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纤维非织造布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59178阅读:20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复合纤维非织造布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柔软性良好,且兼备高强度的复合纤维非织造布,以及使用了该非织造布的卫生材料用非织造布。
背景技术
近年,用于各种领域的纺粘法非织造布与利用梳棉法和熔喷法制得的短纤维非织造布相比,具有拉伸强度良好和生产率较高的优点。但另一方面,其柔软性比短纤维非织造布差,所以,在用于卫生材料的表面材料等与人体肌肤直接接触的领域,其适用性不如短纤维非织造布。对于一次性(用即弃)卫生材料等应用领域,生产率高的纺粘法非织造布较适用,为获得柔软性良好的纺粘法非织造布可采用各种方法。
例如,为使构成非织造布的纤维相互粘合设置了带有间隔的部分粘合区域,只有在该区域内纤维互相熔融粘结,由此设置了纤维未粘合的区域。但是,仅靠该技术不能够充分体现出足够的柔软性。
众所周知,构成纤维的树脂为聚乙烯时的聚乙烯非织造布的柔软性和手感良好(日本专利公开公报昭60-209010号)。但是,聚乙烯纤维纺丝困难,很难获得纤度较细的纤维。而且,用轧辊对聚乙烯纤维制得的非织造布进行加热加压处理时,非织造布易熔融,由于纤维强度较低,所以容易卷缠轧辊。解决上述问题的对策虽然可使处理温度下降,但这种情况下,容易使热粘合变得不理想,存在不能够获得具有充分强度和磨擦牢度的非织造布。而且其强度不及聚丙烯制得的非织造布。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提出了采用芯部分使用聚丙烯、聚酯等树脂,鞘部分使用聚乙烯的芯鞘型复合纤维(日本专利公报昭55-483号、日本专利公开公报平2-182960号、日本专利公开公报平5-263353号)的方案。
但是,上述提案中的由芯鞘型复合纤维组成的非织造布不能够兼具作为卫生材料所必须的足够的柔软性和强度。即,如果作为鞘组分的聚乙烯较多,则柔软性虽然有所提高,但强度不够,加工时非织造布容易发生破损。另一方面,如果芯组分较多,虽然能够获得足够的强度,但柔软性较差,作为卫生材料使用时品质下降。因此,要获得同时满足两方面的性能水平是十分困难的。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解决以上传统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提供柔软性和手感良好,且具有足够强度的复合纤维非织造布。
发明的揭示本发明者们为达到前述目的,提供了采用复合纤维,较好是采用芯鞘型或并列型复合纤维而获得的复合纤维非织造布。上述复合纤维由具有120~135℃的高熔点和低于高熔点至少5℃的90~125℃的低熔点的聚乙烯系树脂(A),以及与该聚乙烯系树脂(A)的熔点差在10℃以上的高熔点树脂(B)构成,聚乙烯系树脂(A)和高熔点树脂(B)的构成比例(A/B)以重量比计为50/50~10/90,聚乙烯系树脂(A)沿长度方向连续形成至少部分纤维表面。
本发明的理想状态中,前述聚乙烯系树脂(A)最好由具有120~135℃的高熔点和低于高熔点至少5℃的90~125℃的低熔点的1种乙烯系聚合体构成。
