绣花机用绕线梭升降换色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984467发布日期:2020-02-21 20:23阅读:237来源:国知局
绣花机用绕线梭升降换色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绣花机,具体涉及绣花机用绕线梭升降换色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绣花机包括换色机构,换色机构的换色支撑座上设有绕线梭座,绕线梭座上设有若干左右间隔设置的放置槽,每个放置槽内放置一个绕线梭,每个绕线梭配合不同颜色的绣花线。当需要换色时,通过换色机构的驱动机构使换色支撑座左右移动,以使绕线梭座左右移动,从而实现若干配合不同颜色绣花线的绕线梭左右移动,通过程序设定并设置传感器以控制将所需要颜色的绣花线对应的绕线梭移动至绕线摆杆下侧;随后通过升降驱动装置及联动机构将绕线梭抬起以与绕线摆杆配合,绕线摆杆运动以进行绕线。

但现有使绕线梭升降的联动机构结构十分复杂,制造成本高,故障率高,且运动时耗时较长以拖累了总绕线用时。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能使绕线梭快速升降的绣花机用绕线梭升降换色装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绣花机用绕线梭升降换色装置,包括梭床,所述梭床前侧设有直线凸轮和绕线梭座,直线凸轮搭配有升降驱动装置,直线凸轮在所述升降驱动装置的作用下左右移动,所述直线凸轮包括竖板和横板,所述竖板上设有沿左右方向设置并前后贯穿的第一导向槽,所述横板上设有沿左右方向设置并上下贯穿的第二导向槽,所述第一导向槽至少包括第一导向槽b段,所述第一导向槽b段左右两端一端高一端低,所述第二导向槽至少包括第二导向槽a段,所述第二导向槽a段左右两端一端前一端后,所述第一导向槽内配合有沿前后方向设置的第一导块,所述第一导块与竖向设置的第一连杆相固定,所述第一连杆上端与活动片联动,所述活动片前端设有用于将绕线梭抬起的叉部,第一导块升降以带动活动片前端升降,所述活动片后端与梭床相固定,所述第二导向槽内配合有竖向设置的第二导块,竖向设置并与梭床相对固定的第二连杆与第二导块固定,第三连杆后端与第二连杆固定,所述第三连杆前端与绕线梭座联动,所述第二连杆与梭床可转动固定或第三连杆与第二连杆可转动固定,第二导块在第二导向槽a段内前后移动以带动第三连杆前端侧的绕线梭座前后移动。

通过升降驱动装置带动直线凸轮左右移动,当直线凸轮向左或向右移动时,位于第二导向槽内的第二导块会前后移动,以带动绕线梭座前后移动,通过设置第二导向槽和第二导块以将绕线梭向后移动至绕线摆杆侧;直线凸轮向左或向右移动时,位于第一导向槽内的第一导块会上下移动,以带动活动片前端上下移动;当绕线梭移动时绕线摆杆前端时,通过活动片将绕线梭抬起以与绕线摆杆配合,然后通过本身机头具有的绕线摆杆进行绕线操作。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升降驱动装置为直线凸轮提供左右移动的动力,升降驱动装置可选择电机等常规驱动装置;可一个绣花机床上设置一个升降驱动装置以带动若干直线凸轮,直线凸轮可采用常规现有任意方式与升降驱动装置联动。本实用新型通过使直线凸轮做左右移动,以使绕线梭座能进行前后移动,并使活动片前端能上下移动,不需要分别设计实现绕线梭座移动的联动机构和活动片移动的联动机构,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且联动速度更快,能快速实现绕线梭与绕线摆杆的配合。

作为优选,所述梭床前侧固定有配合块,所述配合块具有上下贯穿的配合槽,所述第一连杆始终位于所述配合槽内。配合块用于实现第一连杆的左右限位,并对第一连杆的上下移动进行导向。其中,根据需要实现配合块与梭床的固定。配合块与梭床可以是相互独立的两个零部件,配合块也可以是梭床的一部分。

作为优选,所述梭床具有轴向贯穿梭床的第一限位槽,所述配合块固定在所述第一限位槽内。第一限位槽用于限制第一连杆,以避免第一连杆倾斜以脱离配合块。

作为优选,所述绕线梭座设有沿左右方向设置的第三导向槽,所述第三连杆前端设有竖向设置的第三导块并配合在所述第三导向槽内;所述绕线梭座固定在换色支撑座上,换色支撑座具有导向块,所述导向块与绕线梭座具有相互配合的第五导向槽和第五导向凸起,所述第五导向槽沿前后方向设置。

