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织机上的经纱定位系统的元件可拆卸地连接的连接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145975阅读:189来源:国知局
将织机上的经纱定位系统的元件可拆卸地连接的连接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用于将织机上的经纱定位系统的元件可拆卸地连接的联接部件组,并且涉及用于将这种定位系统的不可互连的联接部件可拆卸地连接的适配器。

本实用新型还涉及一种经纱定位系统,所述经纱定位系统包括多个运动诱导设备和用于在织机上的编织过程期间将各运动诱导设备的运动传输到相应的多个经纱的装置,用于传输运动的所述装置包括连接到具有第一连接装置的第一联接部件的第一元件和连接到具有第二连接装置的第二联接部件的第二元件,所述第二连接装置与所述第一连接装置不可连接。



背景技术:

已知的经纱定位系统典型地包括提花织机,其包括多个钩,这些钩借助于刀上下可移动,以在织机上的连续引纬循环期间将经纱定位在连续的梭口中。根据要织造织物的织物结构,预先确定经纱在连续织造循环中的位置。

各钩子连接到提花绳。各经纱延伸通过织机的线束中的综丝的洞眼,并且各综丝连接到相应的通丝。为将各提花绳与一个或多个通丝可拆卸地连接,已知使用第一和第二可互连连接部件。第一联接部件附接到提花绳,第二联接部件附接到一个或多个通丝。第一和第二联接部件设计成可拆卸地联接。

术语“可拆卸地连接”用以表明所联接的元件能够不使用工具而断开,例如通过施加拉力以将联接部件背离彼此拖曳或者通过联接部件的相互旋转,或者通过相互旋转之后通过拉力实现。连接和断开优选地能够以迅速且容易的方式手动地执行。

在本专利申请中,措词“经纱定位系统”在广义上使用,指有助于将经纱定位在织机上的一切手段。因此,通丝及与之连接或能与之连接的联接部件也是这种经纱定位系统的部件或元件。

提花织机包括用于提起经纱的许多提升装置。当安装这种线束时,必需 将许多提花绳与通丝连接。这是一个非常耗时的操作,因此织机长时间停产并且生产率成比例损失。为了能够快速地进行绳的连接,开发了各种类型的连接装置。重要的是,可以通过这些连接装置实现可靠的连接。此外,这些连接装置应该是简单的结构,并且易于操作。

在EP 1361302 B1和WO2013/128275A9中描述的第一和第二已知的联接部件组-各自包括与提花机的相应的绳可连接的两个可互连的联接部件,即包括具有弹性地可变形的头部的插入构件的阳型联接部件,以及包括用于该头部的接收空间和从中通过可达到所述接收空间的通路的阴型联接部件,以便在径向方向上压缩的所述头部可以通过所述通路移动直至它位于所述接收空间中,并且以便在所述接收空间中的头部能够采用比在它的压缩状态下更大的径向尺寸。

在第一已知的可互连联接部件组(根据EP1361302B1)中,所述接收空间和所述头部设计为使得插入构件可以围绕它的纵向轴线旋转,以将所述头部从其中它保持在接收空间中的联接位置进入到其中它不被保持的脱离位置,以及反之亦然。

在第二已知的可互连联接部件组(根据WO2013/128275A9)中,所述接收空间包括超过所述通路的轴向可移位的脱开体,所述脱开体具有开口,并且设置为超过所述通路的头部能够移位到所述开口中,并且所述开口设计成然后使得所述头部变形,以使所述头部能够被引入通路中以使所述联接部件脱开。

第一组中的阳型联接部件和第二组中的阴型联接部件是不可连接的。另外,第二组中的阳型联接部件不能与第一已知联接部件组中的阴型联接部件连接。

从欧洲专利EP 0 788 562 B1已知第三组连接装置。一个联接部件包括细长形插入部件,该插入部件终止于径向扩大的头部,另一个联接部件包括一对共同作用的弹性夹紧指状物,该一对指状物设计成通过所述头部被背离彼此推动,并且一旦所述头部已经通过夹紧指状物则弹回。该头部然后在轴线方向上由弹回的弹性夹紧指状物保持,以便联接连接装置。为断开连接装置,应该借助于可滑动套筒将所述夹紧指状物背离彼此推动,以便所述头部可以从它在夹紧指状物之间的位置中拔出。