或者,聚乙烯系树脂(A)最好由具有120~135℃的高熔点的乙烯系聚合体(A-1)和具备低于高熔点至少5℃的90~125℃的低熔点的乙烯系聚合体(A-2)构成。
包含在聚乙烯系树脂(A)中的乙烯系聚合体(A-1)和乙烯系聚合体(A-2)的重量比[(A-1)/(A-2)]较好为75/25~30/70。
乙烯系聚合体(A-1)的密度较好为0.930~0.970g/cm3,乙烯系聚合体(A-2)的密度较好为0.860~0.930g/cm3。
此外,用凝胶渗透色谱法(GPC)测得的本发明中的聚乙烯系树脂(A)的分子量分布(Mw/Mn)较好为1.5~4.0。
高熔点树脂(B)最好是用凝胶渗透色谱法测得的分子量分布(Mw/Mn)为2.0~4.0的丙烯系聚合体。
丙烯系聚合体最好是熔融指数(以ASTM D1238为标准在荷重为2.16kg,温度为230℃的条件下进行测定)为20~100g/10分钟、乙烯结构单位含量为0.1~5.0摩尔%的丙烯·乙烯共聚体。
此外,本发明还提供了在前述复合纤维非织造布上层叠熔喷型非织造布而制得的卫生材料用非织造布。
对附图的简单说明

图1~图3是聚乙烯系树脂(A)的DSC曲线(差示热分析曲线)的示意图。
实施发明的最佳状态以下,对本发明的复合纤维和该纤维形成的复合纤维非织造布进行具体说明。本说明书中的“聚合体”包括单聚体和共聚体两种。
复合纤维本发明的复合纤维是由具有120~135℃、较好是120~130℃的高熔点和低于高熔点至少5℃、较好是10℃的90~125℃的低熔点的聚乙烯系树脂(A),以及与该聚乙烯系树脂(A)的熔点差在10℃以上、较好在15℃以上、更好在20℃以上的高熔点树脂(B)构成的复合纤维。聚乙烯系树脂(A)沿长度方向连续形成至少部分纤维表面。
较好的例子包括由聚乙烯系树脂(A)形成的鞘部分和熔点高于该聚乙烯系树脂(A)10℃以上、较好是15℃以上、更好是20℃以上的高熔点树脂(B)形成的芯部分构成的芯鞘型复合纤维,以及由该聚乙烯系树脂(A)形成的聚乙烯系树脂部分和该高熔点树脂(B)形成的高熔点树脂部分构成的并列型复合纤维。以下,分别对它们进行说明。
芯鞘型复合纤维形成芯鞘型复合纤维的鞘部分的聚乙烯系树脂(A)是具有120~135℃、较好为120~130℃的高熔点和90~125℃、较好为90~120℃的低熔点,且低熔点至少低于高熔点5℃、较好是至少低于10℃的乙烯系聚合体,或2种以上乙烯系聚合体形成的混合物。即,本发明所用的较好的聚乙烯系树脂(A)是具有2个以上上述熔点的1种乙烯系聚合体,或具有上述不同熔点的2种以上乙烯系聚合体的混合物。
上述聚乙烯系树脂(A)包括能够获得图1所示的具有2个以上吸热峰(Tm1、Tm2、Tm3)的DSC曲线(差示热分析曲线)的聚乙烯系树脂,以及能够获得图2所示的可确认有峰存在的具有吸热量增加的平缓部分(S)和峰(P)的DSC曲线的聚乙烯系树脂。此外,还包括能够获得图3所示的单峰的DSC曲线的聚乙烯系树脂,以及具备前述温度范围的低熔点的乙烯系聚合体和具备前述温度范围的高熔点且高熔点至少高于低熔点5℃、较好是10℃的乙烯系聚合体的2种以上乙烯系聚合体的混合物。该混合物可通过干式混合法、熔融混合法、2段以上的多段聚合法等中的任一种方法制得。
这里的峰是指DSC曲线中的吸热量变化曲线的微分值从正到负,或从负到正连续变化的点,不包括所谓的曲线肩部的点。
本发明所用的乙烯系聚合体包括乙烯单聚体或乙烯和丙烯、1-丁烯、1-己烯、4-甲基-1-戊烯、1-辛烯等α-烯烃的共聚体。
这些乙烯·α-烯烃共聚体中的α-烯烃含量最好在30摩尔%以下。
