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筒式衣物处理设备及其内筒和盖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335205发布日期:2019-12-06 17:44阅读:175来源:国知局
滚筒式衣物处理设备及其内筒和盖组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衣物处理设备领域,具体提供一种滚筒式衣物处理设备及其内筒和盖组件。



背景技术:

顶开式滚筒洗衣机通常包括箱体、外筒和内筒。其中,外筒固定地设置在箱体内,并且箱体和外筒的顶部都设置有衣物取放口。内筒可转动地设置在外筒内,并且内筒包括在圆周面上设置有衣物取放口的内筒本体和分别枢转地设置在内筒本体上的第一内筒盖和第二内筒盖。工作时,第一内筒盖和第二内筒盖被关闭并彼此锁定到一起,以便内筒能够在外筒中自由转动。当需要取放衣物时,第一内筒盖和第二内筒盖与外筒上的衣物取放口对准之后被打开,此时用户可以向内筒中取放衣物。

现有技术中,为了使第一内筒盖和第二内筒盖能够彼此锁定到一起,第一内筒盖的自由端上设置有卡钩,第二内筒盖的自由端上设置有卡孔。当第一内筒盖和第二内筒盖被关闭时,用户按压第二内筒盖将两个内筒盖同时关闭。当第一内筒盖和第二内筒盖被关闭之后,卡钩穿过卡孔,并勾紧卡孔的边缘,并因此将第一内筒盖和第二内筒盖锁定到一起。

此外,第一内筒盖上还设置按键。在第一内筒盖和第二内筒盖关闭的状态下,通过操作所述按键能够使卡钩脱离卡孔,从而使第一内筒盖和第二内筒盖相分离。

但是,如果在第一内筒盖和第二内筒盖被关闭之后,用户继续按压第二内筒盖,第二内筒盖的自由端会挤压按键,容易导致按键被损坏。

相应地,本领域需要一种新的滚筒式衣物处理设备及其内筒和盖组件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问题,即为了解决现有顶开式滚筒洗衣机的内筒按键容易被关闭状态下的内筒盖挤压、损坏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盖组件,所述盖组件包括与目标对象分别枢转连接的第一盖体和第二盖体,所述第一盖体上设置有按键和止挡结构,所述第一盖体和所述第二盖体被关闭时能够彼此锁定到一起,所述按键被操作时能够解除所述第一盖体和所述第二盖体之间的锁定,并因此使所述第一盖体和所述第二盖体分离;所述止挡结构能够与关闭状态下的所述第二盖体相抵,从而避免关闭状态下的所述第二盖体挤压所述按键。

在上述盖组件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止挡结构与所述按键相比更加靠近所述第一盖体的自由端。

在上述盖组件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止挡结构是形成在所述第一盖体上的折弯或凸起。

在上述盖组件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止挡结构为两个,两个所述止挡结构沿所述第一盖体的枢转轴分别位于所述按键的两侧。

在上述盖组件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按键是弹片式按键。

在上述盖组件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盖体上设置有第一锁止结构,所述第二盖体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锁止结构相匹配的第二锁止结构,所述第一锁止结构和所述第二锁止结构用于将关闭状态下的所述第一盖体和所述第二盖体锁定到一起。

在上述盖组件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锁止结构是卡钩,所述第二锁止结构是卡孔,在所述第一盖体和所述第二盖体被关闭时,所述卡钩能够穿过所述卡孔并勾紧所述卡孔的边缘,从而将所述第一盖体和所述第二盖体锁定到一起。

此外,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滚筒式衣物处理设备的内筒,所述内筒包括上述盖组件的优选技术方案中任一项所述的盖组件,所述目标对象是所述内筒的内筒本体。

除此之外,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滚筒式衣物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滚筒式衣物处理设备包括上述的内筒。

在上述滚筒式衣物处理设备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滚筒式衣物处理设备是顶开式滚筒洗衣机、顶开式滚筒干衣机或顶开式滚筒洗干一体机。

