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用模板与保温板一体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49196阅读:13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建筑用模板与保温板一体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建筑物外墙保温隔热防火材料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建筑用模板与保温板一体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粘土砖逐渐被淡出用作建筑物墙体材料,取而代之广泛采用混凝土浇制方式构建墙体,并且随着人们对建筑物节能隔热防火意识的不断增强,保温板在建筑物外墙上的应用已成为人们的共识。毫无疑问,免用粘土砖可以节约宝贵的土地资源,并且自粘土至建筑物墙体需经过众多的加工环节,而直接由混凝土替代粘土砖浇制墙体可大量减少中间环节,并且具有施工速度快、墙体紧固和整体一致性好等长处。公知的由混凝土浇制墙体的过程是首先在浇制混凝土型腔的内、外侧支固模板, 然后将混凝土材料浇灌到型腔内,经过合理的保养期后将模板拆除,形成混凝土墙体。而后,为了使建筑物具有理想的保温隔热防火效果,对混凝土外墙以干挂、粘贴或者以其它类似的方法设置具有隔热、防火和保温作用的保温板,构成混凝土保温墙体。由上述作业方式或称建筑方式构成混凝土保温墙体至少存在以下欠缺其一,由于模板并不限于主要有木模板和钢模板,就木模板而言,木模板大都只能一次性使用,并且由于标准化、规格化程度极低,通常在建筑物现场临时制作,即边制作边搭建,拆除后因难以重复使用而造成木材资源的严重浪费,影响生态环境,而且搭建木模板的施工效率较低, 影响工程进度。就钢模板而言,钢模板笨重,施工作业劳动强度大,易与水泥砂浆粘结,在每次使用后需要对表面人为清洁,并且在清洁后涂抹脱模剂。由于一旦出现变形,难以修校而只能作为废钢材回收给物资再生利用单位,致使使用成本大。此外,钢模板自身因时间的推移而出现表面氧化并且产生密集的凹坑和凸起,影响混凝土墙体的平整性。以及钢模板需耗用宝贵的钢材资源而不利于体现资源节约精神;其二,由于存在搭建和拆除模板的过程, 因而施工作业量大,更确切地讲存在重复作业的过程;其三,由于对建筑物外墙实施保温的作业必需在拆除模板后进行,因而工程衔接性差;其四,耗用材料多和增加工程量,因为拆除外墙模板后对外墙设置保温板的过程属于游离于或称独立于建筑工程外的一个单独的后续工程,于是将保温板结合到外墙体不仅需要额外耗取砂浆之类的材料,而且需要增加相应的施工时间,造成劳动力资源的浪费。在已公开的中国专利文献中,关于建筑物外墙保温板的技术信息多达二百余项, 略以例举的如 CN1323046C、CN1288310C, CN100507182C、CN201620485U、CN100465397C、 CN201474226U、CN201495713U和CN201581513U等等;又,关于建筑用模板的技术信息也有二十余项,典型的如CN201144480Y和CN201443146U等。上述专利文献公开的建筑物外墙保温板都是以后续的施工方式结合到建筑物外墙上的,也就是说在拆除模板后再对外墙保温板施工,自身不兼备有模板的功能。上述建筑用模板实质上是一种墙体板,只能以砌筑方式施工。实用新型专利授权公告号CN201605798U公开的一种永久性现浇混凝土复合保温
4模板和CN201809871U推荐的建筑用保温板具有彼此相仿的结构形式的特点,并且均具有既当模板又兼有保温板的功能,可以减少已有技术中的搭拆外墙模板的烦琐作业。但是存在共同的缺憾一是由于均使用了钢筋网,因此钢筋网与作为保温层的聚苯乙烯材料之间的结合效果并不会表现出令人满意的程度,彼此之间存在松脱之虞;二是,钢筋网的使用造成钢材资源的浪费和成本的增加;三是钢筋网位于板体的一侧,虽然有助于改善一侧的强度,但对另一侧的强度有所忽视,从而使板体的整体强度的一致性难以保证;四是整体结构复杂,难以适应工业化放大生产要求。鉴于上述已有技术,有必要加以改进,对此,本申请人作了大量而有益的尝试工作,找到了得以弥补前述缺陷的办法,下面将要介绍的技术方案便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任务在于提供一种在浇灌构成建筑物墙体的混凝土时对外墙起模板作用而在混凝土浇灌完毕后无需拆除并且演变为保温板而藉以减少施工作业量、节约材料和提高工程进度,无需耗用钢材而藉以体现节约资源并且保障自身的整体结合效果以及保障与混凝土墙体的结合效果,整体结构简单和强度理想并且既可满足工业化放大生产要求, 又可体现与混凝土墙体之间的良好的亲合性的建筑用模板与保温板一体结构。本发明的任务是这样来完成的,一种建筑用模板与保温板一体结构,包括在使用状态下面向建筑物混凝土外墙墙体一侧的并且与建筑物混凝土外墙墙体相结合的第一板体、在使用状态下朝向外的一侧的并且用于与墙面护饰板相结合的第二板体和位于第一、 第二板体之间的保温层,所述的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为水泥增强纤维板,所述的保温层为阻燃聚苯泡沫板。