柱连接用部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83361阅读:15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柱连接用部件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使用钢管柱的构造物的柱的连接部所使用的柱连接用部件。
背景技术
以往,在使用了钢管柱的构造物中,具有在上下方向对柱进行连接的部位。在这样的柱连接部中,上下连接的柱的尺寸有时会不同。例如有上方的柱的尺寸小于下方的柱的尺寸的情況。针对这种情况有一种在连 接的柱之间,使用锥形的连接部件的方法。但是,这种锥形部件难以制造。而且,由于锥形部件和与其连接的上下水平面进行倾斜接触,所以设置于锥形部件和水平面之间的连接部上的板状部件即垫板的端面和水平面不是面接触,而是线接触。因此,难以在该部位进行焊接,并且导致焊接不良。因而,正在研究尺寸不同的更简易的柱的连接结构。作为这样的柱的连接结构,例如有如下的连接柱在至少ー个侧面形成为锥形的框架柱部的上下连接隔板,以与隔板的侧面为ー个平面的方式设置与框架柱的锥形相对应的肋(rib)(专利文献I)。另外,还存在连接部用金属器件,其上下面具有与柱连接的连接部,并且在与柱连接的部位的中央具有形成为梯形截面形状的贯通孔等(专利文献2)。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I日本实用新型第3053480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实公平7-51524号公报

发明内容
但是,在专利文献I的连接柱中,虽然与梁连接的连接部呈垂直状,但由于具有锥形的侧面,所以难以制造,而且,如上所述,难以对锥形侧面的上下端面与上下水平面进行连接。另外,虽然专利文献2中记载的连接部用金属器件没有锥形侧面,且制造简单,但是,考虑到上下柱的位置关系的变化,不能说是最佳的形状。例如,上下连接的柱并不是必须被设置在同一轴心上。因此,在连接部件上形成贯通孔等的情况下,如果形成大孔,则有可能导致与柱连接的连接部消失。另ー方面,在按照每个柱的连接位置分别使用连接部件的情况下,因导致部件的管理和设置错误等,故不优选。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是提供一种柱连接用部件,在上下的柱的尺寸不同的情况下,所述柱连接用部件被用于柱的连接且容易制造,并且,无论柱的设置位置如何,都能够采用一种部件来应对,并能够容易地辨别连接部位。本发明是用于实现上述目的的一种柱连接用部件,其特征在于,在两面能够与柱连接的大致矩形的平板状主体部的ー个面上,形成有分别表示被连接在不同位置的柱连接部位的标记,所述标记包括大致矩形的第一标记;多个第二标记,其被设置在所述第ー标记的各边上,并以横切各边的方式进行设置,所述第一标记的中心位置相对于所述主体部的外周偏心,所述第一标记相对于所述主体部ー侧的偏心距离与相对于垂直所述ー侧的另ー侧的偏心距离大致相同,在位于所述第一标记的ー个偏心侧、且与另ー个偏心侧相反一侧的所述柱连接部的角部,形成有表示柱的安装位置的第三标记。在这里,设置在第一标记的各边上、且以横切各边的方式进行设置的多个第二标记包括第二标记与第一标记交叉的情況;以及第一标记和第二标记以T字形、L字形等进行接触的情况等。优选为,所述第二标记由一对中柱用标记、一对侧柱用标记和一对角柱用标记构成,所述ー对中柱用标记被设置在所述第一标记的相对于所述主体部的各偏心方向的相反侧的各边上,并形成在所述主体部的各边的中心位置;所述ー对侧柱用标记由以下标记构成设置在所述第一标记的相对于所述主体部的另ー个偏心方向的边上、且在所述主体部的对应边的中心位置所形成的标记,和设置在所述第一标记的相对于所述主体部的ー个偏心方向的相反侧的边上、且在从所述主体部的对应边的中心位置向另ー个偏心方向偏移的 位置所形成的标记;所述ー对角柱用标记由以下标记构成设置在所述第一标记的相对于所述主体部的另ー个偏心方向的边上、且在从所述主体部的对应边的中心位置向ー个偏心方向偏移的位置所形成的标记,和设置在所述第一标记的相对于所述主体部的ー个偏心方向的边上、且在从所述主体部的对应边的中心位置向另ー个偏心方向偏移的位置所形成的
