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携模具功能的模块建筑方法及建筑模块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47755阅读:21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携模具功能的模块建筑方法及建筑模块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建筑技术,具体说就是一种携模具功能的模块建筑方 法及建筑模块。(二) 背景技术目前,在建筑技术领域,随着粘土砖的限时禁用,混凝土框架建 筑体系和钢结构建筑体系得到了广泛应用。与诸多建筑体系进行比 较,发现这些建筑体系都存在诸如结构复杂、建筑构件品种多、功能 单一、保温性能差、建筑构件生产成本高、建筑构件节点冷桥过大、 墙体节点通体开裂等缺点和弊病。(三) 发明内容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既是墙体充填材料,又是框架结构 建筑的一次性免拆模具,司-根据设计要求进行组装,形成建筑框架结 构的携模具功能的模块建筑方法及建筑模块。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这种模块建筑方法是将若干块侧面 设有凹型槽的携模具功能的建筑模块组装成携模具功能的框架结构 建筑体,然后分次向模具内加装钢筋混凝土,即形成整体为框架结构 的建筑技术体系——携模具功能板块建筑技术体系。具体方法步骤如 下(1 )以低碱度硫铝酸盐水泥或硅酸盐水泥改性剂及聚合物作为 掺合材料;(2) 以难燃保温材料和不燃保温物质作为夹心材料;(3) 以耐碱网格布、耐碱纤维或钢筋、钢丝网作增强材料; (4 )在建筑模块内设置菱形肋或六边形肋作为支撑结构;(5) 板材有厚面和薄面两种规格,厚面板为屋面板,薄面板块 面层设有浅凹凸梯形或波浪形竖条沟槽,受力时可逆,从而使板块折 叠状薄面层应力屈服值小于抹灰层应力,可有效抑制墙体通体裂缝的 通病;(6) 薄面板块板面设有长方形孔贯穿深入菱形肋或六边形肋的 V形夹角内部,并与V形夹角内部的预留中空槽相通,经孔向预留 槽内加装混凝土和钢配件使抹灰层与菱形或六边形肋内肋整体连接 形成一体;(7) 薄面板块上侧和两侧三个侧面设有凹型槽,具有携模具功能;(8) 薄面板块标准规格为宽600mm、高900mm、厚260mm;厚 面板标准规格为宽600 mm、高3000 mm、厚200 mm;两种构件均 可根据设计需要制造各种宽度、高度、厚度尺寸型号的板块、板材和 异型构件。本发明一种携模具功能的模块建筑方法是靠这样的建筑模块实 现的它是由薄面板块面层l、凹形槽构件4和保温体8组成的。薄 面板块面层1分别连接凹形槽构件4和保温体8。携模具功能的建筑模块具有以下技术特征 (1)所述的薄面板块面层l,其内部设置不燃保温材料2,表面设置长方形孔5,长方形孔5穿过薄面板块面层1的部分设有预留槽6,薄面板块面层1的外表面是波纹结构9。(2) 所述的保温体8由难燃保温材料7和菱形支撑内肋3构成。菱 形支撑内肋3设置在难燃保温材料7的中间,菱形支撑内肋3是菱 形或六边形。保温体8的外表面设置波纹结构10。(3) 所述的凹形槽构件4是两边对称凹形或一边凹形另一边为半 凹形或长方形。本发明一种携模具功能的模块建筑方法及建筑模块,其主要特 点(1)安装便捷,高效施工;(2)建筑物体整体性连接,可有效抑 制墙体通体裂缝的通病;(3)高效节能保温;(4)降低荷载;(5)外 墙抹灰层与菱形肋采用点式连接方法防冷桥;(6)免梁柱模具;(7) 建筑综合成本低;(8)抗震性能好;(9)建筑构件易工厂化生产等。本发明携模具功能的建筑模块,可作为外墙板、隔墙板,厚面板 可作为屋面板。可用于高层、多层建筑,也可用于别墅、新农村建筑。

图1为本发明建筑模块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建筑模块主视图; 图3为本发明建筑模块侧视图; 图4为本发明建筑模块顶视图;图5为本发明建筑模块顶视图剖面图;图6为本发明建筑模块断面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发明建筑模块之异型构件A示意图;图8为本发明模块建筑方法之利用异型构件A顶视组装图;图9为本发明模块建筑方法之建筑物框架与板块整体连接顶视剖面图;图IO为本发明建筑模块之异型构件B、 C主视图; 图11为本发明建筑模块之异型构件B顶视图;6图12为本发明建筑模块之异型构件C顶视图;图13为本发明建筑模块之异型构件C组装顶视剖面图;图14为本发明建筑模块之异形构件B墙角组装顶视剖面图;图15为本发明模块建筑方法之墙体组装剖面示意图;图16为本发明模块建筑方法之墙体组装剖面加装钢筋砼后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实施例l,结合图8、图9、图15、图16,本发明一种携模具功 能的模块建筑方法,利用一种侧面设有凹形槽的携有模具功能的建筑 板块,将若干块建筑模块进行组装即形成携框架模具建筑体,分次向 模具内加装钢筋混凝土即形成免粱、柱的模具框架结构建筑技术体 系。本发明一种携模具功能的模块建筑方法, 一改传统的先期构筑框 架、后期填充墙体的习惯性填充安装模式,而是先安装携模具功能的 建筑模块成为墙体,后向组成墙体的建筑模块之间的中空部分加装钢 筋混凝土,使其中空部分立向成柱、横向成梁,构筑成板、柱、梁浑 然一体的坚固建筑物。