缝纫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201266发布日期:2018-08-19 12:21阅读:143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具有使布料压脚升降的压脚抬起机构的缝纫机。



背景技术:

现有的缝纫机具备压脚抬起机构,该压脚抬起机构由下述部件构成:压脚棒,其对布料压脚进行保持;压脚弹簧,其经由压脚棒而对布料压脚施加向下方的压脚压力;杆,其对抗压脚弹簧而对压脚棒施加上升动作;以及螺线管,其经由多个连杆体而对杆施加上升动作。

而且,在使布料压脚下降时,不驱动螺线管或者将推力设为最小限度而通过压脚弹簧的弹簧压力进行布料压脚的移动,在使布料压脚上升时,将螺线管驱动而进行抬起动作(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092523号公报

但是,在上述现有的缝纫机中,作为布料压脚的上升动作驱动源而使用螺线管,因此难以任意地对布料压脚的高度进行控制。另外,关于通过螺线管实现的布料压脚的升降动作,部件间的碰撞激烈,存在容易产生噪音、容易产生部件的损耗、损坏等问题。

并且,在将螺线管设为布料压脚的升降动作的驱动源的情况下,在布料压脚的上升过程中必须持续供给电力而维持布料压脚的移动,因此还存在电力消耗量变大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进行更良好的布料压脚的升降动作的缝纫机,具有下面(1)~(7)的任意特征。

(1)

一种缝纫机,其特征在于,具备:

旋转式的外周凸轮;

从动体,其与所述外周凸轮的外周抵接;

传递体,其经由所述从动体进行转动,将升降动作传递至布料压脚;

压脚电动机,其使所述外周凸轮旋转;以及

控制装置,其对所述压脚电动机进行控制,对所述布料压脚的升降动作进行控制。

(2)

上述(1)记载的缝纫机的特征在于,

具备操作单元,该操作单元通过输入操作而指示输入所述布料压脚的高度,

所述控制装置对所述压脚电动机进行控制,以使得所述布料压脚成为与所述操作单元的输入操作量相对应的高度。

(3)

上述(1)记载的缝纫机的特征在于,

所述外周凸轮在一周之中具有三个中立区间和三个变化区间,该三个中立区间与按压位置、中间位置、压脚抬起位置这三档的所述布料压脚的高度分别对应,其外径各自恒定,该三个变化区间设置于这三个中立区间之间,各个所述变化区间的外径变化为,从外径不同的两侧的所述中立区间的一个所述中立区间的外径起逐渐地转变至另一个所述中立区间的外径。

(4)

上述(3)记载的缝纫机的特征在于,

具备操作单元,该操作单元通过输入操作而指示输入所述布料压脚的高度,

所述控制装置对所述压脚电动机进行控制,以使得所述布料压脚与所述操作单元的输入操作相对应地成为所述按压位置、所述中间位置、所述压脚抬起位置中的任意者的高度。

(5)

上述(3)记载的缝纫机的特征在于,

具备操作单元,该操作单元通过输入操作而指示输入所述布料压脚的高度,

所述控制装置执行线性控制,即,对所述压脚电动机进行控制,以使得所述布料压脚成为与所述操作单元的输入操作量相对应的高度。

(6)

上述(5)记载的缝纫机的特征在于,

所述外周凸轮具有:

作为所述三个中立区间的第一中立区间、第二中立区间及第三中立区间;以及

作为所述三个变化区间的第一变化区间、第二变化区间及第三变化区间,

所述控制装置对所述压脚电动机进行控制,以使得作为所述线性控制而选择地执行从所述按压位置至所述中间位置为止的范围中的第一线性控制、和从所述按压位置至所述压脚抬起位置为止的范围中的第二线性控制的任意者,并且,

在所述第一线性控制时,使用所述外周凸轮的与所述按压位置对应的所述第一中立区间和与所述中间位置对应的所述第二中立区间之间的所述第一变化区间,

在所述第二线性控制时,使用所述外周凸轮的与所述按压位置对应的所述第一中立区间和与所述压脚抬起位置对应的所述第三中立区间之间的所述第三变化区间。

(7)