在国际专利申请WO 99/27170中,描述了另一连接装置组。一个联接部 件包括多个柔性突出部以作用为联接元件,而另一联接部件包括相等数目的凹陷。在它们的压缩状况下,所述柔性突出部可以朝向凹陷移动,并最终回弹到这些凹陷中。然后,所述连接装置处于联接位置。

属于不同联接部件组的联接部件不能连接。

能够发生的是,设置有属于一个联接部件组的联接部件的提花织机必需准备与设置有属于另一联接部件组的联接部件的线束协作。例如,当提花织机设置有上述第二已知的联接部件组的阳型联接部件(根据WO2013/128275A9)并且线束设置有上述第一已知的联接部件组的阴型联接部件(根据EP0788562B1)时的情况。

一个联接部件组中的联接部件然后必需用能与另一组中的联接部件连接的联接部件替代。这当然是非常耗时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连接装置,其对于上述问题提供不太耗时的解决方案,同时仍可能进行快速且可靠的连接,并且没有关于经纱定位系统的效率和适应性的让步。

该目的通过提供一种用于将织机上的经纱定位系统的两个不可互连元件可拆卸地联接的适配器实现,所述适配器包括第三和第四连接装置,所述第三和第四连接装置设计成分别实现与一个元件的第一连接装置的第一连接和与另一元件的第二连接装置的第二连接,所述两个连接中的至少一个是可拆卸连接。

可以更快地执行包括运动传输元件的经纱定位系统的安装,这些运动传输元件必需彼此连接,但设置有不能互连的相应的联接部件。另外,适配器能够以快速可靠的方式连接到元件,并且还可以保证系统的适应性,因为适配器和元件之间的至少一个连接是可拆卸的连接。

在该适配器的优选实施例中,第三连接装置包括用于保持联接头的保持装置,第四连接装置包括弹性地可变形的联接头。在另一优选实施例中,适配器被设置成联接属于不同联接部件组的两个联接部件,用于将织机上的经纱定位系统的绳连接。

这一目的还通过用于将织机上的经纱定位系统的元件可拆卸地连接的联接部件组实现,该联接部件组包括这种适配器以作为其基本部分。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联接部件组包括第一联接部件,所述第一联接部件包括:

·第一连接装置,和

·包括第二连接装置的第二联接部件,所述第二连接装置不能与所述第一连接装置连接,和

·适配器,其包括:

-第三连接装置,所述第三连接装置设计成与所述第一连接装置连接,以将所述适配器连接到所述第一联接部件,所述第一连接装置和所述第三连接装置形成第一对可协作连接装置,和

-第四连接装置,所述第四连接装置设计成与所述第二连接装置连接,以将所述适配器连接到所述第二联接部件,所述第二连接装置和所述第四连接装置形成第二对可协作连接装置,所述对可协作连接装置中的至少一对设计成实现可拆卸连接。

优选地,在可协作连接装置中的至少一对中,一个连接装置包括插入部分,而另一连接装置包括设计成接收且保持所述插入部分的接收部分。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优选的联接部件组的特征在于,在可协作连接装置中的至少一对中,一个连接装置包括弹性地可变形的联接部分,另一连接装置包括设计成接收且保持所述弹性地可变形的联接部分的接收部分。

在本专利申请中,术语“弹性地可变形的”用在表明有关元件中的至少一部分(即,联接部分头部的至少一部分)能够通过对其施力而变形,并且所述变形在力移去之后至少部分地消失。另外,其中所述变形是部分地弹性且部分地永久性的元件由此认为是“弹性地可变形的”。当元件的尺寸和/或形状能够通过对其施力而改变时,该元件被认为是可变形的。

需要仅一个弹性地可变形的部件的事实将利于连接的可靠性并且将简化生产。这些连接装置可以在一个快速移动中非常迅速地断开,并且将产生提花织机的绳的有效且可靠连接。

联接部分优选地是弹性地可变形的,以便它的径向尺寸能够降低。在另一有利实施例中,所述弹性地可变形的联接部分包括细长形插入构件,该插入构件以弹性地可变形的较大头部终止。所述头部优选地具有非圆形横截面。

