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绒的经编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66796阅读:64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起绒的经编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起绒的经编机,它具有在织针之间的针间空隙中安置的握持—脱圈沉降片和起毛圈沉降片,该脱圈沉降片具有一个带自由第一段的脱圈边棱和通过握持鼻跨叠的第二段,同时该握持—脱圈沉降片可相对于编织针而在握持位置和脱圈位置之间作往和返运动,该毛圈高度通过在起毛圈沉降片的上边棱和握持鼻的下边棱之间的距离来确定。
这种经编机已在DE4223 226 C2中公告。在限定的规格中,该毛圈高度可以变化,其中,起毛圈沉降片的上边棱被移位,如通过一个偏转或升举,或者通过一个楔形起毛圈沉降片的轴向移动。为此,不允许低于一个规定的毛圈高度。如果人们打算生产一个较短的绒头,则人们必须拆掉全部的握持—脱圈沉降片以及所属的基础沉降片梳栉,并通过纯粹的脱圈沉降片和从属的基础沉降片梳栉来代替。这样是很费力和费时间的。
本发明任务在于设置一个开头所述类型的起绒经编机,其中,可实现较宽的毛圈高度差别且工作方式简单。
这一任务按照发明要求如此解决在第二工作方式中,该握特—脱圈沉降片制动在脱圈位置上,因此,毛圈高度通过在起毛圈沉降片的上边棱和下边棱之间的距离确定。
在这种结构设置中,握持—脱圈沉降片按照性能要求转换成纯粹的脱圈沉降片,即握持—脱圈沉降片被制动在脱圈位置上。由此仅仅需要一个制动过程,以便产生较短的绒头。进而费力的和耗时间的基础沉降片梳栉的更换就省去了。虽然此处该握持一沉降片的握持性能不起作用了。但是这样可允许,起毛圈沉降片同时起到握持的性能。
有利的是,一个支承着该握持—脱圈沉降片的基础沉降片梳栉以选择方式通过一个可拆卸的离合器装置与一驱动装置相连接或与一个固定装置相连接。为了从第一工作方式到第二的转换,仅仅需要在一个或少数几个位置上松开该离合器装置,然后代替连接的驱动装置而连接固定装置。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规定,该基础沉降片梳栉安置在杠杆上和借助至少一个往返驱动的杆件而可偏转,该杆件设置为可拆的离合器装置和该梳栉侧的杆件可以选择方式与驱动侧的杆件或一个与机器固定安置的杆件相连接。该驱动侧的杆件是容易接近的。该梳栉侧的杆件既可以连接在驱动侧的杆件上又可以连接在与机器固定安置的杆件上,又能用简单的手柄实现。
就结构设置而言推荐,该驱动侧的杆件安置在机器床面的内部和在其上侧面往外边导引,而与机器固定安置的杆件安置在机器床面的上侧面上。此处,可拆的离合器装置是可以特别好实现的。
另外,有利的是,该杆件具有一个用于纵向调节的调节装置。借助该调节装置,该握持—脱圈沉降片不仅在第一工作方式而且在第二工作方式中都可相对于编织针作精确调节,因此,毛圈形成在第一工作方式时发生在握持位置上,而在第二工作方式时发生在脱圈位置上。
下面借助在附图中描述的优选实施例详细阐述本发明。在附图中

图1是本发明经编机在第一工作方式时的局部侧视图;图2是图1经编机在第二工作方式时的情况图3是在第一工作方式中的编织工作区域和图4是在第二工作方式中的编织工作区域,如图1所表明的是,该经编机具有一个编织工作区域1和带有构成复合针的编织针2,以及多列梳栉针3,4和5,握持—脱圈沉降片6和起毛圈沉降片7。
该编织针2安置在一个织针针座8上,它固定在杆件9上,其可以围绕一轴10回转。一个相应的回转驱动装置11也作了标示。该梳栉针3,4和5各安置在一个梳栉上并通过复合针2的针间空隙摆动,以便按一般方式实施针前垫纱和针背垫纱。至少在一个梳栉情况下,该梳栉针还可以作提花控制和可以分别移动一个编织针距。
在针间空隙中安置的握持—脱圈沉降片6被一个梳栉12所承载,该梳栉固定在杠杆13上,而杠杆13可以围绕一轴14回转。在杠杆13上连接一杆件15,它通过一关节16与杠杆13相连并通过一个关节17与一个位于机器床面18内的主轴一偏心轮相连接。
在握持—脱圈沉降片6上方并在针间空隙中安置的起毛圈沉降片7被一个起毛圈沉降片梳栉19所支承,它在导引件20和21上可以相对编织针2的针列平行地移动,导引件20和21本身通过支架22与一个吊架23相连接。只要被梳栉针3,4和5所导送的纱线在针背垫纱时交叉绕一个起毛圈沉降片7的话,就会产生一个毛圈。当梳栉针和起毛圈沉降片与此相反地以相同方向移位的话则不会形成这样的毛圈结构。