前述聚乙烯系树脂(A)为2种以上乙烯系聚合体的混合物时,从获得柔软性和磨擦牢度良好的纤维考虑,包含在其中的前述高熔点范围的乙烯系聚合体(A-1)和前述低熔点范围的乙烯系聚合体(A-2)的重量比(A-1)/(A-2)较好为75/25~30/70,更好为70/30~50/50。
前述聚乙烯系树脂(A)为2种以上乙烯系聚合体的混合物时,乙烯系聚合体(A-1)的密度较好为0.930~0.970g/cm3,更好为0.940~0.970g/cm3,乙烯系聚合体(A-2)的密度较好为0.860~0.930g/cm3,更好为0.860~0.920g/cm3。
从获得可纺性、纤维强度和磨擦牢度良好的纤维考虑,上述乙烯系聚合体,或由不同熔点的2种以上的乙烯系聚合体组成的混合物即聚乙烯系树脂(A)的熔融指数(MFR,以ASTM D1238为标准在温度为190℃,荷重为2.16kg的条件下进行测定)最好在20~60g/10分钟的范围内。
聚乙烯系树脂(A)的由凝胶渗透色谱法(GPC)测得的分子量分布(Mw/Mn)较好在1.5~4.0的范围内,从获得可纺性、纤维强度和磨擦牢度良好的纤维考虑,最好在1.5~3.0的范围内。
此外,从获得磨擦牢度良好的纤维考虑,聚乙烯系树脂(A)的密度(ASTMD1505)一般在0.920~0.970g/cm3的范围内,从获得既有良好的柔软性又有足够的磨擦牢度的纤维考虑,上述密度较好在0.940~0.960g/cm3的范围内,更好在0.940~0.955g/cm3的范围内,最好在0.940~0.950g/cm3的范围内。
另一方面,构成本发明的芯鞘型复合纤维的芯部分的高熔点树脂(B)是与上述聚乙烯系树脂(A)的熔点差在10℃以上的高熔点热塑性树脂。聚乙烯系树脂(A)具有多个熔点时,高熔点树脂(B)具有高于聚乙烯系树脂(A)的最高熔点10℃以上,更好是15℃以上,最好是20℃以上的高熔点。这种高熔点热塑性树脂(B)包括丙烯系聚合体等聚烯烃树脂,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等聚酯树脂、尼龙等聚酰胺树脂等。其中,较好的是丙烯系聚合体。
丙烯系聚合体包括丙烯的单聚体或丙烯和乙烯、1-丁烯、1-己烯、4-甲基-1-戊烯、1-辛烯等α-烯烃的共聚体。其中,特别好的是由丙烯和少量的乙烯组成的乙烯结构单位含量为0.1~5摩尔%的丙烯·乙烯无规共聚体。使用该共聚体,能够获得具有可纺性良好、复合纤维生产性优异和柔软性良好的非织造布。本发明的良好可纺性是指在从纺丝喷嘴喷出的过程中和拉伸过程中丝条不会发生断头,纤维间也不会发生熔融粘结。
从有利于可纺性和纤维强度间的平衡考虑,丙烯系聚合体的熔融指数(MFR,以ASTM D1238为标准在温度为230℃、荷重为2.16kg的条件下进行测定)最好在20~100g/10分钟的范围内。
丙烯系聚合体的由凝胶渗透色谱法(GPC)测得的分子量分布(Mw/Mn)较好在2.0~4.0的范围内,从获得具有良好的可纺性和纤维强度特别优异的复合纤维考虑,Mw/Mn最好在2.0~3.0的范围内。
此外,在不影响本发明目的的前提下,根据需要还可在本发明的构成鞘部分的聚乙烯系树脂(A)及/或构成芯部分的丙烯系聚合体等高熔点树脂(B)中混合入着色剂、耐热稳定剂、润滑剂、晶核形成剂和其他聚合体等。
着色剂包括氧化钛、碳酸钙等无机着色剂,以及酞菁染料等有机着色剂等。
耐热稳定剂包括BHT(2,6-二叔丁基-4-甲酚)等酚类稳定剂。
润滑剂包括油酸酰胺、芥酸酰胺、硬脂酸酰胺等。本发明中,从获得的复合纤维的磨擦牢度有所提高的角度考虑,构成鞘部分的聚乙烯系树脂(A)中最好混合入0.1~0.5重量%的润滑剂。
