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板变向支撑节点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839965阅读:229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施工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楼板变向支撑节点结构。



背景技术:

钢筋桁架楼承板是当今建筑施工行业常用的建筑材料,由于一些特殊的施工要求,在楼面跨度不同,需要受力不同的情况下,相邻楼承板桁架的排列方向也不同,此时相邻楼承板之间的连接结构依然采用原连接结构,无法适应这种工况,连接强度低,承重力较弱,容易发生变形开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出了一种楼板变向支撑节点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楼板变向支撑节点结构,包括钢梁以及位于钢梁两侧的第一楼承板和第二楼承板,所述第一楼承板和第二楼承板都搭接在钢梁上,并通过连接钢筋相连。

所述第一楼承板内设置的桁架与钢梁平行,所述第二楼承板内设置的桁架与钢梁垂直。

所述连接钢筋包括上连接筋和下连接筋。

第一楼承板中的上连接筋和下连接筋都位于桁架的上弦钢筋和下弦钢筋之间。

第二楼承板中的上连接筋位于桁架上弦钢筋的上方,下连接筋位于桁架下弦钢筋的下方。

所述钢梁顶部两侧设置的栓钉分别插入到第一楼承板和第二楼承板中。

优选的是,上连接筋和下连接筋分别贴靠到对应桁架的上弦钢筋和下弦钢筋上。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楼板变向支撑节点结构通过连接钢筋连接两个楼承板,连接钢筋一侧穿入到楼承板桁架内,另一侧位于楼承板桁架外,增加了连接钢筋的连接强度,在保证节点结构能够适应不同的跨度和受理情况下,提高了节点结构整体的强度。钢梁设置栓钉,增加了其与楼承板之间的连接强度。连接钢筋贴靠到对应桁架的钢筋上,使其与桁架的钢筋组成框架,进一步提高楼面整体的强度和承载力。

附图说明

附图1为楼板变向支撑节点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进一步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特征及其它目的,现结合所附较佳实施例详细说明如下,所说明的较佳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并非限定本实用新型。

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如下:

如图1所示,该楼板变向支撑节点结构包括钢梁1以及位于钢梁1两侧的第一楼承板2和第二楼承板3。

第一楼承板2和第二楼承板3都搭接在钢梁1上,并通过连接钢筋相连。

为了适应较小跨度的需要,第一楼承板2内设置的桁架4与钢梁1平行;为了适应加大跨度的需要,第二楼承板3内设置的桁架4与钢梁1垂直。

连接钢筋包括上连接筋5和下连接筋6。第一楼承板2中的上连接筋5和下连接筋6都位于桁架4的上弦钢筋7和下弦钢筋8之间;第二楼承板3中的上连接筋5位于桁架4上弦钢筋7的上方,下连接筋6位于桁架4下弦钢筋8的下方。

连接钢筋穿插到第一楼承板2的桁架内,将第一楼承板2的桁架串连,并通过支撑桁架2支撑整个第一楼承板2,增加了第一楼承板2的承重力和结构强度;连接钢筋另一侧沿着第二楼承板3的桁架设置,使其与第二楼承板3的桁架连接强度较高,最终提高连接钢筋连接两个楼承板的连接强度,增强结构稳定性。

钢梁1顶部两侧设置的栓钉9分别插入到第一楼承板2和第二楼承板3中,增加了楼承板3与钢梁1的连接强度。

为了进一步提高结构强度,上连接筋5和下连接筋6分别贴靠到对应桁架4的上弦钢筋7和下弦钢筋8上。使第一楼承板2上连接筋5贴靠到对应上弦钢筋7下表面,下连接筋6贴靠到对应下弦钢筋8的上表面,横向纵向形成网状结构,提高第一楼承板2的结构强度;而第二楼承板3的上连接筋5贴靠到对应上弦钢筋7上表面,下连接筋6贴靠到对应下弦钢筋8的下表面,使连接钢筋与桁架紧密接触,增强连接强度。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