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搬运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647066发布日期:2018-06-08 21:09阅读:138来源:国知局
车辆搬运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机械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车辆搬运设备。



背景技术:

车辆无处停放的问题是城市的社会、经济、交通发展到一定程度产生的结果,立体停车设备的发展在国外,尤其在日本已有近30~40年的历史,无论在技术上还是在经验上均已获得了成功。我国也于90年代初开始研究开发机械立体停车设备,距今已有近二十年的历程。由于很多新建小区内住户与车位的配比为1:1,为了解决停车位占地面积与住户商用面积的矛盾,机械式立体停车设备以其平均单车占地面积小的独特特性,已被广大用户接受。

机械立体停车设备与地下车库相比可更加有效地保证人身和车辆的安全,人在车库内或车不准停位置,由电子控制的整个设备便不会运转。应该说,机械车库从管理上可以做到彻底的人车分流。采用机械存车,还可以免除采暖通风设施,因此,运行中的耗电量比工人管理的地下车库低得多。机械车库一般不做成套系统,而是以单台集装而成。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其用地少、可化整为零的优势,在住宅区的每个组团中或每栋楼下都可以随机设立机械停车楼。这对眼下车库短缺的小区解决停车难的问题提供了方便条件。

但是,现有立体车库主要是为停放小型车辆,车重、车高、车长等都有所限制。对于停放大型车(如中巴车、大型客车)而言,受车辆搬运设备的技术所限,暂时无法停放,主要问题在于:(1)大型车的重量和体积都比较大,搬运设备在提升车辆时,如果发生晃动,会对车辆搬运设备造成影响,甚至倾覆搬运设备;(2)在搬运设备行进的时候容易偏离行驶路径,甚至发生翻倒。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主要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车辆搬运设备,能够解决车辆搬运设备在工作过程中产生的晃动和偏移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一种车辆搬运设备,包括固定支架,所述固定支架在升降方向上设有升降导轨;升降装置,所述升降装置包括升降架,所述升降架收容在所述固定支架内;升降导轮,所述升降导轮设置在所述升降架上,所述升降导轮和所述升降导轨配合;第一动力装置,所述第一动力装置与所述升降装置连接以驱动所述升降架进行升降运动。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车辆搬运设备通过升降导轮和升降导轨的配合,避免了升降架在提升车辆时发生晃动,从而提高车辆搬运设备安全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车辆搬运设备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车辆搬运设备一实施例固定支架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车辆搬运设备一实施例升降装置与横架的位置关系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车辆搬运设备一实施例升降装置与立架的位置关系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车辆搬运设备一实施例升降导轮与升降导轨的位置关系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车辆搬运设备一实施例限位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车辆搬运设备一实施例固定支架底部的第一局部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车辆搬运设备一实施例行进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车辆搬运设备一实施例固定支架底部的第二局部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车辆搬运设备一实施例夹轨与车轮的位置关系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车辆搬运设备一实施例横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车辆搬运设备一实施例第二夹持滚轮和天轨的位置关系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均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为了清楚说明本实用新型车辆搬运设备的具体结构,参阅图1,图1是本实用新型车辆搬运设备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车辆搬运设备包括固定支架10、升降装置11以及第一动力装置12。第一动力装置12位于固定支架10的底部。本实施例中,车辆搬运设备主要用于中大型车辆的搬运,因此将第一动力装置12设置在固定支架10的底部,可以保证第一动力装置12在工作时的稳定性。固定支架10可以是钢结构、合金结构等承重结构;第一动力装置12可以是电机等动力装置,本实用新型对此均不作限制。

为了清楚地说明固定支架10的具体结构,继续参阅图2,图2是本实用新型车辆搬运设备一实施例固定支架的平面结构示意图。固定支架10包括底架101、立架102以及横架103。底架101、立架102以及横架103通过螺栓连接,保证结构稳定性。升降装置11包括升降架111,升降架111收容在固定支架10内。底架101上设有缓冲装置1011,缓冲装置1011位于升降架111和底架101之间,缓冲装置1011可以是弹簧、橡胶、海绵垫等具有缓冲作用的装置,缓冲装置1011可以有效的缓冲升降架111落下时对底架101的冲击,保护车辆搬运设备。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底架101、立架102以及横架103也可以通过铆接、焊接等方式连接,只需要保证结构整体稳定即可,本实用新型对此不作限定。

