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有排气装置的种植屋面防水保温排气系统及施工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1626528阅读:2941来源:国知局
带有排气装置的种植屋面防水保温排气系统及施工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种植屋面防水处理领域,尤其涉及带有排气装置的种植屋面防水保温排气系统及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很多屋面采用种植屋面。在屋面做完保温、防水之后,还要在防水保温层上覆一定厚度的土用于种植。以往的做法是在屋面上设置排气管,用于保温层中水气的排放,防止防水层下面保温层中未及时排放出来的水气在阳光的照射下体积膨胀,造成防水层起鼓破坏,影响使用功能。但是排气管的设置会严重影响屋面效果。为此我们发明了可周转使用的排气管装置,在保温防水施工完成后一段时间内起到排气的作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带有排气装置的种植屋面防水保温排气系统及施工方法,要解决现有排气装置不能可重复周转使用、浪费建材的技术问题;并解决现有技术不能拆卸,影响屋面美观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带有可周转排气装置的种植屋面防水保温排气系统,包括均匀间隔分布在种植屋面的分割缝中的可周转排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可周转排气管装置包括至下而上依次设置的法兰盘、钢管底座、连接套管和弯头排气管,所述法兰盘通过射钉固定在结构楼板上,所述钢管底座焊接固定在法兰盘上形成法兰盘底座,钢管底座上端通过连接套管与弯头排气管可拆卸式固定连接,所述钢管底座上设有均匀排布的排气孔,并包裹有玻璃布;所述分割缝的结构楼板上、可周转排气管装置外围至下而上依次设有ftc保温层、防水找平层、防水层、细石混凝土保护层,所述ftc保温层内预留有通气道,所述通气道内填充有ftc干粉,所述防水层上返至可周转排气管装置至少150mm处。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排气孔设于距法兰盘45~60mm内的钢管底座上,所述排气孔直径为8~10mm,为5~8个。

进一步地,所述弯头排气管与连接套管螺纹连接,接缝处设有密封胶。

进一步地,所述可周转排气管装置的纵横间距不大于3m。

进一步地,所述法兰盘底座的钢管底座与连接套管螺纹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通气道宽45~60mm,通气道纵横间距不小于3m。

此外,所述细石混凝土保护层上、可周转排气装置外围设有低标号砂浆层,在细石混凝土保护层上、低标号砂浆层外围设有园林面层,所述低标号砂浆层和园林面层上表面平齐。

更加优选地,所述连接套管壁厚为4~6mm,高度为40~45mm,内径为90~100mm。

带有可周转排气装置的种植屋面防水保温排气系统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第一部分:安装可周转排气装置,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施工前准备:在工厂预制本发明所需构件;清理干净屋面基层,并弹出可周转排气装置的位置;

步骤二、依次安装可周转排气装置:根据步骤一中标记位置依次安装法兰盘底座,在钢管底座上缠绕固定玻璃布后依次安装连接套管和弯头排气管,在接缝处用密封胶密封,至此可周转排气装置安装完毕;

第二部分:可周转排气装置外部结构楼板上方的防护施工,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敷设ftc保温层:在结构楼板上敷设ftc保温层,在ftc保温层内预留均匀间隔分布的通气道,在所述通气道内用ftc干粉填充;

步骤二、防水找平层施工:在ftc保温层上铺设防水找平层;

步骤三:防水层施工:在防水找平层上铺设防水层,所述防水层上返至可周转排气装置;

步骤四:闭水试验:在屋面进行闭水试验检验屋面的防水可靠性;

步骤五:细石混凝土保护层及低标号砂浆施工:在实验合格后的防水层上、可周转排气装置外围铺设细石混凝土保护层,紧贴可周转排气装置周围铺设低标号砂浆;

第三部分:拆除可周转排气装置,凿开可周转排气装置周围的低标号砂浆层和细石混凝土保护层,将可周转排气装置的连接套管及其以上的部分拆除;

第四部分:对拆除可周转排气装置后的部位进行防护施工,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填堵法兰盘底座:在法兰盘底座的钢管底座空腔内填充ftc干粉后用沥青密封,在钢管底座上加盖盖帽;

步骤二、铺设附加防水层:在钢管底座的盖帽上方铺设附加防水层,所述附加防水层周围搭接在防水层上;

步骤三、补铺混凝土保护层:在附加防水层上补铺混凝土保护层,至此本发明带有可周转排气装置的种植屋面防水保温排气系统施工完成。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第四部分的步骤二中的附加防水层为2~4层,所述附加防水层与防水层搭接宽度不小于200mm。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特点和有益效果:

本发明所述的屋面保温防水排气系统是利用可周转排气管装置及保温层预留的通气道将保温层的水气排除,有效防止了屋面保温层内因水气膨胀导致的屋面防水开裂破坏,保证了屋面的防水功能,延长了该建筑的使用寿命。本发明在完成排气功能后能将可周转排气管拆除,满足屋面装修效果的要求。排气管构件拆除后可以循环利用,节约建材、满足绿色施工。

