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有框架结构的建筑面模板系统及其应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51233阅读:23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带有框架结构的建筑面模板系统及其应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建筑施工用具领域,涉及一种建筑模板,具体为一种可以拼装和反复利用的建筑模板系统。
背景技术
用于现代各种复杂工程,如高层建筑、市政桥梁、大坝、隧道等现浇混凝土模板技术直接影响工程的质量、造价与外观,常规的钢模板、木(竹)胶合板等已不能很好地满足其各项需求。各种工业塑料材料以及由废旧木质纤维与热塑性高分子材料经热压(模压)、 挤出或注射等工艺复合加工而成的木塑复合材料自上世纪末得到快速发展,利用塑料材料或木塑复合材料研制的现代建筑模板,不仅具有制作清水混凝土结构所需的表面不粘接混凝土性、表面光洁平整性、防潮防湿性、耐水耐蛀性、可刨可锯性,还具有较为低廉的价格、 多次循环再利用的优势。但塑料材料或木塑复合材料直接用作单板面模板时,强度及刚度仍难以很好满足要求,与传统的木(竹)胶板等相比,优势并不显著。在已知的可行技术方案中,一方面,可以通过添加无机高强纤维来提高塑料材料或木塑复合材料机械强度,例如专利号为 200810157751. 9和专利号为201010253516. 9的中国专利中分别所提及利用质优价美的石棉纤维或玄武岩纤维来增强木塑复合材料的抗拉强度、弯曲强度、冲击强度等机械力学性能。然而,单纯使用纤维增强效果有限,且成本大为增加;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改变塑料材料或木塑复合材料面板自身结构形式、增加刚度来实现,如专利200520035704. 9中所提及利用增加实心或中空筋板改变木塑复合材料板材截面形状,进而获得较高的木塑复合材料板材变形刚度。然而,该技术方案由于在单板面模板彼此拼接时采用发泡剂、不粘胶封口导致拆卸困难,并且不容易清理干净,影响木塑复合材料板材多次循环利用,使其实用性不高;此外,专利201010557314. 3中还提出了设置连接头来提高连接处强度,防止漏浆的方法。但该专利仅通过设置加强筋和钢筋来提高连接处的强度,没有提高模板的整体强度,且连接头设计过于复杂,容易损坏,成本较高,不易实现大规模推广应用。综上所述,现有利用塑料材料或木塑复合材料制作单板面模板进而拼装成组合式面模板的应用技术,普遍存在实用性不高,连接元件多,拼装效率低,经济性差等缺陷,已经直接影响到此类产品和技术在建筑施工领域的进一步推广应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缺陷,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拼装快捷,且经济性好的带有框架结构的建筑面模板系统。本发明带有框架结构的建筑面模板系统是这样实现的,包括面模板单元和框架结构,面模板单元铺设在框架结构表面,其特征在于面模板单元的板体纵向两侧分别设置连接肋,其中一侧的连接肋上设置凸起,另一侧的连接肋上对应设置凹槽,面模板单元上沿其板体纵向还设置有加强肋,加强肋与连接肋位于面模板单元的同侧,框架结构包括纵向连杆和横向连杆,纵向连杆架设在横向连杆上,面模板单元置于纵向连杆表面,纵向连杆至少局部嵌设在面模板单元的加强肋之间或/和加强肋与连接肋之间,相邻面模板单元利用连接肋上对应设置的凸起和凹槽彼此紧密相连,并利用U型卡扣固定在一起,构成完整的组合式面模板。