在本发明的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板体背对所述保温层的一侧的表面构成有用于增进与混凝土砂浆相结合的结合强度的第一结合突缘层,而所述第二板体背对保温层的一侧的表面构成的用于增进与墙面护饰板相结合的结合强度的第二结合突缘层。在本发明的另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在所述的第一结合突缘层的表面所构成的结合突缘为条状或S状的结合突缘;在所述的第二结合突缘层的表面所构成的结合突缘为以密集状态分布的结合突起。在本发明的又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第一板体至少具有一层第一增强纤维层和一层第二增强纤维层,第一增强纤维层位于第一板体朝向所述保温层的一侧并且与保温层的一侧表面相结合,而第二增强纤维层位于第一板体的另一侧;所述的第二板体至少具有一层第三增强纤维层和一层第四增强纤维层,第三增强纤维层位于第二板体朝向所述保温层的另一侧并且与保温层的另一侧表面相结合,而第四增强纤维层位于第二板体的另一侧,其中,第二增强纤维层由所述的第一结合突缘层覆盖,而第四增强纤维层由所述的第二结合突缘层覆盖。在本发明的再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第一、第二、第三增强纤维层和第四增强纤维层为无纺织纤维网格布或玻璃纤维网格布。在本发明的还有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第一板体朝向所述保温层的一侧间隔构成有突起于第一板体的表面的第一结合榫,第一结合榫榫入于所述的保温层中;所述的第二板体朝向所述保温层的另一侧间隔构成有突起于第二板体的表面的第二结合榫,第二结合榫榫入于保温层内。在本发明的更而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构成于第一板体上的第一结合榫与构成于第二板体上的第二结合榫彼此形成十字交错关系。在本发明的进而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当构成于所述第一板体上的第一结合榫沿着第一板体的长度方向间隔分布时,则构成于第二板体上的第二结合榫沿着第二板体的宽度方向间隔分布;当构成于所述第一板体上的第一结合榫沿着第一板体的宽度方向间隔分布时,则构成于第二板体上的第二结合榫沿着第二板体的长度方向间隔分布。在本发明的又更而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第一结合榫的横截面形状呈燕尾形,所述的第二结合榫的横截面形状同样呈燕尾形。在本发明的又进而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第一板体的厚度为4-12 mm,所述的第二板体的厚度为4-12 mm,所述的保温层的厚度为15-50 mm。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当在浇灌混凝土墙体时,可对建筑物外墙起模板作用,而在浇灌完毕后无需拆除并演变为外墙的保温板,从而既可减少施工作业量、节约原材料和提高工效以及节约施工成本;无需使用金属材料或木材,因此可节约钢材或木材资源;可与混凝土墙体友好结合并共存,强度理想、结构简单而得以满足工业化放大生产品要求。


图1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结构图。图2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结构图。图3为图1结构的应用例示意图。图4为图2结构的应用例示意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为了使专利局的审查员尤其是公众能够更加清楚地理解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和有益效果,申请人将在下面以实施例的方式作详细说明,但是对实施例的描述均不是对本发明方案的限制,任何依据本发明构思所作出的仅仅为形式上的而非实质性的等效变换都应视为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范畴。实施例1
请见图1,给出了第一、第二板体1、2和位于第一、第二板体1、2之间的保温层3,第一、 第二板体1、2的结构相同、材料一致并且厚度相等,第一、第二板体1、2均为水泥增强纤维板,这里所讲的水泥增强纤维板是指由主原料为水泥、粉煤灰和耐钙玻璃纤维制成的板材, 当然还可添加并不限于的如植物秸秆、氧化镁、氯化镁和改性剂等。第一、第二板体1、2的厚度优选为4-12 mm,较好地为5-10 mm,更好地为6-9 mm,最好为8 mm,本实施例选择8 mm。保温层3的材料为阻燃聚苯泡沫板,具有卓越的保温性能(导热系数为0. 028-0. 030w/m · k), 较高的抗压强度(表面压缩强度为200-500KPa),极低的吸水率(23°C水温,浸水92小时,吸水率彡1%),理想的尺寸稳定性(70恒温48°C小时后,尺寸变形率低于洲)。保温层3的厚度优选为15-50 mm,较好地为20-40 mm,更好地为25-35 mm,最好为30 mm,本实施例选择30 mm。第一、第二板体1、2和保温层3三者构成三明治的结构形式。前述的保温层3的最为合理厚度只要能满足建筑物节能达到65%的程度即可。
