夹芯保温现浇混凝土墙保温层连接件及墙体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350015阅读:898来源:国知局
夹芯保温现浇混凝土墙保温层连接件及墙体结构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建筑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夹芯保温现浇混凝土墙保温层连接件及墙体结构。



背景技术:

在墙体受力钢筋的外侧将保温模块经积木式相互错缝插接拼装成现浇混凝土墙体的夹芯保温层,用相应连接件固定保温模块的位置,将金属热镀锌电焊网安装在连接件外侧端头的预制卡槽内,将内外两侧模板连接和紧固后,形成保温模块外侧有50mm、模块内侧有与结构墙体厚度等同的两道空腔构造,然后分别向空腔构造内浇筑混凝土,等达到一定强度,拆除内外两侧模板,由此构成保温与结构一体化的复合墙体,称为夹芯保温现浇混凝土墙体。

上述墙体在现场施工时,需要将工厂预制好的保温模块通过连接件固定在结构墙体内的钢筋网上,同时固定电焊网,并支撑于内外两侧模板内。现有的连接件采用一体式结构或采用局部的分体结构,如中国文献CN205577162U公开一种分体式夹心保温墙体连接件(如图1所示),包括连接杆,在连接杆的前端设置有与EPS模块上的插槽相配合的插头,在连接杆的后端设置有端板,在连接杆前端带有支撑盘和柱状端头,所述支撑盘的后面为与EPS模块接触的平面,支撑盘的前面设置有加强筋,所述柱状端头上开有“+”形钢筋安装槽,所述连接杆分为两段,一段连接杆上带有插槽,另一段连接杆上带有插头。其将连接杆分为两段,可以选择连接件的长度。

上述连接件仅仅解决了连接件长度的调整问题,且只针对一种安装部位的连接件进行了改进,但针对现场安装应用的部位和墙体厚度的不同,需要的规格众多,加之该连接件具有相当的长度和空间占比,给运输、现场的存储以及安装使用造成诸多不便,一方面运输、存储所需空间大,物流成本高;另一方面因规格众多,现场不易辩识,使得安装效率低下,进一步增大了建安成本。

现有的连接件结构只能满足小尺寸保温模块的安装,无法满足大尺寸保温模块的现场安装,亦造成建安成本居高不下。

现有的连接件结构不能满足电焊网的快速安装和固定,不利于降低施工的难度和建安成本。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应用于夹芯保温现浇混凝土墙的保温层连接件,采用单个成型的组件组合而成,可方便运输、储运和快捷安装,可极大的降低施工过程中的建安成本。

为达此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夹芯保温现浇混凝土墙保温层连接件,其组成部件包括分别单个成型的柱状端头、支撑盘一、连接杆一、支撑盘二和连接杆二中的至少两件,所述各组成部件均通过插接组装在一起构成组合连接件。

进一步的,所述柱状端头上开有两道呈“+”形的钢筋安装槽,在其中一道安装槽内设有止退弹片。

优选的,所述各组成部件通过卡扣形成插接。

优选的,所述连接杆一外形呈圆柱状。

优选的,所述连接杆二外形呈十字形,一端具有支撑端面。

进一步的,所述柱状端头的侧面设置有定位槽,还包括能插在所述定位槽中的插片。

进一步的,由依次连接的柱状端头、支撑盘一构成组合连接件一。

进一步的,由依次连接的柱状端头、支撑盘一、连接杆一、支撑盘二和连接杆二构成组合连接件二。

进一步的,由依次连接的支撑盘二和连接杆二构成组合连接件三。

同时提供一种墙体结构,采用夹芯保温现浇混凝土墙体,其保温层固定采用有上面所述的保温层连接件。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提供一种夹芯保温现浇混凝土墙保温层连接件,其由单个成型的柱状端头、支撑盘一、连接杆一、支撑盘二和连接杆二中的至少两件通过插接组装在一起构成组合连接件。生产时标准化程度高,可分别进行包装、运输和存储,施工时可根据情况,方便快捷的组合成不同的组合连接件,用于对保温模块的固定;同时柱状端头在槽内设置止退弹片结构,易于现场安装使用;进一步将连接杆一设置成圆柱状,利用组合结构,可随机在保温模块上开孔进行安装,有利于大尺寸保温模块的应用,使用该连接件施工夹芯保温现浇混凝土墙体,可大大降低施工方的建安作业成本。

附图说明

下面根据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公开的连接件结构;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所述连接件的组成部件;

图3为实施例所述柱状端头的部件图;

图4为实施例所述柱状端头的端部结构图;

图5为实施例所述带有定位槽的柱状端头的端部结构图;

图6为实施例所述柱状端头端部与电焊网钢筋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7为实施例所述支撑盘一的部件图;

图8为实施例所述连接杆二的部件图;

图9为实施例所述组合连接件一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实施例所述组合连接件二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实施例所述组合连接件三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实施例所述墙体结构的示意图。

其中,

1、柱状端头;2、支撑盘一;3、连接杆一;4、支撑盘二;5、连接杆二;6、插片;7、电焊网钢筋;8、组合连接件一;9、组合连接件二;10、组合连接件三;

11、安装槽;12、止退弹片;13、定位槽;

21、阶梯孔;22、固定孔;23、加强筋;

51、定位凸起;52、支撑端面;

