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梯井提升式操作平台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207625阅读:1411来源:国知局
电梯井提升式操作平台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设计建筑领域,特别是涉及电梯井中使用的方通制成的操作平台。



背景技术:

当今高层建筑的电梯井道施工时,一般在电梯井道内搭设施工脚手架,利用脚手架进行电梯井道的钢筋安装与模板支设施工。对于建筑高度较高时,需要采用钢管脚手加型钢卸载搭设的方式,脚手架逐层搭设,施工效率低,需要使用大量脚手架钢管,脚手架钢管周转周期较长,租恁成本高,不利于施工成本节约,同时脚手架高度过高存在安全隐患。

目前的电梯井道操作平台大量使用钢管扣件式组合搭建,包括底座和平台架都以钢管为主。该井道脚手架以钢管斜搭结合下部使用水平杆支撑电梯井壁作为操作平台受力支撑。该支撑方式刚度较差,扣件受力大,对工人操作扣件紧固有一定要求。且扣件周转频繁,易被污染损坏,质量无法保证,架体移动也不方便。在施工过程中,使用这种支撑方式已多次发生电梯井道操作平台垮塌导致人员死亡的安全生产事故。

现有一些脚手架的操作平台拆卸安装周期长,另一些操作平台随稳定性较好,但不可周转。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梯井提升式操作平台,本操作平台方便快捷,提升速度快,与传统钢管相比综合成本低,同时可回收并重复使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梯井提升式操作平台,包括至少两个叠放的组架;

所述组架包括多个竖直设置的立柱、矩形的第一层底边框、第二层底边框和第三层底边框,所述立柱的底端连接在第一层底边框的边角处,立柱的顶端连接在第三层底边框的边角处,所述第二层底边框的边角处连接在立柱的中部;所述第一层底边框和第二层底边框之间、第二层底边框和第三层底边框之间均设有爬梯,且两个爬梯交错设置;所述第二层底边框和第三层底边框围合的内部铺设承托板,承托板开设有与爬梯相对的连接口。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层底边框、第二层底边框和第三层底边框均由组成梁围合组成矩形的框架,所述所述第一层底边框和第三层底边框中组成梁垂向对应位置均设有螺孔;所述多个组件之间叠放时,上层组件中第一层底边框的螺孔与下层组件中第三层底边框的螺孔相对。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多个立柱之间设有用于加强组架刚性的加强梁。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加强梁连接在相邻的两个立柱,且所述加强梁倾斜设置。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层底边框、第二层底边框或第三层底边框中,相对两个组成梁之间设有两个平行设置的横向连接梁,两个横向连接梁之间连接有两根相互平行的连接口边框梁,所述连接口边框梁和横向连接梁的一部分围合在连接口的边缘。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层底边框、第二层底边框、第三层底边框和立柱均由钢制方通制成。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立柱和第一层底边框/第二层底边框/第三层底边框通过螺栓连接。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承托板的边缘与所述第二层底边框/第二层底边框的边缘焊接制成。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层底边框和第二层底边框之间的间距为2米,所述第二层底边框和第三层底边框之间的间距为2米。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电梯井提升式操作平台安装在建筑剪力墙旁,所述立柱上设有翻板,且该翻板与立柱铰接,所述翻板翻起并遮挡立柱之间的镂空位。

使用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本电梯井提升式操作平台由多个组架叠放组装制成,操作平台可在其他场地组装制成,多个组架同时组装,组装后可快速叠放,提升速度快。

2.与传统传统钢管组成的脚手架相比,本操作平台制成的材料具有方通和连接件,均为建筑工地常用的材料,建材场地内随处可见,制作成本低。

3.本操作平台可回收并重复使用,拆卸方便、拆接后长度小、体积小,方便运输。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电梯井提升式操作平台中组架的侧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电梯井提升式操作平台中第一层底边框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电梯井提升式操作平台中两个组架叠放示意图。

附图标记包括:

100-第一层组架 110-立柱 120-第一层底边框

130-第二层底边框 140-第三层底边框 150-加强梁

160-爬梯 170-横向连接梁 180-连接口边框梁

111-底脚 200-第二层组架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的描述。

如图1-图3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梯井提升式操作平台,包括至少两个叠放的组架;组架包括多个竖直设置的立柱110、矩形的第一层底边框120、第二层底边框130和第三层底边框140,立柱110的底端连接在第一层底边框120的边角处,立柱110的顶端连接在第三层底边框140的边角处,第二层底边框130的边角处连接在立柱110的中部;第一层底边框120和第二层底边框130之间、第二层底边框130和第三层底边框140之间均设有爬梯160,且两个爬梯160交错设置;第二层底边框130和第三层底边框140围合的内部铺设承托板,承托板开设有与爬梯160相对的连接口。

