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纱送给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58905阅读:15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芯纱送给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轻纺机械领域,特别是一种芯纱送给装置。
现有技术中,有一类称为针筒式勾编机的纺纱机械,用于花式纱的加工,据称可以加工出雪尼尔纱、睫毛纱、空芯纱、包芯纱等各种长丝纱线型的花式纱。这类机械有制成单纯旋转针筒的“内转式”(如


图1-a所示);也有通过不同的配搭安装而得到对“内转式”或旋转凸轮的“外转式”加以选择的“可变式”(如
图1-b和c所示);还有单纯旋转凸轮的“外转式”等等几个机种。从
图1-a可以看出作包芯纱生产时,由于芯纱可以进入到针筒中孔,因而包纱可经勾编后包住芯纱而成为包芯纱。虽然针筒之旋转会对芯纱有捻回作用,但由于有环锭存在退捻功能,只要工艺配置得当是可以生产出包芯纱成品的。然而这个工艺的配置却十分复杂,需要各转轴转速有20多种配搭,从而导致设备投资大为增加,使得一般生产厂家难以接受。而从
图1-b中可以看到,由于没有退捻功能,因此它不具备包芯纱的生产功能。从
图1-c中看到,芯纱无法进入到针筒内孔,因此,该机型也不能生产包芯纱的。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上述不足,而提供一种可令包芯纱的生产工艺配置十分简单,操作非常方便,且可大大降低投资成本的新型芯纱送给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通过如下方案实现的由底板、主体支架、针筒及针筒外壳等构成,其特征在于在针筒外壳的上端设有旋转支架,该旋转支架的上端设有轴承,轴承上装有静止支架,位于静止支架的侧面设有若干磁性体,而位于其相对面的主体支架上也设有若干个磁性体。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通过附表1可以明显看出几种机型的工作性能。通过比较,本实用新型由于改善了纺纱设备的技术性能,不仅可以生产包芯纱,而且也大大简化了成纱的工艺配置,同时也相对减少投资成本,降低了能耗,提高了产品质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加以说明
图1-a、1-b、1-c分别为几种现有机型示意图;
图1-d为本实用新型的安装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示意图。
表1为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机型的基本配置与加工性能等对照。
如图2-3所示由底板1、主体支架2、磁性体6、7、轴承5、旋转支架3、针筒外壳11、针筒10、静止支架9、芯纱卷8、小孔4构成。上述构成的芯纱送给装置是在现有的外转式机型的基础上加以改进而构成的,它主要由旋转支架3、静止支架9和磁性体6、7及轴承5而构成,其中旋转支架3设置在针筒外壳11的上端,转承5设置在旋转支架3的上端,轴承上装有一个静止支架9,位于该静止支架9的侧面设置有若干磁性体7,位于磁性体7相对面的主体支架2上设置有若干个磁性体6而构成了本实用新型的整体。使用时(如图3所示),将旋转支架3固定在针筒外壳11的上端。当机器运行时,针筒外壳11带动内部凸轮旋转的同时也带动了旋转支架3旋转,由于有轴承5的连接,所以这种旋转对静止支架9的带动力很小,以致静止支架上的磁性体7的磁力可以抵消这个带动力,从而使静止支架保持不转动,使芯纱卷8安放在静止支架9上且被笼罩在包纱所形成的气圈中间,芯线从顶部穿过小孔4直透到针筒中孔里,实现芯纱送给工作。在这个过程中,芯纱始终没有受到捻回作用,因而无需退捻。而包纱与一般外转式一样仍在旋转支架3的小孔4进入工作部位,从而实现包芯纱的加工功能。
权利要求1.一种芯纱送给装置,由底板(1)、主体支架(2)、针筒(10)及针筒外壳(11)等构成,其特征在于在针筒外壳(11)的上端设有旋转支架(3),该旋转支架的上端设有轴承(5),轴承(5)上装有静止支架(9),同时位于该静止支架的侧面设有若干磁性体(7),同时位于其相对面的主体支架(2)上也设有若干磁性体(6)。
专利摘要芯纱送给装置,由底板、主体支架、针筒及针筒外壳等构成,其特征是:在针筒外壳的上端设有旋转支架,旋转支架的上端设有轴承,轴承上装有静止支架,位于静止支架的侧面设有若干磁性体,同时位于其相对面的主体架上也设有若干磁性体。上述构成的送给装置,可使静止支架保持不转动,使芯纱卷在包纱所形成的气圈中间,而且不会受到捻回作用,无需退捻。简化了成纱的工艺配置,减少了投资成本,提高了产品质量。
文档编号D01H1/00GK2398296SQ9924106
公开日2000年9月27日 申请日期1999年12月15日 优先权日1999年12月15日
发明者梁汉杰, 冼锦文 申请人:梁汉杰, 冼锦文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