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以沿H型钢自行走的作业平台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565864发布日期:2018-06-01 19:43阅读:302来源:国知局
一种可以沿H型钢自行走的作业平台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建筑机械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可以沿H型钢自行走的作业平台。



背景技术:

在电站安装施工的过程中,钢结构的安装搭建和非常常见的,例如锅炉钢架等。

在电站施工中的钢结构一般都是采用H型钢搭建起来的钢构架,即有横梁、纵梁、竖梁和斜撑所述搭建起来的钢构架,高度较高。为了保证施工安全,传统技术施工的做法是在施工作业面搭设悬挑脚手架,或者从地面沿梁整体向上起排架,施工需搭设大量的脚手架,且脚手架往往影响后续施工,在施工过程中需反复搭拆,此过程耗费大量人工,不仅影响施工进行,而且危险系数高,存在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可以沿H型钢自行走的作业平台,该作业平台可以钩挂在已经搭建好的部分钢构架上,从而对其余部分进行安装搭建,这样可以减少脚手架的搭设量,应用灵活,提高了工作效率。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可以沿H型钢自行走的作业平台,包括载人轿厢,所述载人轿厢的前侧面的左、右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一竖梁,所述第一竖梁的上端设置有向前延伸的钩挂梁;

两根所述的第一竖梁之间从上到下依次设置有第一上横梁和第一下横梁,所述第一上横梁和第一下横梁之间转动设置有第一中心轴,所述的第一中心轴上位于所述第一上横梁和第一下横梁之间设置有主动滚轮,所述的第一中心轴上位于所述第一上横梁的上方设置有主动齿轮,所述第一中心轴的上端设置有把手;

所述钩挂梁上设置有滑架,所述的滑架为由第一滑套、第二上横梁、第二竖梁和第二下横梁所共同形成的方形框架,所述的第一滑套套设于所述钩挂梁的外部,且所述的第一滑套上设置有顶紧螺栓;

所述的第二上横梁和第二下横梁之间转动设置有第二中心轴,所述的第二中心轴上位于所述第二上横梁和第二下横梁之间设置有从动滚轮,所述的第二中心轴上位于所述第二上横梁的上方设置有从动齿轮;

所述钩挂梁的下方位于所述滑架的后侧设置有上支撑轮,所述的第二竖梁上设置有向后侧延伸的悬臂梁,所述悬臂梁的上方设置有下支撑轮。

进一步地,所述的上支撑轮和下支撑轮分别通过第二滑套和第三滑套与所述的钩挂梁和悬臂梁滑动连接,且所述的第二滑套和第三滑套上分别设置有顶紧螺栓。

进一步地,所述的悬臂梁与所述的第二竖梁滑动连接,且所述的悬臂梁上设置有顶紧螺栓。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竖梁的下端设置有向后延伸的用于承托载人轿厢的承托梁。

进一步地,所述的第一下横梁均位于所述载人轿厢的上方。

进一步地,所述的把手上设置有截面呈方形的插接块,所述第一中心轴的上端设置有与所述的插接块相配合的插接槽。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该作业平台可以钩挂在已经搭建好的部分钢构架上,从而对其余部分进行安装搭建,这样可以减少脚手架的搭设量,应用灵活,提高了工作效率。

2、具有自行走功能,即在一根H型钢的横梁上,工作人员可以通过转动把手行走到该横梁的任何一个位置,应用灵活方便,这样一方面可以方便斜撑等部件的安装,另一当面在对已经搭建好的钢构架进行管道等安装时也更加方便。

3、能够适应不同型号规格的H型钢,具有很强的灵活适应性,安装方便。

4、工作区域采用载人轿厢,不仅能够提高安全系数,减小安全隐患,而且可以随身携带更多的工具,方便工作人员的操作,提高工作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部分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B部分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的另一个方向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中C部分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的侧视图;

图7为图6中D部分的放大结构视图;

图8为滑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9为把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的工作形式示意图。

