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空心楼盖及施工工法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798135阅读:318来源:国知局
一种空心楼盖及施工工法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建筑结构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空心楼盖及施工工法。



背景技术:

空心楼盖是一种现浇钢筋砼空心楼盖,包括钢筋、砼、芯模,芯模埋置在钢筋砼中,其特征在于芯模内填充有轻质材料。

现有授权公告号cn202954565u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现浇混凝土空心楼盖芯模的安装结构,包括设置在方木层上的模板,方木层放置在脚手架上,模板上设置底层钢筋,底层钢筋通过底部铁丝与模板或脚手架连接,底层钢筋上方设置方管,方管上间隔设置u型卡,相邻u型卡之间设置芯模,上部铁丝缠绕在芯模上、并绑扎在底层钢筋上,芯模上方设置上层钢筋。

但是,芯模与底层钢筋和上层钢筋之间通过铁丝固定连接,铁丝固定芯模时需要绕过芯模的表面固定,会破坏芯模表面的防水和防火保护膜。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空心楼盖,其具有减少对芯模表面防水和防火保护膜的损伤的优势。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空心楼盖,包括第一钢筋网、第二钢筋网和设置在第一钢筋网和第二钢筋网之间的芯模,所述芯模内填充有轻质材料,所述芯模外壁套设有编织盒,所述编织盒为无盖的壳体;所述编织盒的底壁固定设置有下板,所述下板与第一钢筋网采用紧固件连接;所述编织盒的上方铰接有上板,所述上板与第二钢筋网采用紧固件连接,编织盒的侧壁设置有连接板,所述连接板与上板采用第二连接件固定。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下板与第一钢筋网固定连接,上板与第二钢筋网固定连接后,设置在上板和下板之间的编织盒以及编织盒内的芯模的位置都不会发生移动。通过固定上板和下板从而将芯模固定在第一钢筋网和第二钢筋网之间,减少了施工过程中芯模表面受到的损伤。

进一步地,所述紧固件包括连接盖和能够与上板侧壁和下板侧壁固定连接的固定盖,所述固定盖的一端与连接盖的一端铰接,所述固定盖的另一端与连接盖的另一端通过第一连接件固定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转动连接盖将钢筋放置在固定盖和连接盖之间,然后转动连接盖使其与固定盖通过第一连接件固定。通过紧固件固定上板和下板提高了编织盒位置的稳定性;同时固定盖和连接盖固定方式简单,减轻的操作者的劳动强度。

进一步地,所述紧固件内壁设置有橡胶片,橡胶片远离紧固件的侧面设置有若干凸起。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橡胶片和凸起能够增大紧固件和钢筋之间的静摩擦力,进一步增大了编织盒与第一钢筋网和第二钢筋网固定的稳定性。

进一步地,所述上板靠近芯模的侧壁固定设置有压块,所述压块的下端面与芯模的上端面接触。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压块与芯模的上表面接触,当上板与编织盒固定连接后,位于压块和编织盒之间的芯模在施工的过程中位置不会发生移动,减少了对芯模表面防水和防火膜的损伤。

进一步地,所述上板的上端面和下板的下端面开设有若干方槽,所述方槽包括设置在中间的第一方槽和设置在两边的第二方槽。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上板和下板分别与钢筋固定连接时,将钢筋插设进方槽内部,可以增大上板和下板与钢筋的接触面积,提高编织盒固定的稳定性。同时,将方槽套设在钢筋的外壁,对上板和下板的固定方向具有一定的限制作用,防止在施工的过程中,上板和下板的位置发生偏移。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方槽底壁固定设置有第一磁性件,所述第二方槽底壁固定设置有第二磁性件。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钢筋和方钢管均采用能够与磁性件吸引的材料制成,在固定下板的过程中,先将第一磁性件与第一钢筋网预固定,然后通过紧固件将下板与第一钢筋网固定连接;减少在施工的过程中编织盒位置的移动。

进一步地,第二磁性件远离第二方槽底壁的端面开设有凹腔。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凹腔能够增大磁性件和钢筋的接触面积,减少在施工的过程中编织盒位置的移动。

进一步地,所述上板侧壁和下板侧壁之间可拆卸的设置有支撑杆。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支撑杆能够进一步加强上板和下板固定的稳定性。

本发明的另一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空心楼盖的施工工法,其具有在施工的过程中减少芯模位置移动的优势。