上述(1)至(6)中任一项记载的缝纫机的特征在于,

所述传递体通过向所述外周凸轮的旋转中心侧的转动,将下降动作传递至所述布料压脚,

该缝纫机具备调节单元,该调节单元通过对所述传递体的向所述外周凸轮的旋转中心侧的接近极限位置进行调节,从而决定所述布料压脚的下限位置。

发明的效果

本发明的缝纫机具备外周凸轮和压脚电动机,具备通过压脚电动机使外周凸轮旋转而对布料压脚的升降动作进行控制的控制装置,因此能够容易地将布料压脚调节为任意的高度,与缝制所涉及的各种要求对应地,进行布料压脚的高度调节。

另外,通过外周凸轮和压脚电动机进行布料压脚的上下移动,因此,不会如将螺线管设为驱动源的情况那样因两个位置间的部件的移动而产生碰撞、工作音,能够实现静音化,并且减少部件的损耗、损坏的发生。

另外,由于利用外周凸轮进行布料压脚的上下移动,因此在外周凸轮的凸轮形状的一部分设置有相距旋转中心为等径的区间的情况下,即使将向压脚电动机的电源供给减少或停止,也能够将从动体保持于恒定的位置,因此能够进行布料压脚的上下移动,实现作为课题的电力消耗量的减少。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缝纫机架内的压脚抬起机构的整体结构的配置的正视图。

图2是压脚电动机周边的结构的斜视图。

图3是外周凸轮及周围的结构的侧视图。

图4是缝纫机的控制系统的框图。

图5是关于操作踏板的前踏入量、后踏入量和输入操作的分配之间的关系而表示的说明图。

图6是表示压脚抬起机构的动作控制的流程图。

图7是表示在压脚抬起机构附加有微小压脚抬起的调节单元的结构图。

标号的说明

10压脚抬起机构

11布料压脚

14压脚电动机

15支撑托架

16缝纫机电动机

17切线装置

18操作踏板

20外周凸轮

21、22、23中立区间

24、25、26变化区间

30传递机构

31滚子(从动体)

32主动连杆(传递体)

40调节单元

42调节螺钉

90控制装置

100缝纫机架

具体实施方式

[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概略]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所涉及的缝纫机进行说明。图1是表示缝纫机具有的缝纫机架100和该缝纫机架100内的压脚抬起机构10的整体结构的配置的侧视图。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缝纫机是所谓的平缝缝纫机,主要对作为本发明的特征部分的缝纫机的压脚抬起机构10进行说明,关于通常的平缝缝纫机所具有的缝针上下移动机构、布料进给机构、釜机构、线调节器装置、天秤机构、切线装置,由于具备与公知的结构相同的结构,因此省略其说明。

另外,在下面的说明中,将水平方向且沿图1所示的缝纫机架100的底座部101的长度方向的方向设为y轴方向,将水平方向且与y轴方向正交的方向设为x轴方向,将铅垂上下方向设为z轴方向。另外,根据需要,如图1所示,将y轴方向上的一方设为“前”,将另一方设为“后”,将x轴方向上的一方(图1的纸面远端侧)设为“左”,将另一方(图1的纸面近端侧)设为“右”。

缝纫机架100由下述部件构成:缝纫机底座部101,其在缝纫机下部延伸;纵向机体部102,其从该缝纫机底座部101的后端部直立设置;以及缝纫机臂部103,其从该纵向机体部102的上端部向前方伸出。

缝纫机底座部101的前端部成为落针位置,在其上表面装备有针板104。另外,省略图示的针棒以能够上下移动的状态沿z轴方向支撑于缝纫机臂部103的左端部。

[压脚抬起机构的概略结构]

压脚抬起机构10具备:布料压脚11;压脚棒12,其在下端部对布料压脚11进行保持;旋转式的外周凸轮20;传递机构30,其从外周凸轮20向布料压脚11传递升降动作;以及压脚电动机14,其使外周凸轮20旋转,压脚电动机14的动作控制由对缝纫机的整体结构进行控制的控制装置90而进行。