o在这里,与第一标记对应的主体部的边是指,俯视观察时相同方向的边。优选为,构成所述中柱用标记、所述侧柱用标记、所述角柱用标记的各一对标记相连,井能够辨别各标记的组合。所述中柱用标记、所述侧柱用标记、所述角柱用标记可以通过各标记的颜色进行辨别。另外,所述中柱用标记、所述侧柱用标记、所述角柱用标记也可以通过各标记的线种类进行辨别。在与形成所述第三标记的角部不同的第一标记的至少两个角部,可以形成能够辨别各角部的第四标记。所述第一标记、所述第二标记和所述第三标记可以是在主体部的表面所形成的划线。可以在所述主体部的与设置有所述第一标记、所述第二标记和所述第三标记的面相反一侧的面上,设置有大致环状的肋,所述肋的外形的中心位置与所述主体部的中心位置大致相同,在所述肋的内部设置有大致圆形的薄壁部。根据本发明,由于表示柱的连接位置的第一标记的中心偏离连接用部件的中心,柱的连接位置用第一标记及第ニ标记表示,所以能够可靠地掌握柱的连接位置。尤其是,由于表不柱连接部的标记相对于主体部的偏心距离在ー个方向和与其垂直的另ー个方向(例如,如果是矩形的平板状部件,则是分别与各边平行的方向)分别相同,所以,无论上下的柱的连接位置在ー个方向上错位还是在两个方向上错位,都能够适用本发明。即,对于侧柱和角柱,通过相同的部件也能够掌握柱的连接位置。在这里,在本发明中,所连接的柱优选是矩形,但也可以是其他形状。另外,当柱是矩形截面时,柱的尺寸是指该柱的宽度;当柱是圆形截面时,柱的尺寸是指外径。另外,当柱是大致正方形时,尺寸小于下方柱的柱是指,各边的长度都小于下方柱;当柱是大致长方形时,其是指长边侧或短边侧中的至少任ー边小于下方柱。另外,设置有与中柱、侧柱、角柱的各柱的连接位置相对应的标记,通过将所连接的柱的相互垂直的两边的中心位置与对应的标记对准,从而能够容易对准柱的连接位置。此时,表示各柱位置的标记由ー对标记构成,当一对标记相连时,能够容易地掌握柱应与哪个标记对准,并且不会弄错柱的连接位置。而且,如果表示各柱的位置的各标记能够通过顔色或线种类进行辨别,则能够更可靠地掌握各柱的连接位置,并且不会弄错柱的连接位置。另外,由于在柱连接部的一部分形成有表示柱的安装位置的第三标记,所以不会弄错柱连接部件的连接方向。尤其是,标记的形状是根据作为连接对象的柱的连接位置而使各柱的角的外形重合的形状,由此,能够容易地辨认连接部件的连接方向。而且,根据各柱位置形成能够辨认与各位置相对应的柱的角部位置的第四标记,由此,能够通过柱的角部位置和上述的柱的中心位置这两者掌握柱的连接位置。因此,能够容易地掌握柱的连接位置。另外,由于柱的连接位置能够与第一标记的一个角部及夹持该角部的两边对准,所以柱的位置和朝向不会偏移。另外,由于在柱连接部的背面形成薄壁部,在薄壁部的周围形成肋,肋的外形的中心与主体部的中心一致,所以能够同时实现轻量化和強度。由于在不要求強度的部位形成有薄壁部,所以能够得到轻量且低成本的柱连接用部件。发明的效果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柱连接用部件,在上下的柱的尺寸不同的情况下,所述柱连接用部件被用于柱的连接且容易制造,并且无论柱的设置位置如何,都能够采用ー种部件来应对,并能够容易地辨别连接部位。


图I是表示使用了连接部件3的、柱的连接结构I的立体图。图2是表示柱的连接结构I的立视图,其是沿图I的A-A线的剖视图。图3是表示连接部件3的立体图,图3(a)是背面立体图,图3(b)是表面立体图。图4是表示连接部件3的仰视图。图5是表示连接部件3的肋12的形状的图,图5(a)是仰视图,图5(b)是沿图4的B-B线的剖视图,图5(c)是沿图4的C-C线的剖视图。图6是表示连接部件3的俯视图。图7是表示构造体25的柱的配置的示意图。图8是表示柱5c相对于连接部件3的配置的图。图9是柱位置标记16b附近的放大图。图10是其他实施方式的连接部件的俯视图。附图标记的说明

I...柱的连接结构3...连接部件5a、5b、5c...柱7 梁
