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斜压杆桁架张弦梁组合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581076发布日期:2018-10-02 17:50阅读:444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斜压杆桁架张弦梁组合结构。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压杆主要应用与桥梁结构中,是压杆结构型桥梁的主要支撑结构。不过斜压杆结构在建筑上运用的比较少,在建筑结构中运用拉索结构偏多,不过拉索结构质量相对来说较轻,且由于柔度大,稳定性不高,使得建筑屋面结构能承载荷载以及抵抗突然破坏的能力较低。在建筑结构中,由于大型建筑结构跨度较大,跨中区域的弯矩很大,大型建筑的屋面结构的设计也是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技术实现要素:

1、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现有技术中较常用的拉索结构存在稳定性不高等缺点,而大型建筑屋面跨度较大,且屋面跨中区域弯矩很大,对结构的要求很高。

2、技术方案: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斜压杆桁架张弦梁组合结构,包括两根环梁4,所述环梁4的下方为预应力支撑柱1,所述预应力支撑柱1包括直支撑柱2和斜支撑柱3,所述斜支撑柱3和环梁1连接,所述两根环梁4之间设有多根斜压杆5,所述斜压杆5包括上斜压杆6,所述上斜压杆6的两端连接至预应力支撑柱1与环梁4的交点处,通过贯穿杆件9将所有的上斜压杆6连接起来,贯穿杆件的两端连接至环梁4上

所述的贯穿杆件9与上斜压杆6垂直。

所述斜压杆5还包括下斜压杆7,所述下斜压杆7的两端连接在预应力支撑柱1上,上斜压杆6和下斜压杆7与中间处由桁架8连接。

所述下斜压杆7的下面设有张弦梁结构10,所述的张弦梁结构10包括竖杆11和钢索12,所述竖杆11铺设于下斜压杆7下方,所述钢索12将下斜压杆7的两端以及竖杆11的下端连接起来,使钢索12的两端缠绕固定在下斜压杆7的两端处。

3、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斜压杆桁架张弦梁组合结构由预应力柱、斜压杆、桁架和张弦梁组合而成,通过应用斜压杆结构以及预应力支撑柱作为整个结构的支撑结构,通过环梁、桁架以及贯穿杆件,提高整个结构的整体性以及稳定性,通过张弦梁结构,先对钢索进行预应力的拉伸,使其产生应力,以分担屋面尤其是屋面的跨中区域的弯矩,防止结构屋面由于弯矩过大而破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附图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斜压杆桁架张弦梁组合结构,包括两根环梁4,所述环梁4的下方为预应力支撑柱1,所述预应力支撑柱1包括直支撑柱2和斜支撑柱3,所述斜支撑柱3和环梁1连接,所述两根环梁4之间设有多根斜压杆5,所述斜压杆5包括上斜压杆6,所述上斜压杆6的两端连接至预应力支撑柱1与环梁4的交点处,通过贯穿杆件9将所有的上斜压杆6连接起来,贯穿杆件的两端连接至环梁4上。

所述斜压杆桁架张弦梁组合结构结构的下端支撑结构为预应力支撑柱1,预应力支撑柱1为预应力柱,包括支撑直柱2和支撑斜柱3,支撑柱的高低由中间向两边递减。

所述斜压杆桁架张弦梁组合结构的两侧的预应力柱由两根环梁4连接,以提高预应力柱以及整个结构的的整体稳定性。

所有的斜压杆5之间由贯穿杆件9进行连接,方向与上斜压杆6垂直,以提高结构的整体稳定性。

如图2所示,所述斜压杆5还包括下斜压杆7,所述下斜压杆7的两端连接在预应力支撑柱1上,上斜压杆6和下斜压杆7与中间处由桁架8连接。每个斜压杆5由上斜压杆6和下斜压杆7两根压杆组成,上斜压杆6和下斜压杆7之间通过桁架8连接,以提高压杆的整体稳定性。压杆两端连接至预应力柱上。

如图2所示,所述下斜压杆7的下面设有张弦梁结构10,所述的张弦梁结构10包括竖杆11和钢索12,所述竖杆11铺设于下斜压杆7下方,所述钢索12将下斜压杆7的两端以及竖杆11的下端连接起来,使钢索12的两端缠绕固定在下斜压杆7的两端处。所述张弦梁结构10搭设在下斜压杆7的下面,用于分担整个屋面尤其屋面跨中区域的弯矩,防止整个结构因为弯矩过大而破坏。

本实用新型一种斜压杆桁架张弦梁组合结构的实施方法,包括以下步骤:第一步:搭建整个结构的预应力支撑柱1,在搭建预应力支撑柱1的过程中,先搭建直支撑柱2,然后在搭建斜支撑柱3,按此方法搭建出所有的支撑柱,支撑柱的高低由中间向两边递减;第二步:架设两个环梁4,环梁4与预应力支撑柱1的上端相连接,以此将所有的支撑柱都连接起来;第三步:然后开始架设斜压杆5,先架设下斜压杆7,使下斜压杆7的两端连接在预应力支撑柱1上,使其受力,然后架设上斜压杆6部分,将上斜压杆6的两端连接至预应力支撑柱1与环梁4的交点处,上斜压杆6和下斜压杆7与中间处由桁架8连接;第四步:然后通过贯穿杆件9将所有的上斜压杆6连接起来,贯穿杆件9的两端连接至环梁4上;第五步:铺设张弦梁结构,先在下斜压杆7的下端铺设竖杆11,然后用钢索12将下斜压杆7的两端以及竖杆11的下端连接起来,使钢索12的两端缠绕固定在下斜压杆7的两端处,然后对钢索12进行预应力的张拉,通过调节两端的缠绕固定处使其收紧受力,完成实施。

在第二步中,在环梁4的架设过程中需使环梁4在整个结构的两端连接且使环梁4在两端处着地。

原文以上的实施例仅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思想,不能以此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是按照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技术思想,在技术方案基础上所做的任何改动,均落入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之内。本实用新型未涉及的技术均可通过现有的技术加以实现。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