聚乙烯系树脂(A)和高熔点树脂(B)的重量构成比(聚乙烯系树脂(A)/高熔点树脂(B))一般在50/50~10/90的范围内。从柔软性和磨擦坚固性平衡良好考虑,较好是在50/50~20/80的范围,更好是在40/60~30/70的范围内。如果聚乙烯系树脂(A)在复合纤维中所占比例(将复合纤维作为100重量份时的重量比例)超过50,则可能无法改善纤维强度。另一方面,如果降低至10以下,则获得的非织造布的柔软性较差,手感也不好。
本发明的芯鞘型复合纤维的截面上的鞘部分和芯部分的面积比与上述重量构成比大致相同,一般在50/50~10/90的范围内,较好是在50/50~20/80的范围内,更好是在40/60~30/70的范围内。
上述本发明的芯鞘型复合纤维的纤度在5.0旦以下,从获得柔软性更佳的非织造布考虑,纤度最好在3.0旦以下。
本申请发明中的芯鞘型复合纤维的纤维断面可以是圆形的芯部分被具有相同中心的环形鞘部分包裹的同心型复合纤维;也可以是芯部分的中心和鞘部分的中心偏移的偏心型复合纤维。此外,还可以是一部分芯部分露出在纤维表面的偏心型芯鞘复合纤维。
并列型复合纤维本发明的并列型复合纤维由聚乙烯系树脂(A)组成的聚乙烯系树脂部分和高熔点树脂(B)组成的高熔点树脂部分构成。构成该并列型复合纤维的聚乙烯系树脂(A)和高熔点树脂(B)分别与构成上述芯鞘型复合纤维的聚乙烯系树脂(A)和高熔点树脂(B)相同。
在不影响本发明目的的前提下,根据需要还可在本发明的聚乙烯系树脂(A)及/或高熔点树脂(B)中混合入前述着色剂、耐热稳定剂、润滑剂、晶核形成剂和其他聚合体等。
并列型复合纤维的聚乙烯系树脂(A)和高熔点树脂(B)的重量构成比(A/B)一般在50/50~10/90的范围内。从平衡柔软性和磨擦牢度考虑,较好是在50/50~20/80的范围内,更好是在40/60~30/70的范围内。
上述本发明的并列型复合纤维的纤度在5.0旦以下,从获得柔软性更佳的非织造布考虑,最好在3.0旦以下。
复合纤维非织造布本发明的复合纤维非织造布由前述聚乙烯系树脂(A)和高熔点树脂(B)构成,聚乙烯系树脂(A)沿长度方向连续形成至少部分纤维表面。较好的是由上述芯鞘型或并列型复合纤维制得的非织造布,对复合纤维的纤维网,一般使用轧纹辊通过热轧加工进行交络处理。
例如,用螺杆挤出机等使构成芯鞘型复合纤维的芯部分的高熔点树脂(B)和构成鞘部分的聚乙烯系树脂(A)分别熔融后,使各熔融物从能形成所希望的芯鞘结构的具有复合纺丝喷嘴的纺丝板喷出纺制得芯鞘型复合纤维。利用冷却流体使纺出的复合纤维冷却后,通过拉伸空气对复合纤维施加张力,获得规定的纤度,然后,直接收集在铺网带上,堆积到规定厚度后,获得复合纤维的纤维网。接着,通过使用轧纹辊的热轧加工进行交络处理获得本发明的复合纤维非织造布。
如果用并列型复合纤维用纺丝喷嘴代替上述芯鞘型复合纤维用复合纺丝喷嘴,则能够获得本发明的并列型复合纤维组成的非织造布。
热轧加工时的轧纹面积率(刻印面积率非织造布中热压粘结部分所占的比例)可根据不同用途作适当选择。一般,如果轧纹面积率在5~40%的范围内,能够获得柔软性、通气性和磨擦牢度的平衡良好的复合纤维非织造布。
本发明的复合纤维非织造布由Clark法(JIS L1090C法)测得的纵向和横向的硬挺度之和一般在80mm以下(目付为23g/m2时的值),较好在75mm以下(目付为23g/m2时的值)的柔软性非织造布。“纵向”是指非织造布形成时与纤维网移动方向平行的方向(MD),“横向”是指与纤维网移动方向垂直的方向(CD)。
