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带织带的端部回卷、缝纫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703621发布日期:2018-06-15 22:59阅读:333来源:国知局
安全带织带的端部回卷、缝纫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安全带自动化装配领域,涉及一种安全带织带的端部回卷、缝纫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越来越便捷化,汽车的需求也将有飞跃性的增长,汽车零配件行业也将继续保持稳定发展态势。安全带作为汽车安全防护装置中关键性零部件,其需求量也在不断的增长。安全带是由安全带织带、卷收器、插扣、插板等部件组成的一套被动安全系统,其中安全带织带端部通过一带针固定锁紧在与卷收器内,实现安全带织带和卷收器的固定连接。

通常带针被包卷在安全带织带的端部,并通过缝纫工序将其限制在安全带织带上,用以后续与卷收器组装。然而目前安全带织带与带针的装配过程,多采用手工送料、人工组装,因此存在着产品生产效率低、产品加工质量一致性差等问题,有待解决以满足工业化生产的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自动化程度高、生产效率高、产品质量稳定的安全带织带的端部回卷、缝纫装置。

一种安全带的端部回卷、缝纫装置,包括织带定位折弯机构、送带移位机构、织带缝纫机构和带针放料机构,其中,送带移位机构、带针放料机构设置在织带定位折弯机构的上方,织带缝纫机构设置在织带定位折弯机构的左边,带针放料机构将带针压放在原织带上,织带定位折弯机构把原织带的端部折弯回卷以将带针包卷起来形成新织带,送带移位机构将新织带带至织带缝纫机构处,由织带缝纫机构对新织带端部的织带重合端进行缝合。

本实用新型中由织带定位折弯机构、送带移位机构、织带缝纫机构和带针放料机构配合使安全带织带与带针实现机械化装配,可自动对织带端部折弯回卷,无需人工放料送料,从而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本实用新型中原织带是为未装配的平直织带,新织带是为已卷包好带针的织带,其端部具有大致呈圆柱状的织带卷针端和回卷余料形成的扁平的织带重合端。

进一步的,织带定位折弯机构包括折弯支撑架、织带支撑板、织带定位组件和织带折弯组件,其中织带支撑板固定在折弯支撑架上面,织带定位组件和织带折弯组件设置在织带支撑板的下方,织带定位组件位于织带折弯组件的左侧。本实用新型中通过织带定位组件和织带折弯组件配合限位接收原织带的端部,织带到料具有一致性,然后定点折弯,从而保障同一型号的新织带加工一致,提高生产质量。

进一步的,织带支撑板上开设有折弯开口;织带定位组件包括带端限位块和驱动带端限位块上下移动的限位块上下驱动件、驱动带端限位块左右移动的限位块左右驱动件;织带折弯组件包括织带折弯块和驱动织带折弯块上下移动的折弯块上下驱动件、驱动织带折弯块左右移动的折弯块左右驱动件;其中带端限位块、织带折弯块可穿过折弯开口进行上下、左右移动。带端限位块、织带折弯块在上下左右方向上均可由驱动件驱动移动,位置灵活,能更自动化有效的完成上升挡料、折弯、下降留空供移料的动作,同时带端限位块、织带折弯块的左右方向位置可调,对应的织带端部的折弯程度也可调整,如此对应地适用于更多型号长度的安全带,适用范围广,实用性强。织带折弯块将上顶、右移、下压,一系列动作使得原织带的端部被折弯,机械化动作设计巧妙,无需人工操作。

进一步的,带端限位块上还安装有到带传感器,织带折弯块的左端设有感应容置槽,到带传感器的到带感应端可容置在感应容置槽内。到带传感器的设置,进一步提高了本实用新型设备的自动化程度,使织带到料得到感应,为后续的织带回卷折弯提供基础,进而提高整体设备的可靠性。

进一步的,织带折弯块的竖截面呈“┏”型,其右下角形成折弯槽,折弯槽具有折弯槽侧面和折弯槽顶面,其中折弯槽顶面是为倾斜向下的斜面。折弯槽可有效地将原织带的端部折弯回卷形成织带包卷带针的形态效果,新织带的织带卷针端容置在折弯槽内,从而带针不易脱离。另外,折弯槽顶面是为倾斜向下的斜面,可保障原织带的待缝纫端部能得到下压而不翘起,使与原织带平行相贴,从而进一步限制了带针的位置,为后续的送带移位提供可靠基础。