本发明中框架结构的具体形式多种多样,框架结构可以直接利用脚手架的钢管作为横向连杆和纵向连杆使用,必要时横向连杆和纵向连杆之间利用钢管卡套或铁丝等进行固定连接;框架结构中,纵向连杆也可以包括支撑连杆及其两端固定设置的连接件,横向连杆嵌设在连接件内,并利用连接件上设置的紧固螺杆锁紧,连接件由槽钢制成,横向连杆由槽钢或钢管制成。此外,为满足空间结构的使用要求,框架结构中还可以包括立柱,立柱与横向连杆通过紧固件或钢管卡套固定相连。本发明中的面模板单元可以由各种塑料材料或木塑复合材料制成。为了便于在框架结构上铺设,当框架结构中纵向连杆包含槽钢制成的连接件时,面模板单元两端还可以设置搭接面板,摆放时搭接面板搭设在连接件上。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中所述的纵向连杆及横向连杆,分别对应面模板单元的纵向及横向,即框架结构中,沿面模板单元纵向布置的为纵向连杆,沿面模板单元横向布置的为横向连杆。本发明带有框架结构的建筑面模板系统通过框架结构中设置的纵向连杆与面模板单元配合,实现面模板单元之间的横向定位和拼接,只需在相邻面模板单元之间搭接处设置少量U型卡扣即可完成整个组合式面模板的拼接,不需要再另外设置其他连接元件。 此外,由于纵向连杆在为面模板单元定位的同时,大大增强了面模板单元的纵向抗弯及抗扭刚度,因此按本发明技术方案最终得到的组合式面模板的板体具有足够的整体强度和刚度,不需要再额外设置加强元件,因此整体结构十分简单。另外,本发明技术方案中,面模板单元、框架结构以及U型卡扣等元件均具有较长的使用寿命,可以实现反复利用。特别是采用塑料材料或木塑复合材料制成的面模板单元,不但可以满足混凝土结构浇注过程中对模板的表面不粘接混凝土性、表面光洁平整性、防潮防湿性、耐磨耐蛀性及可刨可锯性等各种特性的要求,而且在组合过程中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对进行尺寸裁切,因此使用起来十分方便。本发明在面模板单元拼装过程中不采用发泡剂、不粘胶等辅助材料,有效降低了成本和装拆难度,并为面模板单元的反复利用以及最终的回收利用创造了条件,其大大延长了面模板单元的使用寿命,特别是在面模板单元达到使用寿命后,还可以进行回收,通过破碎、 热塑成型等工艺重新制成新产品,实现100%回收再利用,经济环保。如果将面模板单元标准化后,框架结构以及U型卡扣等元件还可以进一步实现通用。这些特点都可以实现有效降低本发明的长期使用成本。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应用所述带有框架结构的建筑面模板系统的剪力墙模板体系,其特征在于根据待浇注混凝土剪力墙形状和尺寸,将组合式面模板按板面相向的状态间隔地设置,每块面模板单元中,每根纵向连杆与相邻的加强肋或连接肋之间至少利用一个U型卡扣锁紧,间隔设置的两块组合式面模板之间还利用双头螺柱连接在一起。综上所述,本发明带有框架结构的建筑面模板系统具有用钢量少、实用性强、劳动强度低、拼接效率高、易于操作、经济环保等显著优点,应用这种带有框架结构的建筑面模板系统可以快速方便地构成本发明剪力墙模板体系,其稳定性和平整度好,并且可以有效防止漏浆,市场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图1为面模板单元的结构示意图之一。图2为纵向连杆的结构示意图之一。图3为应用图2所示纵向连杆的框架结构的示意图。图4为本发明带有框架结构的建筑面模板系统的结构示意图之一。图5为图4的A-A剖视图。图6为纵向连杆的结构示意图之二。图7为面模板单元的结构示意图之二。图8为本发明带有框架结构的建筑面模板系统的结构示意图之二。图9为本发明带有框架结构的建筑面模板系统的结构示意图之三。图10为图9中立柱与横向连杆的连接示意图。图11为纵向连杆的结构示意图之三。图12为面模板单元的结构示意图之三。图13为应用图11所示纵向连杆的框架结构的示意图。图14为本发明带有框架结构的建筑面模板系统的结构示意图之四。图15为图14的B-B剖视图。图16为本发明带有框架结构的建筑面模板系统的结构示意图之五。图17为图16的C-C剖视图。图18为本发明剪力墙模板体系的结构示意图。图19为面模板单元的结构示意图之四。图20为本发明带有框架结构的建筑面模板系统的结构示意图之六。图21为纵向连杆的结构示意图之四。图22为本发明带有框架结构的建筑面模板系统的结构示意图之七。图23为实施例九中框架结构的示意图。图M为本发明带有框架结构的建筑面模板系统的结构示意图之八。图25为实施例十中框架结构的示意图。图沈为本发明带有框架结构的建筑面模板系统的结构示意图之九。