在所述联接部件组中,所述适配器优选地包括:第三连接装置,所述第 三连接装置包括接收部分,该接收部分设计成接收且保持所述第一联接部件的所述第一连接装置的弹性地可变形的联接部分;和第四连接装置,所述第四连接装置包括弹性地可变形的联接部分,该弹性地可变形的联接部分设计成被接收且保持在所述第二联接部件的所述第二连接装置的接收部分中。

在本实用新型的更优选实施例中,在可协作连接装置中的至少一对中,所述接收部分包括接收空间和通路,所述弹性地可变形的联接部分在径向压缩状态下能够通过所述通路移动到所述接收空间,所述弹性地可变形的联接部分在该接收空间中与在所述压缩状态下相比具有采用较大径向尺寸的可能性,以便它被保持在所述接收空间中。

所述通路例如设计成允许所述头部由于联接力在变形状态下通过。超过该通路后,所述联接部分达到接收空间,且在接收空间中允许联接部分返回到具有较大横向尺寸的状态,以便它被定位在那里并且所述连接装置被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有利实施例中,在可协作连接装置中的至少一对中,所述接收部分和所述弹性地可变形的联接部分设计为使得接收在接收部分中的所述联接部分可以绕它的纵向轴线旋转,以从其中被保持在接收部分中的联接位置进入到其中不保持在所述接收部分中的脱离位置,以及反之亦然。

所述头部优选地具有非圆形横截面,并且例如是箭头形状的。

这些联接部件可以实施为在横向方向上紧凑(例如,具有6mm的最大直径)。因此,这些连接装置允许大量的钩并且也易于断开。所述联接部件关于彼此的简单旋转移动(围绕纵向轴线)将进行以使联接部分进入它的断开位置。由于在这一旋转期间,联接元件保持在所述接收部分中,这一旋转可在无联接元件的任何变形的情况下发生。这也有利于快速断开,而无任何问题。

此外,与其它已知的联接部件的平移移动相反,必须执行旋转移动,以执行断开。这降低了联接部件的非期望断开的风险。

在另一优选实施例中,所述通路设计成在所述联接部分旋转到所述脱离位置时,使所述弹性地可变形的联接部分处于基本未变形状态。

在进一步优选实施例中,所述弹性地可变形的联接部分设计为使得它包括至少一个径向突出的凸起边缘,所述接收部分包括至少一个保持边缘,该保持边缘设置成用于保持位于接收空间中的所述弹性地可变形的联接部分 的至少一个凸起边缘,以阻止连接装置的断开,并且所述弹性地可变形的联接部分和所述接收部分实施为使得在接收空间中的所述联接装置可以从其中保持边缘保持至少一个凸起边缘的联接位置进入到没有任何凸起边缘由保持边缘保持的脱离位置,以便不再阻止所述断开。

在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优选实施例中,在可协作连接装置中的至少一对中,所述弹性地可变形的联接部分包括具有相应的凸起边缘的两个径向突出的侧翼,以形成两个径向突出的凸起边缘,并且所述接收空间通过其中设置有两个窗口的侧壁界定,以便所述弹性地可变形的联接部分的相应的侧翼可以位于各窗口中,并且各窗口的边缘作用为保持边缘,以用于所述弹性地可变形的联接部分的所述凸起边缘。

有利地,在可协作连接装置中的至少一对中,所述接收部分设计成保持所述弹性地可变形的联接部分处于基本未变形状态。当断开时,第一连接装置可以从第二连接装置自由退出。因此,获得特别用户友好的连接装置组。

优选地,所述接收部分设置有至少一个凸轮,以在连接装置已经连接时,阻止一个连接装置相对于另一围绕纵向轴线的旋转移动。因此,通过简单地使第一连接装置相对于第二连接装置旋转使得第一连接装置的所述弹性地可变形的联接部分进入断开位置是不可能的。为断开连接装置,要求附加操作。

