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叠剪力墙模板系统及其施工方法

文档序号:1987149阅读:30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重叠剪力墙模板系统及其施工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剪力墙模板系统及其施工方法,特别是一种重叠剪力墙模板系统及其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所述重叠剪力墙包括先浇筑剪力墙片和后浇筑剪力墙片,两者平行设置,其间留有缝隙,目前,重叠剪力墙的施工方法为先浇筑一片剪力墙,再在缝隙内填塞保温板作为后浇剪力墙的内侧模板,之所以以保温板兼作内侧模板,原因在于两片墙之间的缝隙很小,如果采用常规的面板作为内侧模板,在剪力墙成型后无法取出。但是,由于保温板一般为泡沫塑料板,其抗侧刚度较小,采用其作为侧模,浇筑过程中会由于缺乏有效的抗侧力导致剪力墙内侧面凹凸不平,甚至,由于模板的侧向支撑不强,导致剪力墙内部出现空洞等浇筑缺 陷,从而形成安全隐患。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重叠剪力墙模板系统及其施工方法,要解决重叠剪力墙施工后后浇剪力墙与已浇剪力墙相对面的后浇剪力墙表面浇筑效果的技术问题;并解决采用定型模板作为内侧模板,内侧模板的固定及拆除的技术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重叠剪力墙模板系统,用于在先浇筑剪力墙片的侧面浇筑后浇筑剪力墙片,所述先浇筑剪力墙片和后浇筑剪力墙片之间预留有缝隙,包括外模板、拉结装置,次龙骨和主龙骨,所述外模板设置在后浇筑剪力墙片的外侧面,紧贴外模板设置有次龙骨,垂直于次龙骨设置有主龙骨,还包括可拆内模板,所述可拆内模板设置在缝隙靠近后浇筑剪力墙片内壁位置,其背面间隔设置有承力条,所述可拆内模板和外模板通过拉结装置拉结,所述拉结装置包括变径螺杆、等径螺杆和连接件,所述连接件通过螺栓固定在承力条上,所述等径螺杆上设置有卡子,所述等径螺杆自次龙骨外表面依次穿过外模板和可拆内模板,旋入连接件内,其上的卡子卡固在次龙骨外表面,所述变径螺杆穿过先浇筑剪力墙片其端部伸入连接件内。所述连接件由连接板、穿过连接板中心的长螺纹套筒以及加劲肋组成,所述加劲肋呈放射状设置在长螺纹套筒和连接板顶面形成的夹角内,所述长螺纹套筒露出连接板底面的长度与承力条的厚度相等。所述长螺纹套筒直径不小于16mm,所述棱台形连接块的底边长度不小于200mm。所述先浇筑剪力墙片在等径螺杆通过位置预埋有端部带短螺纹套筒的PVC套管。所述可拆内模板为木板、竹板或钢板。所述缝隙不小于100mm。所述变径螺杆由粗径段和细径段组成,所述粗径段和细径段的螺纹方向相反,且粗径段的直径比细径段的直径大2mm。
所述主龙骨为双钢管,所述次龙骨为木条。采用所述的重叠剪力墙模板系统的重叠剪力墙施工方法,步骤如下
步骤一,进行先浇筑剪力墙片的钢筋绑扎;
步骤二,进行先浇筑剪力墙片混凝土模板的支设,并在变径螺杆通过的模板位置上钻孔安装端部带短螺纹套筒的PVC套管;
步骤三,浇筑先浇筑剪力墙片的混凝土;
步骤四,带先浇筑剪力墙片达到拆模条件后,在先浇筑剪力墙片的外侧安装与承力条、连接件连接为一体的可拆内模板;
步骤五,从先浇筑剪力墙片的PVC套管内穿变径螺杆,逆时针扭动变径螺杆,使其进入可拆内模板的连接件上的长螺纹套筒内,并使其端头与长螺纹套筒的最外侧相平;
步骤六,完成整面模板上的所有变径螺杆在连接件上的固定后,按住各变径螺杆顺时针扭动,使变径螺杆开始进入短螺纹套筒,并通过顺逆时针扭动各变径螺杆,完成模板位置的矫正;
步骤七,绑扎后浇筑剪力墙片的钢筋;
步骤八,安装后浇筑剪力墙片的外模板;
步骤九,安装等径螺杆,并调节外模板位置使所有等径螺杆都旋入可拆内模板上的连接件内,并通过顺逆时针的等径螺杆完成后浇筑剪力墙片厚度的矫正;
步骤十,浇筑后浇筑剪力墙片的混凝土;
步骤十一,在达到拆模条件后,向外旋转等径螺杆使其依次退出连接件和后浇筑剪力墙片;
