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抗静电防护面料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974999发布日期:2018-11-16 23:45阅读:115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属于工业服装面料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抗静电防护面料。



背景技术:

如业界所知,物质由分子构成,分子由原子构成,而原子由带正电荷的原子核与带负电荷的电子构成,由于电子受外力影响而脱离轨道,故产生静电。对于石化、煤矿、天然气、电子产品、光学仪器、制药、生物工程、精密仪器制造乃至金属制品(特别是金属制品抛光作业场所)和食品(如面粉加工企业)等行业的工人通常需要进行抗静电防护。此外,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和观念的改变,对工业服装面料的要求越来越高,具体表现为:一方面应对不同行业、不同的作业环境需要相应防护等级的抗静电面料,另一方面讲究穿着舒适并且在一定程度上需体现简约、时尚型而藉以与流行趋势相适应。

在公开的中国专利文献中可见诸抗静电面料的技术信息,如文献A).CN105970626A推荐的“一种永久抗静电面料”,其是由基材层和树脂层组成,基材层为无纺布,由无纺布进行功能性后整理,再浸渍树脂并经轧辊压轧和烘箱烘燥,或者由喷淋方式将树脂喷淋至无纺布表面再经烘箱烘燥。由于该专利采用化学整理或称化学处理工艺,是一种树脂附着型抗静电面料,因而在生产过程中会造成一定程度的污染,并且获得的面料无法达到Oeko-tex Standard100标准的要求;又如文献B).CN206426569U提供的“抗静电面料”是由银纤维层、竹纤维层、TPU薄膜树脂层、亚麻纤维层、银纤维层复合而成,实质上为复合叠层面料,其面料相对厚实,无法到达轻薄的外观效果,同时由于其制作工艺相对复杂,因而成本相对高。此外,该面料的耐水洗效果是脆弱的,例如当将其投入洗衣机清洗时存在分层之虞;再如文献C).CN203096313U介绍的“防静电织物”,在经纱和纬纱中按一定间隔放入金属倍捻纱线,该织物表面会形成一定的导电格型,例如设计好的正方形格型,会由于不同材料的不同缩率、织造下机不同的收缩、后整理预缩等工艺造成格型的变化,如变成长方形等不同格型,影响织物的美观性;同时金属倍捻纱和普通纱线的染色上染率也不同,在布面容易产生条花。

针对上述已有的技术,有必要加以改进,为此本申请人作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形成了下面将要介绍的技术方案。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任务在于提供一种具有优异的本质型永久抗静电效果、易于加工并且有利于降低加工成本而得以满足工业化放大生产要求和具有良好的简约时尚性而藉以保障穿着舒适性的抗静电防护面料。

本实用新型的任务是这样来完成的,一种抗静电防护面料,由经组织和纬组织组成,特征在于所述经组织和所述纬组织以彼此相反的斜纹组织结合而形成提花的织物结构,并且经组织由经向纱线与经向抗静电纱线组成,而所述纬组织由纬向纱线与纬向抗静电纱线组成。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经向纱线和纬向纱线的交织组织为X上Y下A飞组织,其中:X大于Y,X与Y之和小于11,X为2至9的整数,Y为2至9的整数,A的飞数为1至5的整数,且A小于X与Y的和。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经向抗静电纱线在所述经向纱线与所述纬向纱线相互交织时以嵌入方式嵌入于由经向纱线与纬向纱线交织而成的斜纹组织中,所述嵌入的嵌入方式为1上(X+Y-1);所述的纬向抗静电纱线在所述经向纱线与所述纬向纱线相互交织时以嵌入方式嵌入于由经向纱线与纬向纱线交织而成的斜纹组织中,所述嵌入的嵌入方式为(X+Y-1)上1下。

在本实用新型的又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经向抗静电纱线以及纬向抗静电纱线的支数小于所述经向纱线和/或纬向纱线的支数的1-2英支。

在本实用新型的再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经向抗静电纱线采用密扣穿纱,并且经向抗静电纱线的经组织点在相邻两根经纱的经浮线之间;所述的纬向抗静电纱线的喂入方式为采用稀密纬装置喂入并且该纬向抗静电纱线的纬组织点在相邻两根纬纱的纬浮点之间。