继续见图1,第一板体1背对保温层3的一侧的表面构成有第一结合突缘层11,该第一结合突缘层11的表面形成有结合突缘,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结合突缘层11表面的结合突缘的形状为彼此间隔的条状,但也可以是S形的形状或者其它类似的形状。当使用时,将具有第一结合突缘层11的一侧对应到墙体4 (图2和图4示)藉以增进与混凝土砂浆相结合的结合强度,使第一板体1可靠地与混凝土的外墙墙面相结合。第二板体2背对保温板 3的一侧的表面构成有第二结合突缘层21,在本实施例中,第二结合突缘层21表面的结合突缘为以密集状态分布的结合突起,藉由该以密集状态分布的结合突起而使第二板体2背对保温层3的一侧表面形成粗糙面。当使用时,能使墙面护饰板5 (图2和图4示)与第二板体2的第二结合突缘层21可靠结合。前述的第一板体1具有第一增强纤维层12和第二增强纤维层13,同样,第二板体 2具有第三增强纤维层22和第四增强纤维层23。第一增强纤维层12位于第一板体1朝向保温层3的一侧,并且与保温层3的一侧结合,而第二增强纤维层13位于第一板体1的另一侧并且由前述的第一结合突缘层11覆盖。第三增强纤维层22位于第二板体2朝向保温层3的另一侧,并且与保温层3的另一侧结合,而第四增强纤维层23位于第二板体1的另一侧并且由前述的第二结合突缘层21覆盖。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板体1还具有复数个第一中间增强纤维层15,同样,第二板体2还具有复数个第二中间增强纤维层25。在本实施例中,前述的第一、第二、第三增强纤维层12、13、22和第四增强纤维层 23以及前述的第一、第二中间增强纤维层15、25增为耐钙性玻璃纤维网格布即均为耐钙玻璃纤维网格布,然而,如果使用无纺织纤维网格布,那么应当视为等效。当第一板体1的厚度厚时,则第一中间增强纤维层15的层数相应增加,反之亦然;当第二板体2的厚度厚时, 则第二中间增强纤维层25的层数相应增加,反之同理,以便保障第一、第二板体1、2的足够的强度。实施例2
请见图2,在第一板体1朝向保温层3的一侧以间隔状态构成有一组突起于第一板体1 的表面的第一结合榫14,而在第二板体2朝向保温层3的一侧构成有一组突起于第二板体 2的表面的第二结合榫M,第一结合榫14榫入到保温层3内,同例,第二结合榫M榫入到保温层3中。优选地,构成于第一板体1上的一组第一结合榫14与构成于第二板体2上的一组结合榫M彼此形成十字形的交错关系。具体而言,当构成于第一板体1上的第一结合榫14沿着第一板体的长度方向间隔分布时(本实施例即是),那么构成于第二板体2上的第二结合榫M沿着第二板体2的宽度方向间隔分布(本实施例即是)。如果,将构成于第一第一板体1上的第一结合榫14沿着第一板体1的宽度方向间隔分布,并且将构成于第二板体 2上的第二结合榫24沿着第二板体1的长度方向间隔分布,那么应当视该种情形与前一种情形等效。其余均同对实施例1的描述。应用例1
请见图3并且结合图1,在浇灌建筑物混凝土结构的墙体4之前,将本发明图1结构作为模板支承到墙体4的外表面(外墙面),在浇灌混凝土时,混凝土砂浆能与图1所示的第一结合突缘层11可靠结合。在拆去用于支撑的支撑件后,本发明图1结构的即实施例1结构的建筑用模板与保温板便自动演变为墙体4的外墙保温板,因而无需象已有技术那样花费烦琐的拆除劳动。为了进而确保本发明结构与墙体4之间的结合效果,则采用配有膨胀螺栓61的膨胀套6与墙体4固定,最后在第二板体2的表面,即在前述的第二结合突缘层21 的表面贴设墙体护饰板5,以增进观瞻效果。
应用例2
请见图4并且结合图2,与应用例1不同的是·.第一板体1具有第一结合榫14,第二板体2具有第二结合榫对,其余均同对应用例1的描述。
权利要求
1.一种建筑用模板与保温板一体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在使用状态下面向建筑物混凝土外墙墙体一侧的并且与建筑物混凝土外墙墙体相结合的第一板体(1)、在使用状态下朝向外的一侧的并且用于与墙面护饰板相结合的第二板体(2)和位于第一、第二板体(1、2) 之间的保温层(3),所述的第一板体(1)和第二板体O)为水泥增强纤维板,所述的保温层 (3)为阻燃聚苯泡沫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用模板与保温板一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板体 (1)背对所述保温层(3)的一侧的表面构成有用于增进与混凝土砂浆相结合的结合强度的第一结合突缘层(11),而所述第二板体( 背对保温层(3)的一侧的表面构成的用于增进与墙面护饰板相结合的结合强度的第二结合突缘层。