11...上面12...肋13...薄壁部14. 缺ロ15aU5b...柱连接部16a、16b、16c、16d...柱位置标记17. 下面19a、19b、19c 柱位置标记 21a、21b 偏心量25...构造体27.外壁29…中柱31...侧柱33...角柱37a、37b...偏心量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对本发明实施方式的柱的连接结构I进行说明。图I是表示柱的连接结构I的立体图,图2是图I的A-A线剖视图。在柱的连接结构I中,自下方沿垂直方向配置有柱5a、5b、5c,在各柱之间设置有柱连接用部件即连接部件3a、3。下方的连接部件3a的下面17a与柱5a的上端连接,上面Ila与柱5b的下端连接。另外,柱5b的上端与上方的连接部件3的下面17相连接。并且,柱5c的下端被连接在上方的连接部件3的上面11上。此夕卜,连接部件3a可以是通常的平板状的连接部件。柱5a、5b是同一尺寸的中空角型钢管。柱5c是比柱5a、5b的尺寸小的中空角型钢管。连接部件3是尺寸比柱5b的尺寸稍大的矩形形状的平板状部件。另外,连接部件3例如为钢制部件,其大约为300 IOOOmm左右大小的方形,并能够根据要连接的柱的尺寸
任意设定。在被连接部件3、3a夹持的范围内的柱5b在水平方向与梁7相连接。所以,梁7的翼缘部的端部与连接部件3、3a的侧面连接,梁7的腹板(web)部的端部与柱5b的侧面连接。即,上下的连接部件3、3a的设置间隔(柱5b的长度)与梁7的高度大体一致。另夕卜,为了避免与连接部件3、3a的干扰,在梁7的腹板部的上下端部(翼缘部附近)设有缺□。接下来详细说明连接部件3。图3 (a)是表示连接部件3的背面的立体图,图3 (b)是表面的立体图。连接部件3的大致呈矩形的平板状部件即主体部的两面上的柱连接部15a、15b成为与柱5b、5c连接的连接部。在连接部件3的主体部的下面侧(背面侧),设置薄壁部13。薄壁部13是与其他部位相比厚度较薄且凹陷的部位。在连接部件3的下面17侦彳,于薄壁部13的周围形成肋12。肋12的形状为,主体部侧(肋的根部侧)大致呈矩形,随着向肋前端侧(顶部侧)移动而呈圆形。所以,薄壁部13大致呈圆形。在下面17的肋12的周围形成柱连接部15a。柱连接部15a所形成的壁厚稍大于下面17的其他部位。柱连接部15a在下面侧形成与柱连接的范围。此外,柱连接部15a及肋12根部(大致呈矩形的部分)的中心线,分别与连接部件3的主体部(外形)的中心线一致。柱连接部15a的形状是与主体部大致相同的矩形,在各边的中央位置处分别设置中心标记18。中心标记18是在柱连接部15a的周围所形成的突起部,在柱与柱连接部15a进行连接时,通过将柱的各边的中心位置与中心标记18的位置对准,从而能够防止柱与连接部件3连接错位。此外,将柱连接在下面时,肋12位于中空柱的内部。连接部件3的上面11侧大致平坦。在上面11设置有第一标记即大致矩形的柱位置标记16a。柱位置标记16a是例如划线或微小的槽、由墨水等描绘的线等。柱位置标记16a的内部形成柱连接部15b。柱连接部15b是与连接在连接部件3的上面侧的柱连接的连接部。此外,以下说明的各种标记以与柱位置标记16a同样的方法形成即可。将柱位置标记16a相对于连接部件3的主体部进行偏心配置。关于柱位置标记16a的偏心位置,后面进行详细说明。 以横切(交叉)柱位置标记16a的各边的方式,设置有第二标记即柱位置标记19a、19b、19c。在将柱连接在柱连接部15b时,柱位置标记19a、19b、19c通过与柱的各边的中心位置对准,从而防止柱与连接部件3连接错位,并且用于掌握柱的连接位置。柱位置标记19a、19b、19c分别由一对标记构成,所述一对标记是以与柱位置标记16a的边交叉的方式而形成的。相对于柱位置标记16a的相邻两边形成一对标记,所述一对标记被设置成在柱位置标记16a的内部相连。S卩,柱位置标记19a、19b、19c分别形成为L字形,并且以横跨柱位置标记16a的相邻两边的方式形成。此外,只要一对标记相连即可,不需要必须是L字形,在柱位置标记16a的内部,所述ー对标记可以相对于主体的边以倾斜方式相连,或者以圆弧状相连。即,只要相互能够辨别柱位置标记19a、19b、19c各自的ー对标记即可。在这里,柱位置标记19a、19b、19c只要是如前所述的划线等即可,但为了更容易地辨别各柱位置标记19a、19b、19c,可以分别改变划线等的线种类(例如线的粗细、虚线、实线、单点划线等),也可以用线的颜色进行区分。