[布料压脚及压脚棒]

布料压脚11是底面平滑且布料进给方向上游侧(前侧)向上方翘起的所谓的船形的压脚。

压脚棒12以沿z轴方向的状态能够通过缝纫机臂部103上下移动地被支撑在针棒的附近。

在压脚棒12的上端部固定装备有针棒抱持部13。压脚棒12的上端部经由针棒抱持部13而由未图示的压脚弹簧向下方按压,由此确保压脚压力。

另外,针棒抱持部13具备向右方伸出的方柱状的凸起131,该凸起131与后面记述的钩状的抬起板35卡止,被施加向上方的抬起力。

[传递机构]

传递机构30具备:作为从动体的滚子31,其与外周凸轮20的外周抵接;作为传递体的主动连杆32,其对滚子31进行支撑;从动连杆33,其与该主动连杆32联动;连结棒34,其将主动连杆32与从动连杆33连结;以及抬起板35,其与从动连杆33连结,并且经由针棒抱持部13而将压脚棒12及布料压脚11抬起。

滚子31配置为,能够绕x轴旋转地由主动连杆32支撑,与外周凸轮20的外周的上部抵接。

主动连杆32是所谓的曲柄,以阶梯螺钉为轴能够绕x轴转动地支撑于缝纫机架100内。该主动连杆32朝向以阶梯螺钉为中心的半径向外侧,在两个方向上具备两根腕部。一个腕部向后斜下侧伸出,并且在其前端部对滚子31进行支撑,另一个腕部向前斜下侧伸出,并且连结棒34的一端部能够绕x轴转动地与另一个腕部连结。

从动连杆33是所谓的曲柄,能够绕x轴转动地在缝纫机架100内由未图示的支撑轴支撑。该从动连杆33朝向以支撑轴为中心的半径向外侧,在两个方向上具备两根腕部。一个腕部向前侧伸出,并且其前端部能够绕x轴转动地与抬起板35的上端部连结,另一个腕部向上侧伸出,并且连结棒34的另一端部能够绕x轴转动地与另一个腕部连结。

如前述所示,布料压脚11及压脚棒12由压脚弹簧向下方按压,由此,从动连杆33经由抬起板35而受到图1中的顺时针方向的转动力。并且,主动连杆32经由连结棒34被施加逆时针方向的转动力,滚子31与外周凸轮20的外周压接。

[压脚电动机]

压脚电动机14以输出轴与x轴方向平行且朝向左方的状态支撑于纵向机体部102内,在压脚电动机14的左侧组装有对外周凸轮20进行支撑的支撑托架15。

支撑托架15如图2所示,由一对托架板151、152和三根支柱153构成,该托架板151、152配置在外周凸轮20的左右两侧,该三根支柱153为了向这些托架板151、152之间插入外周凸轮20而以隔开间隔的状态进行连结。而且,右侧的托架板152固定于压脚电动机14。

另外,压脚电动机14能够旋转地由托架板151、152两者支撑,能够减少未图示的电动机轴承的负载。

另外,上述压脚电动机14、外周凸轮20、支撑托架15与后面记述的形成有压脚电动机14的驱动电路142的电路基板一体而单元化。

由此,针对不具备压脚电动机14及外周凸轮20的现有的缝纫机,能够容易地安装上述单元,能够容易地改造为通过压脚电动机14进行布料压脚11的高度控制的缝纫机。

[外周凸轮]

在外周凸轮20,如前述所示,压接有支撑于主动连杆32的滚子31,因此能够通过从外周凸轮20的旋转中心至外周为止的距离(下面,称为位移)的变动而使主动连杆32转动。在前述的传递机构30的结构的情况下,如果外周凸轮20的位移小,则布料压脚11下降,如果外周凸轮20的位移大,则布料压脚11上升。

