缝纫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556733阅读:197来源:国知局
缝纫机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切布机构及具备切布机构的缝纫机。



背景技术:

已知一种缝纫机,其具备2根缝针和切割器,通过切割器将由2根缝针缝制而成的线迹之间切断而形成衬衫的敞领部分(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5-110963号公报

另外,被缝制物根据其材料的种类而硬度不同,另外,被缝制物的切断尺寸对应于进行制造的设计等而不同。因此,在将被缝制物切断时,需要对应于其种类、切断尺寸而对切断的方式进行调整。但是,对于在上方的退避位置和下方的切断位置之间上下移动的切割器而言,难以对应于被缝制物的种类、切断尺寸进行切断的调整。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就是鉴于上述情况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能够对应于被缝制物的种类、切断尺寸而对切断的方式进行调整,良好地将被缝制物切断的切布机构及具备切布机构的缝纫机。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缝纫机,

具有:

进给机构,其具备对被缝制物进行载置的载置部,通过使该载置部沿固定的进给方向移动,从而进行所述被缝制物的进给;

缝针上下移动机构,其使缝针进行上下移动;

针摆动机构,其使所述缝针沿与所述进给方向正交的方向进行移动;

压脚部件,其在所述载置部之上对所述被缝制物进行保持;以及

切布机构,其在所述载置部之上将所述被缝制物切断,

该缝纫机通过所述进给机构、所述缝针上下移动机构、所述针摆动机构以及所述切布机构的协同动作,从而对载置于所述载置部的所述被缝制物进行缝制和切断,

在该缝纫机中,

所述切布机构具备:

固定切刀,其沿与所述缝针的落针正交的方向设置于针板、且沿所述进给方向设置于针板;

可动切刀,其设置于所述针板的上方位置;以及

切布驱动部,其使所述可动切刀在远离所述固定切刀的退避位置和与所述固定切刀啮合的切断位置之间进行升降,利用所述可动切刀和所述固定切刀将配置于所述针板上的被缝制物切断,

所述切布驱动部具备:

第1驱动部,其使所述可动切刀在所述退避位置和切断继续位置之间进行升降,该切断继续位置是在与所述切断位置相比的上方使所述可动切刀的一部分与所述固定切刀啮合的位置;以及

第2驱动部,其使所述可动切刀在所述切断继续位置和所述切断位置之间进行升降。

根据该结构的切布机构,可动切刀通过第1驱动部而在退避位置和切断继续位置之间进行升降,另外,通过第2驱动部而在切断继续位置和切断位置之间进行升降。因此,与单纯地在退避位置和切断位置之间使可动切刀进行升降的结构相比,能够对应于被缝制物的材料的硬度、切断尺寸等对切断的方式进行调整,良好地将被缝制物切断。

另外,根据该结构的缝纫机,能够对应于被缝制物的材料的硬度、切断尺寸等对切断的方式进行调整,因此能够针对材料不同的各种被缝制物,良好地形成衬衫的敞领部分、纽扣孔等。另外,能够通过缝制机构对通过布料进给机构实现布料进给的被缝制物进行缝制,并且,通过切布机构进行切断。

在本实用新型的缝纫机中,也可以是,

具备控制部,该控制部对所述切布驱动部进行控制,

所述控制部通过继续切断模式对所述切布驱动部进行控制,该继续切断模式为,通过将所述第2驱动部设为接通或断开,从而使配置于所述切断继续位置的所述可动切刀,在所述切断继续位置和所述切断位置之间进行往复移动。

根据该结构的切布机构,控制部以继续切断模式对切布驱动部进行控制,由此能够通过在切断继续位置和切断位置之间进行往复移动的可动切刀将被缝制物继续地切断。由此,即使被缝制物为柔软的衣料,也能够对被缝制物向上方的提起、向针板侧的拉入进行抑制,良好地进行切断。因此,即使在编织物的衬衫形成敞领部分时,也能够在长范围顺利地进行切断

在本实用新型的缝纫机中,也可以是,

所述控制部通过断续切断模式对所述切布驱动部进行控制,该断续切断模式为,通过将所述第1驱动部及所述第2驱动部设为接通或断开,从而使配置于所述退避位置的所述可动切刀,在所述退避位置和所述切断位置之间进行往复移动,

所述控制部能够切换为所述继续切断模式和所述断续切断模式中的任意者。

根据该结构的切布机构,如果设为继续切断模式,则能够在长范围对被缝制物进行切断,例如,能够顺利地形成衬衫的敞领部分。另外,如果设为断续切断模式,则能够在短范围对被缝制物进行切断,例如,能够顺利地形成纽扣孔。