通过第三连杆的摆动以实现第三导块的前后移动,以实现绕线梭座的前后移动。通过换色支撑座对绕线梭座的前后移动进行导向。

作为优选,所述换色支撑座上设有拨叉,所述拔叉包括两侧的限位摆杆和两个限位摆杆间的连接杆,所述限位摆杆下端与换色支撑座铰接,所述限位摆杆上端与绕线梭座铰接,所述限位摆杆上端具有向上开口的条形槽,绕线梭座两侧设有用于配合在所述条形槽内的导向杆。

拔叉的设置用于避免绕线梭座前后移动以脱离换色支撑座。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导向槽依次至少包括第一导向槽a段、第一导向槽b段和第一导向槽c段,所述第二导向槽依次至少包括第二导向槽a段、第二导向槽b段、第二导向槽c段和第二导向槽d段,所述第一导向槽a段与第一导向槽c段平行设置并位于第一导向槽c段下侧,所述第二导向槽b段与第一导向槽c段平行设置,所述第二导向槽a段后端与第二导向槽b段连接,所述第二导向槽c段前端与第二导向槽d段连接,第二导向槽c段后端与第二导向槽b段连接,所述第二导向槽d段位于所述第二导向槽b段及第二导向槽c段前侧,当第一导块位于第一导向槽a段内时,所述第二导块位于第二导向槽a段或第二导向槽b段内,当第一导块位于第一导向槽b段内时,所述第二导块位于第二导向槽b段或第二导向槽c段内,当第一导块位于第一导向槽c段内时,所述第二导块位于第二导向槽c段或第二导向槽d段内;当第二导块位于第二导向槽b段时,所述绕线梭座的绕线梭与活动片前端的叉部相配合。

当直线凸轮开始移动时,即当第二导块沿第二导向槽a段向后移动时,第一导块位于第二导向槽a段内且第一导块没有发生位移,此时绕线梭座向后移动以使绕线梭移动至绕线摆杆下侧,绕线梭座移动以使活动片前端的叉部与绕线梭配合;随即直线凸轮继续移动,此时第二导块位于第二导向槽b段以保持的绕线梭座前后位置,第一导块移动至第一导向槽b段上,第一导块上升并带动活动片上升,活动片前端将绕线梭抬起;第一导块持续上升以使绕线梭完全脱离绕线梭座后,第二导块移动至第二导向槽c段内,直线凸轮继续移动以使绕线梭座向前移动以远离绕线摆杆;当第一导块移动至最顶部后,第一导块进入第一导向槽c段内以进行第一导块上下位置的保持,以使绕线梭与绕线摆杆相配合,此时第二导块位于第二导向槽d段内不影响绕线摆杆侧零部件的运动。完成绕线后,升降驱动装置带动直线凸轮复位,以将绕线梭放回绕线梭座的放置槽内,并使活动片和绕线梭座复位。

作为优选,所述梭床前侧设有定位块,所述定位块前端面与竖板后端面间设有相互配合的第四导向槽和第四导向凸起,所述定位块前端面与竖板后端面相贴。上述设置以实现直线凸轮左右移动时的稳定,以避免直线凸轮左右移动时的前后晃动,以避免第一导块和第二导块卡住。

作为优选,所述第二连杆下端与第四连杆的一端固定,所述第二导块与第四连杆的另一端相固定,所述第四连杆沿左右方向设置。

上述设置以使第一连杆不位于第二连杆正后方,以使第二连杆偏离活动片,以避免绕线梭座的前后移动对活动片的活动造成影响,

作为优选,所述第二连杆上端设有联动块,所述联动块具有前后贯穿的通过槽,所述活动片穿过所述通过槽。通过联动块对活动片前端进行限位,以将活动片前端顶升或压下。所述通过槽向下贯穿或向上贯穿所述联动块,所述活动片为弹簧片。上述设置以使活动片能通过自身弹力将绕线梭更快的抬起或更快的复位。

作为优选,所述梭床具有轴向贯穿所述梭床的第二限位槽,所述第二连杆位于所述第二限位槽内,所述梭床上具有向前开口以对第三连杆进行让位的摆动槽。将第二连杆放置在第二限位槽内后再进行第二连杆与第三连杆的装配,以通过第三连杆实现第二连杆上下位置的限位,通过第二限位槽以避免第二连杆的前后倾斜。

