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种用于电脑横机中的全工位联运式压片机构,包括凸轮、齿轮、基座和拉条,所述拉条设置有齿,所述齿轮和拉条上的齿啮合,所述凸轮和齿轮固定,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左导柱、中间导柱、右导柱、右工位板、中间工位板和左工位板,所述基座设置有左垂直槽、中间垂直槽、右垂直槽和横槽,所述左工位板、中间工位板和右工位板分别置于左垂直槽、中间垂直槽和右垂直槽中,所述左导柱、中间导柱和右导柱分别固定在左工位板、中间工位板和右工位板上,所述拉条上设置有用于带动左导柱和右导柱的上调节槽和用于带动中间导柱的下调节槽,所述拉条置于横槽中,所述左导柱和右导柱均位于上调节槽中,所述中间导柱位于下调节槽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电脑横机中的全工位联运式压片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调节槽包括从左往右依次相连的一号水平段、一号上升段、二号水平段、一号下降段、三号水平段、二号上升段、四号水平段、二号下降段、五号水平段、三号上升段、六号水平段、三号下降段和七号水平段。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电脑横机中的全工位联运式压片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下调节槽包括从左往右依次相连的左水平段、上升段和右水平段。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电脑横机中的全工位联运式压片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一号水平段的左端为半圆形结构,半圆形结构的右部到拉条左侧边沿的距离为3.5~4.5mm,所述一号上升段的右端的下部到拉条左侧边沿的距离为10.71~11.71mm,所述一号下降段的右端的下部到拉条左侧边沿的距离为20.14~21.14mm,所述三号水平段的右端的下部到拉条左侧边沿的距离为39.36~40.36mm,所述二号下降段的右端的下部到拉条左侧边沿的距离为51.65~52.65mm,所述三号上升段的右端的下部到拉条左侧边沿的距离为64.21~65.21mm,所述三号下降段的右端的下部到拉条左侧边沿的距离为73.63~74.63mm;所述左水平段的右端的下部到拉条左侧边沿的距离为42.36~43.36mm。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电脑横机中的全工位联运式压片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一号水平段的底部、三号水平段的底部、五号水平段的底部和七号水平段的底部到拉条底部的距离均为12.25~13.25mm,所述二号水平段的底部、四号水平段的底部和六号水平段的底部到拉条底部的距离均为15.6~16.6mm;所述左水平段的底部到拉条底部的距离为2~3mm,所述右水平段的底部到拉条底部的距离为5.25~6.25mm;所述拉条的厚度为3.5~4.5mm,该拉条的高度为25.5~26.5mm。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电脑横机中的全工位联运式压片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调节槽和下调节槽的宽度均为5mm,所述一号上升段、一号下降段、二号上升段、二号下降段、三号上升段、三号下降段和上升段的倾斜度均为45度。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用于电脑横机中的全工位联运式压片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一号水平段的左端为半圆形结构,半圆形结构的右部到拉条左侧边沿的距离为4mm,所述一号上升段的右端的下部到拉条左侧边沿的距离为11.21mm,所述一号下降段的右端的下部到拉条左侧边沿的距离为20.64mm,所述三号水平段的右端的下部到拉条左侧边沿的距离为39.86mm,所述二号下降段的右端的下部到拉条左侧边沿的距离为52.15mm,所述三号上升段的右端的下部到拉条左侧边沿的距离为64.71mm,所述三号下降段的右端的下部到拉条左侧边沿的距离为74.13mm;所述左水平段的右端的下部到拉条左侧边沿的距离为42.86mm。