实用新型的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切布机构及具备切布机构的缝纫机,能够提供一种可对应于被缝制物的种类、切断尺寸而对切断的方式进行调整,良好地将被缝制物切断的切布机构及具备切布机构的缝纫机。

附图说明

图1是具备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切布机构的缝纫机的斜视图。

图2是表示图1的缝纫机的内部构造的斜视图。

图3是表示图1的缝纫机的内部构造的斜视图。

图4是切布机构的概略侧视图。

图5是从缝纫机的落针部分的侧方观察到的斜视图。

图6是从缝纫机的落针部分的上方观察到的斜视图。

图7是构成切布机构的切布驱动部的斜视图。

图8是对缝纫机的功能进行说明的概略框图。

图9是表示衬衫的敞领部分的衬衫的一部分的概略俯视图。

图10是对通过继续切断模式实现的切断进行说明的图,图10(a)至图10(f)分别是切布机构的概略侧视图。

图11是在被缝制物形成的纽扣孔的斜视图。

标号的说明

1a 针板

10 缝纫机

50 控制部

55 缝制机构

56 布料进给机构

70 切布机构

73 可动切刀

75 固定切刀

78 切布驱动部

81 第1驱动部

82 第2驱动部

100 衬衫(被缝制物)

A 退避位置

B 切断位置

C 切断继续位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切布机构及具备切布机构的缝纫机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是具备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切布机构的缝纫机的斜视图。图2是表示图1的缝纫机的内部构造的斜视图。图3是表示图1的缝纫机的内部构造的斜视图。

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切布机构70,例如设置于由进行锁边缝制的锁边缝制缝纫机构成的缝纫机10。缝纫机10由缝纫机底座部1、在缝纫机底座部1的后部直立设置的纵向机体部2、从纵向机体部2向前方伸出的臂部3构成。切布机构70设置于臂部3的前部。

缝纫机10具备由针升降机构、针摆动机构、主针摆动机构、摆动幅度变更机构、基线变更机构等构成的缝制机构,通过该缝制机构对布料等被缝制物进行缝制。

缝纫机10具备下述等部件:缝纫机针11;布料压脚12,其对布料进行按压;以及布料保持板13,其在下侧对布料进行保持,并且沿布料进给方向进行前后移动。布料保持板13通过布料进给机构而沿布料进给方向进行前后移动。

布料压脚12及布料保持板13在缝制时对布料进行保持,沿布料进给方向进行前后移动而使布料向前后进给。布料压脚12经由连结臂21而与布料进给部件22连结,布料保持板13与布料进给部件22连结。布料进给部件22固定于具有齿条23的进给轴24,通过脉冲电动机25的驱动而进行前后移动,使布料压脚12和布料保持板13进行前后移动。

缝纫机针11通过进行升降及左右针摆动,可进行锁边缝制。使缝纫机针11升降的针升降机构,由上轴31、缝纫机电动机32、曲柄凸轮33等构成,通过曲柄凸轮33将缝纫机电动机32的旋转驱动变换为升降运动而传递至针棒34,使缝纫机针11进行升降运动。上轴31经由在上下端配置有锥齿轮36、37的连结轴38而与下轴41链接,与连结于下轴41的釜42联动。连结轴38的锥齿轮36与上轴31的锥齿轮43啮合,连结轴38的锥齿轮37与下轴41的锥齿轮44啮合。

使缝纫机针11沿左右摆动的针摆动机构由下述机构等构成:以某基线为原点使缝纫机针11沿左右摆动的主针摆动机构、将针摆动幅度变更的摆动幅度变更机构、以及将基线向左右方向变更的基线变更机构。

主针摆动机构由针棒摇动台51、针摆腕52、连结轴53、连结杆54、针摆动凸轮杆55、三角凸轮56、齿轮57、58等构成,通过将缝纫机10的上轴31的旋转运动传递至三角凸轮56,从而使针摆动凸轮杆55以规定的摆动幅度摇动。而且,通过对该摇动进行传递而使针棒摇动台51以支点51a为中心进行摇动,从而使缝纫机针11沿左右方向摆动。

摆动幅度变更机构通过针摆动进给脉冲电动机61的旋转,经由连杆62、63对决定了针摆动凸轮杆55的摆动幅度量的支点位置进行变更,由此将缝纫机针11的摆动幅度量变更。

基线变更机构通过基线进给脉冲电动机65的旋转,使基线变更用杆66以支点66a为中心进行转动,对决定了针摆动凸轮杆55的摇动运动的原点的支点67a进行变更,由此将缝纫机针11的针摆动的基线位置变更。

