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层车库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901532阅读:575来源:国知局
一种双层车库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属于双层车库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简易无避让的双层车库。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小轿车早已经走进寻常百姓家,但是由此带来的停车位紧张的问题也突显出来。为了解决城市停车困难的问题的这一问题,目前市场上出现很多双层车位,但是这些双层车位大多功能单一,使用起来非常的不便。例如,现在市面上的大多数双层车位都是将上层车辆举起后,下层才能够停入车辆,若上层的车辆想要移动,必须将下层车辆移开。这种双层车位功能十分简单单一,在使用过程中会造成诸多不便,也无法广泛地推广使用。因此寻求一种结构形式更加有效合理的双层车库来解决这个问题是非常有必要的。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双层车库,该双层车库能够在实现一个车位可停两辆车的功能的同时,还能实现上下层车辆取放动作时无需互相避让,提高了双层车库的实用性。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双层车库,包括:能够安装在地面上且平行间隔开的左纵移单元和右纵移单元;载车平台,通过连杆组件与左纵移单元和右纵移单元同时相连,所述载车平台在所述连杆组件的作用下能够保持自身始终水平地升降,以防止所述载车平台上停放的车辆滑落;以及设在所述左纵移单元和右纵移单元上的支撑装置;设置在所述支撑装置上的牵引机构,用于牵引所述载车平台进行升降运动,其中所述牵引机构、支撑装置、载车平台和连杆组件能够在所述左纵移单元和右纵移单元的作用下沿着纵向同步移动;其中,当所述牵引机构将所述载车平台下降至最低位置时,所述载车平台允许路面上的车辆沿着纵向驶入并停放;当所述牵引机构将所述载车平台上升到最高位置时,所述载车平台不阻碍路面上的车辆沿着纵向驶入并停放两个所述纵移单元之间。

优选地,还包括所述牵引机构包括设于在所述支撑装置上的电葫芦,所述电葫芦的钢丝绳与所述载车平台相连。

优选地,所述支撑装置包括分别设于所述左纵移单元和右纵移单元上的左竖梁和右竖梁,以及设在所述左竖梁的顶部和右竖梁的顶部之间的横梁,所述电葫芦包括分别设于所述横梁的左端和右端上的左电葫芦和右电葫芦,所述左电葫芦和右电葫芦的钢丝绳分别与所述载车平台的左右两侧相连。

优选地,所述左电葫芦和右电葫芦的钢丝绳分别与所述载车平台的左右两侧相铰接。

优选地,所述连杆组件包括:第一连杆,其一端与所述左纵移单元铰接而另一端与所述载车平台的左侧相铰接;与所述第一连杆相平行的第二连杆,其一端与所述左纵移单元铰接而另一端与所述载车平台的左侧相铰接;与第一连杆相平行的第三连杆,其一端与所述右纵移单元铰接而另一端与所述载车平台的右侧相铰接的,以及与第三连杆相平行的第四连杆,其一端与所述右纵移单元铰接而另一端与所述载车平台的右侧相铰接。

优选地,当所述载车平台上升到最高位置时,所述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连杆与所述载车平台之间的夹角均大于等于88°,且小于90°。

