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纱罗组织的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91658阅读:54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织纱罗组织的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应用于织造领域,系利用现在的织造机器(包括普通有梭织机、无梭织机和圆织机),不需要重新设计,仅需要在机架上,形成纱罗组织的两页综框配一套本发明装置,即可加工纱罗组织的布边或整幅纱罗组织的织物。
织机的开口机构至少有两页综框,分别带动两组经纱上下运动形成楔形梭口,从梭口中通过纬纱与经纱交织。而织造纱罗组织织物,两组经纱除了上下运动之外,还必须有绞经相对于地经的横向移动,交替地在地经的左方或右方,产生绞经与地经的扭绞现象,将纬纱夹持在两组经纱之间,防止纬纱相对于经纱的滑动。
要使绞经在每一次开口时,均与地经产生扭绞作用,现在已经采纳的方法有以下几种如利用绞综进行纱罗组织的制织,但所需要的综框数较多;利用绞盘装置进行纱罗组织的制织,因机构较复杂,且经纱卷装需随绞盘旋转,故仅限于应用在无梭织机上制织纱罗组织的布边;目前尚有成排的带孔针综相互横动,使经纱起绞的方法,但通常是利用曲柄连杆或积极式凸轮机构使针综产生横动,机构较复杂,从而限制了这种方法的使用范围。
现通过DIALOG检索系统,选用“纱罗织物的织造方法”、“纱罗开口机构”、“圆织机”及“凸轮”等国际专利分类号和关键词进行检索,获得一篇对照文献是英国专利号2051894A关于“在圆织机上生产纱罗织物装置”的专利,它与本发明的技术特征无相同之处。
本发明织纱罗组织的装置系利用一个随综框作上下运动的滚子,在沟槽凸轮体内作横向移动,从而控制带动绞经纱的综丝,使其作相对于带动地经纱的综丝(装在另一页综框上)作横向的往复运动。其综框的上下运动仍借助于原织机的开口机构,毋需设计添置新的传动机构。
本发明织纱罗组织的装置如图一所示,它包含有沟槽凸轮体1、拨块2、扭簧3、滑块4、滚子5、销子11、沟槽内壁12,以及综框6、综丝7和8、吊综带9和10等部件。由销子11将拨块2与沟槽凸轮体1连接,拨块2可灵活地绕销子11作顺时针或逆时针回转,其回转的极限位置由沟槽内壁12而定。扭簧3的一端与沟槽凸轮体1套接,另一端套接在拨块2上,靠扭簧3的弹性作用力,使拨块2的上端贴靠沟槽凸轮体1的内壁12。综丝7与滚子5均固定在滑块4上。绞经A穿入综丝7,地经B穿入综丝8。在综丝7随着综框6作上下一个冲程运动的同时,使固装在滑块4上的滚子5在沟槽凸轮体1(固装在机架上)的沟槽内作相应的运动,并由于拨块2的作用,滚子5的起始位置发生横向位移,于第二个上下运动冲程后又回到原来的起始位置,于是使绞经A从地经B的右上方(形成第一次梭口),降到地经B的左下方再绕到地经B的左上方(形成第二次梭口),完成了绞经纱在纱罗组织织物织造时所必须有的相对运动,产生绞经与地经扭绞的现象。
具有两条直线沟槽的沟槽凸轮体1的外形像一个“山”字。若没有拨块2,滚子5在直线沟槽内的运动是直线的,且不能从一条沟槽转换到另一条沟槽。有了拨块2和扭簧3的作用,拨块2顺时针或逆时针地变更位置,使沟槽凸轮体1的直线形通道交替发生弯折,滚子5在直线沟槽内的运动轨迹发生弯折,並交替地从一条沟槽转换到另一条沟槽。拨块2的底部最大尺寸的1/2、加上滚子直径之和,应大于沟槽凸轮体1的中心线到沟槽内壁12的距离;而拨块2上部最大尺寸的1/2、加上滚子直径之和,应小于沟槽凸轮体1的中心线到沟槽内壁12的距离。
图二是滚子5在沟槽凸轮体1中运动轨迹的实施例。由于综丝7与滚子5均固装在滑块4上(如图一所示),综丝7的运动从动于滚子5的运动。
图二(1)滚子5在右沟槽上方。这时经纱A位于经纱B的右上方,形成第一次梭口。
图二(2)滚子5随着综框6向下运动,並在拨块2的作用下向左沟槽运动。