根据楼层和楼的高度设计要求,可实现如下功 能(1) 通过调整建筑模块和异型建筑模块A的厚度,相当于增加或縮小 粱、柱的截面,适用于多层、别墅、农宅;(2) 采用异型构件B和C与携模具功能的建筑模块搭配组装可满足 咼层建筑需要;(3) 另行设计作为其它框架结构的墙体充填材料;(4) 厚面板材作为保温屋面板和吊顶板.,特点是具有免粱、柱、模 具,高效保温隔热、无节点、无冷桥、节能抗震等优点。实施例2,本发明一种携模具功能的模块建筑方法及建筑模块, 具有如下技术特征1. 建筑模块(1) 薄面板块左、右、上三侧设有凹形槽,组装后中空部分具 有携模具功能。(2) 薄面板块面层设有长方形孔,贯穿深入菱形肋或六边形肋 的V形夹角内部,与V形夹角内的预留中空槽相通,经孔向预留槽 加装混凝土和钢配件,使抹灰层与菱形或六边形肋整体连接为一体。(3) 薄面板面层及厚面板面层,均以低碱度硫铝酸盐水泥或硅 酸盐水泥改性剂及聚合物为掺合料,以耐碱网格布、耐碱纤维或钢丝 网作增强材料制作。(4 )夹心材料为难燃保温和不燃保温材料。(5) 如图7所示,该墙角组装构件设计的厚薄,决定墙角承重柱的截面增减。根据楼体层高及设计需要决定其厚薄尺寸。该种方式 适用于多层建筑或多层以下建筑使用。(6) 如图IO、 11、 14所示,B墙角柱组装构件,主要与建筑模 块搭配使用,目的为增加墙角承重柱的截面积,适用于高层建筑。其 内部中空,外侧保温,加装钢筋混凝土即形成高层墙角承重柱。(7) 如图10、 12、 13所示,该承重柱组装构件与建筑模块搭配 使用,目的为增加墙体承重柱的截面积,适用于高层建筑。其内部中 空、外侧保温,加装钢筋混凝土即形成高层墙体承重柱。2. 建筑体组装方法如图8、 9、 13、 14、 15、 16所示,建筑物框架与板块整体连接。屋面板适用于混凝土框架结构和钢架结构作为屋面。
权利要求
1.一种携模具功能的模块建筑方法,是将若干块侧面设有凹型槽的携模具功能的建筑模块组装成携模具功能的框架结构建筑体,然后分次向模具内加装钢筋混凝土,即形成整体为框架结构的建筑技术体系——携模具功能板块建筑技术体系;具体方法步骤如下(1)以低碱度硫铝酸盐水泥或硅酸盐水泥改性剂及聚合物作为掺合材料;(2)以难燃保温材料和不燃保温物质作为夹心材料;(3)以耐碱网格布、耐碱纤维或钢筋、钢丝网作增强材料;(4)在建筑模块内设置菱形肋或六边形肋作为支撑结构;(5)板材有厚面和薄面两种规格,厚面板为屋面板,薄面板块面层设有浅凹凸梯形或波浪形竖条沟槽,受力可逆,使板块折叠状薄面层应力屈服值小于抹灰层应力,可有效抑制墙体通体裂缝的通病;(6)薄面板块板面设有长方形孔贯穿深入菱形肋或六边形肋的V形夹角内部,并与V形夹角内部的预留中空槽相通,经孔向预留槽内加装混凝土和钢配件使抹灰层与菱形或六边形肋内肋整体连接形成一体;(7)薄面板块上侧和两侧三个侧面设有凹型槽,具有携模具功能;(8)薄面板块标准规格为宽600mm、高900mm、厚260mm;厚面板标准规格为宽600mm、高3000mm、厚200mm;两种构件均可根据设计需要制造各种宽度、高度、厚度尺寸型号的板块、板材和异型构件。
2. —种携模具功能的建筑模块,它是由薄面板块面层(1)、凹 形槽构件(4)和保温体(8)组成的;其特征在于薄面板块面层(1) 分别连接凹形槽构件(4)和保温体(8)。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携模具功能的建筑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薄面板块面层(1),其内部设置不燃保温材料(2),表面设置长方形孔(5),长方形孔(5)穿过薄面板块面层(1)的部分 设有预留槽(6),薄面板块面层(1)的外表面是波纹结构(9)。
4.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携模具功能的建筑模块,其特征 在于所述的保温体(8)由难燃保温材料(7)和菱形支撑内肋(3) 构成;菱形支撑内肋(3)设置在难燃保温材料(7)的中间,菱形支 撑内肋(3 )是菱形或六边形;保温体(8)的外表面设置波纹结构(10)。
5.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携模具功能的建筑模块,其特征 在于所述的凹形槽构件(4)位于建筑模块的两侧,是两边对称凹 形或一边凹形另一边为半凹形或长方形。
全文摘要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既是墙体充填材料,又是框架结构建筑的一次性免拆模具,可根据设计要求进行组装,形成建筑框架结构的携模具功能的模块建筑方法及建筑模块。这种模块建筑方法是将若干块侧面设有凹型槽的携模具功能的建筑模块组装成携模具功能的框架结构建筑体,然后分次向模具内加装钢筋混凝土,即形成整体为框架结构的建筑技术体系。本发明携模具功能的建筑模块,可作为外墙板、隔墙板,厚面板可作为屋面板。可用于高层、多层建筑,也可用于别墅、新农村建筑。
文档编号E04C2/30GK101324091SQ200810136869
公开日2008年12月17日 申请日期2008年8月1日 优先权日2008年8月1日
发明者王炳申 申请人:王炳申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