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张弦梁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74573阅读:45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混凝土张弦梁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工程的技术,特别是涉及一种混凝土张弦梁结构的技术。
背景技术
目前,随着各种功能复杂的大型公共建筑的出现,建筑物的跨度越来越大。现有建 筑物的主体结构都采用混凝土结构,其大跨结构都采用钢结构或预应力混凝土梁。其中,采 用钢结构的方式自重轻,而且管道穿设方便,但是具有用钢量大的缺陷,其经济性、耐久性 和防火性能较差,而且钢结构部分与混凝土主体结构的连接比较复杂。采用预应力混凝土 梁的方式经济性、耐久性和防火性能较好,而且与混凝土主体结构的连接比较简单,但是现 有的预应力混凝土梁都采用体内预应力形式,具有跨度小的缺陷,难以满足大跨度建筑物 的受力要求,而且还具有自重大及管道穿设困难的缺陷。

实用新型内容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跨 度大,能用于大跨度建筑物的混凝土张弦梁结构。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混凝土张弦梁结构,包括混凝 土梁和预应力束,所述混凝土梁的两端固定在落地的立柱上,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凝土梁的 下方设有两个竖向撑杆;所述两个竖向撑杆的上端以刚接方式或铰接方式连接混凝土梁;所述预应力束穿过两个竖向撑杆的下端端部,其两端分别经张拉锚固装置锚固在 混凝土梁的两端。进一步的,所述两个竖向撑杆的上端以刚接方式连接混凝土梁;所述预应力束与 两个竖向撑杆的下端端部滑动连接。进一步的,所述两个竖向撑杆的上端以铰接方式连接混凝土梁;所述预应力束与 两个竖向撑杆的下端端部固接。进一步的,所述混凝土梁是混凝土实腹式宽扁梁。进一步的,所述混凝土梁是混凝土箱形梁,其内腔中设有两块肋板,所述两块肋板 分别位于两个竖向撑杆的正上方,每块肋板的上下两端分别与混凝土梁固接。进一步的,所述竖向撑杆的形状呈上大下小的梯台形。进一步的,所述预应力束是成品预应力拉索,或是由无粘结预应力筋组成的拉索, 或是预应力拉杆。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混凝土张弦梁结构,由于混凝土梁采用了体外预应力的形式, 并采用张弦梁结构,用竖向撑杆实现预应力束的转向和支撑,混凝土梁作为压弯构件,主要 承受压力,少量承担弯矩,竖向撑杆位于混凝土梁与预应力束之间,承受轴力及弯矩,预应 力束在混凝土梁的两端端部与混凝土梁结合,组成自平衡体系,对支座不产生额外的水平 推力,因此相比现有预应力混凝土梁具有更大的跨度,能满足大跨度建筑物的受力要求。
图1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混凝土张弦梁结构的主视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混凝土张弦梁结构中的混凝土梁与竖向撑杆的 侧视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混凝土张弦梁结构中的混凝土梁与竖向撑杆的 主视剖切示意图;图4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混凝土张弦梁结构的主视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混凝土张弦梁结构中的混凝土梁与竖向撑杆的 侧视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混凝土张弦梁结构中的混凝土梁与竖向撑杆的 主视剖切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说明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但本实施例并不用 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凡是采用本实用新型的相似结构及其相似变化,均应列入本实用新型 的保护范围。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混凝土张弦梁结构,包括混凝 土梁11和预应力束12,所述混凝土梁11的两端固定在落地的立柱上,其特征在于所述混 凝土梁11的下方设有两个竖向撑杆13 ;所述两个竖向撑杆13的上端以刚接方式连接混凝土梁11 ;所述预应力束12穿过两个竖向撑杆13的下端端部,并与两个竖向撑杆13的下端 端部滑动连接,其两端分别经张拉锚固装置14锚固在混凝土梁11的两端。如图2-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中,所述混凝土梁11是混凝土实腹式宽 扁梁,在施工时混凝土梁11与楼板一体浇筑,以避免张弦结构的侧向失稳问题。如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混凝土张弦梁结构,包括混凝 土梁21和预应力束22,所述混凝土梁21的两端固定在落地的立柱上,其特征在于所述混 凝土梁21的下方设有两个竖向撑杆23 ;所述两个竖向撑杆23的上端以铰接方式连接混凝土梁21 ;所述预应力束22穿过两个竖向撑杆23的下端端部,并与两个竖向撑杆23的下端 端部固接,其两端分别经张拉锚固装置24锚固在混凝土梁21的两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中,所述混凝土梁21是混凝土实腹式宽扁梁,在施工时混 凝土梁21与楼板一体浇筑,以避免张弦结构的侧向失稳问题。如图5-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混凝土张弦梁结构,该实 施例的主视图与第一实施例类似,该实施例包括混凝土梁31和预应力束32,所述混凝土梁 31的两端固定在落地的立柱上,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凝土梁31的下方设有两个竖向撑杆 33 ;所述两个竖向撑杆33的上端以刚接方式连接混凝土梁31 ;所述预应力束32穿过两个竖向撑杆33的下端端部,并与两个竖向撑杆33的下端