而且,外周凸轮20如图3所示,在一周之中具有第一中立区间21、第二中立区间22、第三中立区间23、以及第一变化区间24、第二变化区间25、第三变化区间26,该第一中立区间21、第二中立区间22、第三中立区间23是与“按压位置”、“中间位置”、“压脚抬起位置”这三档的布料压脚11的高度分别对应的三个中立区间,该第一变化区间24、第二变化区间25、第三变化区间26是设置于第一中立区间21、第二中立区间22、第三中立区间23之间的三个变化区间。

上述“按压位置”是布料压脚11到达针板104,能够对针板104上的被缝制物进行按压的高度,是比“中间位置”及“压脚抬起位置”低的位置。

上述“中立位置”是布料压脚11从针板104向上方少许分离后的高度,是例如为了在缝针刺入被缝制物的状态下进行改变朝向等作业的情况下,将通过布料压脚11产生的压脚压力解除的高度。该“中间位置”是处于“按压位置”和“压脚抬起位置”之间的高度。

上述“压脚抬起位置”是布料压脚11从针板104向上方充分地分离后的高度,是例如为了不妨碍缝制结束后的被缝制物的撤去、更换等作业而使布料压脚11退避的高度。该“压脚抬起位置”是比“按压位置”及“中间位置”高的位置。

上述第一中立区间21、第二中立区间22、第三中立区间23均形成为其外周的位移恒定。而且,与“按压位置”对应的第一中立区间21的位移最小,与“中间位置”对应的第二中立区间22的位移第二小,与“压脚抬起位置”对应的第三中立区间23的位移最大。

另外,如图3所示,第二中立区间22相对于第一中立区间21位于逆时针方向,第三中立区间23相对于第一中立区间21位于顺时针方向。

此外,优选三个中立区间21、22、23的角度幅度比三个变化区间24、25、26窄。但是,至少优选具有在将压脚电动机14的驱动停止的状态下、能够维持滚子31与各中立区间21、22、23的外周抵接的状态的这一程度的幅度。

三个变化区间24、25、26分别设置于三个中立区间21、22、23之间。

而且,第一变化区间24的外径变化为,从第一中立区间21的外径逐渐地转变至第二中立区间22的外径。

另外,第二变化区间25的外径变化为,从第二中立区间22的外径逐渐地转变至第三中立区间23的外径。

另外,第三变化区间26的外径变化为,从第三中立区间23的外径逐渐地转变至第一中立区间21的外径。

另外,如图3所示,第二变化区间25相对于第一变化区间24位于逆时针方向,第三变化区间26相对于第一变化区间24位于顺时针方向。

[缝纫机的控制系统]

图4示出具备压脚抬起机构10的缝纫机的控制系统的框图。

缝纫机具备进行其结构的动作控制的控制装置90,在该控制装置90经由各个驱动电路142、162而连接有:成为布料压脚11的升降动作的驱动源的压脚电动机14及对其输出轴角度进行检测的编码器141;以及成为缝制动作的驱动源的缝纫机电动机16及对其输出轴角度进行检测的编码器161。

另外,在控制装置90连接有:在缝制结束时将上线及下线切断的切线装置17;以及踏板传感器181,其对来自操作踏板18的操作量进行检测,该操作踏板18作为作业者针对缝纫机进行操作输入的操作单元。

控制装置90具备:cpu91,其进行缝纫机的压脚抬起机构10的各部的控制及运算处理;ram92,其成为cpu91的作业区域;rom93,其对由cpu91处理的程序进行存储;以及作为存储部的eeprom94,其构成为存储用于运算处理的数据,并且能够对该数据进行改写。

图5是关于操作踏板18的前踏入量(图5中的顺时针方向的转动角度)、后踏入量(图5中的逆时针方向的转动角度)和输入操作的分配之间的关系进行表示的说明图。

操作踏板18将图5中由实线表示的倾斜角度设为中立位置,在作业者没有进行操作的状态下施加有弹簧压力,以使得恢复至该中立位置。

而且,踏板传感器181将中立位置设为0,将前踏中的最大踏入量设为pf,将后踏中的最大踏入量设为pe而进行输出。这些最大踏入量与操作踏板18的物理上的踏入的极限位置一致。此外,在前踏和后踏中,踏板传感器181输出的检测值的极性相互反向。

