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甩干涂料刷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753919阅读:324来源:国知局
一种可甩干涂料刷桶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涂料工具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可甩干涂料刷桶。



背景技术:

目前在装修房屋过程中,施工人员在粉刷墙壁时,用涂料刷刷头在涂料桶中蘸取涂料,然后直接粉刷墙壁,大量涂料在使用过程中往下流淌,造成许多涂料浪费,粉刷不均匀,影响施工人员身体健康,施工现场卫生状况恶劣。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可甩干涂料刷桶,在使用时利用离心力甩去涂料刷刷头上的多余涂料,涂料在使用过程中不会掉下,节约涂料,涂刷均匀,结构简单,使用方便,能够大幅降低工人的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保护生态环境。

为了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下述技术方案:一种可甩干涂料刷桶,包括桶体和涂料刷,还包括甩干装置,所述甩干装置包括甩干本体和伸缩支撑杆;所述伸缩支撑杆设置在桶体内部轴向上方,所述伸缩支撑杆为3根且呈三叉状排布,所述伸缩支撑杆一端安装在桶体内壁,另一端连接甩干本体;所述甩干本体呈管状且一侧设有“C”字形缺口,所述甩干本体内设有第一卡环,所述第一卡环呈上大下小内部镂空的漏斗形,所述第一卡环内壁周向均设3个滚轴;所述涂料刷包括相互连接的刷柄和刷头,所述刷柄外周设有环抱刷柄的第一卡体,所述第一卡体呈上大下小的漏斗形,所述第一卡体与第一卡环相适配,通过将所述刷柄侧面插入甩干本体的“C”字形缺口,所述第一卡体可安装在第一卡环内。

优选的,所述甩干本体内设有第二卡环,所述第二卡环设在第一卡环下方,所述第二卡环呈上大下小内部镂空的漏斗形,所述第二卡环内壁周向均设3个滚轴;所述刷柄外周设有环抱刷柄的第二卡体,所述第二卡体设在第一卡体下方,所述第二卡体呈上大下小的漏斗形,所述第二卡体与第二卡环相适配,通过将所述刷柄侧面插入甩干本体的“C”字形缺口,所述第二卡体可安装在第二卡环内。

优选的,所述伸缩支撑杆与甩干本体连接处设有可折叠的折点。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可甩干涂料刷桶,在使用时利用离心力甩去涂料刷刷头上的多余涂料,涂料在使用过程中不会掉下,节约涂料,涂刷均匀,结构简单,使用方便,能够大幅降低工人的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保护生态环境。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甩干装置的俯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甩干装置的剖面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涂料刷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

1、桶体;2、涂料刷;3、甩干本体;4、支撑伸缩杆;5、第一卡环;6、滚轴;7、刷柄;8、刷头;9、第一卡体;10、第二卡环;11、第二卡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参照图1、图2和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可甩干涂料刷桶,包括桶体1和涂料刷2,还包括甩干装置,所述甩干装置包括甩干本体3和伸缩支撑杆4;所述伸缩支撑杆4设置在桶体1内部轴向上方,所述伸缩支撑杆4为3根且呈三叉状排布,所述伸缩支撑杆4一端安装在桶体1内壁,另一端连接甩干本体3;所述甩干本体3呈管状且一侧设有“C”字形缺口,所述甩干本体3内设有第一卡环5,所述第一卡环5呈上大下小内部镂空的漏斗形,所述第一卡环5内壁周向均设3个滚轴6;所述涂料刷2包括相互连接的刷柄7和刷头8,所述刷柄7外周设有环抱刷柄7的第一卡体9,所述第一卡体9呈上大下小的漏斗形,所述第一卡体9与第一卡环5相适配,通过将所述刷柄7侧面插入甩干本体3的“C”字形缺口,所述第一卡体9可安装在第一卡环5内。

作为更好地实施方式,所述甩干本体3内设有第二卡环10,所述第二卡环10设在第一卡环5下方,所述第二卡环10呈上大下小内部镂空的漏斗形,所述第二卡环10内壁周向均设3个滚轴6;所述刷柄7外周设有环抱刷柄7的第二卡体11,所述第二卡体11设在第一卡体9下方,所述第二卡体11呈上大下小的漏斗形,所述第二卡体11与第二卡环10相适配,所述第二卡体11通过侧面伸入环形槽的“C”字形缺口可安装在第二卡环10内。

作为更好地实施方式,所述伸缩支撑杆4与甩干本体3连接处设有可折叠的折点。当不需要使用时,将伸缩支撑杆4折叠起来,方便保存和携带。

工作过程:使用时,蘸取涂料后,将刷柄7侧面插入环形槽的“C”字形缺口内,第一卡体9置于第一卡环5内,第二卡体11置于第二卡环10内。再手动以刷柄7为中心轴旋转,第一卡体9在第一卡环5内顺滚轴6旋转,带动蘸满涂料的刷头8循环旋转,刷头8上的多余涂料通过离心力作用从刷头甩出且沿第一卡体9和第二卡体11侧壁流入桶体1内。使用刷头粉刷墙壁时,涂料在使用过程中不会掉下,节约涂料,涂刷均匀,结构简单,使用方便,能够大幅降低工人的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保护生态环境。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