进一步的,织带定位折弯机构的上方还设有织带辅压组件,其包括辅压机架、压杆和安装在辅压机架上驱动带动压杆上下移动的辅压驱动件。织带辅压组件可保障原织带端部在被折弯时原织带不会移位,保障折弯回卷动作的稳定可靠。

进一步的,送带移位机构包括送带固定板、夹带组件,夹带组件通过安装在送带固定板上的送带驱动件驱动带动其左右移动。夹带组件可来回移动,用以夹送新织带至缝纫工位。

进一步的,夹带组件包括移位底板、夹带支撑板、织带压块和驱动织带压块上下移动的压块上下驱动件、驱动织带压块左右移动的压块左右驱动件,其中夹带支撑板后侧固定在移位底板上,压块左右驱动件安装在移位底板的上端,其活动端朝左并与压块上下驱动件固定,压块上下驱动件的活动端朝下并通过一压块连接板与织带压块右端固定连接;夹带支撑板在织带支撑板的上面并可沿织带支撑板左右滑动;织带压块处于夹带支撑板的上方,新织带处于织带压块和夹带支撑板之间被夹持由送带驱动件驱动带动移位。织带压块和夹带支撑板整体配合夹住新织带,使其相对于织带支撑板在其上方移动,从而可以更好的夹住织带完成移送。

进一步的,夹带支撑板上还架设一压料挡板,其右端斜上翘起形成进带导角。如此,原织带位于压料挡板与夹带支撑板之间,更好的对其进行限位,便于原织带端部的折弯回卷,进带导角可更好的导向原织带进入压料挡板与夹带支撑板之间的空间内,避免卡料。

进一步的,织带缝纫机构包括缝纫机和压脚底板,其中缝纫机上带有左、右压脚可分别压在新织带的织带卷针端和织带重合端上;其中左压脚的底部设有弧形压槽,弧形压槽可覆压在织带卷针端上。弧形压槽对应于织带卷针端的外轮廓形状,可更稳固地压住织带卷针端,从而提高缝纫机缝纫过程的可靠性。

本实用新型中,原织带端部进入织带定位折弯机构由到带传感器感应到位后,带针放料机构将带针压放在原织带上,织带定位折弯机构把原织带的端部折弯回卷以将带针包卷起来形成新织带,送带移位机构将新织带带至织带缝纫机构处,由织带缝纫机构对新织带端部的织带重合端进行缝合。整个过程设计巧妙,过程合理,产品一致性好,还可适用于不同型号款型的安全带,应用范围较广。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由织带定位折弯机构、送带移位机构、织带缝纫机构和带针放料机构配合使安全带织带与带针实现机械化装配,可自动对织带端部折弯回卷,无需人工放料送料,从而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产品质量更有保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安全带织带的端部回卷、缝纫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安全带织带端部回卷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织带定位折弯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带端限位块和织带折弯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织带折弯块的正视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织带折弯块对原织带折弯回卷的动作分解简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送带移位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7中局部A的放大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织带缝纫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织带缝纫机构中左压脚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左压脚和右压脚压住新织带时的效果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以下实施例结合附图1至11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安全带织带的端部回卷、缝纫装置作具体阐述。

如图1所示,一种安全带织带的端部回卷、缝纫装置,包括机架00,以及设置在机架00上的织带定位折弯机构1、送带移位机构2、织带缝纫机构3和带针放料机构4,其中,送带移位机构2、带针放料机构4主要作用在织带定位折弯机构1的上方,织带缝纫机构3设置在织带定位折弯机构1的左边。在织带定位折弯机构1的右边还设有织带缓存架7,用于缓存承接被切好的原织带。在织带定位折弯机构1的前方还设有织带放置板6,在新织带被缝纫时,为被带动移动的新织带提供一个相对平稳的支撑地带,避免新织带掉落,影响缝纫质量。

原织带01端部进入织带定位折弯机构1后,带针放料机构4将带针02压放在原织带01上,织带定位折弯机构1把原织带01的端部折弯回卷以将带针02包卷起来形成新织带03,送带移位机构2将新织带03带至织带缝纫机构3处,由织带缝纫机构3对新织带03端部的织带重合端进行缝合。

如图6所示,将未装配的平直织带定义为原织带01,将已卷包好带针02的织带定义为新织带03,新织带03的端部具有大致呈圆柱状的织带卷针端031和回卷余料形成的扁平的织带重合端032。