而且,控制装置90在操作踏板18的踏入量0~pf为止的前踏的范围中,将缝纫机电动机16驱动而进行缝制。另外,在该踏入量0~pf的范围中,与踏入量相应地进行缝纫机电动机16的速度控制。

另外,控制装置90在缝制中途检测到操作踏板18的踏入量0(中立位置)的情况下,进行在针棒下位置(缝针刺入被缝制物的状态下)使缝纫机电动机16停止的控制。

并且,在踏板传感器181为中立位置及前踏的范围内,控制装置90进行下述控制,即,将布料压脚11设为下降至按压位置的状态。

另一方面,控制装置90对于操作踏板18的后踏,根据是否是后面记述的“缝制中途”,执行的动作不同。

即,在缝纫机处于缝制中途的状态下,控制装置90在操作踏板18的后踏的踏入量超过0而小于pn的范围中,执行与踏入量相对应的布料压脚11的高度控制,如果踏入量大于或等于pn,则执行通过切线装置17进行的切线。

另外,在缝纫机不处于缝制中途的情况下,控制装置90在操作踏板18的后踏的踏入量超过0而直至pe为止的整个范围,执行与踏入量相对应的布料压脚11的高度控制。

此外,通过控制装置90进行的、缝纫机是否处于缝制中途的判断,是根据缝纫机电动机16的驱动履历和切线装置17的切线动作的执行履历而进行的。

即,在缝纫机的主电源接通后,直至进行缝纫机电动机16的驱动为止判断为“非缝制中途状态”,如果进行了缝纫机电动机16的驱动、即使仅旋转一周,也成为“缝制中途状态”。然后,如果执行了切线,则“缝制中途状态”被解除而成为“非缝制中途状态”,如果进行了缝纫机电动机16的驱动、即使仅旋转一周,也成为“缝制中途状态”。然后,直至主电源断开为止,由控制装置90进行同样的判断。

[压脚抬起机构的动作控制]

基于图6的流程图,详细地说明通过上述控制装置90的cpu91实现的以压脚抬起机构10为主体的缝纫机的动作控制。

首先,如果缝纫机的主电源接通,则控制装置90的cpu91判定缝纫机是否处于缝制中途状态(步骤s1)。如前述所示,cpu91根据缝纫机电动机16的驱动履历和切线装置17的执行履历进行判断。

具体地说,在主电源接通后或执行切线后完全没有进行缝纫机电动机16的驱动的情况下,判断为“非缝制中途状态”(步骤s1:no),cpu91将操作踏板18的后踏的踏入量0~pe为止的整个范围分配为布料压脚11的高度控制。此时,在踏入量0处成为“按压位置”,在踏入量pe处成为“压脚抬起位置”,对于这些位置之间,以对应于踏入量而成正比地使布料压脚11的高度增减的方式进行分配。

而且,cpu91基于上述分配,求出与踏板传感器181检测出的踏入量pb相对应的布料压脚11的高度,对压脚电动机14的旋转进行控制,以成为该高度(步骤s19)。

然后,将处理返回步骤s1。

此外,上述步骤s19的高度调节控制相当于“第二线性控制”。在第二线性控制中,与踏板操作相对应地,在从“按压位置”至“压脚抬起位置”的范围对布料压脚11的高度任意且线性地进行控制,因此,cpu91对压脚电动机14进行控制,以使得滚子31与外周凸轮20的第三变化区间26抵接。

另一方面,在关于缝纫机是否处于缝制中途的判定中,在主电源接通后或执行切线后进行了缝纫机电动机16的驱动、即使仅旋转一周的情况下,也判断为“缝制中途状态”(步骤s1:yes),cpu91将操作踏板18的后踏的踏入量0~pn的范围分配为布料压脚11的高度控制,将超过踏入量pn的范围分配为通过切线装置17进行的切线的执行指示。