此外,在改变这些线的种类的情况下,不需要必须改变各柱位置标记19a、19b、19c整体的线种类,只要能够仅仅辨别出柱位置标记19a、19b、19c与柱位置标记16a的交叉部附近(仅仅是横切柱位置标记16a位置的附近)即可。在柱位置标记16a的规定角部,形成有第三标记即柱位置标记16b。以柱位置标记16a的角的一部分被切掉的方式,形成有柱位置标记16b。在柱位置标记16a的其他角部,以能够辨别各角部的方式设置有第四标记即柱位置标记16c、16d。柱位置标记16c、16d例如是在柱位置标记16a的角以相对于各边约呈45°的角度所设置的线,并如I条线、2条线那样能够相互辨别。此外,柱位置标记16c、16d的辨别可以不通过图示的线的条数进行辨另U,而是在角部设置其他记号等。以下,对肋12进行详细说明。图4是连接部件3的仰视图。如前所述,肋12根部(大致矩形部)的外周的中心位置及薄壁部13与连接部件3的主体部的中心位置大致ー致。在这里,图4中的线D、E表示与连接部件3的主体部的各边平行的中心线。图5是表示肋12的各角部处的肋12的形状的图,图5(a)是仰视图,图5 (b)是沿图4的B-B线的剖视图,图5(c)是沿图4的C-C线的剖视图。以包围薄壁部13周围的方式形成肋12。如图5(b)所示,在表面上的后述的柱位置标记16a的偏心方向的角部,形成缺ロ14,其形成肋12被切除的形状。另外,如图5(b)、图5(c)所示,薄壁部13的底部形成为锥形。然后,对柱连接部15b进行详细说明。图6是连接部件3的俯视图。在这里,图6中的线D、E表示与连接部件3的主体部的各边平行的中心线,图6的线N、0是分别与线D、E平行的线。如图6所示,柱连接部15b (柱位置标记16a)的中心位置形成在偏离连接部件3的中心的位置。
以沿着连接部件3的ー个方向(是与连接部件3的边平行的方向,例如图中的右侦1J)仅偏移偏心量21a的方式,形成柱位置标记16a。同样,向与该偏心方向垂直的方向(例如图中上方)仅偏移偏心量21b。偏心量21a和偏心量21b成为大致相同的偏心量(偏心距离)。即,以相对于主体部偏心的方式,形成柱位置标记16a。在这里,柱位置标记16a的偏心方向(图中的右上方向),与背面的薄壁部13的设有缺ロ 14的方向一致。在这里,在相对于柱位置标记16a的各边位于ー个偏心方向(图中的右侧)、且在另ー个偏心方向的相反侧(图中的下側)的角部,设置有柱位置标记16b。此外,如前所述,在柱位置标记16a的除了柱位置标记16b以外的角部,设置有不同的柱位置标记16c、16d,并能够分别辨别除了柱位置标记16b以外的三个角。另外,在ー个偏心方向(图中的右侧)的柱位置标记16a的边上,并在从对应的主体部的中心位置(中心线D)向另ー个偏心方向(图中的上侧)仅偏移偏心量21b的位置处,柱位置标记19c的一部分与柱位置标记16a交叉(图中的Z6),另外,在另一个偏心方向(图中的上侧)的柱位置标记16a的边上,并在从对应的主体部的中心位置(中心线E)向一个偏心方向(图中的右侧)仅偏移偏心量21a的位置处,柱位置标记19c的一部分与柱位置标记16a交叉(图中的Z5)。同样,在另ー个偏心方向(图中的上侧)的柱位置标记16a的边上,并在对应的主体部的中心位置(中心线E)处,柱位置标记19b的一部分与柱位置标记16a交叉(图中的Z4),另外,在ー个偏心方向的相反侧(图中的左側)的柱位置标记16a的边上,并在从对应的主体部的中心位置(中心线D)向另ー个偏心方向(图中的上侧)仅偏移偏心量21b的位置处,柱位置标记19b的一部分与柱位置标记16a交叉(图中的Z3)。同样,在ー个偏心方向的相反侧(图中的左侧)的柱位置标记16a的边上,并在对应的主体部的中心位置(中心线D)处,柱位置标记19a的一部分与柱位置标记16a交叉(图中的Z1),另外,在另ー个偏心方向的相反侧(图中的下側)的柱位置标记16a的边上,并在对应的主体部的中心位置(中心线E)处,柱位置标记19a的一部分与柱位置标记16a交叉(图中的Z2)。接下来,对使用连接部件3的构造体25进行说明。图7是表示构造体25的平面示意图,用外壁27覆盖周围,并以规定间隔设置柱5b(5a)。