具体实施例方式实施例一如图4和图5所示本发明带有框架结构的建筑面模板系统,其由面模板单元和框架结构组合而成。面模板单元1由木塑复合材料制成,模板单元1的板体纵向两侧分别设置连接肋 2和3,其中一侧的连接肋2上设置凸起,另一侧的连接肋3上对应设置凹槽,木塑面模板单元1上沿其板体纵向还设置有加强肋4,加强肋4与连接肋2和3位于木塑面模板单元1的同侧,具体如图1所示。框架结构如图3所示,包括如图2所示的纵向连杆5和横向连杆9,纵向连杆5架设在横向连杆9上。其中,纵向连杆5由支撑连杆8及其两端固定设置的连接件6构成,一个连接件6外侧还设有紧固螺杆7,连接件6由槽钢制成,横向连杆也由槽钢制成。使用面模板单元1和框架结构构建本发明带有框架结构的建筑面模板系统时,如图3所示,将横向连杆9嵌设在纵向连杆5两端的连接件6内,根据面模板单元1的尺寸调整纵向连杆5的间距,然后锁紧连接件6上设置的紧固螺杆7,将横向连杆9与纵向连杆5 固连在一起。框架结构搭建好后,将面模板单元1依次铺设于纵向连杆5表面,铺设时,纵向连杆5的支撑连杆8嵌设在面模板单元1的加强肋4之间的空隙内,相邻面模板单元1利用连接肋2和3上对应设置的凸起和凹槽彼此紧密相连,并利用U型卡扣10固定在一起, 构成一体的组合式面模板,具体如图4和图5所示。由于纵向连杆5中的支撑连杆8嵌置在面模板单元1的加强肋4之间,有效提高面模板单元1的抗弯及抗扭刚度,又由于纵向连杆5与横向连杆9固连在一起,因此面模板单元1铺设在纵向连杆5上以后便自动实现横向定位。目前的工程应用中,面模板单元1的纵向长度一般超过2米,只要适当控制其与支撑连杆8之间的配合间隙,就可以实现纵向自动定位。因此按本发明技术方案得到的组合式面模板具有良好的整体强度及刚度,不需要额外设置板体加强元件,其自动实现面模板单元的可靠定位,除为了防止漏浆设置的少量U 型卡扣10外,相邻面模板单元间无需再另外设置其他连接元件。由此可以看出本发明带有框架结构的建筑面模板系统涉及的元件数量和种类极少,结构十分简单,与传统搭建模板的方式相比,其在搭设框架结构的同时,完成了面模板单元的连接和定位,拼接程序简便快捷,用钢量少,效率极高。当然,根据工程的实际需要,也可以针对面模板单元设置专门的纵向限位装置,例如可以在最外侧的面模板单元端部的支撑连杆8上设置挡块。需要说明的是,基于本例所述的技术原理,在使用面模板单元1和框架结构构建本发明带有框架结构的建筑面模板系统时,也可以同时进行框架结构的组装和面模板单元的铺设。以图4和图5所示结构的本发明带有框架结构的建筑面模板系统为例,每块面模板单元1下方涉及二块纵向连杆5,因此,可以先在横向连杆9上摆放固定好二块纵向连杆 5,然后就铺设一块面模板单元1,同理,在横向连杆9上继续再摆放固定好二块纵向连杆5, 接下来铺设第二块面模板单元,并利用U型卡扣10将将相邻面模板单元相互配合的连接肋 2和3固定在一起,重复上述过程直至拼接出所需尺寸的本发明带有框架结构的建筑面模板系统。本发明中,面模板单元除了可以利用木塑复合材料制成外,也可以采用塑料材料制成。本发明技术方案中,面模板单元、框架结构以及U型卡扣等元件均具有较长的使用寿命,可以实现反复利用。特别是采用塑料材料或木塑复合材料制成的面模板单元,不但可以满足混凝土结构浇注过程中对模板的表面不粘接混凝土性、表面光洁平整性、防潮防湿性、 耐磨耐蛀性及可刨可锯性等各种特性的要求,而且在组合过程中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对进行尺寸裁切,因此使用起来十分方便。