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块式轨枕翻转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79245阅读:24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双块式轨枕翻转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铁路轨枕生产领域,具体是指一种双块式轨枕的翻转机。 技术背景目前,国内使用双块式轨枕的翻转机是进口设备,适宜于1X4联型钢模。翻转机 设为两个工位,分别为升降和翻转,通过升降移动小车实现钢模平行移位。该类型的设备也存在一些缺陷,例如,这种双块式轨枕翻转机只适宜于1X4联型 钢模,它的所有技术参数不能满足2X3联模型的要求;并且模型位移依靠升降移动小车另 外一台设备来完成,钢模移动设备影响翻转机。这样,不仅使轨枕脱模工艺操作复杂,作业 效率低,升降移动小车影响翻转机,更是让多台设备交叉作业,存在诸多安全隐患。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之一是提供一种钢模机构设计到达符合2X3联模型生产工艺 参数,能适宜于2X3联模型的型位尺寸的翻转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提供一种能减少通过升降移动小车将轨枕移动至脱模台 上工序的翻转机。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种双块式轨枕的翻转机包括机架、升降装置、横移装置、旋转机构。所述横移装 置置于所述机架上,并与所述升降装置连接,所述升降装置与所述旋转机构连接。所述机架包括为第一机架和第二机架,两个机架对称设置。每个机架横向和纵向 都设有两个立柱,所述机架还包括有横移小车轨道横梁,所述横移小车轨道横梁设有两个 分别置于纵向的两个支柱之上。每个机架上设有一个横移装置,所述横移装置包括横移小车、横移小车轨道和横 移油顶。所述轨道置于所述横移小车轨道横梁上方;所述横移小车置于该轨道上,该轨道的 下方设有横移油顶。所述升降装置包括车架、导向轨和升降油顶。所述车架包括横向杆和纵向杆,所述 纵向杆设有两根,所述纵向杆的上端与所述横移小车连接,纵向杆的下端与所述横向杆连 接,所述导向轨设有两个,分别置于升降油顶的两侧,并固定在所述横向杆上,所述升降油 顶也与所述横向杆固定连接。所述旋转机构包括传动部分、翻转机油顶、钢模固定装置,所述传动部分包括翻转 电机与变速箱,所述翻转电机置于变速箱的上方,通过第一联轴器连接;所述变速箱与翻转 机油顶连接;所述钢模固定装置包括旋转轴、转盘和横杆。其中所述转盘上设有所述横杆。 所述旋转轴穿过所述转盘、第二联轴器与所述变速箱连接。所述第二联轴器上还设有第二 连接杆,所述第二连接杆与所述横移装置连接。本实用新型的两个机架之间的距离为9600mm ;所述横移装置横移的最大距离为 1130mm ;所述升降装置的最高提升高度为500mm ;所述旋转机构的最大旋转角度180度。
3CN 201907151 U
说明书
2/3页本实用新型设计了三个工位分别为升降、横移、旋转,工作时,启动固定钢模装置 固定后,升降装置开始垂直并提升,在提升的过程中,横移装置水平横移,上升到达设计限 位后翻转机构开始工作,将翻转180度。本实用新型在翻转机上增加了横移机构,轨枕模型在翻转过程中实现了水平位移 功能,改变了原旧的通过升降移动小车将轨枕移动至脱模台上工艺模式。这样,实现模型翻 转和横移一体化,使工艺更紧凑合理,操作简单,提高工作效率和安全性能。

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主视图;附图2为本实用新型俯视图;附图3为横移装置结构图;附图4为升降装置结构图;附图5为旋转机构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结合说明书附图,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如附图1和附图2所示,一种双块式轨枕的翻转机,包括了机架1、横移装置2、升 降装置3、旋转机构4。机架包括为第一机架11和第二机架12,两个机架对称设置。每个机架横向设有两 个立柱,分别为第一立柱111、第二立柱112、纵向也设有两个立柱,分别为第三立柱113以 及第四立柱114,其中第一立柱111、第二立柱112上设有第一横移小车轨道横梁13,第三立 柱113和第四立柱114第二横移小车轨道横梁15。第一机架11上设有横移装置2。横移装置2包括横移小车21、横移小车轨道22 和横移油顶23,如附图3所示,横移小车轨道22置于横移小车轨道横梁上方;横移小车21 置于横移小车轨道22上,横移小车轨道22的下方设有横移油顶23。该装置工作时,进油则 横移油顶^推动横移小车21沿着横移小车轨道22前行,横移小车22则实现水平方向位 移。回油时,横移油顶23回程,横移小车22返回原位。如附图4所示,升降装置3包括车架31、导向轨32和升降油顶33。