优选地,所述左纵移单元和右纵移单元均包括纵向导轨和可滑动地设于所述纵向导轨上的滑动部件,以及用于驱动所述滑动部件沿着所述纵向导轨滑动的驱动组件。

优选地,所述驱动组件包括设于所述纵向导轨上的齿轮和设在所述滑动部件上的齿条,以及用于驱动所述齿轮转动的转动源。

优选地,还包括容纳左纵移单元、右纵移单元、载车平台、牵引机构和支撑装置的车棚,在所述车棚与支撑装置之间设有引导所述载车平台沿着纵向平移的导向组件。

优选地,所述载车平台包括沿着纵向延伸的平坦面和通过顶端与所述平坦面相接的倾斜面,当所述载车平台下降至最低位置时,所述倾斜面的底端能够与地面接触,用以引导车辆驶入和驶出所述平坦面。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双层车库,首先通过牵引机构来实现载车平台的升降运动,当牵引机构将载车平台下降至最低位置时,载车平台允许路面上的车辆沿着纵向驶入并停放;当牵引机构将载车平台上升到最高位置时,载车平台不阻碍路面上的车辆沿着纵向驶入并停放两个纵移单元之间。其中,牵引机构、支撑装置、载车平台和连杆组件还能够在左纵移单元和右纵移单元的作用下沿着纵向同步移动。左纵移单元和右纵移单元之间的区域作为下层车位,用于停放一辆车辆,而能够移动到下层车位的上方的载车平台作为上层车位,用于停放另一车辆,实现双层停车。当下层车位停放有车辆时,牵引机构、支撑装置、载车平台和连杆组件可先沿纵向移动,当移动到载车平台下降后与下层的车辆不会接触的位置时,再将载车平台下降,无需下层的车辆移动避让,因此不论下层车位上是否停放车辆,都不会影响载车平台上车辆的停放和驶出。当牵引机构将载车平台上升到最高位置时,载车平台不阻碍路面上的车辆沿着纵向驶入并停放两个纵移单元之间,因此不论上层车位上是否停放车辆,都不会影响下层车位上车辆的停放和驶出。简言之,本实用新型的双层车库不但实现了在一个车位上可停放两辆车,并且实现了上下两层的车辆在停放和驶出时都相互无需避让,从而使得本双层车库在使用起来更加方便快捷。

此外,本实用新型的双层车库的结构简单,制造方便,使用安全可靠,适用被广泛应用。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在所有附图中,类似的元件或部分一般由类似的附图标记标识。附图中,各元件或部分并不一定按照实际的比例绘制。

图1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双层车库的主视图;

图2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双层车库的右侧视图;

图3显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载车平台上车辆停放过程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左纵移单元;2、右纵移单元;3、载车平台;4、连杆组件;5、支撑装置;6、牵引机构;7、车棚;8、导向组件;11、纵向导轨;12、滑动部件;13、驱动组件;31、平坦面;32、倾斜面;41、第一连杆;42、第三连杆;43、第四连杆;51、左竖梁;52、右竖梁;53、横梁;61、左电葫芦;62、右电葫芦;131、齿轮;132、齿条;133、转动源。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实施例进行详细的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因此只作为示例,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图1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双层车库的侧视图,图2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双层车库的主视图,如图1和图2所示,该双层车库包括能够安装在地面上且平行间隔开的左纵移单元1和右纵移单元2。左纵移单元1和右纵移单元2之间可允许车辆沿着纵向驶入并停放,意味着左纵移单元1和右纵移单元2之间形成下层车位,用于停放一辆车辆。该下层车位可以由混凝土构造的平台,或由钢板形成的平台。同时,该双层车库还包括载车平台3,载车平台用于停放上层车辆,载车平台3优选成钢板结构,当然也可以由其他硬质材料、例如铝合金制造的平台。该载车平台3通过连杆组件4与左纵移单元1和右纵移单元2同时相连,载车平台3能够在连杆组件4的作用下保持自身始终水平地升降,以防止载车平台3上停放的车辆滑落。该双层车库还包括设在左纵移单元1和右纵移单元2上的支撑装置5,以及设置在支撑装置5上的牵引机构6。牵引机构6用于牵引载车平台3进行升降运动。

当牵引机构6将载车平台3下降至最低位置时,载车平台3允许路面上的车辆沿着纵向驶入并停放;当牵引机构6将载车平台3上升到最高位置时,载车平台3不阻碍路面上的车辆沿着纵向驶入并停放两个纵移单元之间。该牵引机构6、支撑装置5、载车平台3和连杆组件4还能够在左纵移单元1和右纵移单元2的作用下沿着纵向同步移动。所以,当下层车位停放有车辆时,牵引机构6、支撑装置5、载车平台3和连杆组件4可先沿纵向移动,当移动到载车平台3下降后与下层的车辆不会接触的位置时,再将载车平台3下降,无需下层的车辆移动避让,因此不论下层车位上是否停放车辆,都不会影响载车平台3上车辆的停放和驶出。当牵引机构6将载车平台3上升到最高位置时,载车平台3不阻碍路面上的车辆沿着纵向驶入并停放两个纵移单元(1,2)之间,因此不论上层车位上是否停放车辆,都不会影响下层车位上车辆的停放和驶出。简言之,本实用新型的双层车库不但实现了在一个车位上可停放两辆车,并且实现了上下两层的车辆在停放和驶出时都相互无需避让,从而使得本双层车库在使用起来更加方便快捷。