本发明在面模板单元拼装过程中不采用发泡剂、不粘胶等辅助材料,有效降低了成本和装拆难度,并为面模板单元的反复利用以及最终的回收利用创造了条件,其大大延长了面模板单元的使用寿命,特别是在面模板单元达到使用寿命后,还可以进行回收,通过破碎、热塑成型等工艺重新制成新产品,实现100%回收再利用, 经济环保。如果将面模板单元标准化后,框架结构以及U型卡扣等元件还可以进一步实现通用。这些特点都可以实现有效降低本发明的长期使用成本。另一方面,本发明带有框架结构的建筑面模板系统的各组成元件使用后可以随时进行拆解,拆解后的各种元件更便于存储和运输,因此应用起来十分方便。综上所述,本发明带有框架结构的建筑面模板系统具有用钢量少、实用性强、劳动强度低、拼接效率高、易于操作、经济环保等显著优点,并且可以有效防止漏浆,市场应用前景十分广阔。实施例二如图8所示本发明带有框架结构的建筑面模板系统,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框架结构中的纵向连杆结构可以多种多样,如图6所示,纵向连杆包括由钢管制成支撑连杆8 和槽钢制成的连接件6,两侧的连接件6的外端面上均设置有紧固螺杆7。相应的,对图7 所示,所采用的面模板单元1中,加强肋4之间的空隙尺寸与支撑连杆8的尺寸相适应。使用槽钢制成的横向连杆9以及图6所示纵向连杆构成的框架结构,配合图6所示面模板单元构建本发明带有框架结构的建筑面模板系统时,其过程可以参照实施例一中所述的过程,在此不再重复描述。由于纵向连杆两侧连接件6的外端面上均设置有紧固螺杆7,因此锁紧紧固螺杆7后,纵向连杆与横向连杆之间连接的更加牢固,其组成的框架结构也更加结实。基于本例所述的技术原理,还可以利用方钢管或横截面形状为矩形的钢管作为支撑连杆8来使用,只要面模板单元1中加强肋4之间的空隙与之相适应,都可以起到同样的效果。实施例三如图9所示本发明带有框架结构的建筑面模板系统,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框架结构中还包括立柱11。搭建框架结构时,如图10所示,利用横向连杆9内部焊接固定设置的连接块12上的螺纹孔,与立柱11顶端固定设置的螺杆13互相配合,从而实现立柱11 与横向连杆9之间的固定连接。纵向连杆5仍依靠两端设置的连接件架设在横向连杆9上。由于增设了立柱11,本例所述的本发明带有框架结构的建筑面模板系统除了具有实施例一中所述的各项优点外,可以用于构建各种不同高度的建筑模板体系,其适用性更强。基于本例所述的技术原理,立柱11与横向连杆9之间的连接方式还可以多种多样,例如利用螺帽替代连接块12焊接固定在横向连杆9中,再利用螺帽与立柱11顶端的螺杆13配合进行连接;也可以在横向连杆9上设置螺杆13,相应的在立柱顶端设置螺孔与其配合,都能实现同样的效果。本例所述的本发明带有框架结构的建筑面模板系统中,立柱11与框架结构中的其他元件采用了可拆分的结构,因此使用后可以进行拆解,这些拆分后的元件均具有较长的使用寿命,可以实现反复利用。本发明带有框架结构的建筑面模板系统拆解后的各种元件更便于存储和运输,因此应用起来十分方便。实施例四本发明还可以采用如图11所示的纵向连杆,此类纵向连杆中支撑连杆8的顶面与连接件6的顶面保持等高。如图12所示,与其配合使用的面模板单元1与图1所示的面模板单元之间的区别在于,面模板单元1的纵向两端设置搭接面板14。