各窗口的所述边缘优选地包括第一边缘部分,该第一边缘部分作用为保持边缘并且逐级地变换到第二边缘部分,以便这些台阶将形成所述凸轮,由此阻止连接装置相对于彼此的旋转。

所述联接部件中的至少一个可以设置有弹簧类元件,该弹簧类元件在另一个联接部件上行使弹簧力,以将相对于彼此联接的联接部件推动到断开方向。

在可能的实施例中,在可协作连接装置中的至少一对中,所述接收部分包括超过所述通路的轴向可移位的脱开体,所述轴向可移位的脱开体包括开口,所述联接部分在处于所述接收空间中时能够被引入到所述窗口中,并且所述开口设计成使得引入到所述开口中的所述联接部分变形,以使所述联接部分能够从所述接收空间经由所述通路退出从而断开所述连接装置。

在进一步优选实施例中,可协作连接装置中的一对设计成实现不可拆卸连接。这能够通过在根据本说明书前述段落的实施例中省略脱开体完成。

第一联接部件和第二联接部件例如属于不同的可互连联接部件组。

在本实用新型的最优选实施例中,所述适配器包括具有两个相对端部的细长形主体,所述主体在一端以具有弹性地可变形的头部的细长形插入构件终止,并且在另一端以通过限定接收空间和通路的侧壁界定的中空部分终止,所述插入构件和所述中空部分分别形成所述联接部分和所述接收部分。

优选地,各联接部件包括用于将联接部件与一个或多个相应的绳连接的装置,或者被连接到经纱定位系统的一个或多个相应的绳。所述联接部件可以至少部分地由合成材料制成,并且包括挤出成合成材料的一个或多个相应的绳。

本实用新型目的另外通过提供一种具有在本说明书第二段中提及的特征的经纱定位系统实现,其中用于传输运动的装置进一步包括适配器,所述适配器包括与第一连接装置连接的第三连接装置和与第二连接装置连接的第四连接装置,以便所述适配器连接到所述第一联接部件并且连接到所述第二联接部件,所述连接中的至少一个是可拆卸连接。

该经纱定位系统的联接部件和适配器的其它重要特征进行了描述。这些特征对应于经纱定位装置的上述标识特征,并且关于任何这些特征的任何上述评语或者有利效果同样应用于所述相应特征。

在下面的详细描述中,更详细地描述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连接装置组的优选实施例。其唯一目的是通过具体实施例的描述来澄清本实用新型的所述特征。因此,显而易见的是,在本说明书中没有任何内容可以解释为对所表达的专利权的范围的限制,也不限制本实用新型的应用领域。

附图说明

在本说明书中,借助附图标记,参照附图,其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联接部件的透视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联接部件的透视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适配器;

·图4是沿着图3的适配器的纵向轴线A的横截面;

·图5是图1和2的第一和第二联接部件的透视图,其分别与图3和4的适配器连接。

具体实施方式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联接部件组的第一联接部件(10)是国际专利公开WO 2013/128275A9中描述的第一可互连联接部件组中的联接部件。

第一联接部件相同于该第一联接部件组中的阳型联接部件,并且包括具有纵向轴线(A)的细长形大致圆筒形的轴(11),所述轴(11)包括第一部分(11a)和第二部分(11b),所述第一部分(11a)形成绳(在图1中未示出)能够附接到的、联接部件(10)的一端,所述第二部分(11b)的直径大于第一部分(11a)。在有利实施例中,阳型联接部件(10)借助于注塑成型工艺被成型到所述绳上。

第二部分(11b)接合连接装置(12),连接装置(12)具有相反的平坦侧面(13)和弹性地可变形的头部(14)。插入构件根据轴线(A)延伸并且形成该第一联接部件(10)的另一端。

横断凹陷(15)设置在连接装置(12)中,以便形成由所述凹陷(15)分离开的两个支腿(16)。经由台阶状的加宽区段,每个支腿(16)、(17)接合相应的侧部(14a)、(14b),侧部(14a)、(14b)具有两个平坦平行侧面和圆化横向侧翼,所述圆化横向侧翼从台阶状的加宽区段对称地收敛并且终止在顶部(14c)中。侧部(14a)、(14b)和顶部(14c)一起形成箭头状的头部(14),其中箭头状的头部(14)的相应的后端由于台阶状的加宽区段而形成在径向方向上延伸的横向保持表面(14e)、(14f),并且箭头状的头部(14)的宽度从后端向它的顶端逐渐地减小。