柱5b(5a)彼此通过梁7连接。此外,在图7中为了简单而省略连接部件3等的图示。在设置于下方的柱5b (5a)上,设置有尺寸小于柱5b (5a)的柱5c。此处,将在四个方向上连接有梁7的部位的柱称为中柱29。另外,将在ー侧形成外壁27的部位的柱称为侧柱31。另外,将在构造体25的角所形成的、并在两个方向上形成外壁27的部位的柱称为角柱33。中柱29在水平方向的纵横两个方向上都与梁7连接,将柱5c相对于柱5b (5a)进行同心配置。即,下方的柱5b(5a)的中心与尺寸更小的柱5c的中心位置一致。而对于侧柱31,下方的柱5b(5a)的中心与尺寸更小的柱5c的中心位置不一致,将柱5c相对于柱5b (5a)向一个方向偏心配置(例如图中的上方)。将柱5c偏向外壁27侧配置,并使柱5b (5a)的外壁27侧的侧面与柱5c的外壁27侧的侧面位于同一位置。S卩,柱5c在柱5b(5a)的一个方向(外壁27侧)上偏心,而在垂直于偏心方向的方向(例如图中左右方向)上不偏心。另ー方面,角柱33沿着在两个方向相接的外壁27方向的这两个方向上偏心。将 柱5c偏向各外壁27侧配置,并使柱5b (5a)的各外壁27侧的侧面与柱5c的相应外壁27侧的侧面位于同一位置。S卩,柱5c在柱5b (5a)的一个方向(例如图中上侧的外壁27侦Ij)上偏心的同时,也在与其垂直的方向(例如图中右侧的外壁27侧)上仅偏心相同的量。图8 (a)-图8 (C)是表示在各柱位置中柱5c相对于连接部件3的配置的平面剖视图,图8(a)是表示中柱29的状态的图,图8(b)是表示侧柱31的状态的图,图8(c)是表示角柱33的状态的图。如图8(a)所示,在中柱29中,于柱5b上设置有连接部件3,并在连接部件3的上面11的中心设置柱5c。因此,连接部件3的中心线D、E与柱5c的中心线一致。另外,设置在连接部件3下方的柱5b的中心在任一配置中都与连接部件3的中心一致。另ー方面,如图8(b)所示,在侧柱31中进行如下设置,即夹持连接部件3,并使下方的柱5b的一个侧面(图中的上方)与上方的柱5c的一个侧面(图中的上方)一致。因此,连接部件3的中心线D与柱5c的中心线P仅偏离了偏心量37a。此外,在与侧面一致的ー侧垂直的方向(图中的左右方向),连接部件3的中心线E与柱5c的中心线一致。此外,通常对于设置在连接部件3上下的不同尺寸的柱,其柱尺寸不同,且多在50mm 15Ctam左右。因此,偏心量37a约为25mm 75臟。同样,如图8(c)所示,在角柱33中进行如下设置,即夹持连接部件3,并使下方的柱5b的一个侧面(图中的上方)与上方的柱5c的一个侧面(图中的上方)一致,并且,在与其垂直的方向(图中的右側)上,也设置成柱5b的侧面(图中的右側)与上方的柱5c的侧面(图中的右侧)一致。因此,连接部件3的中心线D与柱5c的中心线P仅偏离了偏心量37a,并且,与中心线D垂直的连接部件3的中心线E和柱5c的中心线Q仅偏离了偏心量 37b。另外,如上所述,通常,设置在连接部件3上下的柱尺寸不同,柱尺寸多在50mm 150mm左右,所以,偏心量37b与偏心量37a相同,大约为25mm 75_。而且,偏心量37a和偏心量37b为大致相同的量。此处,连接部件3的中心和柱位置标记16a的中心之间的偏心量21a、21b(图6)与柱5c的偏心量37a、37b —致。即使在任意的柱位置,柱5c都被配置在柱位置标记16a的内部。S卩,柱连接部15b为包含中柱、侧柱及角柱的所有配置的柱5c的设置范围(及焊接余量)在内的范围。另外,即使在任意的柱位置,在柱5c的四个边内,必须有两个边与柱位置标记16a所对应的两个边的位置重合。另外,柱5c的角必须与柱位置标记16a的任意的角的位置一致。S卩,在柱5c被连接在中柱的位置的情况下,将柱5c对准位于与柱位置标记16a的偏心方向的相反ー侧(图8(a)的左下方向)的角部。此时,将夹持与该角部对应的柱5c角部的两边配置为,与柱位置标记16a的该方向的两边(图中的下侧及左侧)重合。在该状态下,柱5c的该两边的中心位置,与柱位置标记19a(图6中的Zl及Z2) —致。由此,能够可靠地对准柱5c相对于连接部件3的位置。同样,在柱5c被连接在侧柱的位置的情况下,将柱5c对准位于柱位置标记16a的另ー个偏心方向、且与ー个偏心方向相反ー侧(图中的左上方向)的角部(柱位置标记16c)。