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用于电脑横机中的全工位联运式压片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一号水平段的底部、三号水平段的底部、五号水平段的底部和七号水平段的底部到拉条底部的距离均为12.75mm,所述二号水平段的底部、四号水平段的底部和六号水平段的底部到拉条底部的距离均为16.1mm;所述左水平段的底部到拉条底部的距离为2.5mm,所述右水平段的底部到拉条底部的距离为5.75mm;所述拉条的厚度为4mm,该拉条的高度为26mm。
9.一种用于电脑横机中的全工位联运式方法,其特征在于:使用如权利要求1~8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全工位联运式压片机构,所述方法的步骤如下:通过齿轮带动拉条沿横槽移动,实现九个工位之中相邻两个工位之间的切换,九个工位依次为右行吊目工位、吊目工位、左行吊目工位、零位、右行编织工位、左行接针工位、接针工位、右行接针工位和左行编织工位。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用于电脑横机中的全工位联运式方法,其特征在于:当处于零位时,所述左导柱位于三号水平段中,所述右导柱位于五号水平段中,所述中间导柱位于左水平段中,所述左工位板的底部、右工位板的底部和中间工位板的底部齐平,该左工位板、右工位板和中间工位板均处于基准位;在零位的基础上,所述拉条向右移动的过程中,依次经过左行吊目工位、吊目工位和右行吊目工位,所述拉条向右移动后,零位切换到左行吊目工位,此时所述左导柱通过一号下降段抬升后位于二号水平段中,左导柱带动左工位板抬升使左工位板处于抬升位,所述右导柱位于五号水平段中,所述中间导柱位于左水平段中,所述右工位板和中间工位板依旧处于基准位;所述拉条继续向右移动,左行吊目工位切换到吊目工位,此时所述左导柱位于二号水平段中,所述右导柱通过二号下降段抬升后位于四号水平段中,右导柱带动右工位板抬升使得右工位板处于抬升位,所述中间导柱位于左水平段中,所述左工位板依旧处于抬升位,所述中间工位板依旧处于基准位;所述拉条继续向右移动,吊目工位切换到右行吊目工位,此时所述左导柱通过一号上升段下降到一号水平段中,左导柱带动左工位板下降使得左工位板复位到基准位,所述右导柱位于四号水平段中,所述中间导柱位于左水平段中,所述右工位板依旧处于抬升位,所述中间工位板依旧处于基准位;在零位的基础上,所述拉条向左移动的过程中,依次经过右行编织工位、左行接针工位、接针工位、右行接针工位和左行编织工位,所述拉条向左移动后,零位切换到右行编织工位,此时所述左导柱位于三号水平段中,所述右导柱通过三号上升段抬升后位于六号水平段中,右导柱带动右工位板抬升使得右工位板处于抬升位,所述中间导柱通过上升段抬升后位于右水平段中,中间导柱带动中间工位板抬升使得中间工位板处于抬升位,所述左工位板依旧处于基准位;所述拉条继续向左移动,右行编织工位切换到左行接针工位,此时所述左导柱位于三号水平段中,所述右导柱位于六号水平段中,所述中间导柱位于右水平段中,所述左工位板依旧处于基准位,所述右工位板依旧处于抬升位,所述中间工位板依旧处于抬升位;所述拉条继续向左移动,左行接针工位切换到接针工位,此时所述左导柱位于三号水平段中,所述右导柱通过三号下降段下降到七号水平段中,右导柱带动右工位板下降使得右工位板复位到基准位,所述中间导柱位于右水平段中,所述左工位板依旧处于基准位,所述中间工位板依旧处于抬升位;所述拉条继续向左移动,接针工位切换到右行接针工位,此时所述左导柱通过二号上升段抬升后位于四号水平段中,左导柱带动左工位板抬升使得左工位板处于抬升位,所述右导柱位于七号水平段中,所述中间导柱位于右水平段中,所述右工位板依旧处于基准位,所述中间工位板依旧处于抬升位;所述拉条继续向左移动,右行接针工位切换到左行编织工位,此时所述左导柱位于四号水平段中,所述右导柱位于七号水平段中,所述中间导柱位于右水平段中,所述左工位板依旧处于抬升位,所述右工位板依旧处于基准位,所述中间工位板依旧处于抬升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