该阳型联接部件(10)设计成与关联的阴型联接部件(图中未示出)连接。该联接部件描述如下,但不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联接部件组的一部分。

关联的阴型联接部件(非本实用新型的部分)包括大致中空的接收部,在所述接收部中设置有用于阳型联接部件(10)的头部的接收空间,经由从阴型联接部件的自由端终止于所述接收空间设置的通路可触及该接收部。所述通路沿着阴型联接部件的纵向轴线延伸,并且具有大致圆筒形形状,在其末端上具有成圆锥形地收缩的入口。在接收空间中围绕所述通路的出口设置的边缘用作用于头部(14)的保持装置。所述接收空间设置有圆柱形脱开体,在所述脱开体中设置有同样圆筒形的中心开口。该脱开体能够在接收空间中沿着联接部件的纵向轴线移位。

在阳型联接部件(10)的头部(14)上,侧向突出的隆起(14d)设置 在侧部(14a)、(14b)中的一个上。在联接期间,阳型联接部件(10)首先以头部(14)经由圆锥形的收缩部引入到相关的阴型联接部件的通路内。这导致头部(14)弹性地变形。阳型联接部件(10)被进一步推动到该通路中,直至头部已经达到接收空间。在接收空间中,头部(14)呈现较大横向尺寸。

当阳型联接部件(10)及相关的阴型联接部件正移动得更靠近在一起时,所述头部(14)的径向突出的隆起(14d)与脱开体接触。如果该脱开体在接收空间中不完全位于底部上,则所述隆起(14d)确保头部(14)不立即滑入到脱开体(16)的圆筒形开口中并被压缩,但是头部(14)在接收空间中的进一步位移首先导致脱开体伴随地移动到其抵靠接收空间的下端面的终点位置附接。在这一状态下,两个联接部件被联接,并且如果载荷要将两个联接部件背离彼此拉动,这将导致阳型联接部件(10)相对于阴型联接部件移位,直至头部(14)的后保持表面(14e)、(14f)碰到围绕通路的出口布置的且用作保持表面的边缘。阳型联接部件(10)由此被拦阻在相关的阴型联接部件的接收空间中,从而固定该联接。

为使得联接部件再次脱开,在连接方向上进一步推动阳型联接部件(10),直至头部(14)被推入到脱开体的圆筒形开口中,并且头部(14)的前部位于在接收空间的下端面中提供的空腔中。头部(14)被完全地推动到脱开体的圆筒形开口中,以使头部(14)在横向方向上被压缩。在这一状况下,头部(14)的保持表面(14e)、(14f)位于脱开体的顶部边缘附近,优选地刚好超过所述顶部边缘。

在这一位置,隆起(14d)被变形,并且该隆起(14d)的弹回力和抵靠脱开体的相关摩擦力确保当沿着与阳型联接部件的插入方向相反的方向施加力时,脱开体伴随地移动,直至达到其与阴型联接部件中用作用于头部(14)的保持装置的边缘相压靠的位置。现在,由于头部能够在压缩状态下从脱开体的开口拉入到阴型联接部件的通路中,能够无任何问题地将阳型联接部件拉出阴型联接部件。

但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联接部件组中的第二联接部件(20)不是上述的相关的阴型联接部件,而是属于第二可互连联接部件组的阴型联接部件,该第二可互连联接部件组不同于所述第一组,并在EP 1361302B1中说明。该第二联接部件(见图2)不能与上述的第一联接部件(10)直接连接。

第二联接部件(20)包括细长形主体,该细长形主体具有中空圆筒形的 连接装置(21)和下部(26),连接装置(21)具有内部空间(22),相应的联接部件(不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联接部件组的一部分)的弹性地可变形的头部可以保持在该内部空间(22)中,下部(26)具有用于附接一个或者多个通丝(图2未示出)的所谓弹簧钩联接器(27)。在替代实施例中,下部(26)至少部分地由合成材料制成,并且包括挤出为合成材料的若干(一个或更多)相应的绳。

