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面料脱水装置的压挤式脱水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739265发布日期:2019-05-22 03:35阅读:184来源:国知局
一种面料脱水装置的压挤式脱水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开幅机,尤其涉及一种面料脱水装置的压挤式脱水结构。



背景技术:

布料在印染加工时,常常需要进行湿加工和脱水处理,而现有的脱水装置具有拧挤式和压挤式,而拧挤式的是整体向一个方向拧挤,而在拧挤的同时面料也会向前行进,会导致拧挤时面料还没有充分拧挤,面料就过去了,无法达到很好的脱水效果。

而压挤式的也只能两侧面进行挤压,也无法对面料进行较好的脱水。

在布料进过脱水处理后,容易捻成一股绳状物,在进行下一道工序加工时,需要进过一道退捻开幅工序,将布料展开成片状的布匹,对绳状布料的展开,这个过程,多采用开幅机进行。

专利号为201520082834.1的“一种开幅机”专利公开了包括退捻装置,包括中间杆和三根展布杆,展布杆沿中间杆圆周设置,展布杆两端均设置有连接件,展布杆两端固定在连接件上,所述连接件内设有用于控制展布杆与中间杆距离的顶出机构,所述顶出机构为三爪卡盘,所述三爪卡盘包括小齿轮、大齿轮和卡爪,小齿轮和大齿轮啮合,卡爪连接于大齿轮且与大齿轮传动连接,所述展布杆两端分别与两侧的卡爪固定连接且一一对应。在需要改变展布杆对织物张力时,只需通过顶出机构来调整展布杆与中间杆之间的距离,顶出机构为三爪卡盘。但是其只能沿中间杆径向方向调节退捻装置的展布杆,而无法沿轴线方向进行调节,无法适应多种宽度尺寸的面料开幅工作。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在于提供一种面料脱水装置的压挤式脱水结构,解决上述现有技术问题中的一个或者多个。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面料脱水装置的压挤式脱水结构,包括压挤式脱水组件,压挤式脱水组件包括筒体和沿轴向方向依次设置于筒体内的挤压环,面料能够从挤压环内通过且被挤压,挤压环的直径沿面料前进的方向逐渐变小。

本发明压挤式脱水组件通过直径逐渐变小的挤压环,能够对面料进行逐级挤压,提高挤压效果,进而提高面料脱水效果。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挤压环包括在筒体内环向均匀设置的多个挤压辊组件,挤压辊组件包括挤压主杆体,挤压主杆体沿筒体径向设置于筒体内壁,挤压主杆体两侧对称设置有辊轴,每个辊轴均设置有挤压辊。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筒体表面均布有第二漏水孔。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两个辊轴呈倒v形结构。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每个辊轴均与挤压主杆体之间铰接,每个辊轴与挤压主杆体之间设有弹簧。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挤压辊为橡胶辊。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挤压辊与辊轴之间通过轴承连接。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一种面料脱水装置的压挤式脱水结构应用于脱水开幅系统中的脱水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一种面料脱水装置的压挤式脱水结构应用于脱水开幅系统中的拧挤式脱水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一种面料脱水装置的压挤式脱水结构应用于脱水开幅系统中的固定筒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一种面料脱水装置的压挤式脱水结构应用于脱水开幅系统中的旋转筒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一种面料脱水装置的压挤式脱水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一种面料脱水装置的压挤式脱水结构的挤压辊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一种面料脱水装置的压挤式脱水结构应用于脱水开幅系统中的面料推进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一种面料脱水装置的压挤式脱水结构应用于脱水开幅系统中的开幅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一种面料脱水装置的压挤式脱水结构应用于脱水开幅系统中的开幅装置的侧视图;

图10是本发明一种面料脱水装置的压挤式脱水结构应用于脱水开幅系统中的展开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发明一种面料脱水装置的压挤式脱水结构应用于脱水开幅系统中的退捻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说明,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如图1-11所示,一种面料脱水装置的压挤式脱水结构,该压挤式脱水结构可以用于脱水开幅系统,该脱水开幅系统可以包括依次设置的脱水装置和开幅装置9;