牵引机构6还可以是液压缸、提升机等装置,不过在该实施例中牵引机构6使用的是电葫芦,即该牵引机构6包括设于在支撑装置5上的电葫芦,电葫芦的钢丝绳与载车平台3相连。使用电葫芦来牵引载车平台3进行升降较为合理,电葫芦的结构紧凑具有体积小,自重轻,操作简单,使用方便等特点,同时在牵引载车平台3升降的时候,也比较平稳,不会造成载车平台3的大幅晃动。

在该实施例中支撑装置5包括分别设于左纵移单元1和右纵移单元2上的左竖梁51和右竖梁52,以及设在左竖梁51的顶部和右竖梁52的顶部之间的横梁53。也就是说,支撑装置5采用的是门框式结构,具有稳定而紧凑等优点,其中横梁53用于设置电葫芦。

为了对载车平台3进行平稳的升降,电葫芦至少是两个,即其包括分别设于横梁53的左端和右端上的左电葫芦61和右电葫芦62,左电葫芦61和右电葫芦62的钢丝绳分别与载车平台3的左右两侧相连,即左电葫芦61的钢丝绳与载车平台3的左侧相连,而右电葫芦62的钢丝绳与载车平台3的右侧相相连。通过这种方式,使得载车平台3在升降的过程中不会发生左右的倾斜,且两个电葫芦互为备用,保证设备在一端电葫芦出现问题时也可以在事故状态下将载车平台3升起或将平台上车辆安全移出。

为了降低钢丝绳在连接点上的疲劳损伤而提高电葫芦的使用寿命,左电葫芦61和右电葫芦62的钢丝绳可分别与载车平台3的左右两侧相铰接,即左电葫芦61的钢丝绳与载车平台3的左侧铰接,而右电葫芦62的钢丝绳与载车平台3的右侧相铰接。通过铰接可以有效降低钢丝绳在连接点上的弯折频率和弯折幅度,能够大幅度地降低钢丝绳在连接点上的疲劳损伤而提高电葫芦的使用寿命。

在该实施例中连杆组件4包括:第一连杆41,其一端与左纵移单元1铰接而另一端与载车平台3的左侧相铰接;与第一连杆41相平行的第二连杆(图中未示出),其一端与左纵移单元1铰接而另一端与载车平台3的左侧相铰接;与第一连杆41相平行的第三连杆42,其一端与右纵移单元2铰接而另一端与载车平台3的右侧相铰接的,以及与第三连杆42相平行的第四连杆43,其一端与右纵移单元2铰接而另一端与载车平台3的右侧相铰接。各个连杆在载车平台3上升、下降过程中对载车平台3起到支撑、举升和下放的作用。各个连杆始终保持平行,一方面可以保证载车平台3升降和移动的过程中受力均匀,以避免由于受力不均而造成某一根连杆所承担载荷过大而出现断裂,又能够保证载车平台3的稳定性,另一方面可以保证载车平台3保持自身始终水平地升降,以防止载车平台3上停放的车辆滑落。

在该实施例中当载车平台3上升到最高位置时,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连杆同时与载车平台3大致垂直,四根连杆与载车平台之间的夹角均大于等于88°,且小于90°。四根连杆不完全与载车平台3垂直,使得当载车平台3需要下降的时候,可凭借其自重直接下落,不会出现卡顿现象。且此时各个连杆也起到了支撑载车平台3的作用,使得载车平台3能够始终稳定地处于水平状态,保障载车平台3上车辆的安全。当载车平台3下降到最低位置时,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连杆同时与载车平台3大致平行,使得载车平台3能下落到地面上,从而允许路面上的车辆沿着纵向驶入并停放在载车平台3上。