相应的联接部件的头部不同于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联接部件(10)的头部。

该第二联接部件(20)的内部空间(22)通过通路(23)可触及,通路(23)在第二联接部件(20)的顶端上引出。在第二连接装置(20)的壁中,靠近接收部设置有彼此相反地布置的两个窗口(24)(在图2中仅一个窗口可见)。这些窗口(24)具有作用为保持边缘的上限制边缘(24a),用于当相应的联接元件位于接收部中时,保持该联接元件的头部(如下所述)的侧翼的保持端面。该保持边缘(24a)逐级地改变成位于下方的边缘部分(24b),从而形成凸轮(24c)。提供了凸轮(24c),以在相应的连接装置被接收在内部空间中的其中由窗口(24)的保持边缘(24a)保持凸起边缘的位置中时,阻止该连接装置的旋转。

该第二联接部件(20)设计成与相应的联接部件(图中未示出)连接。该相应的联接部件描述如下,但不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联接部件组的一部分。该相应的联接部件包括细长形主体,该主体具有上圆筒形部分和在弹性地可变形头部终止的插入部件。所述头部通过两个侧翼部分形成,所述侧翼部分具有各自的端面,这些端面在径向方向上延伸并且从端面朝向共同顶部对称地收敛,以使所述侧翼部分和所述顶部一起形成箭头状的头部,并且从而侧翼部分能够被置于第二联接部件中的相应的窗口开口中,同时相应的窗口的保持边缘(24a)保持侧翼部分的端面。

通过从上方可触及的通路(23),所述相应的联接部件的弹性地可变形的头部可以进入到内部空间(22)中。该通路(23)具有的侧向尺寸使得,当所述头部定向成使其侧翼位于窗口(24)上方时,所述头部在通路中弹性变形,以使它的径向尺寸减小。侧翼一旦超过通路(23),它们终止在相应的窗口开口(24)中,并且呈现它们的初始径向尺寸,以使侧翼的端面由相应的窗口(24)的保持边缘(24a)保持。在此方式,相应的联接部件的头 部卡扣配合到第二连接装置的内部空间(22)中。

第二连接装置(20)具有在顶部上的弹簧式的唇部(25),该唇部(25)布置为使得当所述联接部件联接时,该唇部(25)由相应的联接部件的主体的下边缘推动。该唇部(25)施加的弹簧力将连接装置在断开方向上背离彼此推动,由此侧翼的端面被推靠于保持边缘(24a),并且由此阻止连接装置相对于彼此的非期望轴向移动。凸轮(24c)阻止两个连接装置围绕所述纵向轴线(B)相对于彼此旋转。

为使得联接部件脱离,必需抵抗弹簧式唇部(25)的弹簧力在联接方向上将它们朝向彼此进一步推动,直至所述头部的侧翼部分的端面超过凸轮(24c)。然后,相应的联接部件可以围绕其纵向轴线在接收部中旋转。在这一位置,所述头部可以从接收空间(22)沿着通路(23)自由牵拉,而无任何变形。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联接部件组中的适配器(30)是细长形单元,其具有纵向轴线(C)并且包括延伸过其长度的相应部分的两个邻接部分(31)、(32)(参见图3和4)。一个部分是在适配器(30)的一端上以弹性地可变形的联接部分(39)终止的细长形插入构件,另一部分是包括圆筒形中空部分的接收部分,该中空部分通过限定内部接收空间(41)的圆筒形侧壁(40)界定,通过沿着纵向轴线(C)延伸并且在适配器(30)的另一端上出来的通路(42)可触及该内部接收空间(41)。

适配器(30)的细长形插入构件设计成被接收且保持在第二联接部件(20)的内部空间(22)中。插入构件与第二可互连联接部件组中的相应的联接部件的插入部件相同。

该插入构件具有上圆筒形部分(33),上圆筒形部分(33)转变到侧向尺寸比上部(33)小的下部(34)中。在该下部(34)中,已经提供了根据纵向方向(C)延伸的细长开口(35)。在开口(35)的两侧上,在下部(34)上已经形成相应的侧翼部分(36)、(37)。这些侧翼部分(36)、(37)相对于下部(34)的壁在相反的径向方向上凸出。侧翼部分(36)、(37)具有在实际地横过插入构件的纵向方向(C)的方向上延伸的相应的顶表面(36a)、(37a)。