本发明具有安全、适用等特点,有很好的推广和实用价值,广泛的推广应用后会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带有可周转排气装置的种植屋面防水保温排气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涉及可周转排气装置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可周转排气装置与结构楼板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可周转排气装置固定在分隔缝上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发明拆卸完毕后的补修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分割缝;2-法兰盘;3-钢管底座;4-连接套管;5-弯头排气管;6-射钉;7-结构楼板;8-附加防水层;9-ftc保温层;10-防水找平层;11-防水层;12-细石混凝土保护层;13-排气孔;14-玻璃布;15-密封胶;16-园林面层;17-低标号砂浆层;18-沥青;19-盖帽。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现的技术手段、创新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在此记载的实施例为本发明的特定的具体实施方式,用于说明本发明的构思,均是解释性和示例性的,不应解释为对本发明实施方式及本发明范围的限制。除在此记载的实施例外,本领域技术人员还能够基于本申请权利要求书和说明书所公开的内容采用显而易见的其它技术方案,这些技术方案包括采用对在此记载的实施例的做出任何显而易见的替换和修改的技术方案。

带有可周转排气装置的种植屋面防水保温排气系统,包括如图4所示均匀间隔分布在种植屋面的分割缝1中的可周转排气装置,可周转排气管装置的纵横间距不大于3m。如图2所示,可周转排气管装置包括至下而上依次设置的法兰盘2、钢管底座3、连接套管4和弯头排气管5,如图3所示,法兰盘2通过射钉6固定在结构楼板7上,钢管底座3焊接固定在法兰盘2上形成法兰盘底座,钢管底座3上端通过连接套管4与弯头排气管5可拆卸式固定连接,弯头排气管5与连接套管4螺纹连接,接缝处设有密封胶15。法兰盘底座的钢管底座3与连接套管4螺纹连接。连接套管4壁厚为4~6mm,高度为40~45mm,内径为90~100mm。钢管底座3上设有均匀排布的排气孔13,并包裹有玻璃布14,排气孔13设于距法兰盘245~60mm内的钢管底座3上,排气孔13直径为8~10mm,为5~8个。分割缝1的结构楼板7上、可周转排气管装置外围至下而上依次设有ftc保温层9、防水找平层10、防水层11、细石混凝土保护层12,ftc保温层9内预留有通气道,通气道宽45~60mm,通气道纵横间距不小于3m。通气道内填充有ftc干粉,防水层11上返至可周转排气管装置至少150mm处。如图1所示,细石混凝土保护层12上、可周转排气装置外围设有低标号砂浆层17,在细石混凝土保护层12上、低标号砂浆层17外围设有园林面层16,所述低标号砂浆层17和园林面层16上表面平齐。

带有可周转排气装置的种植屋面防水保温排气系统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第一部分:安装可周转排气装置,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施工前准备:在工厂预制本发明所需构件;清理干净屋面基层,并弹出可周转排气装置的位置;

步骤二、依次安装可周转排气装置:根据步骤一中标记位置依次安装法兰盘底座,在钢管底座3上缠绕固定玻璃布14后依次安装连接套管4和弯头排气管5,在接缝处用密封胶15密封,至此可周转排气装置安装完毕;

第二部分:可周转排气装置外部结构楼板7上方的防护施工,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敷设ftc保温层9:在结构楼板7上敷设ftc保温层9,在ftc保温层9内预留均匀间隔分布的通气道,在所述通气道内用ftc干粉填充;

步骤二、防水找平层10施工:在ftc保温层9上铺设防水找平层10;

步骤三:防水层11施工:在防水找平层10上铺设防水层11,防水层11上返至可周转排气装置;

步骤四:闭水试验:在屋面进行闭水试验检验屋面的防水可靠性;

步骤五:细石混凝土保护层12及低标号砂浆17施工:在实验合格后的防水层11上、可周转排气装置外围铺设细石混凝土保护层12,紧贴可周转排气装置周围铺设低标号砂浆17。

第三部分:拆除可周转排气装置,凿开可周转排气装置周围的低标号砂浆层17和细石混凝土保护层12,将可周转排气装置的连接套管4及其以上的部分拆除;

第四部分:对拆除可周转排气装置后的部位进行防护施工,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填堵法兰盘底座:在法兰盘底座的钢管底座3空腔内填充ftc干粉后用沥青18密封,在钢管底座3上加盖盖帽19;

步骤二、铺设附加防水层8:如图5所示,在钢管底座3的盖帽19上方铺设附加防水层8,附加防水层8周围搭接在防水层11上,附加防水层8为2~4层,附加防水层8与防水层11搭接宽度不小于200mm;

步骤三、补铺混凝土保护层12:在附加防水层8上补铺混凝土保护层12,至此本发明带有可周转排气装置的种植屋面防水保温排气系统施工完成。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