车架31包括 一个横向杆311、第一纵向杆312以及第二纵向杆323,纵向杆312的上端与横移小车12连 接,第一纵向杆312和第二纵向杆323纵向杆的下端则与横向杆311连接,导向轨32包括 第一导向轨321和第二导向轨322,分别置于升降油顶33的两侧,并与横向杆311连接固 定,同时,升降油顶33也与横向杆311固定连接。该装置工作时,进油则升降油顶33推动 车架31,车架31带著旋转机构4沿着导向轨32向上提升,回油时,动作相反。如附图5所示,旋转机构4包括传动部分41、翻转机油顶42、钢模固定装置43,传 动部分41包括翻转电机411与变速箱412,翻转电机411置于变速箱412的上方,通过第一 联轴器44连接;变速箱412的一端与旋转油顶42连接,另一端与钢模固定装置43连接,钢 模固定装置43包括旋转轴431、转盘432和横杆433。其中转盘432上设有横杆433。旋转 轴432穿过转盘431、第二联轴器45与变速箱412连接。第二联轴器45上还设有第二连接 杆46,第二连接杆46与横移小车21连接。该装置工作时,翻转机油顶42推动翻转机,横杆433插入轨枕模具上相应的套管口内,并将转盘431与钢模锁紧。翻转电机411启动后 通过变速箱412,带动旋转轴432和转盘431做旋转运动,转盘431、横杆433带动钢模开始 翻转180度。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机架11和第二机架12之间的距离为9600mm ;横移装置2横移 的距离1130mm ;升降装置3的最高提升高度500mm ;旋转机构的最大旋转角度180度。本实用新型在工作时,首先,启动固定钢模装置将钢模固定后,升降装置开始垂直 提升钢模,在提升的过程中,横移装置将钢模水平横移,上升的钢模到达设计限位后翻转机 构开始工作,将钢模翻转180度后,升降装置将钢模放置到脱模台后,固定钢模装置松脱钢 模,待轨枕脱模后,重复上述工作程序。以上所述的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定。任何 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 的权利要求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1.一种双块式轨枕的翻转机,包括机架、升降装置、旋转机构,其特征在于,还设有横移 装置,所述横移装置置于所述机架上,并与所述升降装置连接,所述升降装置与所述旋转机 构连接,所述横移装置包括横移小车、横移小车轨道和油缸;所述横移小车轨道置于所述机 架上方,所述横移小车置于该横移小车轨道上,该横移小车轨道的下方设有横移油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块式轨枕的翻转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装置包括 车架、导向轨和升降油顶,所述车架包括横向杆和纵向杆,所述纵向杆设有两根,所述纵向 杆的上端与所述横移小车连接,纵向杆的下端与所述横向杆连接,所述导向轨设有两个,分 别置于升降油顶的两侧,固定在所述横向杆上,所述升降油顶也与所述横向杆固定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双块式轨枕的翻转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机构包括 翻转电机与变速箱、翻转机油顶以及钢模固定装置,所述翻转电机置于变速箱的上方,通过 第一联轴器连接,所述变速箱与翻转机油顶连接;所述钢模固定装置包括旋转轴、转盘和横 杆,所述转盘上设有所述横杆,所述旋转轴穿过所述转盘、第二联轴器与所述变速箱连接, 第二联轴器上还设有第二连接杆,所述第二连接杆与所述横移装置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意一项所述的一种双块式轨枕的翻转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横 移装置横移的最大距离为1130mm。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双块式轨枕的翻转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装置的最 高提升高度500mm。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双块式轨枕的翻转机,其特征在于,旋转机构的最大旋 转角度180度。
专利摘要一种双块式轨枕的翻转机包括机架、升降装置、横移装置、旋转机构。所述横移装置置于所述机架上,并与所述升降装置连接,所述升降装置与所述旋转机构连接。本实用新型在翻转机上增加了横移机构,轨枕模型在翻转过程中实现了水平位移功能,改变了原旧的通过升降移动小车将轨枕移动至脱模台上工艺模式。这样,实现模型翻转和横移一体化,使工艺更紧凑合理,操作简单,提高工作效率和安全性能。
文档编号B28B13/04GK201907151SQ20102057559
公开日2011年7月27日 申请日期2010年10月25日 优先权日2010年10月25日
发明者张祥伟, 彭泽敏, 王玉春, 邹小明 申请人:乐昌市安捷铁路轨枕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