为了说明固定支架10与升降装置11的位置关系,继续参阅图3,图3是本实用新型车辆搬运设备一实施例升降装置与横架的位置关系示意图。升降装置11包括升降架111、链条112以及配重113。固定支架10的横架103上设有第一轮轴装置1031,链条112与第一轮轴装置1031配合,升降架111与配重113分别固定在链条112的两端。配重113的质量与升降架111的质量和额定载荷满足公式(1)所示的关系,

m1=k*m2+m3 (1)

其中,m1是配重113的质量,m2是升降架111的额定荷载,m3是升降架111的质量,k是平衡系数,k可取0.4-0.7中的任意值。

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轮轴装置1031是齿轮,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轮轴装置1031也可以用滑轮等轮轴装置替代,链条112也可以用钢丝绳等柔性约束替代,只需轮轴装置能与柔性约束配合即可。本实用新型中,使用配重113与升降架111连接,其目的是为了向升降架111提供上升方向的牵引力,进而降低第一动力装置12驱动升降架111上升时的功率。因此,配重113质量可以参考第一动力装置12的功率来进行设定,本实用新型对此不作限定。

继续参阅图4,图4是本实用新型车辆搬运设备一实施例升降装置与立架的位置关系示意图。固定支架10的立架102的竖直方向上设有升降导轨1021,升降装置11的升降架111上设有第一升降导轮115和第二升降导轮116,升降导轮沿升降导轨1021滚动。升降装置11上还设有吊轮114,吊轮114垂直于横架103的方向,吊轮114的作用后续详细说明。由于吊轮114垂直于横架103的方向,增大了立架102之间的距离,使得车辆搬运设备可以搬运更大的车辆。

继续参阅阅5,图5是本实用新型车辆搬运设备一实施例升降导轮与升降导轨的位置关系示意图。升降导轮包括第一升降导轮115和第二升降导轮116,第一升降导轮115和第二升降导轮116分别位于两个相互垂直的平面中,第一升降导轮115、第二升降导轮116和升降导轨1021配合,升降导轨1021通过第一升降导轮115限制升降架111沿第一方向的运动,升降导轨1021通过第二升降导轮116限制升降架111沿第二方向的运动,其中,第二方向是车辆搬运装置的行进方向,第二方向与竖直方向和第一方向均垂直。由于第一升降导轮115、第二升降导轮116和升降导轨1021的配合限制了升降架111水平方向的运动,确保升降架111只能沿竖直方向升降运动,而不会产生水平方向的摇晃,从而保证了提升过程的稳定。现有技术中,升降架只是简单的通过钢丝绳拉起,在提升的过程中,升降架可能会晃动或偏斜,造成整个装置的不稳定;而本实用新型的车辆搬运设备通过两组升降导轮夹持升降导轨,有效的避免了升降架在提升中的晃动,保证了车辆的安全。

在其他实施例中,升降导轨也可以是升降链条或钢丝绳等约束,升降导轮也可以是与升降导轨配合的齿轮等轮轴装置,只需保证升降导轮与升降导轨配合并在升降导轨上沿升降方向运动即可。

进一步的,参阅图6,图6是本实用新型车辆搬运设备一实施例限位装置的结构示意图。限位装置通过螺栓连接固定在立架102上,限位装置包括第一限位块1022和第二限位块1023,第一限位块1022固定在立架102顶部的预设位置,第二限位块1023固定在立架102底部的预设位置。升降架111上设有卡轴117,卡轴117随升降架111在升降方向上升降运动,但是卡轴117由于受到第一限位块1022和第二限位块1123的阻挡,只能在第一限位块1022和第二限位块1123之间运动,进而限制升降架111的运动。在其他实施方式中,限位装置也可以是分别设置于立架102顶部和底部预设位置的红外线传感器等装置,具体根据需求设置即可,本实用新型对此不做限定。

为了进一步说明固定支架10的具体结构,参阅图7和图8,图7是本实用新型车辆搬运设备一实施例固定支架底部的第一局部示意图,图8是本实用新型车辆搬运设备一实施例行进装置的结构示意图。结合图7和图8,固定支架10还包括安装板104和4个行进装置105,4个行进装置105分别位于固定支架104的四角。第一动力装置12通过安装板104固定在固定支架10的底部,第一动力装置12与升降架111连接以驱动升降装置11进行升降运动。行进装置105设置在固定支架10的底部,行进装置105包括主动轮1051、从动轮1052、第二动力装置1053以及行进架1054,主动轮1051、从动轮1052和第二动力装置1053均固定在行进架1054上,行进装置105进一步通过行进架1054与固定支架10固定。本实施例中,第二动力装置1053是电机,电机驱动主动轮1051带动从动轮1052运动,进而带动整个汽车搬运设备行进。在其他实施例中,行进装置105的个数也可以是4个或以上,行进装置105也可以包括两个以上车轮,本实用新型对此均不作限定。