具体的,如图1所示,图中为第一层组架100,其中第一层底边框120、第二层底边框130和第三层底边框140均为方钢围合制成,立柱110也为方钢制成。制作第一层底边框120时,将四根钢制方通围合成矩形,端部首尾依次铆钉连接,组成方形结构。然后将立柱110底端与第一层底边框120边角处通过插接的方式连接,在本实施例中,在第一层底边框120的边角处焊接短小的方通,然后将立柱110插入到短小的方通中,使得第一层底边框120和立柱110插接。

第三层底边框140和第一层底边框120类似,其连接方式也为插接。

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层底边框120、第三层底边框140和立柱110的连接方式采用铆接或者焊接的方式连接均可,在此实施例中,底边框和立柱110之间不和拆卸,其安装和拆卸方式为整体拆卸。

在另一实施例中,第一层底边框120、第三层底边框140和立柱110的连接方式采用螺钉和螺母连接方式,即在方通侧壁上钻孔,将螺钉插入孔中,使得第一层底边框120、第三层底边框140和立柱110可拆卸的可靠连接。

本实施例中,对应其他实施例中的第一层底边框120、第三层底边框140和立柱110的连接为和拆卸连接时,第二层底边框130与立柱110通过铆钉连接,其连接方式可靠,并方便拆卸。第一层底边框120、第三层底边框140和立柱110的连接为焊接时,第二层底边框130与立柱110通过焊接方式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层底边框130和第三层底边框140上均铺设承托板,承托板为钢板,在承托板上开设连接口,其中爬梯160和连接口相对,施工人员可通过爬梯160移动到第二层底边框130,期间通过连接口爬入第二层底边框130,同理,第二层底边框130行走到第三层底边框140时,也是通过爬梯160行走。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层底边框130和第三层底边框140上的连接口错开,即使施工人员从爬梯160上滑落,也不会掉落距离太大,安全性更好。

在本实施例中,爬梯160底部插入到承托板中,顶部卡接在上层底边框的连接口的边缘,为进一步加强连接强度,可用铆钉临时铆定。拆卸时破坏铆钉结构即可。

第一层底边框120、第二层底边框130和第三层底边框140均由组成梁围合组成矩形的框架,第一层底边框120和第三层底边框140中组成梁垂向对应位置均设有螺孔;多个组件之间叠放时,上层组件中第一层底边框120的螺孔与下层组件中第三层底边框140的螺孔相对。

在本实施例中,组成梁为钢制方通,多个组件之间叠放时,上层组件中第一层底边框120的螺孔与下层组件中第三层底边框140的螺孔相对。第一层底边框120、第二层底边框130和第三层底边框140均为正方形,螺孔设置在位于边角处20cm处,第一层底边框120、第二层底边框130和第三层底边框140的组成梁均长2.2m,当多个组架叠放,上方组架的第一层底边框120中的螺孔和下方组架的第三层底边框140中的螺孔相对,方便安装对孔。

如图1中,多个立柱110之间设有用于加强组架刚性的加强梁150。加强梁150连接在相邻的两个立柱110,且加强梁150倾斜设置。本实施例中的加强梁150用于加强立柱110抗扭转的能力,另一方面,加强梁150可以当做施工人员行走的扶手,同时提供避免施工人员坠落的风险。

如图2所示,第一层底边框120、第二层底边框130或第三层底边框140中,相对两个组成梁之间设有两个平行设置的横向连接梁170,两个横向连接梁170之间连接有两根相互平行的连接口边框梁180,连接口边框梁180和横向连接梁170的一部分围合在连接口的边缘。横向连接梁170和连接口边框梁180组合有加强连接口部刚性的作用。

第一层底边框120和第二层底边框130之间的间距为2米,第二层底边框130和第三层底边框140之间的间距为2米。方便施工人员操作,一般成年人举手后均可以上一层底边框。

第一层底边框120底部还有底脚111,底脚111高度10cm,可方便叉车运输。

图3中为两个组架叠放的示意图,其中第二层组架200和第一层组架100边角对齐。

电梯井提升式操作平台安装在建筑剪力墙旁,立柱110上设有翻板,且该翻板与立柱110铰接,所述翻板翻起并遮挡立柱110之间的镂空位。在本实施例中,翻板的作用为为了防止施工人员在立柱110之间的镂空处掉落,确保安全。

在一个实施例中,加强梁150长度较短,加强梁150过长会导致本操作平台不容易在建筑剪力墙上拆除。具体为加强梁150一端连接在立柱110的中部,另一端连接在对应的第一层底边框120、第二层底边框130或第三层底边框140上。

以上内容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可以作出许多变化,只要这些变化未脱离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