图中:1-载人轿厢,11-第一竖梁,12-承托梁,13-钩挂梁,14-第一上横梁,15-第一下横梁,16-第一中心轴,17-主动齿轮,18-主动滚轮,19-上支撑轮,2-滑架,21-第一滑套,22-第二上横梁,23-第二竖梁,24-第二下横梁,25-第二中心轴,26-从动齿轮,27-从动滚轮,28-悬臂梁,29-下支撑轮,31-第二滑套,32-第三滑套,4-顶紧螺栓,5-把手,51-插接块,61-钢构架横梁,62-钢构架纵梁,63-钢构架竖梁。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方便描述,现定义坐标系如图1所示。

如图1所示,一种可以沿H型钢自行走的作业平台包括载人轿厢1,所述载人轿厢1的前侧面的左、右两侧分别设置有沿竖直方向布置的第一竖梁11,且所述的载人轿厢1通过螺钉与所述的第一竖梁11固定连接。

如图1和4所示,所述第一竖梁11的上端设置有向前延伸的钩挂梁13,所述第一竖梁11的下端设置有向后延伸的用于承托载人轿厢1的承托梁12,且所述的承托梁12通过螺钉与所述的载人轿厢1固定连接。

如图1和图2所示,两根所述的第一竖梁11之间位于所述载人轿厢1的上方从上到下依次设置有第一上横梁14和第一下横梁15,且所述第一上横梁14和第一下横梁15的左、右两端分别通过焊接的方式与所述的第一竖梁11固定连接。如图2所示,所述第一上横梁14和第一下横梁15之间设置有第一中心轴16,且所述第一中心轴16的上、下两端分别通过轴承组件与所述的第一上横梁14和第一下横梁15转动连接。所述的第一中心轴16上位于所述的第一上横梁14和第一下横梁15之间固定设置有主动滚轮18,所述的第一中心轴16上位于所述第一上横梁14的上方固定设置有主动齿轮17。所述第一中心轴16的上端设置有用于驱动主动齿轮17转动的把手5。

如图1和图4所示,两根所述的钩挂梁13之间设置有可沿所述的钩挂梁13前后滑动的滑架2。

如图3和图8所示,所述的滑架2包括套设于所述钩挂梁13外部的第一滑套21,两个所述的第一滑套21之间设置有第二上横梁22,且所述第二上横梁22的左、右两端分别通过焊接的方式与所述的第一滑套21固定连接。所述的第一滑套21上设置有顶紧螺栓4,即所述的顶紧螺栓4与所述的第一滑套21通过螺纹连接,且所述顶紧螺栓4的端部穿过所述第一滑套21的侧壁后顶紧在所述的钩挂梁13上。优选的,所述的顶紧螺栓4采用吊环螺栓。如图8所示,两个所述第一滑套21的下侧面上分别设置有向下延伸的第二竖梁23,两个所述的第二竖梁23之间位于所述第二竖梁23的下端设置有第二下横梁24,且所述第二下横梁24的左、右两端分别通过焊接的方式与所述的第二竖梁23固定连接。所述的第一滑套21、第二上横梁22、第二竖梁23和第二下横梁24共同形成了一个方形框架。

如图8所示,所述的第二上横梁22和第二下横梁24之间设置有第二中心轴25,且所述的第二中心轴25的上、下两端分别通过轴承组件与所述的第二上横梁22和第二下横梁24转动连接。所述的第二中心轴25上位于所述的第二上横梁22和第二下横梁24之间固定设置有从动滚轮27,所述的第二中心轴25上位于所述的第二上横梁22的上方固定设置有从动齿轮26。

如图2所示,所述的钩挂梁13上位于所述滑架2的后侧设置有上支撑轮19,且所述的上支撑轮19位于所述钩挂梁13的下方。工作时,所述的上支撑轮19抵靠在钢构架横梁61的翼板的上侧面上。

