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组合结构铝合金模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104684阅读:484来源:国知局
一种组合结构铝合金模板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属于建筑模板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组合结构铝合金模板。



背景技术:

铝合金模板自1962年在美国诞生以来,已经有50年的应用历史。在美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家,以及像墨西哥、巴西、马来西亚、韩国、印度这样的新兴工业国家的建筑中,均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目前,该技术已在我国逐步发展起来。

传统的铝合金模板的结构体系本质上就是组合钢模板技术的翻版,无论结构特征还是组合连接方式均雷同。鉴于组合钢模板多年世纪使用出现的问题,各铝模板生产厂商在铝模板结构的许多细部特点中、连接方式上也有许多技术改进,特别是模板体系与早拆支撑结构的有机结合,使得铝合金模板体系能充分发挥热区混凝土水化反应速度快的特点,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早拆”,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施工效率,但并未能有效解决组合钢模板结构体系在拼装、拆卸中存在的问题,由此,和组合钢模板类似,存在以下问题:(1)模板之间靠U形卡、L形插销或子弹形销子、锲片的连接,连接的紧固和密封程度,直接关系着混凝土浇筑时是否漏浆,关系着建筑产品的最终质量、施工环境是否环保以及模板重复使用清理是否费工等问题;(2)因模板之间靠U形卡、L形插销或子弹形销子、锲片的连接,所以模板加工时周边连接边框的孔位确定、孔位精度也就成了模板加工的关键,这对加工也就提出了较高的工艺技术要求,同时导致加工效率低、加工成本高;(3)采用U形卡、L形插销或子弹形销子、锲片的连接,模板拆装一般通过榔头敲击,需要通过撬拆工具撬拆,这通常导致模板的破损,从而大大降低了模板的循环使用寿命;(4)采用U形卡、L形插销或子弹形销子、锲片连接模板,通常拆装的效率低下,安装现场施工经验,目前一个人工每天最多只能完成20平米的铝模板拆装,这必然导致人工成本较高。

为解决上述种种问题,中国实用新型专利CN203514773U公开了一种组合结构铝合金模板,包括主模板及连接在主模板下部正中的梯形连接槽、和分别与主模板、梯形连接槽扣连接的锁扣;(1)所述主模板由面板A、分别连接在面板A下部的卡槽脚B和锁扣脚C三部分构成,其中:面板A的表面为平面;卡槽脚B为内侧设有一正斜边B1、外侧为直边B2的结构;锁扣脚C为上部外侧设有一开始圆弧卡孔C1、下部为一直段C2的形状结构;(2)梯形连接槽包括斜卡块D和连接在斜卡块D下部的底板F;其中:斜卡块D为内侧设有一反斜边D1,外侧设为一直边D2的结构;反斜边D1与正斜边B1斜度相同;(3)锁扣包括柱形轴Q、与柱形轴连接的直板段E1、与直板段连接的平板段E2、位于平板段下面的尾脚段E3。所述主模板设为一对形状对称并对拼接的结构;锁扣同样设为一对形状对称并分别与主模板、梯形连接槽扣连接的结构;锁扣的柱形轴Q与主模板的锁扣脚C扣连接,柱形轴Q能够沿锁扣脚C自由转动;梯形连接槽通过锁扣与主模板定位。本实用新型的模板之间靠梯形连接槽连接,使得连接更加紧固、密封程度好,混凝土浇筑时几乎不产生漏浆现象,保证建筑产品的最终质量;且模板可以重复使用,清理时也省时省力,大大延长了使用寿命。但是该实用新型一对对称的主模板拼接后用梯形连接槽固定前,需要工人徒手或借助工具将主模板撑平,以方便梯形连接槽的卡入,但是主模板较宽、重量较大,若两块主模板的支撑力不同,容易造成一块甚至两块主模板不在水平面上,既影响两块主模板拼接后工作面的水平程度,也影响梯形连接槽的卡接。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组合结构铝合金模板,对称的两块主模板可做到无缝连接,密封程度更高,且两块主模板拼接后的平面水平度高,提高混凝土浇筑质量。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组合结构铝合金模板,包括两块结构相同、平行拼接的主模板,连接在两块主模板的拼缝下方的梯形连接槽,以及同时与主模板和梯形连接槽扣接的一对对称设置的锁扣;

其中,所述主模板由面板、分别连接在面板端部下方的卡槽脚和锁扣脚三部分构成,所述面板的表面为平面,卡槽脚为内侧设有一正斜边、外侧为直边的结构,锁扣脚为上部外侧设有一开式圆弧卡孔、下部为一直段的结构;

所述梯形连接槽包括斜卡块和连接在斜卡块下部的底板,所述斜卡块为内侧设有一反斜边、外侧为一直边的结构,反斜边与正斜边的斜度相同;