该杆件15形成一个可拆卸的连接装置24。通过从一个螺杆26上拆松一个螺母25,该梳栉侧的杠件27就可从驱动侧的杆件28上分开。如图2表明的那样,该梳栉侧杆件27可以与一个和机器固定安置的杆件29相连接,其中,螺母25被拧在其螺纹30上。该杆件29被保持在机器床面18之表面侧的一个支承件11上。在图2的位置中,该握持一脱圈沉降片6保持固定在机器上。借助一个调节装置31,可以调节在关节16和支承件11之间的间距该调节装置31包括一个螺纹和一个螺纹孔,这样就可确保该握持—脱圈沉降片6的精确位置。以相同的方式,该调节装置31还可以用于调节该握持—脱圈沉降片6在第一工作方式中的位置。在按照图2的工作方式中,该驱动侧的杆件28可以设有一个盖件,特别是一个折叠囊,以便密封该机器床面18和固定该杆件28。
图3与图1第一工作方式相一致。该握持—脱圈沉降片6具有一个脱圈棱32,它具有一个第一自由段33和一个第二段34,其被一个握持鼻件35所跨叠。通过箭头36表示该握持—脱圈沉降片6的往和返运动。它们最前边的位置,如图3所表明的,与握持位置相一致,其中,该编织针2与握持鼻35交叉。当梳栉针3,4或5所编置的纱线37之一与起毛圈沉降片7交叉时,产生一个毛圈,它的高度通过位于握持鼻35之下边棱和起毛圈沉降片7的上边棱之间的距离所决定。这样就导致,根据起毛圈沉降片7相对于握持—脱圈沉降片6的调节而得到一个在例如2.5和5mm之间的毛圈高度a。这个高度可以如此得到改变,即,起毛圈沉降片7在其纵向上被移动或者其中它在高度上被调节或被偏移。
在第二工作方式中,其与图2相一致,就产生图4中插述的情况。该握持—脱圈沉降片6制动在一个脱圈位置中,其中,编织针2与脱圈边棱32的自由段33对应设置。在这个位置上,毛圈高度b通过起毛圈沉降片7的下边棱和上边棱之间的距离构成。以此方式,人们就可实现相对小的在0.5和2.5mm之间的毛圈高度。为了在这毛圈高度内变化,该起毛圈沉降片7可以在其纵向上移动。
当织物地组织作为带纡库的编链组织设置时,该起毛圈沉降片7可以与机器固定安置。一个绒头只有当绒头纱被置成特里科经平组织或具有一个较大的针背垫纱时才形成。但是人们可以使起毛圈沉降片为可移动的结构设置,为的是,在织地编织时,实现相同的移位,例如在使起毛圈沉降片7移位时,可使作为特里科经平织物的织物地组织往和反总是移位一个针距。所有偏移的垫纱运动例如编链组织,或绒针组织都导致起绒。
权利要求
1)起绒的经编机,它具有安置在编织针之间的针间空隙中的握持—脱圈沉降片和起毛圈沉降片,该脱圈沉降片具有一个带自由第一段的脱圈边棱和一个通过握持鼻跨叠的第二段,同时,该握持一脱圈沉降片可相对于编织针而在一个握持位置和一个脱圈位置之间作往和返运动,该毛圈高度通过在起毛圈沉降片的上边棱和握持鼻的下边棱之间的距离确定,其特征在于在第二工作方式中,该握持—脱圈沉降片(6)可制动在脱圈位置上,依此,毛圈高度(b)通过在起毛圈沉降片(7)的上边棱和下边棱之间的距离确定。
2)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经编机,其特征在于一个支承着握持一脱圈沉降片(6)的基础沉降片梳栉(12)可以选择方式通过一个可拆的连接装置(24)与一驱动装置或一个固定装置相连接。
3)按权利要求2所述的经编机,其特征在于该基础沉降片梳栉(12)安置在杠杆(15)而可以偏转;该杆件设置成可拆的离合器装置(24);该梳栉侧的杆件(27)以选择方式与驱动侧的杆件(28)或一个与机器固定安置的杆件(29)相连接。
4)按权利要求3所述的经编机,其特征在于该驱侧的杆件(28)安置在机器床面(18)的内部和在其上侧面上向外导引并且该与机器固定安置的杆件(29)安置在机器床面(18)的上侧面上。
5)按权利要求4所述的经编机,其特征在于该杆件(15)具有一个作纵向调节的调节装置(31)。
全文摘要
一个起绒的经编机具有在织针(2)之间的针间空隙中安置的握持—脱圈沉降片(6)和起毛圈沉降片(7)。该握持—脱圈沉降片(6)可相对于编织针(2)在握持位置和脱圈位置之间作往和返地运动(箭头36)。在第二工作方式中该握持—脱圈沉降片(6)可制动在脱圈位置上。这样就可实现很不同的毛圈高度。
文档编号D04B27/04GK1144857SQ96110758
公开日1997年3月12日 申请日期1996年5月25日 优先权日1995年5月26日
发明者R·坎姆波, J·威兰德 申请人:卡尔迈尔纺织机械制造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