步骤十二,拆除后浇筑剪力墙片的外模板;
步骤十三,均匀逆时针扭动变径螺杆使后浇筑剪力墙片的可拆内模板与后浇筑剪力墙片侧面脱离,当可拆内模板完全脱离后浇筑剪力墙片后,变径螺杆与短螺纹套筒脱扣;
步骤十四,反向旋转变径螺杆使其与可拆内模板上的连接件脱离;
步骤十五,通过吊装设备从墙体顶部提出承力条、连接件和可拆内模板的组合件。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特点和有益效果
通过设置带由棱台形连接块和位于棱台形连接块中心的长螺纹套筒组成的连接件,确保了在内模板的安装和拆除过程中无需进行缝内操作,在实现可靠固定的同时,简化工作程序,减低施工难度。通过采用带卡子的等径螺杆,在固定内侧模板的同时,实现了对外模板的固定,取消了外模板的支撑体系,简化了施工过程,且便于对模板的调整和校正。通过采用带反丝的变径螺杆和端部带短螺纹套筒的PVC套管,只需拧转变径螺杆即可巧妙的实现了对内模板的固定和脱离,工序简单,定位准确,方便调整模板位置。通过采用了比如木板,钢板或竹板等具有一定抗侧强度的作为内模板,可确保后浇筑剪力墙片内壁的平整和良好的施工质量。本发明可广泛应用于重叠剪力墙的施工。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I是模板安装完成示意图。图2是变径螺杆详图。 图3是等径螺杆详图。图4是连接件详图。图5是图4的右视图。图6是拆模过程图。图7是内模板固定详图。附图标记1 一先烧筑到力墙片、2 —后烧筑到力墙片、3 —可拆内模板、4 一外模板、5 —承力条、6 —变径螺杆、6. I 一粗径段、6. 2 一细径段、7 —等径螺杆、8 — PVC套管、9 一 卡子、10 —主龙骨、11 一次龙骨、12 —变形缝、13 —连接件、13. I 一棱台形连接块、13. 2 一
长螺纹套筒、14 一短螺纹套筒、15 —螺栓。
具体实施例方式 实施例参见图I至图5所示,一种重叠剪力墙模板系统,用于在先浇筑剪力墙片I的侧面浇筑后浇筑剪力墙片2,所述先浇筑剪力墙片I和后浇筑剪力墙片2之间预留有缝隙12,包括外模板4、拉结装置,次龙骨11和主龙骨10,所述外模板4设置在后浇筑剪力墙片2的外侧面,紧贴外模板4设置有次龙骨11,垂直于次龙骨11设置有主龙骨10,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可拆内模板3,所述可拆内模板3设置在缝隙12靠近后浇筑剪力墙片2内壁位置,其背面间隔设置有承力条5,所述可拆内模板3和外模板4通过拉结装置拉结,所述拉结装置包括变径螺杆6、等径螺杆7和连接件13,所述连接件13通过螺栓15固定在承力条5上,所述等径螺杆7上设置有卡子9,所述等径螺杆7自次龙骨11外表面依次穿过外模板4和可拆内模板3,旋入连接件13内,其上的卡子9卡固在次龙骨11外表面,所述变径螺杆6穿过先浇筑剪力墙片I其端部伸入连接件13内。所述连接件3由连接板13. I、穿过连接板13. I中心的长螺纹套筒13. 2以及加劲肋13. 3组成,所述加劲肋13. 3呈放射状设置在长螺纹套筒13. 2和连接板13. I顶面形成的夹角内,所述长螺纹套筒13. 2露出连接板13. I底面的长度与承力条5的厚度相等。所述长螺纹套筒13. 2直径不小于16_,所述棱台形连接块13. I的底边长度不小于 200mm。所述先浇筑剪力墙片I在等径螺杆7通过位置预埋有端部带短螺纹套筒14的PVC
套管8。所述可拆内模板3为木板、竹板或钢板。所述缝隙12不小于100mm。所述变径螺杆6由粗径段6. I和细径段6. 2组成,所述粗径段6. I和细径段6. 2的螺纹方向相反,且粗径段6. I的直径比细径段6. 2的直径大2mm。所述主龙骨10为双钢管,所述次龙骨11为木条。采用所述的重叠剪力墙模板系统的重叠剪力墙施工方法,参见图I、图6和图7,步骤如下
步骤一,进行先浇筑剪力墙片I的钢筋绑扎;步骤二,进行先浇筑剪力墙片I混凝土模板的支设,并在变径螺杆6通过的模板位置上钻孔安装端部带短螺纹套筒14的PVC套管8 ;
步骤三,浇筑先浇筑剪力墙片I的混凝土;
步骤四,带先浇筑剪力墙片I达到拆模条件后,在先浇筑剪力墙片I的外侧安装与承力条5、连接件13连接为一体的可拆内模板3 ;