所述锁扣包括柱形轴、与柱形轴连接的直板段、与直板段连接的平板段、位于平板段下面的尾脚段,所述柱形轴的上端设有与锁扣脚的开式圆弧卡孔扣接的球头,且柱形轴能够沿锁扣脚自由转动,平板段卡设于底板的下方;

所述主模板的一侧设有贯穿纵向的卡舌、另一侧设有贯穿纵向的卡槽,其中一所述主模板的卡舌与另一主模板的卡槽于两者拼缝处插接。

其中,所述平板段的上表面上沿纵向间隔设有复数个圆柱凸起,所述底板的下表面上对应设有复数个圆形凹槽,所述圆柱凸起卡于圆形凹槽内。

其中,所述卡槽脚的下端、正斜边和直边过度处设有第一圆角,所述反斜边的下端处设有与第一圆角相配的第二圆角。

优选地,所述柱形轴相对直板段向内倾斜45~60°。

进一步,所述卡舌为一体拉挤成型于主模板侧方的矩形板,所述卡槽为一体拉挤成型于主模板侧方的矩形开口槽。

上述的卡舌和卡槽还可以采用下述结构:所述卡舌为一体拉挤成型于主模板侧方的V形板,所述卡槽为一体拉挤成型于主模板侧方的V形槽。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在主模板的两侧分别设置卡舌和卡槽,拼接两块主模板时先用卡舌和卡槽的插接将两者定位,然后再用梯形连接槽和锁扣固定,保证两块主模板平整、无缝连接,提高组装效率和施工质量。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3是图1中B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例二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中C处的局部放大图。

附图标记说明:1、主模板;10、面板;11、卡槽脚;110、正斜边;111、直边;12、锁扣脚;120、开式圆弧卡孔;121、直段;13、卡舌;14、卡槽;2、梯形连接槽;20、斜卡块;200、反斜边;201、直边;21、底板;210、圆形凹槽;3、锁扣;30、柱形轴;300、球头;31、直板段;32、平板段;320、圆柱凸起;33、尾脚段。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

实施例1

请参阅说明书附图1~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为一种组合结构铝合金模板,包括两块结构相同、平行拼接的主模板1,连接在两块主模板1的拼缝下方的梯形连接槽2,以及同时与主模板1和梯形连接槽2扣接的一对对称设置的锁扣3。

其中,所述主模板1由面板10、分别连接在面板10端部下方的卡槽脚11和锁扣脚12三部分构成,所述面板10的表面为平面,卡槽脚11为内侧设有一正斜边110、外侧为直边111的结构,锁扣脚12为上部外侧设有一开式圆弧卡孔120、下部为一直段121的结构。

所述梯形连接槽2包括斜卡块20和连接在斜卡块20下部的底板21,所述斜卡块20为内侧设有一反斜边200、外侧为一直边201的结构,反斜边200与正斜边110的斜度相同。

所述梯形连接槽2的两侧反斜边200卡设于两块主模板1的两正斜边110的内侧,所述卡槽脚11的下端、正斜边110和直边111过度处设有第一圆角,所述反斜边200的下端处设有与第一圆角相配的第二圆角。

所述锁扣3包括柱形轴30、与柱形轴30连接的直板段31、与直板段31连接的平板段32、位于平板段32下面的尾脚段33,所述柱形轴30相对直板段31向内倾斜45°。所述柱形轴30的上端设有与锁扣脚12的开式圆弧卡孔120扣接的球头300,且柱形轴30能够沿锁扣脚12自由转动,平板段32卡设于底板21的下方。

所述主模板1的一侧设有贯穿纵向的卡舌13、另一侧设有贯穿纵向的卡槽14,其中一所述主模板1的卡舌13与另一主模板1的卡槽14于两者拼缝处插接。

所述平板段32的上表面上沿纵向间隔设有复数个圆柱凸起320,所述底板21的下表面上对应设有复数个圆形凹槽210,所述圆柱凸起320卡于圆形凹槽210内。

本实施例中,所述卡舌13为一体拉挤成型于主模板1侧方的矩形板,所述卡槽14为一体拉挤成型于主模板1侧方的矩形开口槽。

实施例2

如图4、图5所示,本实施例的结构与实施例1的结构基本相同,区别在于:所述卡舌为一体拉挤成型于主模板侧方的V形板,所述卡槽为一体拉挤成型于主模板侧方的V形槽。

本实用新型的组装顺序为:首先将两块主模板的卡舌和卡槽对应插接,使两块主模板保持在同一水平面上,然后将梯形连接槽的反斜边卡接在两块主模板的正斜边的内侧,最后用一对对称的锁扣将两块主模板和梯形连接槽固定连接在一起。

以上的具体实施方式仅为本创作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创作,凡在本创作的精神及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创作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