拉伸强度在目付为23g/m2时纵向(MD)一般在1800g/25mm以上,较好在1900g/25mm以上,横向(CD)一般在150g/25mm以上,较好在200g/25mm以上。
这样,能够显现出良好的柔软性和拉伸强度,其理由如下所述。
以往的复合纤维的热轧交络处理中,轧纹处理的适宜温度很窄,这样温度控制就很严格。因此,如果轧纹处理温度高于规定温度,则热轧辊易被纤维缠绕,如果低于规定温度,则容易引起熔融粘结不佳。
特别是为提高非织造布的强度而增大高熔点树脂的混合比例时更容易引起熔融粘结不佳,针对这种情况不得不提高轧纹处理的温度,其结果是轧纹部分变成薄膜状,使柔软性下降。本发明的复合纤维非织造布的轧纹处理温度的适宜温度范围较大,在适宜温度下较容易进行轧纹处理。因此,轧纹加工部分的纤维之间的熔融粘结是温和的,轧纹部分不会变成薄膜状,仍然残留纤维形状,使柔软性下降的机率很小。
本发明的复合纤维非织造布为目付在25g/m2以下的非织造布,适用于对柔软性有所要求的用途,根据不同用途,也可以是目付超过25g/m2的高目付(厚型)非织造布。例如,用于包袱布和医疗用覆布等时,适合使用高目付(原型)非织造布。
本发明中,使用上述复合纤维非织造布,在该复合纤维非织造布的单面或两面层叠纤维直径为1~10μm的纤维构成的熔喷型非织造布,可获得两层以上的层叠非织造布,该非织造布不仅柔软性和强度良好,手感和耐水性也很好。特别是能够制得适用于纸尿布和妇女卫生巾等卫生材料的卫生材料用非织造布。
对形成熔喷型非织造布的纤维无特别限定,例如,由以往公知的热塑性树脂组成的单纤维,或芯鞘型和并列型复合纤维等。
实施例以下,例举本发明的实施例和比较例,对本发明进行更具体的说明。按照以下方法对以下实施例和比较例中的非织造布的柔软性、可纺性进行评价,并对拉伸强度、耐水度、树脂熔点和Mw/Mn进行测定。
(1)柔软性(硬挺度)以JIS L1096记载的C法(Clark法)为标准,分别测定非织造布(单层时的目付为23g/m2,层叠时的目付为17g/m2)的纵向和横向的硬挺度,求其和作为非织造布的柔软性的评估标准。
(2)可纺性目视观察纤维成形时的断头情况,对1000根纤维观察10分钟,根据以下评估标准进行评估。
○纤维无断头×纤维断头1次以上(3)拉伸强度以JIS L1906为标准,在夹持(grip)间距为100mm、拉伸速度为100mm/分的条件下对宽度为25mm、长度为200mm的试验片进行测定。
(4)耐水度JIS L1092的A法以低水压法为标准进行测定。
(5)熔点以JIS K7121为标准,在10℃/分的升温速度下通过DSC进行测定。
(6)Mw/Mn(分子量分布)使用GPC(凝胶渗透色谱法),以邻二氯苯为溶剂,在140℃的温度下进行测定,用聚苯乙烯分子量进行换算。
实施例1分别用螺杆挤出机熔融混合由70重量份密度(以ASTM D1050为标准,以下相同)为0.965g/cm3、熔点为130℃的聚乙烯(HDPE,共聚用单体1-丁烯)[树脂1]和30重量份密度为0.915g/cm3、熔点为115℃的LLDPE(共聚用单体4-甲基-1-戊烯)[树脂2]组成的聚乙烯系树脂混合物(混合物的物性如表1所示),以及乙烯含量为0.4摩尔%、纺熔点为165℃的聚丙烯。使各熔融物从能形成芯鞘结构的具有复合纺丝喷嘴的丝板喷出进行复合纺丝,形成由聚丙烯组成的芯部分和由上述聚乙烯系树脂混合物组成的鞘部分构成的同心芯鞘型复合纤维。将所得芯鞘型复合纤维直接堆积在铺集面上形成纤维网,用一对钢制轧纹辊(滚筒直径为400mm,刻印面积率为25%)和钢制镜面轧辊(滚筒径为400mm)构成的轧纹加工装置,在轧纹辊的表面温度为121℃的条件下进行交络处理获得复合纤维非织造布。