本实用新型具有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且联动速度更快,能快速实现绕线梭与绕线摆杆配合的优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去掉升降驱动装置和换色驱动装置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升降驱动装置与直线凸轮联动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直线凸轮与绕线梭座联动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直线凸轮与绕线梭座联动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直线凸轮与活动片联动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连杆与绕线梭座联动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换色支撑座与绕线梭座配合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换色支撑座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的直线凸轮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的梭床的一种剖视图;

图11为绕线梭座与拔叉配合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根据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由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绣花机用绕线梭升降换色装置,包括梭床1,梭床1前侧设有直线凸轮2和绕线梭座3,直线凸轮2搭配有升降驱动装置20,直线凸轮2在升降驱动装置20的作用下左右移动,绕线梭座3固定在换色支撑座4上,换色支撑座4通过常规的横移驱动装置(图中未画出)实现左右移动。梭床1前设有换色滑轨11,换色支撑座4后侧固定有换色滑块41并配合在换色滑轨11上。梭床1上设有绕线摆杆5,绕线摆杆通过绕线驱动装置(图中未画出)固定在梭床1上。其中,横移驱动装置和绕线驱动装置均包括驱动电机和相应的联动机构,可选择现有技术中任意联动机构。

如图2所示,升降驱动装置20包括升降用电机201和联动杆202,升降用电机201与联动杆202间设有凸轮联动机构,直线凸轮2下通过紧固件固定有两个夹座203,夹座203通过上述紧固件与联动杆202夹紧固定。

由图1至图7、图9所示,直线凸轮2包括竖板210和横板220,竖板210上设有沿左右方向设置并前后贯穿的第一导向槽,第一导向槽由右至左依次包括第一导向槽a段211、第一导向槽b段212和第一导向槽c段213。横板220上设有沿左右方向设置并上下贯穿的第二导向槽,第二导向槽由右至左依次包括第二导向槽o段221、第二导向槽a段222、第二导向槽b段223、第二导向槽c段224和第二导向槽d段225。

第一导向槽b段212左端高右端低,第二导向槽a段222左端后右端前。第一导向槽内配合有沿前后方向设置的第一导块61,第一导块61与竖向设置的第一连杆62相固定,第一连杆62上端与活动片63联动,活动片63前端设有用于将绕线梭10抬起的叉部,第一导块61升降以带动活动片63前端升降,活动片63后端与绕线摆杆5固定,且活动片63位于绕线摆杆5下侧。第二导向槽内配合有竖向设置的第二导块71,竖向设置并与梭床1相对固定的第二连杆72与第二导块71固定,第三连杆73后端与第二连杆72固定,第三连杆73前端与绕线梭座3联动,第二连杆72与梭床1可转动固定,第二导块71在第二导向槽a段222内前后移动以带动第三连杆73前端侧的绕线梭座3前后移动。

第一导向槽a段211与第一导向槽c段213平行设置并位于第一导向槽c段213下侧,第二导向槽o段221、第二导向槽d段225、第二导向槽b段223均与第一导向槽c段213平行设置,第二导向槽a段222后端与第二导向槽b段223连接,第二导向槽c段224前端与第二导向槽d段225连接,第二导向槽c段224后端与第二导向槽b段223连接,第二导向槽d段225位于第二导向槽b段223及第二导向槽c段224前侧。

当第一导块61位于第一导向槽a段211内时,第二导块71位于第二导向槽o段221或第二导向槽a段222或第二导向槽b段223内;当第一导块61位于第一导向槽b段212内时,第二导块71位于第二导向槽b段223或第二导向槽c段224内;当第一导块位61于第一导向槽c段213内时,第二导块71位于第二导向槽c段224或第二导向槽d段225内;当第二导块71位于第二导向槽b段223时,绕线梭座3上的绕线梭10与活动片63前端的叉部相配合。其中,绕线梭10上设有用于配合活动片63前端叉部的环形槽100,当绕线梭座3向后移动至极限位置时,活动片63前端的叉部进入位于绕线摆杆3下方的绕线梭的环形槽100内。