脱水装置包括第一机架和依次设置于第一机架的拧挤式脱水组件7、压挤式脱水组件8和面料推进组件602;

拧挤式脱水组件7包括依次设置的固定筒701和旋转筒组件,面料能够从固定筒701和旋转筒组件中穿过,也就是说固定筒701和旋转筒组件均为两端开口的筒体结构,固定筒701可以通过支架固定安装于第一机架,旋转筒组件包括依次设置的多个旋转筒702,每个旋转筒702的旋转方向一致,旋转筒702能够使面料向一个方向被拧挤,旋转筒702的旋转速度沿面料前进的方向逐渐变大。由此,利用相邻的两个旋转筒的转速不同,产生速度差,相邻的两个旋转筒之间能够对面料进行拧挤,从而形成对面料的多段拧挤,而速度逐渐变快的旋转筒能够提高对面料的拧挤程度,使得拧挤效果更好,能够提高面料脱水效果。

压挤式脱水组件8包括筒体801和沿轴向方向依次设置于筒体801内的挤压环802,筒体801可以通过支架固定安装于第一机架,面料能够从挤压环802内通过且被挤压,挤压环802的直径沿面料前进的方向逐渐变小。由此,通过直径逐渐变小的挤压环,能够对面料进行逐级挤压,提高挤压效果,进而提高面料脱水效果。

面料推进组件602能够驱动面料向前移动;面料推进组件602包括上下设置的两个推进辊603和驱动推进辊603转动的第二驱动装置604,面料从两个推进辊603之间通过,两个推进辊603挤压面料,并推动面料向前移动。两个推进辊603均通过轴承安装于第一机架,两个推进辊603之间通过齿轮传动,具体来说,每个推进辊603的端部均设置有一个齿轮,两个齿轮相互啮合传动,能够使得两个推进辊603的转动方向相反,进而驱动面料向前移动。第二驱动装置604为第二电机,第二驱动装置604可以通过齿轮或皮带驱动其中一个推进辊603转动。

相邻的旋转筒702之间均设置有轴承座703,轴承座703固定安装于第一机架,每个旋转筒702均通过轴承安装于轴承座703。其中固定筒701与旋转筒702之间也设置有一个轴承座,固定筒701与旋转筒702均可以通过轴承与该轴承座连接,实现固定筒701与旋转筒702之间的紧凑连接。固定筒701能够对面料进入旋转筒702内起到导向作用,且使位于固定筒701内的面料不会被前面的旋转筒702带动拧挤,提高固定筒701与旋转筒702之间对面料的拧挤效果,提高面料脱水效果。

还包括第一驱动装置,第一驱动装置能够驱动旋转筒组件旋转;第一驱动装置包括设置于第一机架的第一电机704和第一传动轴705,第一电机704固定安装于第一机架,第一传动轴705两端可以通过轴承与轴承座安装于第一机架,第一传动轴705与面料前进的方向平行。第一电机704可以通过齿轮或皮带驱动第一传动轴705转动,第一传动轴705沿轴线方向键连接有与旋转筒702一一对应的主动齿轮706,主动齿轮706的直径沿面料前进的方向逐渐变大;每个旋转筒702外壁固定套设有与主动齿轮706一一对应啮合配合的从动齿轮707,从动齿轮707的直径沿面料前进的方向逐渐变小。由此,能够驱动旋转筒702的旋转速度沿面料前进的方向逐渐变大。

