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气支架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544759阅读:258来源:国知局
充气支架连接器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连接器,尤其涉及一种充气支架连接器。



背景技术:

充气帐篷是较大型的充气物体,由充气支架和遮挡布组成。由于充气物体比较容易损坏导致漏气,因此充气支架通常做成分段式充气的结构,并通过充气支架连接器导通各个充气支架,这样一旦其中一个充气支架漏气,也可以只更换充气支架的一部分,而不是更换一个整体的充气支架。但是这种结构带来一个新的问题,连接不同充气支架的连接器容易折弯,导致管径变小,充气困难。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充气支架连接器,旨在避免充气支架连接器折弯导致帐篷充气困难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充气支架连接器,包括管体和弹簧,所述弹簧设置在管体内。

所述充气支架连接器还包括连接头,所述连接头设置在管体的两端。

优选地,所述弹簧的两端固定在充气支架连接器的两端上。

优选地,所述弹簧的状态为拉伸状态。

优选地,所述弹簧的状态为自然状态。

优选地,所述管体材料为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橡胶。

优选地,所述管体的直径大于所述弹簧的直径1-6mm。

优选地,所述管体的长度大于弹簧的自然长度1-5mm。

优选地,所述管体为可形变的管体。

本实用新型通过在管体加上弹簧,增强了管体的抗压能力,防止管体折弯导致帐篷充气困难,保证了充气支架连接器的使用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充气支架连接器一实施例的自然状态(无弯曲)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充气支架连接器弯折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弹簧弯折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充气支架连接器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附图标记说明:1为管体,2为弹簧,3为连接头。

具体实施方式

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充气支架连接器,参照图1-3,在第一实施例中,该充气支架连接器包括,所述弹簧设置在管体内。

本实施例通过在管体加上弹簧,增强了管体的抗压能力,保证了充气支架连接器的使用效果,并且还可以利用弹簧形变时产生的弹力来恢复管体原状。

参照图1-4,在第二实施例中,所述充气支架连接器包括管体、弹簧和连接头,所述弹簧设置在管体内,所述连接头设置在管体的两端。

本实施例充气支架连接器通过连接头与帐篷充气支架连接,由于管体内设有弹簧,因而保证充气支架连接器管体的畅通,充气效果得到保证。通过连接头与帐篷充气支架连接,有利于拆卸连接头,更换帐篷充气支架。

参照图1-4,在第三实施例中,所述充气支架连接器包括管体、弹簧、入气接头和出气接头,所述弹簧设置在管体内,所述入气接头和出气接头分别与管体的两端连接,所述弹簧的两端固定在充气支架连接器的两端上。

本实施例的弹簧由于固定在充气支架连接器的两端上,可以避免弹簧在运输过程中发生异响。另外,当弹簧拉伸地固定在充气支架连接器的两端上,充气支架连接器弯折后,在拉伸的弹簧状态下更容易恢复原状(直线形状);当弹簧为自然状态(无拉伸时)地固定在充气支架连接器的两端上,有利于降低生产时的难度。

基于上述实施例,在第四实施例中,所述管体的直径大于所述弹簧的直径1-6mm,所述管体的长度大于弹簧的自然长度1-5mm。

本实施例通过在管体加上弹簧,增强了管体的抗压能力,保证了充气支架连接器的使用效果,并且还可以利用弹簧形变时产生的弹力来恢复管体原状。

基于上述实施例,在第五实施例中,所述管体壁厚为1.5-2mm。所述管体的直径为12-17mm。所述管体长度为200-300 mm。所述弹簧的直径为8-11mm。

本实施例通过在管体加上弹簧,增强了管体的抗压能力,保证了充气支架连接器的使用效果,并且还可以利用弹簧形变时产生的弹力来恢复管体原状。

基于上述实施例,在第六实施例中,所述管体壁厚为1.5-2mm。所述管体的直径为15mm。所述管体长度为200-300 mm。所述弹簧的直径为10mm。

本实施例通过在管体加上弹簧,增强了管体的抗压能力,保证了充气支架连接器的使用效果,并且还可以利用弹簧形变时产生的弹力来恢复管体原状。

基于上述实施例,在第七实施例中,所述管体材料为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橡胶。

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又称热塑性聚氨酯橡胶,简称TPU,为一种弹性体,具有高强度、高韧性、耐磨、耐油等优异的综合性能及加工性能好的优点。本实施例通过在管体加上弹簧,增强了管体的抗压能力,保证了充气支架连接器的使用效果,并且还可以利用弹簧形变时产生的弹力来恢复管体原状。

基于上述实施例,在第八实施例中,所述管体为可形变的管体。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