下面,对设置于上述缝纫机10的切布机构70进行说明。

图4是切布机构的概略侧视图。图5是从缝纫机的落针部分的侧方观察到的斜视图。图6是从缝纫机的落针部分的上方观察到的斜视图。图7是构成切布机构的切布驱动部的斜视图。

如图4所示,切布机构70设置于臂部3的前部。切布机构70具备:升降杆71、可动切刀73、固定切刀75以及切布驱动部78。

升降杆71可升降地设置于臂部3的前部。可动切刀73可装卸地安装于升降杆71的下端部。如图5所示,可动切刀73相对于缝纫机针11,配置于沿着布料进给方向的位置。可动切刀73在其下端具有倾斜的可动刃74。

如图6所示,固定切刀75装入至缝纫机底座部1的针板1a。该固定切刀75设置于与沿着布料进给方向的针板1a的长孔76相面对的位置,缘部成为固定刃77。

如图7所示,切布驱动部78安装于臂部3的上部。切布驱动部78具有第1驱动部81和第2驱动部82,这些第1驱动部81及第2驱动部82通过托架85而支撑于臂部3的上部。第1驱动部81固定于托架85的上端,第2驱动部82通过托架85,可上下移动地支撑在臂部3的上部和第1驱动部81之间。

第1驱动部81及第2驱动部82分别是气缸。第1驱动部81具有向下方延伸的连结杆81a,通过空气的供给而使连结杆81a进退。第2驱动部82具有向下方延伸的驱动杆82a,通过空气的供给而使驱动杆82a进退。第1驱动部81的连结杆81a与第2驱动部82的上部连结。另外,第2驱动部82的驱动杆82a与升降杆71的上端连结。

第1驱动部81在断开状态下将连结杆81a拉入,在接通状态使连结杆81a凸出。同样地,第2驱动部82在断开状态将驱动杆82a拉入,在接通状态下使驱动杆82a凸出。

上述结构的切布机构70通过切布驱动部78的第1驱动部81及第2驱动部82的驱动而使升降杆71升降,可动切刀73进行上下移动。具体地说,在第1驱动部81及第2驱动部82两者为断开状态时,可动切刀73配置于在针板1a的上方配置的退避位置A。

如果从该状态起第1驱动部81及第2驱动部82两者成为接通状态,则可动切刀73配置于进入至针板1a的下方侧的切断位置B。另外,切布驱动部78如果从切断位置B的状态起第2驱动部82成为断开状态,则可动切刀73对应于驱动杆82a的拉入量而上升,可动切刀73配置于可动刃74的一部分进入至针板1a的下方侧的切断继续位置C。

图8是对缝纫机的功能进行说明的概略框图。

如图8所示,缝纫机10具备控制部50。控制部50具备:CPU 51,其进行各种运算处理;ROM 52,其储存有缝制用的各种程序、参数;以及RAM 53,其用作各种处理中的工作存储器。

在该控制部50主要连接有缝制机构55、布料进给机构56及切布机构70,控制部50对这些缝制机构55、布料进给机构56及切布机构70的驱动进行控制。另外,在控制部50连接有由液晶触摸面板等构成的输入显示部57。输入显示部57对缝制的设定项目等进行显示。另外,用户可从输入显示部57进行各种设定、选择。例如,用户通过对输入显示部57进行触摸操作,从而能够对继续切断模式及断续切断模式中的任意者进行选择。而且,控制部50通过从继续切断模式及断续切断模式中选择出的任意的控制模式对切布机构70进行控制。

下面,对通过上述结构的缝纫机10对被缝制物进行缝制的情况进行说明。

图9是表示衬衫的敞领部分的衬衫的一部分的概略俯视图。

如图9所示,缝纫机10在形成衬衫100的敞领部分时使用。在衬衫100的敞领部分缝合有衬里101。衬里101通过具有折返点103a的U字或者V字状的线迹103而缝合于衬衫100。衬衫100的敞领部分将线迹103之间切断而成为切断部105。

为了形成该衬衫100的敞领部分,首先,使叠加有衬里101的衬衫100中的线迹103的缝制开始位置S配置于缝纫机针11的落针位置。

接下来,使通过缝制机构55实现的缝制及通过布料进给机构56实现的布料进给开始。于是,从缝制开始位置S起朝向折返点103a而形成线迹103。

如果线迹103到达折返点103a,则通过布料进给机构56将布料进给方向反转。

此时,控制部50以继续切断模式控制切布机构70的切布驱动部78,在从折返点103a起向缝制结束位置E的缝制时,将衬衫100切断而形成切断部105。

对在该继续切断模式下的衬衫100的切断进行说明。

图10是对通过继续切断模式实现的切断进行说明的图,图10(a)至图10(f)分别是切布机构的概略侧视图。

如果通过布料进给机构56将布料进给方向反转,则控制部50将切布驱动部78的第1驱动部81及第2驱动部82设为接通状态。于是,如图10(a)所示,配置于退避位置A的可动切刀73下降,如图10(b)所示,向切断位置B配置。由此,可动切刀73的可动刃74进入衬衫100,该可动刃74与固定切刀75的固定刃77啮合,将衬衫100及衬里101切断。