步骤五,从先浇筑剪力墙片I的PVC套管8内穿变径螺杆6,逆时针扭动变径螺杆6,使其进入可拆内模板3的连接件13上的长螺纹套筒13. 2内,并使其端头与长螺纹套筒13. 2的最外侧相平;
步骤六,完成整面模板上的所有变径螺杆6在连接件13上的固定后,按住各变径螺杆6顺时针扭动,使变径螺杆6开始进入短螺纹套筒14,并通过顺逆时针扭动各变径螺杆6,完 成模板位置的矫正;
步骤七,绑扎后浇筑剪力墙片2的钢筋;
步骤八,安装后浇筑剪力墙片2的外模板4 ;
步骤九,安装等径螺杆7,并调节外模板4位置使所有等径螺杆7都旋入可拆内模板3上的连接件13内,并通过顺逆时针的等径螺杆7完成后浇筑剪力墙片2厚度的矫正;步骤十,浇筑后浇筑剪力墙片2的混凝土;
步骤十一,在达到拆模条件后,向外旋转等径螺杆7使其依次退出连接件13和后浇筑剪力墙片2 ;
步骤十二,拆除后浇筑剪力墙片2的外模板4 ;
步骤十三,均匀逆时针扭动变径螺杆6使后浇筑剪力墙片2的可拆内模板3与后浇筑剪力墙片2侧面脱离,当可拆内模板3完全脱离后浇筑剪力墙片2后,变径螺杆6与短螺纹套筒14脱扣;
步骤十四,反向旋转变径螺杆6使其与可拆内模板3上的连接件13脱离;
步骤十五,通过吊装设备从墙体顶部提出承力条5、连接件13和可拆内模板3的组合件。
权利要求
1.一种重叠剪力墙模板系统,用于在先浇筑剪力墙片(I)的侧面浇筑后浇筑剪力墙片(2),所述先浇筑剪力墙片(I)和后浇筑剪力墙片(2)之间预留有缝隙(12),包括外模板(4)、拉结装置,次龙骨(11)和主龙骨(10),所述外模板(4)设置在后浇筑剪力墙片(2)的外侧面,紧贴外模板(4)设置有次龙骨(11),垂直于次龙骨(11)设置有主龙骨(10 ),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可拆内模板(3),所述可拆内模板(3)设置在缝隙(12)靠近后浇筑剪力墙片(2)内壁位置,其背面间隔设置有承力条(5),所述可拆内模板(3)和外模板(4)通过拉结装置拉结,所述拉结装置包括变径螺杆(6)、等径螺杆(7)和连接件(13),所述连接件(13)通过螺栓(15)固定在承力条(5)上,所述等径螺杆(7)上设置有卡子(9),所述等径螺杆(7)自次龙骨(11)外表面依次穿过外模板(4)和可拆内模板(3),旋入连接件(13)内,其上的卡子(9)卡固在次龙骨(11)外表面,所述变径螺杆(6)穿过先浇筑剪力墙片(I)其端部伸入连接件(13)内。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重叠剪力墙模板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3)由连接板(13. I)、穿过连接板(13. I)中心的长螺纹套筒(13.2)以及加劲肋(13.3)组成,所述加劲肋(13.3)呈放射状设置在长螺纹套筒(13. 2)和连接板(13. I)顶面形成的夹角内,所述长螺纹套筒(13. 2)露出连接板(13. I)底面的长度与承力条(5)的厚度相等。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重叠剪力墙模板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长螺纹套筒(13.2)直径不小于16mm,所述连接板(13. I)的底边长度不小于200mm。
4.根据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重叠剪力墙模板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先浇筑剪力墙片(I)在等径螺杆(7)通过位置预埋有端部带短螺纹套筒(14)的PVC套管(8)。
5.根据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重叠剪力墙模板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可拆内模板(3)为木板、竹板或钢板。