形成上述非织造布的芯鞘型复合纤维的纤度为3.0旦,聚乙烯系树脂混合物(鞘部分)/聚丙烯(芯部分)的重量构成比为30/70,该非织造布的评估结果如表1所示。
实施例2除了将实施例1中构成聚乙烯系树脂混合物的熔点为130℃的聚乙烯[树脂1]和熔点为115℃的LLDPE[树脂2]的混合比例分别改为60重量份和40重量份(混合物的物性如表1所示),并将轧纹辊的表面温度改为119℃之外,其他条件与实施例1相同。
形成非织造布的芯鞘型复合纤维的纤度为3.0旦,聚乙烯系树脂混合物/聚丙烯的重量构成比为30/70,该非织造布的评估结果如表1所示。
实施例3除了将实施例1中构成聚乙烯系树脂混合物的熔点为130℃的聚乙烯[树脂1]和熔点为115℃的LLDPE[树脂2]的混合比例分别改为50重量份和50重量份(混合物的物性如表1所示),并将轧纹辊的表面温度改为117℃之外,其他条件与实施例1相同。
形成非织造布的芯鞘型复合纤维的纤度为3.0旦,聚乙烯系树脂混合物/聚丙烯的重量构成比为30/70,该非织造布的评估结果如表1所示。
比较例1分别用螺杆挤出机熔融混合密度为0.950g/cm3、熔点为125℃、MFR(以ASTMD1238为标准,在温度为190℃、荷重为2.16g的条件下进行测定)为60g/10分钟、Mw/Mn为2.9的乙烯·1-丁烯共聚体和乙烯含量为0.4摩尔%、熔点为165℃的聚丙烯。使各熔融物从能形成芯鞘结构的具有复合纺丝喷嘴的纺丝板喷出进行复合纺丝,形成由聚丙烯组成的芯部分和上述聚乙烯系树脂混合物组成的鞘部分构成的同心芯鞘型复合纤维。将所得芯鞘型复合纤维直接堆积在铺集面上形成纤维网,用一对钢制轧纹辊(滚筒直径为400mm,刻印面积率为25%)和钢制镜面轧辊(滚筒径为400mm)构成的轧纹加工装置,在轧纹辊的表面温度为121℃的条件下进行交络处理获得复合纤维非织造布。
形成上述非织造布的芯鞘型复合纤维的纤度为3.0旦,乙烯·1-丁烯共聚体/聚丙烯的重量构成比为30/70,该非织造布的评估结果如表1所示。
比较例2除了使用密度为0.945g/cm3、熔点为123℃、MFR(以ASTM D1238为标准,在温度为190℃、荷重为2.16g的条件下进行测定)为60g/10分钟、Mw/Mn为2.7的乙烯·1-丁烯共聚体,并将乙烯·1-丁烯共聚体/聚丙烯的重量构成比改为60/40,将轧纹辊的表面温度改为119℃之外,其他条件与比较例1相同。
形成非织造布的芯鞘型复合纤维的纤度为3.0旦。该非织造布的评估结果如表1所示。
比较例3用密度为0.917g/cm3、熔点为115℃的LLDPE聚合体代替实施例1所用的LLDPE,并分别将聚乙烯系树脂混合物的Mw/Mn改为4.3和密度改为0.950g/cm3之外,其他条件与实施例1相同。
形成非织造布的芯鞘型复合纤维的纤度为3.0旦。该非织造布的评估结果如表1所示。
实施例4利用顺列方式在用实施例1的HDPE的由熔喷法制得的熔喷型非织造布(纤维直径为3μm)的两面层叠在实施例1的条件下制得的非织造布,制得非织造布层的目付构成为7/3/7(g/m2)的层叠非织造布。此时,在与实施例1相同的条件下对非织造布层叠体进行交络处理。该层叠非织造布的评估结果如表1所示。
表1中的PE表示聚乙烯,PP表示聚丙烯。
产业上利用的可能性本发明的复合纤维非织造布不仅具有良好的柔软性,且具备高强度,加工时不会出现断裂事故,由于兼具柔软性,所以,适合作为卫生材料用非织造布使用。
表1

权利要求