本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带针放料机构4包括带针放料机架41、带针放料前后驱动件42、带针放料上下驱动件43和带针夹指44。带针夹指44开合夹取带针02后,由带针放料前后驱动件42驱动送至织带定位折弯机构1上方,待原织带01到位后,带针放料上下驱动件43驱动带针夹指44下降,将带针02压在织带上,待原织带01的端部回卷包住带针02后,带针夹指44打开、上升、后移回到原位,重复取料放料动作。

如图3、4、5所示,织带定位折弯机构1包括折弯支撑架11、织带支撑板12、织带定位组件13和织带折弯组件14,其中织带支撑板12固定在折弯支撑架11上面,织带定位组件13和织带折弯组件14设置在织带支撑板12的下方,织带定位组件13位于织带折弯组件14的左侧。

织带支撑板12上开设有折弯开口121;织带定位组件13包括带端限位块131和驱动带端限位块131上下移动的限位块上下驱动件132、驱动带端限位块131左右移动的限位块左右驱动件133;织带折弯组件14包括织带折弯块141和驱动织带折弯块141上下移动的折弯块上下驱动件142、驱动织带折弯块141左右移动的折弯块左右驱动件143;其中带端限位块131、织带折弯块141可穿过折弯开口121进行上下、左右移动。

在带端限位块131上还安装有到带传感器15,织带折弯块141的左端设有感应容置槽1411,到带传感器15的到带感应端151可容置在感应容置槽1411内,到带感应端151位于带端限位块131上端面的下方。

带端限位块131、织带折弯块141在上下左右方向上均可由驱动件驱动移动,位置灵活,能更自动化有效的完成上升挡料、折弯、下降留空供移料的动作,同时带端限位块131、织带折弯块141的左右方向位置可调,带针02的夹持放料位点固定不变,可变的是原织带01的端部位置,从而可根据不同型号要求制出不同的回卷程度的新织带,适用范围广,实用性强。织带折弯块141将上顶、右移、下压,一系列动作使得原织带的端部被折弯,机械化动作设计巧妙,无需人工操作。

织带折弯块141的竖截面呈“┏”型,其右下角形成折弯槽1412,折弯槽1412具有折弯槽侧面1413和折弯槽顶面1414,其中折弯槽顶面1414是为倾斜向下的斜面。折弯槽竖面1413和折弯槽顶面1414的交界处设置为弧形的折弯槽交界面1415。折弯槽1412可有效地将原织带01的端部折弯回卷形成织带包卷带针的形态效果,新织带03的织带卷针端031容置在折弯槽1412内,从而带针02不易脱离。另外,折弯槽顶面1414是为倾斜向下的斜面,可保障原织带01的待缝纫端部能得到下压而不翘起,使与原织带平行相贴,从而进一步限制了带针02的位置,为后续的送带移位提供可靠基础。

带端限位块131、织带折弯块141处于原始状态时,织带折弯块141的上端面大致与织带支撑板12的上面持平,带端限位块131与织带折弯块141靠近,到带传感器15的到带感应端151容置在感应容置槽1411内,到带感应端151的上端面与织带折弯块141的上端面大致持平。

如图2、7、8所示,送带移位机构2包括安装在织带定位折弯机构1后方的送带固定板21、夹带组件23,夹带组件23通过安装在送带固定板21上的送带驱动件22驱动带动其左右移动。夹带组件23包括移位底板24、夹带支撑板25、织带压块26和驱动织带压块26上下移动的压块上下驱动件27、驱动织带压块26左右移动的压块左右驱动件28,其中夹带支撑板25后侧固定在移位底板24上,压块左右驱动件28安装在移位底板24的上端,其活动端朝左并与压块上下驱动件27固定,压块上下驱动件27的活动端朝下并通过一压块连接板261与织带压块26右端固定连接;夹带支撑板25呈п状,位于织带支撑板12的上面并可沿织带支撑板12左右滑动;织带压块26处于夹带支撑板25的上方,新织带03处于织带压块26和夹带支撑板25之间被夹持由送带驱动件22驱动带动移位。

夹带支撑板25上还架设一压料挡板29,与夹带支撑板25平行,其右端斜上翘起形成进带导角291。压料挡板29处于压块连接板261的下方,靠近织带压块26的位置。

在织带定位折弯机构1的上方还设有织带辅压组件5,其包括辅压机架51、压杆53和安装在辅压机架51上驱动带动压杆53上下移动的辅压驱动件52。压杆53的下端还连接一杆端压点54,是为软胶,保护织带,不硬性接触。