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技术方案中,通过在第一盖体上设置止挡结构,使得关闭状态下的第二盖体只能与所述止挡结构相抵,而不会与按键发生接触,从而避免了第二盖体挤压按键。因此,采用本实用新型盖组件的顶开式滚筒洗衣机能够使内筒盖上的按键被保护,延长了按键的使用寿命。

优选地,所述止挡结构比所述按键更加靠近所述第一盖体的自由端,以便使关闭状态下的第二盖体只能与所述止挡结构相抵。

附图说明

下面参照附图并结合顶开式滚筒洗衣机来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盖组件的侧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盖体的侧视图;

图3是图2中a部的放大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盖体的侧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盖组件的俯视图;

图6图5中沿b-b方向的剖视图;

图7是图6中d部的放大图;

图8图5中沿c-c方向的剖视图(锁定状态);

图9图5中沿c-c方向的剖视图(分离状态)。

附图标记列表:

1、第一盖体;11、卡钩;12、按键;121、活动端;13、止挡结构;2、第二盖体;21、卡孔;22、止挡边。

具体实施方式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的是,本节实施方式仅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原理,并非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例如,滚筒式衣物处理设备可以是顶开式滚筒洗衣机、顶开式滚筒干衣机或顶开式滚筒洗干一体机,并且无论滚筒式衣物处理设备是顶开式滚筒洗衣机,是顶开式滚筒干衣机,还是顶开式滚筒洗干一体机,本实用新型的目标对象都是其各自的内筒本体。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需要对其作出调整,以便适应具体的应用场合,调整后的技术方案仍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方向或位置关系的术语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这仅仅是为了便于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述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此外,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可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虽然图中并未示出,但是本实用新型的顶开式滚筒洗衣机主要包括箱体、外筒和内筒。其中,外筒固定地设置在箱体中,内筒可转动地设置在外筒中。并且,箱体的顶部设置有箱体口,外筒的顶部设置有与所述箱体口对准的外筒口。内筒包括固定连接的内筒本体和盖组件,所述内筒本体的圆周面上设置内筒口,所述盖组件能够选择性地封闭或开启所述内筒口。当所述内筒口转动到与外筒口对准的位置时,用户可以打开所述盖组件。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盖组件主要包括第一盖体1和第二盖体2。第一盖体1和第二盖体2分别与内筒本体枢转连接,并且第一盖体1和第二盖体2呈对开式设置。当第一盖体1和第二盖体2被关闭时能够彼此锁定到一起。虽然图中并未示出,但是第一盖体1与内筒本体之间、第二盖体2与内筒本体之间都设置有复位弹簧,以便第一盖体1和第二盖体2在解除锁定之后能够借助复位弹簧自动打开。优选地,第一盖体1和第二盖体2之间还设置有联动机构,该联动机构能够使第一盖体1和第二盖体2同时打开或关闭,以便用户向下按压第二盖体2时,第一盖体1也会朝关闭的方向转动。

由于通过复位弹簧使第一盖体1和第二盖体2自动打开的技术手段和通过联动机构使第一盖体1和第二盖体2同时转动的技术手段是本领域的常规技术手段,所以此处不再做过多说明。

此外,本领域技术人员也可以根据需要,省去所述联动结构,使第一盖体1和第二盖体2独立关闭和打开。

如图2和图3所示,第一盖体1上设置有卡钩11、按键12和止挡结构13。其中,卡钩11靠近第一盖体1的自由端(图1中第一盖体的左下端)设置。按键12为弹片式按键,即按键12由一个弹片构成,该弹片的固定端(图2中按键12的上端)与第一盖体1固定连接,该弹片的活动端121具有折弯,该折弯嵌入到形成在第一盖体1上的凹槽(图中未标示)内。按键12被按下时能够使锁定的第一盖体1和第二盖体2分离。按键12被松开之后能够通过自身的弹性恢复到原来的位置。止挡结构13为两个,两个止挡结构13分别位于图2中按键12的上下两侧,并且每一个止挡结构13都比按键12更加靠近第一盖体1的自由端。从图3和图7中不难看出,止挡结构13靠近第一盖体1的自由端的端面比活动端121更加靠近第一盖体1的自由端。