图二(3)滚子5继续随着综框6向下运动。在滚子5向下运动的同时,它推动拨块2,使其按逆时针方向转动。当滚子5运动至其下止点附近时,由于拨块2底部最大尺寸的1/2,加上滚子直径之和大于沟槽凸轮体1的中心线到沟槽内壁12的距离,在滚子的作用下,使拨块2的中心线沿逆时针方向偏离沟槽凸轮体1的中心线。
图二(4)在扭簧3的作用下,使拨块2继续按逆时针方向转动,直至拨块2的上部紧靠住左沟槽的左内壁。这时经纱A略低于经纱B,且位于经纱B的左方。
图二(5)滚子5随综框6的上升而向上运动,並与拨块2接触。
图二(6)滚子5继续随着综框6向上运动,並推动拨块2,使其按顺时针方向旋转。由于拨块2上部最大尺寸的1/2,加上滚子直径之和小于沟槽凸轮体1的中心线到沟槽内壁12的距离,拨块2的中心线与沟槽凸轮体1的中心线在逆时针方向始终偏离一定的角度,在扭簧3的作用下,拨块2始终压住滚子5。
图二(7)滚子5继续随综框6的上升而向上运动。当滚子5与拨块2脱离接触后,拨块2将在扭簧3的作用下,逆时针转动到其上部贴靠左沟槽的左内壁为止。这时经纱A位于经纱B的左上方,形成第二次梭口。
然后,滚子5从左沟槽上方,按照上述图二中(1)~(7)的步骤,移到右沟槽上方,完成了一个运动循环。即回到了图二(1)所示的状态。
权利要求1.一种在织造机器上织纱罗组织织物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它包含有沟槽凸轮体1、拨块2、扭簧3、滑块4、滚子5、销子11及沟槽内壁12部件,“山”字形的沟槽凸轮体1内有两直线形的通道,拨块2的底部最大尺寸的1/2、加上滚子5直径之和应大于沟槽凸轮体1的中心线到沟槽内壁12的距离,拨块2的上部最大尺寸的1/2、加上滚子5直径之和应小于沟槽凸轮体1的中心线到沟槽内壁12的距离。
2.权利要求1所说的织纱罗组织织物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沟槽凸轮体1固装在机架上,综丝7与滚子5分别固装在综框6的滑块4上。滑块4可作相对于综框的横向移动。综丝7、滑块4和滚子5联动。
3.权利要求1或2所说的织纱罗组织织物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拨块2由销子11与沟槽凸轮体1连接,拨块2能灵活地绕销子11作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
4.权利要求3所说明的织纱罗组织织物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扭簧3的两端,一端与沟槽凸轮体1套接,另一端与拨块2套接。在扭簧3的弹性作用下,将拨块2的上部贴靠沟槽内壁,使沟槽凸轮体1的直线形通道发生弯折。
5.权利要求4所说的织纱罗组织织物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滚子5在沟槽凸轮体1和拨块2的作用下,随着综框6作上下的一个运动冲程的同时,其起始位置发生横向位移,于第二个运动冲程后又回到原来的起始位置。
专利摘要本发明利用一个沟槽凸轮体和在沟槽内运动的滚子,借助于拨块在扭簧的作用下顺时针或逆时针地变更位置,造成沟槽凸轮体的直线通道交替地发生弯折。当滚子在沟槽凸轮体的沟槽内随综框作第一次上下运动的同时,其起始位置发生横向位移,于第二次上下运动后又回到原来的起始位置。由于滚子与综丝均固定在综框的滑块上,从而控制带动绞经纱的综丝作相对于带动地经纱的综丝的横向移动,产生绞经与地经扭绞的现象。
文档编号D03D19/00GK2034179SQ8821733
公开日1989年3月15日 申请日期1988年7月18日 优先权日1988年7月18日
发明者丁辛, 万根祥 申请人:中国纺织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