进一步的,参阅图9和图10,图9是本实用新型车辆搬运设备一实施例固定支架底部的第二局部示意图,图10是本实用新型车辆搬运设备一实施例夹轨与车轮的位置关系图。底架101上设有夹轨106,行进装置105的主动轮1051位于夹轨106内,夹轨106可以保证车轮在行进过程中不发生偏斜,使行进装置105按照预定的路线行进。具体地,夹轨106包括第一滚轮支架1061和第一夹持滚轮1062,夹轨106通过第一滚轮支架1061固定在底架101上,第一夹持滚轮1062固定在第一滚轮支架1061上。主动轮1051位于第一滚轮支架1061,沿轨道(图中未示出)行进,第一夹持滚轮1062夹持轨道,保证车轮在行进过程中不发生偏斜,使行进装置105按照预定的路线行进。需要说明的是,夹轨106的个数不限于1个,也可以是2个或以上;夹轨106也不限于位于主动轮的两侧,也可以位于从动轮的两侧,本实用新型对此均不作限定。

参阅图11,图11是本实用新型车辆搬运设备一实施例横架的结构示意图。图11所示,横架103上设有第一轮轴装置1031和第二轮轴装置1032,升降架111与配重113通过第一轮轴装置1031连接;升降架111与第一动力装置1031通过第二轮轴装置1032连接。

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动力装置1031设置于固定支架10的第一侧,第一动力装置1031与升降架111之间通过第二轮轴装置1032和设置于升降架111上的吊轮114连接。第二轮轴装置1032包括第一滑轮组8011和第二滑轮组8012,第一滑轮组8011设置于固定支架10的第一侧,第二滑轮组8012设置于与固定支架10的第一侧相对的第二侧,第二滑轮组8012包括双组滑轮。第一动力装置1031通过第一滑轮组8011与升降架111靠近第一侧的一端连接,第一动力装置1031通过第一滑轮组8011和第二滑轮组8012与升降架111靠近第二侧的一端连接。第一动力装置1031与升降架111靠近第二侧的一端较远,在钢丝绳拉动升降架111时,升降架111靠近第二侧的一端容易发生晃动,而双组滑轮比单滑轮更稳定,保证升降架靠近第二侧的一端不发生晃动,提高了设备的安全性。在本实施例中,在固定支架10的第一侧,第一滑轮组8011包括两个并排的单滑轮,与第一滑轮组8011对应的吊轮114有2个,钢丝绳的走线是:钢丝绳从第一动力装置1031出发后经过第一个单滑轮后,穿过其中一个吊轮114,再穿过第二个吊轮114,最后经过第二个单滑轮后与第一动力装置1031连接。在其他实施例中,在固定支架10的第一侧,滑轮的个数也可以是两个以上,吊轮114的个数也可以是1个、3个或以上,本实用新型对此均不作限制。在固定支架10的第二侧,第二滑轮组8012处的走线与此类似,在此不再赘述。

进一步的,参阅图12,图12是本实用新型车辆搬运设备一实施例第二夹持滚轮和天轨的位置关系图。本实用新型的车辆搬运设备可以设置在立体车库内,立体车库的顶壁上设有天轨13,固定支架10的顶部设有第二固定支架1034和第二夹持滚轮1033,第二固定支架1034固定在横架103上,第二夹持滚轮1033固定在第二固定支架1034上,第二夹持滚轮1033与天轨13卡合,进一步保证保证车辆搬运设备设置按预定轨道行进,而不会发生摆动或者偏移。本实用新型的车辆搬运设备中,立架102上还可以设置维修平台和电梯,方便维修人员对设备进行维修。

以下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汽车搬运设备的工作过程:用户将车辆停在升降架111上,启动第二动力装置1053,使行进装置105工作,并带动整个车辆搬运设备行进。待车辆搬运设备到达指定地点后,启动第一动力装置12,将车辆上升到指定位置。

上述实施例的的车辆搬运设备可以应用于立体车库中。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车辆搬运设备通过升降导轮和升降导轨的配合,避免了升降架在提升车辆时发生晃动,从而提高车辆搬运设备安全性。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