如图3所示,织带支撑板12上还安装有织带导向组件16,其包括导向底垫板161和送带侧挡板162,导向底垫板161固定在织带支撑板12的右端面上,送带侧挡板162固定于导向底垫板161的两侧。如此织带进入定位折弯工位时,由织带导向组件16导向送上夹带支撑板25,并进入压料挡板29与夹带支撑板25之间,无需人工送料。

结合图2、3所示,是为送带移位机构2的夹带组件23处于原始状态,即最右边时的布局示意图。夹带支撑板25的最右端与导向底垫板161最左端相抵,夹带支撑板25的平面高度与导向底垫板161的平面高度大致持平,如此织带可平稳顺利地从织带缓存架7通过织带导向组件16过渡到夹带支撑板25上。织带压块26处于夹带支撑板25左端的正上方,带针夹指44位于夹带支撑板25和织带折弯块141之间,带端限位块131则位于织带折弯块141的左边。而织带辅压组件5的压杆53位于压料挡板29的空缺处(图中未示出)的上方,用来对织带压料。

图7是为送带移位机构2的夹带组件23将新织带03带到最左边时的状态。

如图9-11所示,织带缝纫机构3包括缝纫机31和压脚底板32,其中缝纫机31上带有左、右压脚33、34可分别压在新织带03的织带卷针端031和织带重合端032上;其中左压脚33的底部设有弧形压槽331,弧形压槽331可覆压在织带卷针端031上。

缝纫机31本身是为常用设备,含左、右压脚33、34,它们可由缝纫机31内部驱动其上下移动。

缝纫机31缝纫时,新织带03的端部被夹压在左、右压脚33、34和压脚底板32之间,由缝纫机31内部驱动带动前述整体结构前后左右移动,缝纫针对左、右压脚33、34之间的织带重合部分进行缝合。

右压脚34的底面相对平面,可设有波浪纹,以增加压带摩擦力,使新织带03在被带动前后左右移动时不易脱离,保障缝纫结果的一致性、稳定性。

在缝纫机31的右侧还设有到料感应器35,压脚底板32下面还设有针对缝纫线的检测装置36。用于检测余料和线的颜色。

本实施例中的安全带织带的端部回卷、缝纫装置,如下为具体动作过程。

1、带端限位块131、织带折弯块141、夹带组件23均处于前述的原始状态。

2、原织带01从织带缓存架7沿由织带导向组件16导向送上夹带支撑板25,并进入压料挡板29与夹带支撑板25之间,一直沿夹带支撑板25到达织带折弯块141上端面并与带端限位块131相抵,到带传感器15感应到料,带端限位块131将左移、下降至不超过织带支撑板12上平面的位置,留出织带折弯块141的动作空间和后续的移带空间。

3、织带折弯块141开始对原织带01进行折弯回卷,在此期间,织带辅压组件5的压杆53下降,杆端压点54压在夹带支撑板25上的织带上。图6中从上往下是为织带折弯块141的动作效果简图。图A是原织带01到达织带折弯块141上端面。图B是带针02被带针夹指44夹持放在原织带01上。图C是织带折弯块141上长升将原织带01端部顶起。图D是织带折弯块141右移将原织带01端部折弯。图E是织带折弯块141下压,原织带01端部包含带针02形成回卷效果,形成新织带03,新织带03的织带卷针端031容置在折弯槽1412内。(图C和图D的动作可同时进行)

4、带针夹指44放开带针02并上升回至原位,压杆53上升,织带压块26下降与夹带支撑板25配合夹住新织带03的织带重合端032,如图8所示。织带折弯块141上升、左移下降回到与织带支撑板12上平面持平的状态,让出夹带组件23的送带空间。

5、夹带组件23通过送带驱动件22驱动带动其沿织带支撑板12向左移动,直至新织带03的端部到达左、右压脚33、34的下方,此时左、右压脚33、34处于抬起待工作状态。然后织带压块26右移、上升,左、右压脚33、34下压,分别压住织带卷针端031和织带重合端032,缝纫机31开始工作,对左、右压脚33、34之间的织带重合部分进行缝合。

6、夹带组件23整体回退到原始位置,带端限位块131上升、右移与织带折弯块141靠近,等待接料。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由织带定位折弯机构1、送带移位机构2、织带缝纫机构3和带针放料机构4配合使安全带织带与带针实现机械化装配,可自动对织带端部折弯回卷,无需人工放料送料,从而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产品质量更有保障。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及保护范围,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应当能够意识到凡运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图示内容所作出的等同替换和显而易见的变化所得到的方案,均应当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