控制部50一边将切布驱动部78的第1驱动部81维持为接通状态,一边将第2驱动部82设为断开状态。由此,如图10(c)所示,配置于切断位置B的可动切刀73上升而配置于切断继续位置C。在该状态下,可动切刀73的可动刃74的一部分进入针板1a的下方侧而维持与固定刃77啮合的状态。

然后,控制部50一边将切布驱动部78的第1驱动部81维持接通状态,一边将第2驱动部82再次设为接通状态。由此,如图10(d)所示,配置于切断继续位置C的可动切刀73下降而配置于切断位置B。由此,与固定切刀75的固定刃77啮合的可动切刀73的可动刃74再次进入衬衫100,将衬衫100及衬里101切断。

进而,控制部50一边将切布驱动部78的第1驱动部81维持为接通状态,一边将第2驱动部82设为断开状态。由此,如图10(e)所示,配置于切断位置B的可动切刀73上升而配置于切断继续位置C。

控制部50重复上述的切断位置B和切断继续位置C之间的往复移动。而且,如果直至缝制结束位置E为止的缝制结束,上述的继续切断模式下的规定尺寸的切断结束,则将切布驱动部78的第1驱动部81及第2驱动部82设为断开状态。于是,如图10(f)所示,可动切刀73上升至退避位置A。由此,继续切断模式下的切布动作结束。

接下来,对通过上述结构的缝纫机10在被缝制物形成纽扣孔的情况进行说明。

图11是在被缝制物形成的纽扣孔的斜视图。

如图11所示,缝纫机10对被缝制物形成纽扣孔110。纽扣孔110具有沿孔部111的缘部进行锁边缝制而成的线迹112。

为了形成该纽扣孔110,进行通过缝制机构55实现的缝制及通过布料进给机构56实现的布料进给,以对形成孔部111的位置的周围进行包围的方式,形成锁边缝制的线迹112。

接下来,控制部50以断续切断模式对切布机构70的切布驱动部78进行控制而形成孔部111。

具体地说,控制部50将切布驱动部78的第1驱动部81及第2驱动部82设为接通状态,使配置于退避位置A的可动切刀73向切断位置B下降。如上所述,可动切刀73的可动刃74进入至锁边缝制的线迹112的内侧,该可动刃74与固定切刀75的固定刃77啮合,将被缝制物切断。由此,在被缝制物形成对孔部111的周围进行锁边缝制而成的纽扣孔110。

如果形成孔部111,则控制部50将切布驱动部78的第1驱动部81及第2驱动部82设为断开状态,使可动切刀73上升至退避位置A。

以上,如说明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切布机构70,可动切刀73通过第1驱动部81而在退避位置A和切断继续位置C之间进行升降,另外,通过第2驱动部82而在切断继续位置C和切断位置B之间进行升降。因此,与单纯地在退避位置A和切断位置B之间使可动切刀73进行升降的结构相比,能够对应于被缝制物的材料的硬度、切断尺寸等对切断的方式进行调整,良好地将被缝制物切断。

例如,控制部50以继续切断模式对切布驱动部78进行控制,由此能够通过在切断继续位置C和切断位置B之间进行往复移动的可动切刀73将被缝制物继续地切断。由此,即使被缝制物为柔软的衣料,也能够对被缝制物向上方的提起、向针板1a侧的拉入进行抑制,良好地进行切断。因此,即使在编织物的衬衫100形成敞领部分时,也能够在长范围顺利地进行切断。另外,通过在切断继续位置C和切断位置B之间使可动切刀73进行升降的继续切断模式实现的切布,与通过在退避位置A和切断位置B之间使可动切刀73进行升降而进行切断的情况相比,向可动切刀73施加的负荷小,能够顺利地进行切布,因此能够提高可动切刀73的耐久性。

而且,控制部50可切换为继续切断模式和断续切断模式中的任意者。因此,如果设为继续切断模式,则能够在长范围对被缝制物进行切断,例如,能够顺利地形成衬衫100的敞领部分。另外,如果设为断续切断模式,则能够在短范围对被缝制物进行切断,例如,能够顺利地形成纽扣孔110。

而且,根据具备该切布机构70的缝纫机10,切布机构70能够对应于被缝制物的材料的硬度、切断尺寸等对切断的方式进行调整,因此能够针对材料不同的各种被缝制物,良好地形成衬衫100的敞领部分、纽扣孔110等。另外,能够通过缝制机构55对通过布料进给机构56实现布料进给的被缝制物进行缝制,并且,通过切布机构70进行切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