此时,将夹持与该角部对应的柱5c角部的两边配置为,与该方向的两边(图中的上侧及左侧)重合。在该状态下,柱5c的该两边的中心位置,与柱位置标记19b (图6中的Z3及Z4) —致。由此,能够可靠地对准柱5c相对于连接部件3的位置。 另外,在柱5c被连接在角柱的位置的情况下,将柱5c对准位于柱位置标记16a的两个偏心方向(图中的右上方向)的角部(柱位置标记16d)。此时,将夹持与该角部对应的柱5c角部的两边配置为,与该方向的两边(图中的右上侧)重合。在该状态下,柱5c的该两边的中心位置,与柱位置标记19c(图6中的Z5及Z6) —致。由此,能够可靠地对准柱5c相对于连接部件3的位置。另外,为确认连接部件3的设置方向,在柱位置标记16a的角部设置有柱位置标记16b。图9是柱位置标记16b附近的放大图。柱位置标记16b所形成的形状为,在柱5c被连接在中柱位置及角柱位置的各连接位置的情况下,将各位置时的柱5c的对应于该部位 的角的外形重合。因此,在将连接部件3连接在柱5b上吋,只要根据柱5c的位置,确定该柱位置标记19的朝向即可,从而不会弄错连接部件3的连接方向。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连接部件3,对于中柱29、侧柱31、角柱33中的任意位置的柱5c,都能够使用相同形状的连接部件3。由此,不需要根据设置位置来变更连接部件,能够采用相同形状的部件进行应对。另外,由于在柱被连接的范围内形成柱位置标记,所以不会弄错柱的连接位置。尤其是,对于中柱29、侧柱31、角柱33的任意位置的柱5c,由于预先标记了与柱 5c的角部对准的角以及各边的中心位置,所以能够可靠地对准位置。此时,由于使柱5c的中心位置通过角部及夹着角部的两边来对准,所以柱的错位少。另外,由于不要求強度和连接等的部分形成了薄壁部13,所以能够防止不必要的重量增加和成本增加。另外,即使形成这样的薄壁部13,也由于该薄壁部13和与柱连接的连接部不重合,所以在与柱连接时不会产生不良情況。另外,由于在薄壁部13的周围形成有肋12,肋12的底部(基部)为大致矩形,顶 部为大致圆形,所以能够对应力所涉及的部位进行适当加強。能够确保薄壁部13周围的应力集中部位的强度。以上,參照

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技术范围不受上述实施方式的影响。很明显,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在权利要求书记载的技术构思的范围内能够想到各种变形例或修正例,并且能够理解这些变形例或修正例当然也属于本发明的技术范围。例如,各柱位置标记可以如图10所示那样。即,如图10所示,柱位置标记16a形成为大致矩形是指,矩形标记的整个周边可以不连续,一部分可以中断。在该情况下,不需要柱位置标记19a、19b、19c分别与柱位置标记16a完全交叉,如图所示,可以以T字形横切的方式形成柱位置标记19a、19b、19c。另外,柱位置标记19a、19b、19c的各ー对的标记部可以不连续。S卩,柱位置标记19a、19b、19c可以仅形成在横切柱位置标记16a的部位附近。在该情况下,如图10所示,由于柱位置标记16a的一部分中断,使得各一对的柱位置标记19a、19b、19c通过柱位置标记16a相连,所以能够辨别。此外,柱的形状不限于如实施例那样的大致正方形的角型柱,无论是大致长方形还是圆截面等柱的形状,都能够适用本发明。权利要求
1.一种柱连接用部件,其特征在于, 在两面能够与柱连接的大致矩形的平板状主体部的一个面上,形成有表示被分别连接在不同位置的柱的连接部位的标记, 所述标记包括 大致矩形的第一标记; 多个第二标记,其被设置在所述第一标记的各边上,并以横切各边的方式进行设置, 所述第一标记的中心位置相对于所述主体部的外周偏心, 所述第一标记相对于所述主体部一侧的偏心距离与相对于垂直所述一侧的另一侧的偏心距离大致相同, 在位于所述第一标记的一个偏心侧且与另一个偏心侧相反一侧的所述第一标记的角部,形成有表示柱的安装位置的第三标记。