由图3、图4和图10所示,梭床1前侧固定有配合块12,配合块12具有上下贯穿的配合槽,第一连杆62始终位于配合槽内,配合槽横截面与第一连杆62横截面均为方形。梭床1具有轴向上下贯穿梭床1的第一限位槽13,配合块12固定在第一限位槽13内。第一限位槽13横截面呈圆形,当第一连杆62位于第一限位槽13内时,第一连杆62前端面与第一限位槽13槽壁的最短距离小于0.5mm。根据实际需要设置第一限位槽的形状及第一限位槽槽壁与第一连杆62间的间隙。

由图3至图8、图11所示,绕线梭座3下端面设有沿左右方向设置的第三导向槽31,第三连杆73前端设有竖向设置的第三导块74并配合在第三导向槽31内;绕线梭座3固定在换色支撑座4上,换色支撑座4两侧具有导向块42,导向块42与绕线梭座3具有相互配合的第五导向槽421和第五导向凸起32,第五导向槽421沿前后方向设置。换色支撑座4上设有拨叉,拔叉包括两侧的限位摆杆43和两个限位摆杆43间的连接杆44,限位摆杆43下端与换色支撑座4铰接,限位摆杆43上端与绕线梭座3铰接,限位摆杆43上端具有向上开口的条形槽431,绕线梭座3两侧设有用于配合在条形槽431内的导向杆33。

由图1、图5、图6所示,梭床1前侧设有两个定位块14,定位块14通过两个紧固件固定在梭床1左右两侧,梭床上设有用于配合固定定位块14用紧固件的螺孔141,定位块14前端面与竖板210后端面间设有相互配合的第四导向槽23和第四导向凸起142,定位块14前端面与直线凸轮2的竖板210后端面相贴。

由图3所示,第二连杆72下端与第四连杆75的右端固定,第二导块71与第四连杆75的左端相固定,第四连杆75沿左右方向设置并位于直线凸轮2的横板220上。

由图3、图5所示,第二连杆72上端设有联动块76,联动块76具有前后贯穿的通过槽,活动片63穿过通过槽;通过槽63向下贯穿联动块76,活动片63为弹簧片,当活动片63不受外力时,活动片63前端的叉部向上靠近绕线摆杆5。

由图4和图10所示,梭床1具有轴向上下贯穿梭床1的第二限位槽16,第二连杆72位于第二限位槽16内,梭床1上具有向前开口以对第三连杆72进行让位的摆动槽17。

进行本实用新型装置的使用时,通过常规的换色驱动装置实现换色支撑座的左右移动,从而实现对应不同颜色绣花线的绕线梭的选择;随后通过升降驱动装置实现直线凸轮的向左移动,从而实现绕线梭座的向后移动,以实现所需要绕线梭与活动片前端叉部的配合,并实现活动片前端的上下移动以使绕线摆杆与绕线梭配合。

当直线凸轮开始移动时,第一导块位于第一导向槽a段,第二导块位于第二导向槽o段内,随着直线凸轮的向右移动,即当第二导块位于第二导向槽a段内并沿第二导向槽a段向后移动时,第一导块位于第二导向槽a段内且第一导块没有发生位移,绕线梭座向后移动以使绕线梭移动至绕线摆杆下侧,绕线梭座移动以使活动片前端的叉部与绕线梭配合;随即直线凸轮继续向右移动,此时第二导块位于第二导向槽b段以保持的绕线梭座前后位置,第一导块移动至第一导向槽b段上,第一导块上升并带动活动片上升,活动片前端将绕线梭抬起;随着直线凸轮的向右移动,第一导块持续上升以使绕线梭完全脱离绕线梭座后,第二导块移动至第二导向槽c段内,直线凸轮继续移动以使绕线梭座向前移动以远离绕线摆杆;在第二导块沿第二导向槽c段移动时,第一导块继续向上移动以使绕线梭与绕线摆杆紧配;随着直线凸轮继续向右移动,当第一导块移动至最顶部后,第一导块进入第一导向槽c段内以进行第一导块上下位置的保持,以使绕线梭与绕线摆杆相配合,此时第二导块位于第二导向槽d段内不影响绕线摆杆侧零部件的运动。完成绕线后,升降驱动装置带动直线凸轮复位,以将绕线梭放回绕线梭座的放置槽内,并使活动片和绕线梭座复位。

本实用新型具有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且联动速度更快,能快速实现绕线梭与绕线摆杆配合的优点。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