6.根据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重叠剪力墙模板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缝隙(12)不小于 10Omnin
7.根据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重叠剪力墙模板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变径螺杆(6)由粗径段(6. I)和细径段(6. 2)组成,所述粗径段(6. I)和细径段(6. 2)的螺纹方向相反,且粗径段(6. I)的直径比细径段(6. 2)的直径大2mm。
8.根据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重叠剪力墙模板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主龙骨(10)为双钢管,所述次龙骨(11)为木条。
9.一种采用上述任意一项所述的重叠剪力墙模板系统的重叠剪力墙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如下 步骤一,进行先浇筑剪力墙片(I)的钢筋绑扎; 步骤二,进行先浇筑剪力墙片(I)混凝土模板的支设,并在变径螺杆(6)通过的模板位置上钻孔安装端部带短螺纹套筒(14)的PVC套管(8); 步骤三,浇筑先浇筑剪力墙片(I)的混凝土 ; 步骤四,带先浇筑剪力墙片(I)达到拆模条件后,在先浇筑剪力墙片(I)的外侧安装与承力条(5)、连接件(13)连接为一体的可拆内模板(3); 步骤五,从先浇筑剪力墙片(I)的PVC套管(8)内穿变径螺杆(6),逆时针扭动变径螺杆(6),使其进入可拆内模板(3)的连接件(13)上的长螺纹套筒(13. 2)内,并使其端头与长螺纹套筒(13. 2)的最外侧相平;步骤六,完成整面模板上的所有变径螺杆(6)在连接件(13)上的固定后,按住各变径螺杆(6)顺时 针扭动,使变径螺杆(6)开始进入短螺纹套筒(14),并通过顺逆时针扭动各变径螺杆(6),完成模板位置的矫正; 步骤七,绑扎后浇筑剪力墙片(2)的钢筋; 步骤八,安装后浇筑剪力墙片(2)的外模板(4); 步骤九,安装等径螺杆(7),并调节外模板(4)位置使所有等径螺杆(7)都旋入可拆内模板(3)上的连接件(13)内,并通过顺逆时针的等径螺杆(7)完成后浇筑剪力墙片(2)厚度的矫正; 步骤十,浇筑后浇筑剪力墙片(2)的混凝土 ; 步骤十一,在达到拆模条件后,向外旋转等径螺杆(7)使其依次退出连接件(13)和后浇筑剪力墙片(2); 步骤十二,拆除后浇筑剪力墙片(2)的外模板(4); 步骤十三,均匀逆时针扭动变径螺杆(6)使后浇筑剪力墙片(2)的可拆内模板(3)与后浇筑剪力墙片(2)侧面脱离,当可拆内模板(3)完全脱离后浇筑剪力墙片(2)后,变径螺杆(6)与短螺纹套筒(14)脱扣; 步骤十四,反向旋转变径螺杆(6)使其与可拆内模板(3)上的连接件(13)脱离; 步骤十五,通过吊装设备从墙体顶部提出承力条(5)、连接件(13)和可拆内模板(3)的组合件。
全文摘要
一种重叠剪力墙模板系统,后浇筑剪力墙片的可拆除内模板其背面间隔设置有承力条,内模板和外模板通过拉结装置拉结,所述拉结装置包括变径螺杆、等径螺杆和连接件,所述连接件通过螺栓固定在承力条上,所述等径螺杆上设置有卡子,所述等径螺杆自次龙骨外表面依次穿过外模板和可拆内模板,旋入连接件内,其上的卡子卡固在次龙骨外表面,所述变径螺杆穿过先浇筑剪力墙片其端部伸入连接件内。本发明在采用常规模板作为内模板的情况下,无需进行缝内操作即可简便的内模板的安装和拆除,且具有支撑结构简单,定位准确等优点,可广泛应用与重叠剪力墙的后浇剪力墙片的施工。
文档编号E04G11/18GK102828615SQ201210333738
公开日2012年12月19日 申请日期2012年9月11日 优先权日2012年9月11日
发明者燕丽珍, 石立国, 张茅, 李培旭, 余德浩 申请人:中国建筑第二工程局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