使用槽钢制成的横向连杆9以及图11所示纵向连杆构成的框架结构,配合图12 所示面模板单元1构建本发明带有框架结构的建筑面模板系统时,其典型过程如下如图 13所示,先按照图10所示的方法将立柱(图13中未具体示出)与横向连杆固定在一起,再将支撑连杆8、连接件6和紧固螺杆7构成的纵向连杆架设在槽钢制成的横向连杆9上,根据面模板单元1的结构尺寸调整纵向连杆之间的间距,然后利用紧固螺杆7将纵向连杆与横向连杆固定在一起。框架结构搭建好后,将面模板单元1依次铺设于纵向连杆表面,铺设时,纵向连杆中的支撑连杆8嵌设在面模板单元1中加强肋4之间的空隙内,相邻面模板单元1利用连接肋2和3上对应设置的凸起和凹槽彼此紧密相连,并利用U型卡扣10固定在一起,构成一体的组合式面模板,即本发明带有框架结构的建筑面模板系统,其具体如图14 和图15所示。当然,也可以如实施例一中所述,搭建框架结构的同时进行面模板单元的铺设,也能实现同样的效果。本例所述的技术方案中,面模板单元1的纵向长度应略短于纵向连杆的长度,铺设面模板单元1时,其纵向两端设置的搭接面板14搭设在连接件6表面,又由于每块面模板单元1中均嵌入了二根支撑连杆8,因此面模板单元1的抗弯及抗扭刚度得到了极大提升,按此技术方案得到的组合式面模板也具有更好的稳定性和整体强度。当然除此这外,本例所述技术方案还具有实施例一中所述的本发明具有的所有优点。实施例五如图16所示本发明带有框架结构的建筑面模板系统,与实施例四的不同之处在于,框架结构中的横向连杆9由钢管构成。本例所述本发明带有框架结构的建筑面模板系统的技术方案中,横向连杆9与立柱11均为脚手架用普通钢管,如图17所示,横向连杆9与立柱11之间通过钢管卡套15连接在一起,再一起嵌置在连接件6中,利用紧固螺杆7将横向连杆9及立柱11压紧在连接件6上,防止发生窜动。面模板单元1铺设在纵向连杆上方,支撑连杆8嵌入面模板单元的加强肋之间,面模板单元1中的搭接面板14搭设在连接件6表面。本例所述技术方案,框架结构重量更轻,用钢量更小。实施例六本发明带有框架结构的建筑面模板系统除了作为面模板单独使用外,也可以用于构筑空间模板体系。如图18所示本发明剪力墙模板体系,采用图5中所述的带有框架结构的建筑面模板系统,即组合式面模板,根据待浇注剪力墙的厚度间隔地设置组合式面模板, 所述组合式面模板按板面相向的状态设置,每块面模板单元1中,每根纵向连杆的支撑连杆8与相邻的加强肋4之间利用多个U型卡扣16锁紧,此外,间隔设置的两块组合式面模板之间还利用双头螺柱17连接在一起。U型卡扣16的设置数量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定。 设置双头螺柱17时,为了保证连接强度,利用支撑连杆8与双头螺柱14配合实现连接。基于本例所述技术方案,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的本发明带有框架结构的建筑面模板系统也可以用于构建本发明剪刀墙体系,应注意为保证面模板单元使用过程中不从支撑连杆上脱出,支撑连杆8与相邻的加强肋4之间应至少利用一个U型卡扣16锁紧,另外,对于某些带有立柱的技术方案,使用时还可以拆除立柱。实施例七作为一种最简便的应用方式,本发明中框架结构可以完全由钢管构成。如图20所示的本发明带有框架结构的建筑面模板系统,采用图19所示面模板单元1,与实施例五的区别在于,框架结构的横向连杆9和纵向连杆5全部由钢管构成,立柱11与横向连杆9之间利用钢管卡套(未具体示出)相连,面模板单元1铺设在纵向连杆5上,纵向连杆5嵌置在加强肋之间及加强肋与连接肋之间的空隙中,相邻面模板单元1利用连接肋2和3上对应设置的凸起和凹槽彼此紧密相连,并利用U型卡扣(未具体示出)固定连接。由于部分纵向连杆5设置在面模板单元1的加强肋4与连接肋2之间,因此设置U型卡扣时,可以利用U型卡扣将一块面模板单元的连接肋3与相邻面模板单元中的一组连接肋2、纵向连杆5 及加强肋4固定在一起。此外,在横向连杆9上还设置有限位杆18,面模板单元1拼接完毕后,将限位杆18靠紧最外侧的面模板单元设置,并利用利用钢管卡套(未具体示出)将限位杆18与横向连杆9固定在一起。在本例所述的技术方案中,只要合理控制加强肋之间及加强肋与连接肋之间的空隙,使其与钢管的尺寸相匹配,就可以实现面模板单元与纵向连杆间沿面模板单元纵向的定位,面模板单元拼接成较大面积以后,纵向连杆与横向连杆间沿面模板单元纵向也不易发生窜动,无需额外设置纵向固定元件。