在本实用新型的还有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经向抗静电纱线和所述经向纱线的排列方式为:在经向上按照n根经向纱线加一根经向抗静电纱线组成的单元重复排列;所述的纬向抗静电纱线和所述纬向纱线在纬向上的排列方式为:在纬向上按m根纬向纱线加一根纬向抗静电纱线组成的单元重复排列;其中,n和m均为斜纹组织循环数的整数倍,并且控制所述斜纹组织的背面格型尺寸。

在本实用新型的更而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经向纱线和纬向纱线为阻燃纱线。

在本实用新型的进而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经向抗静电纱线和所述的纬向抗静电纱线由阻燃纱线与抗静电长丝复合而成。

在本实用新型的又更而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抗静电长丝为尼龙基、涤纶基或丙纶基抗静电长丝。

在本实用新型的又进而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控制斜纹组织的背面格型尺寸是将斜纹组织的背面格型尺寸控制为0.2-0.6cm。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的技术效果在于:由于经组织包括有经向抗静电纱线,又由于纬组织中包括有纬向抗静电纱线,因而能体现优异的本质型永久抗静电效果;由于经组织和纬组织以彼此相反的斜纹组织结构而得以形成小提花的织物结构,因而既加工容易又得以降低加工成本而藉以满足工业化放大生产要求并且还具有理想的简约时尚性和穿着舒适大方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例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第四实施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参见图1,所述的抗静电防护面料由经组织和纬组织组成,经组织和纬组织以彼此相反的斜纹组织结合而形成提花的织物结构,经组织由经向纱线11与经向抗静电纱线12组成,纬组织由纬向纱线21与纬向抗静电纱线22组成。

该组织形成细斜纹的外观,在本实施例中,经向纱线11和纬向纱线21的交织组织为X上Y下A飞组织,X为9,Y为2,A飞数为2即以9上2下2飞组织交织,经向抗静电纱线12是在所述经向纱线11与所述纬向纱线21相互交织时以1上10下方式嵌入于由经向纱线11与纬向纱线21交织而成的斜纹组织中,且在经向上按照11根经向纱线11加一根经向抗静电纱线12组成的单元重复排列;纬向抗静电纱线22是在所述经向纱线11与所述纬向纱线21相互交织时以10上1下方式嵌入于由经向纱线11与纬向纱线21交织而成的斜纹组织中,且在纬向上按11根纬向纱线21加一根纬向抗静电纱线22组成的单元重复排列;在斜纹组织背面形成0.4*0.5cm的格型。

在该组织中,经向抗静电纱线12采用密扣穿纱,并且经向抗静电纱线12的经组织点在相邻两根经纱的经浮线之间;纬向抗静电纱线22的喂入方式为采用稀密纬装置喂入并且该纬向抗静电纱线22的纬组织点在相邻两根纬纱的纬浮点之间。

优选地,经向纱线11和纬向纱线21均采用阻燃粘胶、间位芳纶和对位芳纶混纺而成的阻燃纱线,纤度为35/2英支,上机经向密度为每英寸70根;经向抗静电纱线和纬向抗静电纱线采用尼龙基抗静电长丝和混纺阻燃阻燃复合而成,纤度为36/2英支,上机纬向密度为每英寸60根。

在图1中,自下而上标注的22和21表示纬向抗静电纱线和纬向纱线,自右而左标注的12和11表示经向抗静电纱线和经向纱线。

实施例2:

参见图2,所述的抗静电防护面料由经向纱线11与经向抗静电纱线12组成的经组织和由纬向纱线21与纬向抗静电纱线22组成的纬组织组成。

该组织形成右斜纹的外观,在本实施例中,经向纱线11和纬向纱线21以6上5下3飞组织交织,经向抗静电纱线12是在所述经向纱线11与所述纬向纱线21相互交织时以1上10下方式嵌入于由经向纱线11与纬向纱线21交织而成的斜纹组织中,且在经向上按照11根经向纱线11加一根经向抗静电纱线12组成的单元重复排列;纬向抗静电纱线22是在所述经向纱线11与所述纬向纱线21相互交织时以10上1下方式嵌入于由经向纱线11与纬向纱线21交织而成的斜纹组织中,且在纬向上按11根纬向纱线21加一根纬向抗静电纱线22组成的单元重复排列;在斜纹组织背面形成0.3*0.35cm的格型。