这些侧翼部分(36)、(37)在插入构件的末端的方向上收缩,并且汇合到形成布置为超过开口(35)的、插入构件的末端的公共尖头(38)。侧翼 部分(36)、(37)和尖头(38)由弹性地可变形的材料制成,并一起构成形成具有箭头形式的联接部分(39)的整体。

适配器(30)的接收部分设计成接收且保持第一联接部件(10)的弹性可变形的联接部分(14)。接收部分与第一可互连联接部件组的相关的阴型联接部件的接收部相同,差异在于它不不包括脱开体。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联接部件组的替代实施例中,适配器的接收部分包括脱开体。

接收部分包括圆筒形的中空部分,该中空部分通过限定内部接收空间(41)的圆筒形侧壁(40)界定,通过沿着纵向轴线(C)延伸且在适配器(30)的另一端上出来的通路(42)可触及该接收空间(41)。

接收空间(41)提供为接收并且保持第一联接部件(10)的头部(14)。经由大致圆筒形的通路(42)可触及该接收空间(41),通路(42)具有在适配器(30)的一端处的入口开口(42a)、成圆锥形地收缩的进入部分(42b)和在接收空间(41)中出来的出口开口(42c)。通路(42)沿着接收部分的纵向轴线(C)延伸。接收空间(41)比通路(42)的出口开口(42c)宽,以使接收空间(41)的顶壁形成围绕通路(42)的出口开口(42c)的边缘(41a)。该边缘(41a)用作用于头部(14)的保持装置。

如上所述,在接收空间(41)中未设置脱开体。这导致第一联接部件(10)和适配器(30)的不可拆卸连接。当适配器(30)和第二联接部件(20)的连接是可拆卸连接时,第一(10)和第二联接部件(20)仍能够易于连接和断开。在替代实施例中,两个连接是可拆卸连接。在另一实施例中,第一联接部件和适配器的连接是可拆卸的,而第二联接部件和适配器的连接是不可拆卸连接。

当脱开体被省略时,在第一联接部件(10)的侧部(14a)、(14b)之一上设置的侧向突出的隆起(14d)不具备功能性。

在联接期间,第一联接部件(10)首先以头部(14)经由入口开口(42a)和成圆锥形地收缩的进入部分(42b)引入到适配器(30)的接收部分的通路(42)中。这导致头部(14)弹性地变形。阳型联接部件(10)被进一步推动到这一通路(42)中,直至头部(14)已经到达接收空间(41)。在所述接收空间中,头部(14)呈较大横向尺寸。

在这一状态下,两个联接部件(10)、(30)联接,并且如果载荷要将两个联接部件(10)、(30)背离彼此拉动,这将导致阳型联接部件(10)相对 于适配器(30)移位,直至头部(14)的后保持表面(14e)、(14f)碰到围绕通路(42)的出口(42c)布置且用作保持表面的边缘(41a)。第一联接部件(10)的头部(14)由此被拦阻在适配器(30)的接收空间(41)中,从而固定该联接。因为脱开体被省略,不能以手动方式使联接部件(10)、(30)分离。

在图5中,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联接部件组的联接部件(10)、(20)、(30)示出为在联接状态下。第一联接部件(10)包括细长形大致圆柱形轴(11)和连接装置(12)。连接装置(12)与图1所示的联接部件(10)的连接装置(12)相同,但轴(11)具有略不同的设计。不是在图1实施例中那样两个部分具有不同直径且直径逐级地改变,图5实施例中的轴(11)具有在中间具有均一直径并且其两个端部部分的直径朝向轴(11)的端部逐渐地减小。第二联接部件(20)与图2所示的联接部件(20)相同。适配器(30)与图3和4中所示的适配器(30)相同。

提花绳(50)被附接到轴(11)的自由端,而轴(11)的另一端接合连接装置(12)。借助于注塑成型工艺,将轴(11)成型到绳(50)上。

第一联接部件(10)的连接装置(12)被保持在适配器(30)的接收部分中,并且适配器(30)的插入构件被保持在第二联接部件(20)的连接装置(21)中,方式如上所述。第一(10)和第二联接部件(20)与提花织机中的分别地提花绳(50)和通丝连接。在图5中仅示出了提花绳(50)。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