻转地将其原样送出,则与该平坦的槽接触的以后的并纱的捻转自然地返回,能够将两引导辊之间的并纱的捻转在从下游侧凹槽引导辊直至织针之间释放,能够在将并纱的捻转释放的状态下进行基于织针的编织。

另外,前述实施方式中,通过集束器21使2根针织纱12A、12B形成为并纱12,但也可以通过集束器使3根以上的针织纱形成为并纱。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