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侧钢板-钢支撑内灌混凝土组合剪力墙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165394发布日期:2018-08-14 17:25阅读:330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属于剪力墙结构设计领域,涉及一种双侧钢板-钢支撑内灌混凝土组合剪力墙。



背景技术:

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人口越来越密集,而土地资源却越来越紧缺,为了解决人多地少的问题,一座座高层建筑拔地而起。对于多层建筑,水平荷载对其受力性能影响较小,竖向荷载起控制作用;而对于高层和超高层建筑,水平荷载则起主要控制作用,因此,建筑结构需具有足够的抗侧刚度以抵抗水平荷载。

常用的抗侧力构件有剪力墙、钢支撑等。剪力墙主要分为两种类型:(1)传统钢筋混凝土剪力墙,该类型剪力墙需要在施工现场进行支模、绑扎钢筋、浇筑混凝土、养护、拆模等多道施工工序,施工周期长,且建筑成本高;(2)钢板剪力墙,该类型剪力墙是20世纪7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抗侧力构件,其尺寸小、自重轻,能增加房屋的使用面积、降低基础造价,但由于内嵌钢板较薄,平面外刚度小,在较小的水平荷载作用下就会产生平面外鼓曲,影响建筑美观,此外,伴随鼓曲发出的“吱吱”噪声,影响建筑的舒适度。传统框架-钢支撑抗侧力结构体系主要是由钢支撑来抵抗水平荷载,但在水平荷载作用下,钢支撑易发生平面外屈曲,造成结构的抗侧刚度急剧下降,影响整体性能。专利2008102405172提出了一种钢桁架-钢板组合剪力墙,该结构可以有效提高建筑的初始刚度和极限承载力,但由于型钢斜支撑仅布置于单侧钢板上,在荷载作用下,钢梁受到型钢斜支撑的偏心力易发生扭转失稳;专利2013101812473提出一种钢板-钢支撑组合抗侧力构件,钢板和钢支撑共同发挥抵抗水平荷载的作用,但是,为保证钢板和钢支撑的协同工作性能,需通过大量螺栓实现钢板与钢支撑的连接,该种做法费时费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抗侧承载力高、平面外变形小、整体性强、安全可靠的双侧钢板-钢支撑内灌混凝土组合剪力墙。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一种双侧钢板-钢支撑内灌混凝土组合剪力墙,内部钢支撑为双向斜杆,其端部连接于框架柱翼缘;鱼尾板布置于钢支撑外侧,与框架梁、框架柱翼缘焊接;钢板的四角预先进行切除,以方便钢支撑的固定,钢板布置在鱼尾板的外侧;钢支撑将钢板划分为上、下、左、右四个区域,钢板与钢支撑、框架柱、框架梁形成空腔,分别在钢板的上述四个区域开设圆形洞口,通过洞口对空腔浇筑混凝土。

优选的是,钢支撑端部与角钢通过螺栓连接,角钢再与框架柱翼缘通过螺栓连接,从而实现钢支撑与框架柱的连接。

优选的是,圆形洞口仅在一侧的钢板上开设,洞口的直径为150mm~200mm。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框架、钢支撑、钢板为三重抗侧力体系,结构安全性高;在钢板与钢支撑、框架柱、框架梁形成的空腔内浇筑混凝土,该种做法能提高结构的整体性,保证钢支撑、钢板、框架柱、框架梁协同工作,同时可以避免在水平荷载作用下钢支撑、钢板发生平面外屈曲,使结构性能得到充分发挥;混凝土浇筑时,钢板起模板作用,不需另设模板,节约材料,降低建筑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A-A剖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钢支撑与框架柱连接详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

一种双侧钢板-钢支撑内灌混凝土组合剪力墙,包括钢板1、钢支撑2、框架柱3、框架梁4、鱼尾板5,钢支撑2为双向斜杆,钢支撑2端部与角钢9、角钢9与框架柱翼缘11均通过螺栓10连接;鱼尾板5布置于钢支撑2外侧,与框架柱3、框架梁4翼缘焊接;钢板1布置于钢支撑2的前后两侧且位于鱼尾板5的外侧,钢板1的四角预先进行了切除,所切形状呈矩形6;钢支撑2将钢板1划分为A、B、C、D四个区域,分别在一侧钢板1的上述四个区域开设直径为150mm~200mm的圆形洞口7,其中,A区域上的圆形洞口7圆心到框架梁4下翼缘、B区域上的圆形洞口7圆心到钢支撑2交叉点、C区域上的圆形洞口7圆心及D区域上的圆形洞口7圆心到钢支撑2的距离均为300mm~400mm;钢板1与钢支撑2、框架柱3、框架梁4形成空腔,将混凝土泵送管插入圆形洞口7对空腔进行混凝土8浇筑。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