如图5所示,所述的第二竖梁23上设置有向后侧延伸的悬臂梁28,所述的悬臂梁28上设置有下支撑轮29,且所述的下支撑轮29位于所述悬臂梁28的上方。工作时,所述的下支撑轮29抵靠在钢构架横梁61的翼板的下侧面上。

进一步地,由于钢构架横梁61的规格存在差异,为了能够适应不同规格的钢构架横梁61,如图2和图5所示,所述的上支撑轮19通过第二滑套31与所述的钩挂梁13滑动连接,且所述的第二滑套31和所述的钩挂梁13之间设置有顶紧螺栓4。所述的下支撑轮29通过第三滑套32与所述的悬臂梁28滑动连接,且所述的第三滑套32和所述的悬臂梁28之间设置有顶紧螺栓4。所述悬臂梁28的前端设置有与所述的第二竖梁23相配合的通孔,所述的悬臂梁28可沿所述的第二竖梁23上下滑动,所述的悬臂梁28和第二竖梁23之间设置有顶紧螺栓4。在这里设置于所述第二滑套31、第三滑套32和悬臂梁28上的顶紧螺栓4的工作原理与设置于第一滑套21上的顶紧螺栓4的工作原理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由于所述的第二滑套31和第三滑套32的结构相同,在此仅以第二滑套31为例对其结构进行说明,所述的第二滑套31包括一与所述的钩挂梁13相配合的滑套体,所述滑套体的一个侧面(与滑套体的轴线相平行的面为侧面)的前、后两端分别设置有耳板,所述的上支撑轮19设置于两个所述的耳板之间,并与所述的耳板转动连接。

进一步地,如图9所示,所述的把手5采用可拆卸的结构,所述把手5的端部设置有截面呈方形的插接块51,所述第一中心轴16的上端设置有与所述的插接块51相配合的插接槽。

工作时,首先通过塔吊等起吊设备将作业平台起吊移动至已经搭建好的钢构架横梁61上。然后拧松第一滑套21上的顶紧螺栓4,并使所述的滑架2相对于载人轿厢1向前滑动,直至主动滚轮18和从动滚轮27之间的最小距离大于钢构架横梁61的翼板的宽度。然后通过起吊设备使整个作业平台向下移动,直至所述的上支撑轮19抵靠在所述钢构架横梁61的翼板的上侧面上,所述的主动滚轮18抵靠在所述钢构架横梁61的腹板上,并拧紧所述第二滑套31上的顶紧螺栓4。然后使滑架2沿所述的钩挂梁13向后侧移动,直至所述的从动滚轮27抵靠在所述钢构架横梁61的腹板上,此时主动齿轮17与从动齿轮26相啮合。然后调整第三滑套32在悬臂梁28上的位置,使所述的下支撑轮29位于所述钢构架横梁61的翼板边缘的内侧,并拧紧所述第三滑套32上的顶紧螺栓4。然后向上移动所述的悬臂梁28,直至所述的下支撑轮29抵靠在所述钢构架横梁61的翼板的下侧面上,然后拧紧悬臂梁28上的顶紧螺栓4。然后根据实际情况,转动把手5使作业平台沿着钢构架横梁61移动至合适的位置,然后进行上层钢构架的安装。

下面对本发明的一种工作形式进行介绍,从而说明本发明是如何减少脚手架的搭设量的。如图10所示,为一钢构架的俯视图,由钢构架横梁61、钢构架纵梁62和钢构架竖梁63组成。从图10可知,该钢构架只需要搭设钢构架横梁61两侧的脚手架即可,在对钢构架纵梁62进行安装时,便可以将作业平台钩挂在两侧的钢构架横梁61上,从而完成对钢构架纵梁62的安装,然后在对两层钢构架纵梁62之间的斜撑进行安装时,便可以将作业平台钩挂在已经安装好的钢构架纵梁62上,然后进行安装。因此在安装钢构架纵梁62以及两侧钢构架纵梁62之间的斜撑时不需要搭设脚手架。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