如图3所示,止挡结构13是形成在第一盖体1上的折弯结构。此外,本领域技术人员也可以根据需要,将止挡结构13设置成形成在第一盖体1上的凸起,或将止挡结构13设置成固定在第一盖体1上的矩形块、多边形块、半球形块等。

如图4所示,第二盖体2上设置有卡孔21和止挡边22。其中,卡孔21形成在靠近第二盖体2的自由端的位置,并且卡孔21与卡钩11相匹配。止挡边22形成在第二盖体2的自由端,并且止挡边22与按键12和两个止挡结构13对准。

如图1和图5所示,第一盖体1和第二盖体2被关闭时,卡钩11穿过卡孔21。在第一盖体1和第二盖体2各自复位弹簧的作用下,第一盖体1和第二盖体2呈开启的趋势,使得卡钩11勾紧卡孔21的边缘(靠近第一盖体1一侧的边缘)。第一盖体1和第二盖体2被因此锁定到一起。

如图6和图7所示,第一盖体1和第二盖体2在关闭状态下且没有外力作用时,按键12和止挡结构13都不与止挡边22发生接触。

当用户从图8中所示位置向下按压第二盖体2时,第二盖体2会驱动第一盖体1,使得第一盖体1和第二盖体2同时向下转动。随着第一盖体1和第二盖体2的转动,止挡边22会逐渐靠近止挡结构13,直至与止挡结构13相抵。当止挡边22与止挡结构13相抵时,第一盖体1和第二盖体2停止转动,无论用户怎样按压第二盖体2,第一盖体1和第二盖体2都不会继续转动。由于图7中止挡结构13右侧的端面比按键12的活动端121更加靠近第一盖体1的自由端(靠右),所以止挡结构13能够避免止挡边22接触到按键12的活动端121。

如图7所示,虽然,在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案中,止挡结构13右侧与止挡边22相接处的端面为倾斜的弧形面。但是,在止挡结构13能够避免止挡边22与按键12的活动端121相接触的情况下,本领域技术人员也可以根据需要,将止挡结构13右侧的端面设置成其它任意可行的形式,例如与活动端121相平行的面、与止挡边22相垂直的面、能够容纳止挡边22的弧形面等。

如图7和图8所示,当用户从图8中所示位置向下按压第一盖体1上除按键12之外的位置时,第一盖体1会驱动第二盖体2使得第一盖体1和第二盖体2同时向下转动。随着第一盖体1和第二盖体2的转动,止挡边22会逐渐靠近图7中活动端121的上端,直至与图7中活动端121的上端相抵。当止挡边22与图7中活动端121的上端相抵时,第一盖体1和第二盖体2停止转动,无论用户怎样按压第一盖体1,第一盖体1和第二盖体2都不会继续转动,卡钩11不能脱离卡孔21。

如图7至图9所示,当用户从图8中所示位置向下按压第一盖体1上的按键12时,首先,图7中所示按键12的活动端121向下移动至图7中所示止挡边22的下侧。然后,第一盖体1驱动第二盖体2向下一起转动。随着第一盖体1和第二盖体2的转动,卡钩11逐渐脱离卡孔21,直至完全分离(如图9所示)。在卡钩11和卡孔21完全分离之后,用户松开按键12,按键12自动复位,第一盖体1和第二盖体2在复位弹簧的作用下自动打开。

基于上文的描述,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通过在第一盖体1上设置止挡结构13,并使止挡结构13相对于按键12更加靠近第一盖体1的自由端,使得关闭状态下的第二盖体2只能与所述止挡结构13相抵,而不会与按键12发生接触,从而避免了第二盖体2挤压按键12,延长了按键12的使用寿命。

此外,在本发明另一个可行的实施例中,本领域技术人员也可以根据需要,将止挡结构13设置成其它任意可行的数量,例如一个、三个、四个等。

至此,已经结合附图所示的优选实施方式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显然不局限于这些具体实施方式。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的前提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相关技术特征作出等同的更改或替换,这些更改或替换之后的技术方案都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