相邻的两个旋转筒702中,位于前侧的旋转筒702的旋转速度比位于后侧的旋转筒702的旋转速度快20-50%,在本实施例中快30%;其中前侧为朝向面料前进的方向。

每个旋转筒702表面均布有多个第一漏水孔;由此,被挤出的水从第一漏水孔流走。

固定筒701和每个旋转筒702内壁均固定布满有弹性凸起708;弹性凸起708为橡胶材质制成。

挤压环802包括在筒体801内环向均匀设置的多个挤压辊组件803,挤压辊组件803包括挤压主杆体804,挤压主杆体804沿筒体801径向设置于筒体801内壁,挤压主杆体804一端固定连接于筒体801内壁。挤压主杆体804两侧对称设置有辊轴805,两个辊轴805呈倒v形结构,由此,能够更好的对面料进行挤压,提高脱水效果。每个辊轴805均与挤压主杆体804之间铰接,每个辊轴805与挤压主杆体804之间设有弹簧807,弹簧807能够起到缓冲效果,此外,面料是拧挤在一起,表面凹凸不平,使辊轴805上下起伏,能够提高对面料的挤压效果。每个辊轴805均设置有挤压辊806;挤压辊806与辊轴805之间通过轴承连接,挤压辊806为橡胶辊。

筒体801表面均布有第二漏水孔;由此,挤压出的水能够通过第二漏水孔排出。

此外,还包括面料收集框605,面料收集框605可以固定安装于第一机架,面料收集框605位于面料推进组件602出料的一侧,也就是位于压挤式脱水组件8与开服装置之间,能够收集脱水后的面料。脱水后的面料再进入到开幅装置9中进行开幅。

其中,开幅装置9包括第二机架1、以及从上到下依次设置于第二机架1的展开装置2、退捻装置3和螺纹杆4;退捻装置3能够沿退捻装置的轴向方向调节长度。

其中,展开装置2为弧形杆,弧形杆两端固定连接于第二机架1。由此,可以对面料进行初步的展开工作,使得面料在退捻装置中进行更好的退捻工作。

其中,退捻装置3至少为两个,在本实施例中威三个,且在竖直方向上交错设置。由此,能够提高退捻工作的效果。

其中,退捻装置3包括主杆31、第三驱动装置32和多个退捻杆33,主杆31靠近两端处分别键连接有连接盘34,多个退捻杆33环向均布于主杆31周围,每个退捻杆33两端均固定连接于连接盘34,第三驱动装置32驱动主杆31转动,主杆31两端分别通过可移动装置5安装于第二机架1,可移动装置5能够沿主杆31轴线方向调节主杆31的长度,每个退捻杆33能够调节两端的直线距离。由此,主杆和退捻杆的长度均可以调节,通过可移动装置来调节退捻装置的整体长度,使得能够适应多种宽度尺寸的面料开幅工作。

退捻杆33包括依次连接的多根第一杆体331,相邻的第一杆体331之间可以通过铰接轴铰接连接。由此,退捻杆能够调节两端的直线距离,能够适应退捻装置整体长度的变化。

每个第一杆体331两端均设置有圆环凸起332,圆环凸起332一体成型于第一杆体331。由此,能够防止第一杆体之间的铰接处直接接触面料,造成对面料的损坏。

主杆31包括第二杆体311和第三杆体312,第二杆体311和第三杆体312同轴设置,第二杆体311可轴向移动插设于第三杆体312,具体来说第三杆体312一端开口,且内部中空,第二杆体311一端插入第三杆体312中空的内部,且可以轴向滑动。由此,主杆能够调节整体长度。

可移动装置5包括滑轨51、滑座52、轴承座53、调节螺杆54和螺母55,滑轨51固定安装于第二机架1,滑座52滑动设置于滑轨51,轴承座53固定安装于滑座52,主杆31端部通过轴承安装于轴承座53,调节螺杆54通过轴承可自转活动设置于第二机架1,螺母55固定设置于滑座52,螺母55与调节螺杆54螺纹配合,形成丝杆结构。由此,通过转动调节螺杆54来调节两个滑座52之间的相对距离,进而可移动装置能够调节主杆和退捻杆的长度。

第三驱动装置32为第三电机,第三驱动装置32通过齿轮或皮带等传动件传动于主杆31,第三驱动装置32固定安装于其中一个可移动装置5。

由此,退捻装置能够沿退捻装置的轴向方向调节长度,能够适应多种宽度尺寸的面料开幅工作。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创造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相似的变形和改进,这些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