2.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柱连接用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标记由以下标记构成 一对中柱用标记,其被设置在所述第一标记的相对于所述主体部的各偏心方向的相反侧的各边上,并形成在所述主体部的各边的中心位置; 一对侧柱用标记,其由以下标记构成设置在所述第一标记的相对于所述主体部的另一个偏心方向的边上、且在所述主体部的对应边的中心位置所形成的标记,和设置在所述第一标记的相对于所述主体部的一个偏心方向的相反侧的边上、且在从所述主体部的对应边的中心位置向另一个偏心方向偏移的位置所形成的标记; 一对角柱用标记,其由以下标记构成设置在所述第一标记的相对于所述主体部的另一个偏心方向的边上、且在从所述主体部的对应边的中心位置向一个偏心方向偏移的位置所形成的标记,和设置在所述第一标记的相对于所述主体部的一个偏心方向的边上、且在从所述主体部的对应边的中心位置向另一个偏心方向偏移的位置所形成的标记。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柱连接用部件,其特征在于, 构成所述中柱用标记、所述侧柱用标记、所述角柱用标记的各一对标记相连,并能够辨别各标记的组合。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柱连接用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中柱用标记、所述侧柱用标记、所述角柱用标记能够通过各标记的颜色进行辨别。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柱连接用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中柱用标记、所述侧柱用标记、所述角柱用标记能够通过各标记的线种类进行辨别。
6.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柱连接用部件,其特征在于, 在与形成所述第三标记的角部不同的第一标记的至少两个角部,形成有能够辨别各角部的第四标记。
7.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柱连接用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标记、所述第二标记和所述第三标记是在主体部的表面所形成的划线。
8.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柱连接用部件,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主体部的与设置有所述第一标记、所述第二标记和所述第三标记的面相反一侧的面上,设置有大致环状的肋,所述肋的外形的中心位置与所述主体部的中心位置大致相同,在所述肋的内部设置有大致圆形 的薄壁部。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柱连接用部件,其在上下的柱尺寸不同时,用于柱的连接且容易制造,并且作业性优良,无论柱的设置位置如何,都能采用一种部件应对。连接部件(3)的上面(11)侧大致平坦。在上面(11)设置第一标记即大致矩形的柱位置标记(16a)。柱位置标记(16a)是例如划线或微小的槽、由墨水等描绘的线等。将柱位置标记(16a)相对于连接部件(3)的主体部偏心配置。以横切柱位置标记(16a)各边的方式设置第二标记即柱位置标记(19a、19b、19c)。在将柱连接在柱连接部(15b)时,柱位置标记(19a、19b、19c)通过与柱各边的中心位置对准,能防止柱和连接部件(3)连接错位,并用于掌握柱的连接位置。
文档编号E04B1/58GK102733485SQ20121009048
公开日2012年10月17日 申请日期2012年3月29日 优先权日2011年3月31日
发明者中野建藏, 伊藤伦夫, 北野隆司, 新饭田匠, 田中秀宣, 高桥秀明 申请人:日立机材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