一种应用于上述空心楼盖的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00、模板竖向支撑采用扣件式钢管支架体系,水平支撑采用木楞和钢管;

s200、模板安装时,应从一边开始铺设,后安装的模板必须与先安装的模板顶紧,对板缝较大处其侧边应粘贴胶带海绵条;

s300、绑扎第一钢筋网时,扎丝规格不小于22#,同时扎丝头向内;

s400、第一钢筋网绑扎的同时,每隔500mm呈梅花状在板筋交叉处用手枪钻在芯模旁的楼板胶合板上钻一对φ4的小孔,将14#板底抗浮铁丝插入孔内,并固定在模板支撑体系中的钢管上;

s500、在板跨下层双向钢筋网片上设置方钢管,且每个芯模下应等距放置方钢管并用铁丝与板底钢筋网片进行有效固定,施工时保证方钢管沿垂直于芯模方向固定;

s600、楼板中水电管线的铺设应尽量放在芯模以下,也可在肋梁中穿行,主进管应尽量沿梁边布置;

s700、将下板与第一钢筋网固定,然后将芯模放入编织盒内,转动上板将上板与编织盒固定,然后将支撑杆的两端分别与上板和下板固定连接;

s800、在两芯模之间的肋梁间的每根通长方钢管中设置专用的u型定位卡子;

s900、铺设第二钢筋网并将第二钢筋网与上板固定连接;

s1000、向空心楼盖倒入细石混凝土,然后对楼面混凝土初凝前对混凝土进行抹压;

s1100、按照规范和图纸进行拆模,并及时将拆下的模板、钢管和木楞等运走。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紧固件固定上板和下板,从而将芯模固定设置在第一钢筋网和第二钢筋网之间。在施工的过程中减少对芯模表面防水和防火膜的损伤。

进一步地,在步骤s800中,方钢管上开设有若干个插入孔,相邻两插入孔之间的距离等于u型定位卡子两端部的距离;并且u型定位卡子的外壁与编织盒外壁接触。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上板和下板固定完成后,将u型定位卡子与方钢管固定。u型定位卡子的外壁与编织盒外壁接触,能够减少芯模在施工的过程中发生水平挤压而影响混凝土的下料。

综上所述,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通过设置编织盒、与编织盒连接的上板和下板,当将上板与第一钢筋网固定同时下板与第二钢筋网固定后,放置在编织盒内芯模的位置不会发生移动;

2、将芯模放置在编织盒内部,在固定芯模的过程中不会对芯模表面的防水和防火膜造成损伤,延长了芯模的使用寿命;

3、通过在紧固件内部设置带有凸起的橡胶片,能够增大钢筋与紧固件之间的静摩擦力,减少施工过程中编织盒和芯模位置的移动。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中空心楼盖的整体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部分的放大图;

图3为实施例中编织盒的整体示意图,用于展示编织盒与上板和下板的连接关系;

图4为图3中b部分的放大图;

图5为实施例中编织盒的剖视图,用于展示芯模和编织盒的位置关系。

图中:1、第一钢筋网;11、竖排;2、第二钢筋网;3、芯模;4、编织盒;41、连接板;42、第二连接件;5、上板;51、压块;6、下板;61、支撑杆;611、第三连接件;7、紧固件;71、固定盖;711、固定块;72、连接盖;73、第一连接件;74、橡胶片;741、凸起;8、方槽;81、第一方槽;811、第一磁性件;82、第二方槽;821、第二磁性件;8211、凹腔;9、方钢管;91、插入孔;92、u型定位卡子。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发明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发明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实施例1:

一种空心楼盖,参照图1,其包括设置在最底层的第一钢筋网1、设置在最上层的第二钢筋网2和若干个编织盒4。第一钢筋网1和第二钢筋网2有若干根钢筋沿横向和纵向交错布置,编织盒4固定设置在第一钢筋网1和第二钢筋网2之间。

参照图1和图2,楼盖沿编织盒4的布置方向分为若干竖排11,任一竖排11内相邻两编织盒4之间设置有u型定位卡子92。编织盒4的底部连接有方钢管9,方钢管9对应u型定位卡子92的端部开设有插入孔91。u型定位卡子92插设进插入孔91内部并与两侧的编织盒4侧壁接触,从而将编织盒4彼此分离,减少在施工过程中编织盒4发生水平挤压而影响混凝土的下料和浇捣。

参照图3,编织盒4的下方焊接有下板6,下板6与第一钢筋网1(参照图1)通过紧固件7固定连接。编织盒4的上方铰接有上板5,上板5与第二钢筋网2(参照图1)通过紧固件7固定连接。

参照图3和图4,紧固件7包括固定盖71和与固定盖71配合的连接盖72,固定盖71的一端与连接盖72的一端铰接,固定盖71的另一端与连接盖72的另一端采用第一连接件73固定连接。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件73采用的是螺栓,还可以选用螺钉、铆钉和销钉等。固定盖71的外壁凸出设置有固定块711,固定块711的侧壁和固定盖71的端面与编织盒4的侧壁焊接。