100、防护层;200、保温层;300、承重层;400、电焊网;500、钢筋。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

如图2所示,提供了本发明所述连接件的五个单独成型的组成部件,分别为柱状端头1、支撑盘一2、连接杆一3、支撑盘二4、连接杆二5;上述五个部件可在工厂采用标准化进行单独生产加工,并单独进行包装、存储和运输。因单个部件形状比较单一,占用空间小,有利于存储和运输。在现场施工使用时,可简单的选用上述部件中的至少两件,通过插接组装在一起构成组合连接件,可满足保温模块的现场安装固定。

柱状端头1的结构如图3至5所示,柱状端头1上开有两道呈“+”形的钢筋安装槽11,在其中一道安装槽11内设有止退弹片12,本实施例中按对称方式设置有两组。图6示出了相应电焊网与柱状端头的安装示意图,相应的电焊网钢筋7可快速插入安装槽11内,同时因止退弹片12的存在不能退出,从而形成固定作用,可大大降低安装的难度。

当然,还可以如图5所示,在柱状端头1的侧面设置定位槽13,还包括能插在所述定位槽13中的插片。其使用状态如图9、图10所示,可进一步对进入槽内的电焊网钢筋7形成退出止挡。

支撑盘一2的结构如图7、图9所示,其在盘体中心设置有阶梯孔21,盘体上设置有贯通的固定孔22,一端具有平的端面,用于同保温层相贴合,另一端上设置有加强筋23进行结构加强,可节省材料;进一步的,还可在盘体上设置更多的通孔用于节省材料;安装时利用螺钉等固定件穿过固定孔22,实现支撑盘一2与保温模块之间的固定。

相应支撑盘二4的结构与支撑盘一2的结构类似,只是在满足固定强度的情况下,相应支撑盘一2的盘体直径要小于支撑盘二4的盘体直径。

连接杆一3如图12所示,其安装位置贯穿于保温层内,其有效长度通常等于保温层的厚度,其仍可采用如图1所示的传统形状,安装时通过两保温层的接合端面插入保温层内;在本实施例中优选采用圆柱状外形,可方便的在保温层的任意位置打等直径的圆孔,并使连接杆一3插入此孔,并在两端通过插接与两侧支撑盘形成组合连接,一方面减少了工厂预制的难度,另一方面增加了现场施工安装的灵活度,可应用于任意尺寸和板厚的情况,尤其针对大尺寸保温模块,如单边长度为1.5m以上板型的支持,更加易于现场施工。

连接杆二5的结构如图8所示,杆体外形呈十字形,一端具有支撑端面52,另一端端部上设置有定位凸起51,该定位凸起51可与支撑盘一2或支撑盘二4的阶梯孔21相配合,形成卡扣结构,最终达到插接后的锁定,使插接后两者不易脱开,该卡扣结构同样可用于任意两件需要插接组合的部件使用。

为满足现场安装固定保温模块的使用,可根据对保温模块固定和支撑的需要,组合成具体的组合连接件使用。

在本实施例中,选用柱状端头1、支撑盘一2,依次连接构成组合连接件一8,如图9所示。此组合连接件一8的使用如图12所示,其通过支撑盘一2固定在保温层200上,相应的电焊网固定在其柱状端头1的安装槽内,最外侧端面抵靠在外侧模板上,可对电焊网、保温层和外模板起到定位和支撑作用。

选用柱状端头1、支撑盘一2、连接杆一3、支撑盘二4和连接杆二5,依次连接构成组合连接件二9,如图10所示。此组合连接件二9的使用如图12所示,相应连接杆一3插入保温层200内,两端分别同支撑盘一2和支撑盘二4相连接,相应的电焊网固定在其柱状端头1的安装槽内,最外侧端面抵靠在外侧模板上,连接杆二5同钢筋500绑定,其支撑端面抵靠在内侧模板上,通过组合连接件二9可对电焊网、保温层和内、外模板起到定位和支撑作用。

选用支撑盘二4和连接杆二5,依次连接构成组合连接件三10,如图11所示。此组合连接件三10的使用如图12所示,其通过支撑盘二4固定在保温层200上;连接杆二5同钢筋500绑定,其支撑端面抵靠在内侧模板上,可对保温层和内模板起到定位和支撑作用。

利用上述三种组合连接件,可满足夹芯保温现浇混凝土墙体的施工要求,实现现浇前钢筋网、保温层、电焊网以及内、外侧模板间的定位和固定。图12给出了利用上述连接件最终形成的墙体结构。在墙体受力钢筋500的外侧将保温模块经积木式相互错缝插接拼装成现浇混凝土墙体的夹芯保温层200,通过选用上述三种组合连接件,固定保温模块的位置,将金属热镀锌电焊网400安装在组合连接件外侧端头的预制卡槽内,将内外两侧模板连接和紧固后,形成保温模块外侧有50mm、模块内侧有与结构墙体厚度等同的两道空腔构造,然后分别向空腔构造内浇巩混凝土,等达到一定强度,拆除内外两侧模板,最终形成保护层100和承重层300,由此构成保温与结构一体化的复合墙体,即前文所述的夹芯保温现浇混凝土墙体。

需要声明的是,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仅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及所运用技术原理,在本发明所公开的技术范围内,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所容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