又由于设置了限位杆18,拼接后的面模板单元及纵向连杆无法沿横向连杆窜动,因此可以保证结构稳定。需要指出的是,并不一定非要使用钢管卡套进行连接,对于不重要的连接,例如限位杆与横向连杆之间的连接,也可以使用铁丝或钢丝等进行简单的绑扎固定。由于本例所述技术方案中完全采用钢管构建框架结构,因此涉及元件的种类更少,选材简单,结构也更加轻便,其实用性更强且经济性更好。实施例八如图22所示本发明带有框架结构的建筑面模板系统,其与实施例一的不同之处在于,采用如图21所示纵向连杆5,纵向连杆5中的连接件6与支撑连杆8设置成等宽。适当加长面模板单元1中加强肋4及连接肋2和3的长度,使支撑连杆8嵌置在面模板单元 1中后,加强肋4及连接肋2和3刚好可以搭接在横向连杆9上。与实施例一所述技术方案相比,本例所述的技术方案不但具备实施例一所述的所有优点,其还可以保证面模板单元铺设的更加稳定,因此最终得到的组合式面模板也更加稳定和平整。实施例九按照图1所示面模板单元1的结构尺寸,如图23所示,利用图21所示结构的纵向连杆5和槽钢制成的横向连杆9组装成框架结构。将图1所示结构的面模板单元1铺设在框架结构上方,构成本发明带有框架结构的建筑面模板系统,具体如图M所示。与实施例八的区别在于,铺设时,每块面模板单元1均与三个纵向连杆5配合,即每块面模板单元中均嵌设三根支撑连杆8,分别设置在面模板单元1中加强肋4之间的空当里。基于实施例八中所述的技术原理,适当加长面模板单元1中加强肋4及连接肋2和3的长度,使支撑连杆 8嵌置在面模板单元1中后,加强肋4及连接肋2和3刚好可以搭接在横向连杆9上。本发明所述的技术方案中,面模板单元1沿纵向一侧由两根支撑连杆8支承,另一侧虽然仅由一根支撑连杆8支承,但由于面模板单元1中的加强肋4及连接肋2和3搭接在横向连杆9上,因此仍然可以有效地保证面模板单元的抗弯和抗扭刚度以及平稳性,所以由此获得的本发明组合式面模板的整体强度和刚度很大,可以满足各种混凝土工程施工的要求。当然,也可以如实施例一中所述,搭建框架结构的同时进行面模板单元的铺设,也能实现同样的效果。实施例十为避免图23所示框架结构中相邻横向连杆之间设置的纵向连杆数量差异大而导致的框架结构局部间强度差异大的问题,如图25所示,在横向连杆9上设置纵向连杆5构成框架结构,与实施例九的区别在于,相邻横向连杆9之间设置的纵向连杆5数量基本相同,因而所构成的框架结构各部分之间的整体强度更加均衡。另外,铺设面模板单元时,沿横向相邻的面模板单元1之间彼此交错布置,并利用不同长度的面模板单元19拼接因面模板单元1交错布置留下的空当,最终构成的本发明带有框架结构的建筑面模板系统如图沈所示。由于本发明中,面模板单元19沿其纵向始终由二根支撑连杆8保持支承且其左侧端部还搭接支撑在横向连杆9上,而面模板单元1虽然沿其纵向一侧由二根支撑连杆8保持连续支承,另一侧仅由一根支撑连杆8保持连续支承,但这一侧的端部同样搭接支撑在横向连杆9上并同时与纵向相邻的面模板单元1中设置的二根支撑连杆8形成搭接配合, 因此每一块面模板单元1或19的抗弯和抗扭刚度以及稳定性都更好,由此获得的本发明组合式面模板的整体强度和刚度也更大。虽然本例所述的技术方案中,使用了两种长度规格的面模板单元,但由于本发明中应用的面模板单元是由塑料材料或木塑复合材料制成的, 其即可以通过前期生产时对长度进行控制,也可以利用其易于加工的特性,后期施工时再对其进行裁切加工,均可以方便地获得适于本例技术方案应用的、不同长度规格的面模板单元。当然,本例以采用比面模板单元1短的面模板单元19为例进行说明,实际应用中,面模板单元19也可以比面模板单元1更长,也能够实现同样的效果。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并不局限于以上实施例中的描述,在涉及的技术方案中,根据使用条件和目的不同,以及所采用面模板单元或框架结构的不同,对应设置的支撑连杆的数量及位置可以有所不同,例如可以如图15所示本发明中每块面模板单元内都嵌设二根支撑连杆,但当强度足够并可以保证平稳时,也可以每块面模板单元内仅设置一根支撑连杆,将支撑连杆设置在面模板单元中间的那对加强肋之间。