并且,cpu91基于上述分配,对踏板传感器181检测出的踏入量pb是否处于0<pb≤pn的范围内进行判定(步骤s3)。

而且,在踏入量pb处于0<pb≤pn的范围内的情况下(步骤s3:yes),根据缝纫机电动机16的编码器161的检测信号,对当前的缝针的前端部是否是位于针板上表面之下的针棒下位置进行判定(步骤s5)。

在上述判定中,在判定为针棒下位置的情况下(步骤s5:yes),cpu91在踏入量0处分配“按压位置”,在踏入量pn处分配“中间位置”,对于这些位置之间的踏入量,以对应于踏入量而成正比地使布料压脚11的高度增减的方式进行分配。而且,基于上述分配,求出与踏板传感器181检测出的踏入量pb相对应的布料压脚11的高度,对压脚电动机14的旋转进行控制,以成为该高度(步骤s7)。

然后,将处理返回步骤s1。

此外,上述步骤s7的高度调节控制相当于“第一线性控制”。在第一线性控制中,与踏板操作相对应地,在从“按压位置”至“中间位置”的范围对布料压脚11的高度任意且线性地进行控制,因此,cpu91对压脚电动机14进行控制,以使得滚子31与外周凸轮20的第一变化区间24抵接。

关于上述步骤s7的布料压脚11的高度控制的意义,进行补充说明。

步骤s7是以缝纫机处于缝制中途且踏板后踏的踏入量pb处在0<pb≤pn的范围内、以及针棒位于针棒下位置为前提的。缝纫机处于缝制中途表示在针板上存在被缝制物,当前正在执行缝制。

踏板后踏的踏入量pb处在0<pb≤pn的范围内表示缝纫机的使用者想要对布料压脚11的高度进行调节。

另外,针棒位于针棒下位置表示在缝针刺入被缝制物的状态下停止。

即,在到达步骤s7的情况下,缝纫机的使用者想要在缝制中途将缝制停止,在缝针刺入的状态下使布料压脚11与按压位置相比向上方上升,通常,表示很有可能处于想要进行将被缝制物的朝向改变等作业的状况。

因此,在如上所述的情况下,控制装置90对布料压脚11的高度调节范围进行控制,以使得能够在从“按压位置”至“中间位置”为止的范围内通过操作踏板18进行线性控制,并能够在适当的范围任意地进行布料压脚11的高度调节,而不会使布料压脚11过量地上升。

另一方面,在步骤s5的判定中,在判定为不是针棒下位置的情况下,(步骤s5:no),cpu91在踏入量0处分配“按压位置”,在踏入量pn处分配“压脚抬起位置”,对于这些位置之间的踏入量,以对应于踏入量而成正比地使布料压脚11的高度增减的方式进行分配。而且,基于上述分配,求出与踏板传感器181检测出的踏入量pb相对应的布料压脚11的高度,对压脚电动机14的旋转进行控制,以成为该高度踏入量(步骤s9)。

然后,将处理返回步骤s1。

此外,上述步骤s9的高度调节控制相当于“第二线性控制”。在第二线性控制中,与踏板操作相对应地,在从“按压位置”至“压脚抬起位置”的范围对布料压脚11的高度任意且线性地进行控制,因此,cpu91对压脚电动机14进行控制,以使得滚子31与外周凸轮20的第三变化区间26抵接。

关于上述步骤s9的布料压脚11的高度控制的意义,进行补充说明。

步骤s9是以缝纫机处于缝制中途且踏板后踏的踏入量pb处在0<pb≤pn的范围内、以及针棒不位于针棒下位置为前提的。

即,在到达步骤s9的情况下,缝纫机的使用者想要在缝制中途将缝制停止,在缝针没有刺入的状态下使布料压脚11与按压位置相比向上方上升。通常,在缝制中途将缝制停止的情况下,控制装置90以针棒位于针棒下位置的方式进行使缝纫机电动机16停止的控制,但并不拘泥于此,针棒不位于针棒下位置的情况表示很有可能人为地旋转带轮而使针棒上升。对此能想到各种原因,但至少预想到:使针棒与针棒下位置相比向上方上升的情况是由于缝针妨碍作业而使针棒(缝针)退避。