参照图3和图4,为了增大钢筋与紧固件7之间的静摩擦力,紧固件7内壁粘接有橡胶片74。橡胶片74靠近钢筋的侧面设置有若干凸起741。

参照图3,上板5和下板6之间固定连接有若干个支撑杆61,本实施例中支撑杆61设置有4个。支撑杆61的两端部分别与上板5和下板6采用第三连接件611固定连接。本实施例中第三连接件611采用的是螺栓,还可以选用螺钉、铆钉和销钉等。

参照图5,上板5的上端和下板6的底部开设有若干个方槽8,方槽8沿与竖排11(参照图1)平行的方向延伸。方槽8包括开设在中间的第一方槽81和开设在两边的第二方槽82,第一方槽81的槽底固定连接有第一磁性件811,第一方槽81内贯穿插设有方钢管9(参照图1)。本实施例中方钢管9选用的是能被第一磁性件811吸附的钢性材料。

参照图5,第二方槽82内固定连接有与第二方槽82长度相同的第二磁性件821,因为组成第一钢筋网1(参照图1)的钢筋采用的铁质材料,所以第二磁性件821能够与第一钢筋网1固定连接。为了增大第二磁性件821与钢筋的接触面积,第二磁性件821的侧壁开设有与钢筋配合的凹腔8211,凹腔8211的深度等于钢筋的半径。同时保证凹腔8211的内壁与固定盖71的内壁在同一曲面上。

参照图5,编织盒4为无盖的壳体,编织盒4靠近开口处的外壁焊接有连接板41。上板5底壁的一侧与编织盒4远离连接板41的侧壁铰接,上板5底壁的另一侧与连接板41的上表面接触,并通过第二连接件42固定连接。本实施例中第二连接件42采用的是螺栓,还可以选用螺钉、铆钉和销钉等。

参照图5,编织盒4内放置有芯模3,芯模3的侧壁与编织盒4的内部接触,芯模3的内部填充有轻质材料。

参照图5,上板5靠近编织盒4的侧壁凸出设置有压块51,压块51的下端面与芯模3的上表面接触。为了方便上板5的打开和关闭,压块51靠近打开一侧的侧壁设置有倒角。

工作原理如下:

首先将第一钢筋网1铺设完毕,然后将方钢管9与钢筋使用铁丝固定连接,然后将第二方槽82与钢筋配合,同时保证第一方槽81与方钢管9配合。然后使用紧固件7将下板6与第一钢筋网1固定连接。

将芯模3放置在编织盒4内部,然后转动上板5使用第二连接件42将连接板41与上板5固定连接。再将支撑杆61的两端部分别与上板5侧壁和下板6侧壁通过第三连接件611固定连接。

使用同样的步骤和方法将所有的芯模3固定完毕。然后将多个u型定位卡子92依次与方钢管9固定连接。然后在上板5的上方搭建第二钢筋网2,将第二钢筋网2中的钢筋插设进方槽8内部,然后通过紧固件7将上板5和第二钢筋网2固定连接。

实施例2:

一种应用于上述空心楼盖的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00、模板竖向支撑采用扣件式钢管支架体系,水平支撑采用木楞和钢管;

s200、模板安装时,应从一边开始铺设,后安装的模板必须与先安装的模板顶紧,对板缝较大处其侧边应粘贴胶带海绵条;

s300、绑扎第一钢筋网1时,扎丝规格不小于22#,同时扎丝头向内;

s400、第一钢筋网1绑扎的同时,每隔500mm呈梅花状在板筋交叉处用手枪钻在芯模3旁的楼板胶合板上钻一对φ4的小孔,将14#板底抗浮铁丝插入孔91内,并固定在模板支撑体系中的钢管上;

s500、在板跨下层双向钢筋网片上设置方钢管9,且每个芯模3下应等距放置方钢管9并用铁丝与板底钢筋网片进行有效固定,施工时保证方钢管9沿垂直于芯模3方向固定;

s600、楼板中水电管线的铺设应尽量放在芯模3以下,也可在肋梁中穿行,主进管应尽量沿梁边布置;

s700、将下板6与第一钢筋网1固定,然后将芯模3放入编织盒4内,转动上板5将上板5与编织盒4固定,然后将支撑杆61的两端分别与上板5和下板6固定连接;

s800、在两芯模3之间的肋梁间的每根通长方钢管9中设置专用的u型定位卡子;

s900、铺设第二钢筋网2并将第二钢筋网2与上板5固定连接;

s1000、向空心楼盖倒入细石混凝土,然后对楼面混凝土初凝前对混凝土进行抹压;

s1100、按照规范和图纸进行拆模,并及时将拆下的模板、钢管和木楞等运走。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