在该实施例中左纵移单元1和右纵移单元2均包括纵向导轨11和可滑动地设于纵向导轨11上的滑动部件12,以及用于驱动滑动部件12沿着纵向导轨11滑动的驱动组件13。导轨能够对滑动部件12起到了支撑和导向的作用,滑动部件12在驱动组件13的作用下在导轨上顺利地滑动,从而带动上方的牵引机构6、支撑装置5、载车平台3和连杆组件4也能够沿纵向平稳可靠地运动。

在该实施例中驱动组件13包括设于纵向导轨11上的齿轮131和设在滑动部件12上的齿条132,以及用于驱动齿轮131转动的转动源133。因齿轮131齿条132的传递动力大、传动效率高,且工作平稳,可靠性高,在左纵移单元1和右纵移单元2带动,能够尽可能避免载车平台3在纵向移动的过程发生剧烈的震动,进一步保证了载车平台3纵向移动过程中的稳定性。上述转动源133可直接为电机或电机与减速机的组合,当然也可以是液压马达或发动机等。除上述记载外,上述驱动组件13也可直接选为丝杠机构与电机的组合,或者直线电机或液压缸。

在该实施例中双层车库还包括容纳左纵移单元1、右纵移单元2、载车平台3、牵引机构6和支撑装置5的车棚7。车棚7能够容纳并保护本双层车库,尤其是当双层车库运用到室外的时候,车棚7能够有效地保护双层车库的各部件和停放在车库中的车辆,延长各部件的使用寿命。在车棚7与支撑装置5之间设有引导载车平台3沿着纵向平移的导向组件8。其中,导向组件8的选择有许多,比如该导向组件8可包括设置的车棚7的顶棚的内部的导向槽和设置在支撑装置5的横梁53上与导向槽相适配的导向柱。当支撑装置5在左右纵移单元2的作用下纵向移动的时候,支撑单元的顶部再设置一个导向组件8,进一步保证了牵引机构6、支撑装置5、载车平台3和连杆组件4在纵向移动过程中的稳定性。

载车平台3包括沿着纵向延伸的平坦面31和通过顶端与平坦面31相接的倾斜面32,当载车平台3下降至最低位置时,倾斜面32的底端能够与地面接触,用以引导车辆驶入和驶出平坦面31。由于载车平台3具有一定的厚度,当地面上的车辆驶入和驶出载车平台3的时候,会造成乘车人员有颠簸感,倾斜面32能够成为地面和载车平台3的平坦面的平缓过渡,增加乘车人员的舒适感。

在本实用新型的使用过程中,当下层已经停放好车辆的时候,车辆入库步骤如图3所示,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牵引机构6、支撑装置5、载车平台3和连杆组件4在左纵移单元1和右纵移单元的作用下沿着纵向同步移动,当移动到指定位置后,牵引机构6的电葫芦将载车平台3下降至最低位置,路面上的车辆沿着纵向驶入并停放在载车平台3上;

2、牵引机构6的电葫芦将载车平台3上升,同时连杆组件4中的各个连杆以其下端为中心旋转,举升载车平台3的同时保证载车平台3始终保持水平;

3、载车平台3到达最高位置,载车平台3与连杆组件4中的各个连杆接近垂直;

4、牵引机构6、支撑装置5、载车平台3和连杆组件4能够在左纵移单元1和右纵移单元2的作用下沿着与步骤1中相反的方向同步移动,载车平台3移动到下层停放车辆的上方,入库动作完成。

需要说明的是,步骤1中的指定位置是指载车平台3下降到地面的过程中以及下降到地面后,都不会与下层车辆接触的位置。

当下层还未停放车辆而又需要把车辆停放到载车平台3上的时候,就无需左纵移单元1和右纵移单元2带动载车平台3纵向移动,直接通过牵引机构6牵引载车平台3的升降,完成载车平台上车辆的停放即可。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纵向”、“水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虽然已经参考优选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描述,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对其进行各种改进并且可以用等效物替换其中的部件。尤其是,只要不存在结构冲突,各个实施例中所提到的各项技术特征均可以任意方式组合起来。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文中公开的特定实施例,而是包括落入权利要求的范围内的所有技术方案。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