因此,在如上所述的情况下,控制装置90对布料压脚11的高度调节范围进行控制,以使得能够在从“按压位置”至“压脚抬起位置”为止的范围内通过操作踏板18进行线性控制,并能够在使布料压脚11充分向上方退避的范围任意地进行高度调节。

另外,在步骤s3的判定中,在判定为踏板的踏入量pb不处于0<pb≤pn的范围内的情况下(步骤s3:no),对踏板的踏入量pb是否为pb>pn进行判定(步骤s11)。

而且,在踏板的踏入量pb为pb>pn的情况下(步骤s11:yes),判断为是执行切线的指示输入,对压脚电动机14进行控制,以使布料压脚11下降至按压位置(步骤s13),并且,通过切线装置17执行切线动作(步骤s15)。

然后,将处理返回步骤s1。

另一方面,在步骤s11中,在判定为踏板的踏入量pb不是pb>pn的情况下(步骤s11:no),表示操作踏板18处于中立位置或前踏的范围内(0≤pb≤pf),因此,对压脚电动机14进行控制,以使布料压脚11下降至按压位置(步骤s17),将缝纫机电动机16停止或以与踏入量相对应的速度进行驱动。

然后,将处理返回步骤s1。

[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技术效果]

压脚抬起机构10具备:外周凸轮20、作为从动体的滚子31、作为传递体的主动连杆32、压脚电动机14,缝纫机具备控制装置90,该控制装置90对压脚电动机14进行控制,对布料压脚11的升降动作进行控制,因此,能够容易地将布料压脚11调节为任意的高度,能够与缝制所涉及的各种要求对应地,进行布料压脚11的高度调节。

另外,通过外周凸轮20和压脚电动机14进行布料压脚11的上下移动,因此不会如将螺线管设为驱动源的情况那样因两个位置间的部件的移动而产生碰撞、工作音,能够实现静音化,并且减少部件的损耗、损坏的发生。

另外,上述缝纫机具备作为操作单元的踏板,该踏板通过输入操作而指示输入布料压脚11的高度,控制装置90对压脚电动机14进行控制,以使得布料压脚11成为与踏板的输入操作量相对应的高度,因此,例如即使在缝制过程中,也能够容易地进行布料压脚11的高度调节。

另外,外周凸轮20在一周之中,具有与按压位置、中间位置、压脚抬起位置的布料压脚11的高度分别对应的三个中立区间21、22、23,因此,在各中立区间21、22、23即使在抵接有滚子31的状态下将压脚电动机14的电源供给减少或停止,也能够将布料压脚11维持为与各自的各中立区间相对应的布料压脚11的高度,能够实现电力消耗量的减少。

另外,具有三个变化区间24、25、26,它们的外周在三个中立区间21、22、23之间渐减或渐增地变化,因此,能够顺利地进行按压位置、中间位置、压脚抬起位置的各位置间的高度调节。

另外,控制装置90执行第一或第二线性控制,即,对压脚电动机14进行控制,以使得通过外周凸轮20的旋转,使布料压脚11成为与操作踏板18的输入操作量相对应的高度,因此,还能够容易地将布料压脚11调节为按压位置、中间位置、压脚抬起位置的各位置间的任意的高度。

并且,控制装置90对压脚电动机14进行控制,以使得在前述的步骤s7、s9、s19中,选择地执行从按压位置至中间位置为止的范围中的第一线性控制、和从按压位置至压脚抬起位置为止的范围中的第二线性控制,并且在第一线性控制时,使用外周凸轮20的与按压位置对应的第一中立区间21和与中间位置对应的第二中立区间22之间的第一变化区间24,在第二线性控制时,使用外周凸轮20的与按压位置对应的第一中立区间21和与压脚抬起位置对应的第三中立区间23之间的第三变化区间26。