4端部滑动连接,其两端分别经张拉锚固装置锚固在混凝土梁31的两端;所述混凝土梁31是混凝土箱形梁,其内腔中设有两块肋板35,所述两块肋板35分 别位于两个竖向撑杆33的正上方,每块肋板35的上下两端分别与混凝土梁31固接。本实用新型第一、第二、第三实施例中,所述竖向撑杆是钢杆、混凝土杆或钢管混 凝土杆,其形状呈上大下小的梯台形;所述预应力束是成品预应力拉索,或是由无粘结预应 力筋组成的拉索,或是预应力拉杆。本实用新型第一、第三实施例施工时,先将混凝土梁和竖向撑杆一体浇筑,待混凝 土强度达到张拉要求后,在混凝土梁两端安装张拉锚固装置,然后将预应力束穿过两个竖 向撑杆的下端,预应力束的两端分别接至混凝土梁两端的张拉锚固装置,并通过张拉锚固 装置张拉后分别锚固在混凝土梁的两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施工时,先单独浇筑混凝土梁,若竖向撑杆采用混凝土杆 或钢管混凝土杆,则同时浇筑竖向撑杆,待混凝土强度达到张拉要求后,在混凝土梁上安装 竖向撑杆,并在混凝土梁两端安装张拉锚固装置,然后将预应力束穿过两个竖向撑杆的下 端,预应力束的两端分别接至混凝土梁两端的张拉锚固装置,并通过张拉锚固装置张拉后 分别锚固在混凝土梁的两端。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中,混凝土梁与预应力束之间的空间可用于安装设备管线。 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中,也可以采用上下大小相同的柱形竖向撑杆。
权利要求一种混凝土张弦梁结构,包括混凝土梁和预应力束,所述混凝土梁的两端固定在落地的立柱上,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凝土梁的下方设有两个竖向撑杆;所述两个竖向撑杆的上端以刚接方式或铰接方式连接混凝土梁;所述预应力束穿过两个竖向撑杆的下端端部,其两端分别经张拉锚固装置锚固在混凝土梁的两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凝土张弦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个竖向撑杆的上端 以刚接方式连接混凝土梁;所述预应力束与两个竖向撑杆的下端端部滑动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凝土张弦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个竖向撑杆的上端 以铰接方式连接混凝土梁;所述预应力束与两个竖向撑杆的下端端部固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凝土张弦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凝土梁是混凝土实 腹式宽扁梁。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凝土张弦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凝土梁是混凝土箱 形梁,其内腔中设有两块肋板,所述两块肋板分别位于两个竖向撑杆的正上方,每块肋板的 上下两端分别与混凝土梁固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凝土张弦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竖向撑杆的形状呈上 大下小的梯台形。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凝土张弦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应力束是成品预应 力拉索,或是由无粘结预应力筋组成的拉索,或是预应力拉杆。
专利摘要一种混凝土张弦梁结构,涉及建筑工程技术领域,所解决的是提高混凝土梁跨度的技术问题。该结构包括混凝土梁和预应力束,所述混凝土梁的两端固定在落地的立柱上,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凝土梁的下方设有两个竖向撑杆;所述两个竖向撑杆的上端以刚接方式或铰接方式连接混凝土梁;所述预应力束穿过两个竖向撑杆的下端端部,其两端分别经张拉锚固装置锚固在混凝土梁的两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结构,能满足大跨度建筑物的受力要求。
文档编号E04C3/26GK201738496SQ20102023223
公开日2011年2月9日 申请日期2010年6月21日 优先权日2010年6月21日
发明者南建林, 卢世霞, 姚惟秉, 宋程梅, 杨俊 , 段旭杰, 王旭辉, 翁旻, 邹磊 申请人:浙江鸿翔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建科结构新技术工程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