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建筑用模板与保温板一体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第一结合突缘层(11)的表面所构成的结合突缘为条状或S状的结合突缘;在所述的第二结合突缘层的表面所构成的结合突缘为以密集状态分布的结合突起。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建筑用模板与保温板一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板体 (1)至少具有一层第一增强纤维层(1 和一层第二增强纤维层(13),第一增强纤维层(12) 位于第一板体(1)朝向所述保温层(3)的一侧并且与保温层(3)的一侧表面相结合,而第二增强纤维层(1 位于第一板体(1)的另一侧;所述的第二板体( 至少具有一层第三增强纤维层0 和一层第四增强纤维层(23),第三增强纤维层0 位于第二板体( 朝向所述保温层(3)的另一侧并且与保温层(3)的另一侧表面相结合,而第四增强纤维层03) 位于第二板体的另一侧,其中,第二增强纤维层(1 由所述的第一结合突缘层(13)覆盖,而第四增强纤维层由所述的第二结合突缘层覆盖。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建筑用模板与保温板一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第二、第三增强纤维层(12、13、2幻和第四增强纤维层为无纺织纤维网格布或玻璃纤维网格布。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用模板与保温板一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板体(1)朝向所述保温层(3)的一侧间隔构成有突起于第一板体(1)的表面的第一结合榫 (14),第一结合榫(14)榫入于所述的保温层(3)中;所述的第二板体( 朝向所述保温层 (3)的另一侧间隔构成有突起于第二板体的表面的第二结合榫(M),第二结合榫04) 榫入于保温层(3)内。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用模板与保温板一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构成于第一板体(1)上的第一结合榫(14)与构成于第二板体(2)上的第二结合榫04)彼此形成十字交错关系。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建筑用模板与保温板一体结构,其特征在于当构成于所述第一板体(1)上的第一结合榫(14)沿着第一板体(1)的长度方向间隔分布时,则构成于第二板体(2)上的第二结合榫04)沿着第二板体(2)的宽度方向间隔分布;当构成于所述第一板体(1)上的第一结合榫(14)沿着第一板体(1)的宽度方向间隔分布时,则构成于第二板体(2)上的第二结合榫04)沿着第二板体的长度方向间隔分布。
9.根据权利要求6或7或8所述的建筑用模板与保温板一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结合榫(14)的横截面形状呈燕尾形,所述的第二结合榫04)的横截面形状同样呈燕尾形。
10.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4或6所述的建筑用模板与保温板一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板体(1)的厚度为4-12 mm,所述的第二板体(2)的厚度为4_12 mm,所述的保温层 (3)的厚度为I5-5O mm。
全文摘要
一种建筑用模板与保温板一体结构,属于建筑物外墙保温隔热防火材料技术领域。包括在使用状态下面向建筑物混凝土外墙墙体一侧的且与建筑物混凝土外墙墙体相结合的第一板体、在使用状态下朝向外的一侧的且用于与墙面护饰板相结合的第二板体和位于第一、第二板体之间的保温层,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为水泥增强纤维板,保温层为阻燃聚苯泡沫板。优点当在浇灌混凝土墙体时,可对建筑物外墙起模板作用,而在浇灌完毕后无需拆除并演变为外墙的保温板,可减少施工作业量、节约原材料和提高工效以及节约施工成本;无需使用金属材料或木材,可节约钢材或木材资源;可与混凝土墙体友好结合并共存,强度理想、结构简单而满足工业化放大生产品要求。
文档编号E04C2/288GK102261159SQ20111013005
公开日2011年11月30日 申请日期2011年5月19日 优先权日2011年5月19日
发明者陆雪荣 申请人:常熟科盈复合材料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