因此,在第一及第二线性控制的调节范围内使布料压脚11的高度渐增或渐减地变化时,能够避免发生任意者的中立区间与滚子31抵接的状态,因此,能够使布料压脚11顺利地升降,而不在中途停止。

[压脚抬起机构的动作控制的其他例]

在图6所示的压脚抬起机构10的动作控制中,在步骤s7、s9、s19中,对于布料压脚11的高度而实施了线性控制,但它们也可以进行下述控制,即,对高度阶段性地进行调节,以成为按压位置、中间位置、压脚抬起位置的任意者的高度。

例如,可以在图6的步骤s7中对压脚电动机14进行控制,以使得布料压脚11成为中间位置,在步骤s9中对压脚电动机14进行控制,以使得布料压脚11成为压脚抬起位置,在步骤s19中对压脚电动机14进行控制,以使得布料压脚11成为压脚抬起位置。

由此,能够使滚子31与外周凸轮20的三个中立区间21、22、23内的任意者抵接,能够在此期间将向压脚电动机14的电源供给减少或停止,因此,能够减少缝纫机的电力消耗。

[微小压脚抬起的调节单元]

也可以在压脚抬起机构10如图7所示附加微小压脚抬起的调节单元40。

调节单元40用于通过对作为传递体的主动连杆32的向外周凸轮20的旋转中心侧的接近极限位置进行调节,从而决定布料压脚11的下限位置,例如,由设置于缝纫机架的沿z轴方向的螺钉孔41和与该螺钉孔41螺合的调节螺钉42构成。

调节螺钉42的下端部成为与主动连杆32抵接的抵接端部,上端部成为用于进行旋转操作的头部。对于头部,为了通过手动而进行旋转操作,也可以实施滚花加工,或者,为了通过工具进行旋转操作,也可以将外周设为六边形状或在上端面设置六边孔。

调节螺钉42的下端部从上方与主动连杆32的没有保持滚子31的一方的腕部抵接,通过对调节螺钉42进行旋转操作,从而使主动连杆32绕顺时针转动,能够使滚子31向从外周凸轮20分离的方向移动。

通过该调节单元40,能够使滚子31与外周凸轮20的旋转中心侧最接近的位置相对于该旋转中心而分离,与其分离移动量相对应地,能够将布料压脚11的下限位置(通常按压位置成为下限位置)移动调节至与按压位置相比的上方。

例如,针对质地较厚的被缝制物,通过将布料压脚11的下限位置与按压位置相比少许向上方偏移,例如,以与布料厚度相比产生稍窄的间隙的程度偏移,从而能够良好地输送质地较厚的被缝制物。能够进行所谓的微小压脚抬起的调节。

[其他]

此外,在上述缝纫机中,以使布料压脚11的上下移动与切线装置联动的方式进行动作控制(图6的步骤s13及s14),但也可以使布料压脚11的上下移动与缝纫机的其他结构联动。

例如,在具备在针板的下侧对缝制开始时的上线的缝制开始端部进行保持的线保持器装置的缝纫机中,装备有上述压脚抬起机构10的情况下,也可以构成为,在线保持器装置对上线的缝制开始端部进行保持的定时使布料压脚11暂时地向上方移动而使上线不被布料压脚11按压,能够顺利地进行由线保持器装置保持的上线的拉拽动作。

另外,也能够与缝纫机的转速、上轴角度相对应地使压脚抬起机构10联动,以规定的针数、或规定的上轴角度使布料压脚11上升而进行将被缝制物释放的动作控制等。

另外,在上述缝纫机中采用了下述结构,即,设置以隔着外周凸轮而支撑的一对托架151、152,利用其中一个托架152将压脚电动机14固定,但也可以采用下述结构,即,通过使用具有充分的刚性的电动机轴及电动机轴承,从而省略支撑托架板151和三根支柱153,仅利用托架152实现悬臂梁支撑。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