1.复合纤维非织造布,所述非织造布由复合纤维构成,该复合纤维由具有120~135℃的高熔点和低于高熔点至少5℃的90~125℃的低熔点的聚乙烯系树脂(A),以及与该聚乙烯系树脂(A)的熔点差在10℃以上的高熔点树脂(B)构成,聚乙烯系树脂(A)和高熔点树脂(B)的构成比例(A/B)以重量比计为50/50~10/90,聚乙烯系树脂(A)沿长度方向连续形成至少部分纤维表面。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纤维非织造布,其中,前述复合纤维为芯鞘型或并列型复合纤维。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复合纤维非织造布,其中,前述聚乙烯系树脂(A)由具有120~135℃的高熔点和低于高熔点至少5℃的90~125℃的低熔点的1种乙烯系聚合体构成。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复合纤维非织造布,其中,前述聚乙烯系树脂(A)由具有120~135℃的高熔点的乙烯系聚合体(A-1)和具有低于高熔点至少5℃的90~125℃的低熔点的乙烯系聚合体(A-2)构成。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复合纤维非织造布,其中,包含在前述聚乙烯系树脂(A)中的乙烯系聚合体(A-1)和乙烯系聚合体(A-2)的重量比(A-1)/(A-2)为75/25~30/70。
6.如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复合纤维非织造布,其中,前述乙烯系聚合体(A-1)的密度为0.930~0.970g/cm3,前述乙烯系聚合体(A-2)的密度为0.860~0.930g/cm3。
7.如权利要求1~6的任一项所述的复合纤维非织造布,其中,用凝胶渗透色谱法(GPC)测得的前述聚乙烯系树脂(A)的分子量分布(Mw/Mn)为1.5~4.0。
8.如权利要求1~7的任一项所述的复合纤维非织造布,其中,前述高熔点树脂(B)是用凝胶渗透色谱法(GPC)测得的分子量分布(Mw/Mn)为2.0~4.0的丙烯系聚合体。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复合纤维非织造布,其中,前述丙烯系聚合体是熔融指数(以ASTM D1238为标准在荷重为2.16kg、温度为230℃的条件下进行测定)为20~100g/10分钟、乙烯结构单位含量为0.1~5.0摩尔%的丙烯·乙烯共聚体。
10.卫生材料用非织造布,所述非织造布是通过在权利要求1~9的任一项所述的复合纤维非织造布上层叠熔喷型非织造布制得的。
全文摘要
本发明的复合纤维非织造布由复合纤维构成,最好是由芯鞘型或并列型复合纤维构成。该复合纤维具有120~135℃的高熔点和低于高熔点至少5℃的90~125℃的低熔点的聚乙烯系树脂(A),以及与该聚乙烯系树脂(A)的熔点差在10℃以上的高熔点树脂(B)构成,聚乙烯系树脂(A)和高熔点树脂(B)的构成比例(A/B)以重量比计为50/50~10/90,聚乙烯系树脂(A)沿长度方向连续形成至少部分纤维表面。该非织造布由于具有良好的柔软性和高强度,所以适合作为卫生材料用非织造布使用。
文档编号D01F6/06GK1291245SQ99802958
公开日2001年4月11日 申请日期1999年12月15日 优先权日1998年12月16日
发明者武居邦彦, 岸根真佐宽 申请人:三井化学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