在该组织中,经向抗静电纱线12采用密扣穿纱,并且经向抗静电纱线12的经组织点在相邻两根经纱的经浮线之间;纬向抗静电纱线22的喂入方式为采用稀密纬装置喂入并且该纬向抗静电纱线22的纬组织点在相邻两根纬纱的纬浮点之间。

优选地,经向纱线11和纬向纱线21均采用阻燃粘胶和间位芳纶混纺而成的阻燃纱线,纤度为40/2英支,上机经向密度为每英寸100根;经向抗静电纱线和纬向抗静电纱线采用涤纶基抗静电长丝和混纺阻燃阻燃复合而成,纤度为42/2英支,上机纬向密度为每英寸80根。

在图2中,标注方式同对实施例1的描述。

实施例3:

参见图3,所述的抗静电防护面料由经向纱线11与经向抗静电纱线12组成的经组织和由纬向纱线21与纬向抗静电纱线22组成的纬组织组成。

该组织形成平整的布面风格,在本实施例中,经向纱线11和纬向纱线21以7上2下5飞组织交织,经向抗静电纱线12是在所述经向纱线11与所述纬向纱线21相互交织时以1上8下方式嵌入于由经向纱线11与纬向纱线21交织而成的斜纹组织中,且在经向上按照9根经向纱线11加一根经向抗静电纱线12组成的单元重复排列;纬向抗静电纱线22是在所述经向纱线11与所述纬向纱线21相互交织时以8上1下方式嵌入于由经向纱线11与纬向纱线21交织而成的斜纹组织中,且在纬向上按9根纬向纱线21加一根纬向抗静电纱线22组成的单元重复排列;在斜纹组织背面形成0.6*06cm的格型。

在该组织中,经向抗静电纱线12采用密扣穿纱,并且经向抗静电纱线12的经组织点在相邻两根经纱的经浮线之间;纬向抗静电纱线22的喂入方式为采用稀密纬装置喂入并且该纬向抗静电纱线22的纬组织点在相邻两根纬纱的纬浮点之间。

优选地,经向纱线11和纬向纱线21均采用腈氯纶、阻燃粘胶和间位芳纶混纺而成的阻燃纱线,纤度为20/2英支,上机经向密度为每英寸40根;经向抗静电纱线和纬向抗静电纱线采用丙纶基抗静电长丝和混纺阻燃阻燃复合而成,纤度为22/2英支,上机纬向密度为每英寸40根;

在图3中,标注方式同对实施例1的描述。

实施例4:

参见图4,所述的抗静电防护面料由经向纱线11与经向抗静电纱线12组成的经组织和由纬向纱线21与纬向抗静电纱线22组成的纬组织组成。

该组织形成平整的布面风格,在本实施例中,经向纱线11和纬向纱线21以3上2下1飞组织交织,经向抗静电纱线12是在所述经向纱线11与所述纬向纱线21相互交织时以1上4下方式嵌入于由经向纱线11与纬向纱线21交织而成的斜纹组织中,且在经向上按照5根经向纱线11加一根经向抗静电纱线12组成的单元重复排列;纬向抗静电纱线22是在所述经向纱线11与所述纬向纱线21相互交织时以4上1下方式嵌入于由经向纱线11与纬向纱线21交织而成的斜纹组织中,且在纬向上按5根纬向纱线21加一根纬向抗静电纱线22组成的单元重复排列;在斜纹组织背面形成0.2*0.2cm的格型。

在该组织中,经向抗静电纱线12采用密扣穿纱,并且经向抗静电纱线12的经组织点在相邻两根经纱的经浮线之间;纬向抗静电纱线22的喂入方式为采用稀密纬装置喂入并且该纬向抗静电纱线22的纬组织点在相邻两根纬纱的纬浮点之间。

优选地,经向纱线11和纬向纱线21均采用腈氯纶、间位芳纶和对位芳纶混纺而成的阻燃纱线,纤度为48/2英支,上机经向密度为每英寸75根;经向抗静电纱线和纬向抗静电纱线采用涤纶基抗静电长丝和混纺阻燃阻燃复合而成,纤度为49/2英支,上机纬向密度为每英寸75根;

在图4中,标注方式同对实施例1的描述。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