当然在加宽面模板单元的宽度尺寸并增加加强肋的数量后,每块面模板单元内还可以嵌设四个甚至更多的支撑连杆;甚至同一本发明带有框架结构的建筑面模板系统中不同部位的面模板单元内部对应设置的支撑杆件的数量、位置也可以有所不同,都是基于本发明的技术原理,通过对上述实施例的的简单变化即可得出,都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不再一一举例说明。
权利要求
1.一种带有框架结构的建筑面模板系统,包括面模板单元和框架结构,面模板单元铺设在框架结构表面,其特征在于面模板单元的板体纵向两侧分别设置连接肋,其中一侧的连接肋上设置凸起,另一侧的连接肋上对应设置凹槽,面模板单元上沿其板体纵向还设置有加强肋,加强肋与连接肋位于面模板单元的同侧,框架结构包括纵向连杆和横向连杆,纵向连杆架设在横向连杆上,面模板单元置于纵向连杆表面,纵向连杆至少局部嵌设在面模板单元的加强肋之间或/和加强肋与连接肋之间,相邻面模板单元利用连接肋上对应设置的凸起和凹槽彼此紧密相连,并利用U型卡扣固定在一起,构成完整的组合式面模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有框架结构的建筑面模板系统,其特征在于框架结构中, 纵向连杆包括支撑连杆及其两端固定设置的连接件,横向连杆嵌设在连接件内,并利用连接件上设置的紧固螺杆锁紧,连接件由槽钢制成,横向连杆由槽钢或钢管制成。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带有框架结构的建筑面模板系统,其特征在于框架结构还包括立柱,立柱与横向连杆通过紧固件或钢管卡套固定相连。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带有框架结构的建筑面模板系统,其特征在于面模板单元两端设有搭接面板,搭接面板搭设在连接件上。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有框架结构的建筑面模板系统,其特征在于面模板单元由塑料材料或木塑复合材料制成。
6.一种应用权利要求1-5中任一权利要求所述带有框架结构的建筑面模板系统的剪力墙模板体系,其特征在于根据待浇注混凝土剪力墙形状和尺寸,将组合式面模板按板面相向的状态间隔地设置,每块面模板单元中,每根纵向连杆与相邻的加强肋或连接肋之间至少利用一个U型卡扣锁紧,间隔设置的两块组合式面模板之间还利用双头螺柱连接在一起。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建筑模板,其包括面模板单元和框架结构,面模板单元铺设在框架结构表面,面模板单元的板体纵向两侧分别设置连接肋,其中一侧的连接肋上设置凸起,另一侧的连接肋上对应设置凹槽,沿其板体纵向还设置有加强肋,加强肋与连接肋位于面模板单元的同侧,框架结构包括纵向连杆和横向连杆,纵向连杆架设在横向连杆上,面模板单元置于纵向连杆表面,纵向连杆至少局部嵌设在面模板单元的加强肋之间或/和加强肋与连接肋之间,相邻面模板单元利用连接肋上对应设置的凸起和凹槽彼此紧密相连,并用U型卡扣固定在一起。本发明用钢量少、实用性强、拼接效率高、易于操作、经济环保,其稳定性和平整度好,可以有效防止漏浆,市场前景十分广阔。
文档编号E04G17/02GK102409841SQ20111023007
公开日2012年4月11日 申请日期2011年8月11日 优先权日2011年8月11日
发明者李秋义, 秦原, 罗健林, 高嵩 申请人:青岛理工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