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底有高差的装配式叠合梁-板连接支撑装置及安装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5091348发布日期:2018-08-04 13:30阅读:1342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建筑结构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板底有高差的装配式叠合梁-板连接支撑装置及安装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装配式建筑的日益发展,装配式建筑的各构件连接也将变得频繁且重要。在装配式建筑结构构件连接中,叠合梁-板连接是一种十分常见的存在。在这种连接形式中,叠合板的一端搭接在叠合梁的边缘,板的上方由吊车吊起,底部进行竖向支撑。

而叠合梁-板连接节点主要存在三个问题:

第一,叠合板支撑长度的问题。就叠合梁来说,其保护层一般为15-20mm。在实际结构搭接时,由于构件的尺寸误差、施工人员的操作水平以及现场的施工环境等诸多因素,通常很难精准的顺利的完成搭接,往往需要多部门人员数次配合,反复调整才能完成,同时难以保证搭接质量。

第二,叠合梁-板搭接之后节点处的后浇问题。把叠合板搭接于梁上之后,侧模板可应用对穿螺栓,但底模板的支撑将十分复杂,在无法保证搭接质量的情况下,底模板的支撑效果同样无法保证,最终影响节点刚度。

第三,叠合板下竖向支撑的安装和拆除问题。为保证安全性,叠合板的竖向支撑往往十分繁复,安装程序多且复杂。同时,大量的竖向支撑减小了底部的活动空间。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在装配式建筑叠合梁-板连接节点处墙搭接长度不足、节点后浇模板支撑以及板下支撑安装拆除繁琐等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板底有高差的装配式叠合梁-板连接的支撑装置及安装方法,通过预埋螺母连接于梁侧,延长搭接长度并在顶部连接调节模板支架,并且具有良好的受力性能,从而满足搭接精度的要求。

为了达到如上目的,本发明采取如下技术方案:

板底有高差的装配式叠合梁-板连接支撑装置,包括设置于边梁一侧和中间梁两侧的支撑架、所述支撑架与叠合板间设置的调节螺栓及支撑板,所述支撑架沿叠合梁一侧并列设置三个截面不规则的框架,所述框架的直角边分别对应所述叠合梁和所述叠合板,相对于叠合梁一侧的所述支撑架的直角边上设置有螺栓连接孔,所述支撑架通过螺栓连接于所述叠合梁上设置的预埋螺母,相对于所述叠合板上的所述支撑架的直角边上连接所述调节螺栓,在使用时,所述叠合板下方的所述支撑架上有支撑板,所述支撑架与所述支撑板之间通过所述调节螺栓连接,通过调节所述支撑架与所述支撑板间的所述调节螺栓调节所述支撑板的高度。

进一步的,所述支撑架是由等边角钢焊接成两长直角边与钢板焊接而成的不规则框架,所述叠合梁一侧的三个所述支撑架通过所述调节螺栓与所述支撑板相连,从而支撑所述叠合板。

进一步的,所述叠合梁一侧的三个所述支撑架之间通过焊接两个平行于所述叠合板的条状钢板。

进一步的,所述支撑板是由钢板焊制成的槽形厚板,所述支撑板的底部为双层,在下层中间留有内测螺纹的椭圆形预留孔,以连接所述调节螺栓。

进一步的,所述叠合梁上设置所述预埋螺母,所述预埋螺母通过相配套的螺栓与所述支撑架相连,用于将所述支撑架)固定在所述叠合梁上。

进一步的,所述支撑架上有位置为两排两列的四个椭圆形预留孔,根据所述预埋螺母的位置不同,从而选择所述椭圆形预留孔,所述预埋螺母的配套螺栓通过所述预留孔与所述预埋螺母相连,所述预埋螺母通过加强筋与所述叠合梁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叠合梁上设置的所述预埋螺母外周还分别设置有对称倾斜的u型筋补强,所述叠合梁上设置有u型筋,所述u型筋相对水平面倾斜的角度α为30-45°。

进一步的,所述预埋螺母远离所述连接螺栓的一端带有挡块,所述挡块沿该端头圆周设置呈十字型。

板底有高差的装配式叠合梁-板连接支撑装置的安装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a:所述预埋螺母预埋在所述叠合梁规范位置,将所述叠合梁安装好,将所述预埋螺母的配套螺栓穿过所述支撑架上的预留孔,与所述预埋螺母相连,从而把所述支撑架固定在所述叠合梁上,螺栓不用拧紧;

b:通过水准仪对所述支撑架顶面进行测量,确保六个所述支撑架(3)的顶面差距小于5mm,拧紧螺栓;

c:将所述支撑板与所述支撑架通过所述调节螺栓相连,进行第二次水准仪测量;

d:通过所述调节螺栓微调,再对三个所述支撑板进行水准仪测量,确保误差范围在5mm之内;

e:吊装所述叠合板置于所述支撑板之上,为防止节点浇筑漏浆现象,对支撑架的所述叠合板一侧留有椭圆形预留孔洞,在所述叠合板较低的所述叠合梁一侧放置两个所述支撑板以及调节螺栓,通过对所述调节螺栓的微调,用水准仪观测四个所述支撑板与已经调平好的三个所述支撑板之间的高度,确保误差在5mm之内,再对所述叠合板与所述叠合梁的节点进行浇筑;

f:在节点达到规范要求的强度时,可进行支撑架的拆除,拆除时,先松动所述调节螺栓,然后拿出所述支撑板,拆除所述支撑架相连的四个条状的钢板,最后拆除所述支撑架;

g:用塑料螺栓对所述预埋螺母进行封口,以便下次使用。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1.本发明在装配式混凝土建筑中叠合梁和叠合板连接处,通过预先埋置在叠合梁中的螺母作为支点,支撑叠合板,不依赖于叠合梁的边缘宽度,取消楼板下部竖向支撑,从而降低支模难度节约成本,且能满足施工精度;同时,此支撑装置的支撑集中于结构的顶部,没有底部支撑,可以有大量的空间供底部人员的活动;支撑装置的支撑架所需安装人员少,现场操作也相对简单,能够有效解决叠合梁-板连接、支撑板支撑等施工难题;

2.本发明针对装配式建筑,在叠合梁与叠合板的后浇节点的支模问题,采用本发明结构可一次完成。现场操作简单,能够有效解决墙板搭接时施工困难、后浇结点模板加固、支撑、拆除的问题。在合理构造的前提下,使整个支撑装置具有必要的承载能力和刚度,以及满足在现场施工安全要求。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板底有高差的装配式叠合梁-板连接支撑装置的连接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板底有高差的装配式叠合梁-板连接支撑装置的侧视图。

图3是本发明的板底有高差的装配式叠合梁-板连接支撑装置的俯视图。

图4是本发明支撑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支撑架的左视图。

图6是图4叠合梁一侧的俯视图。

图7是图1中支撑板与调节螺栓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7中调节螺栓帽平面图。

图9是图7的调节螺栓平面图。

图10是本发明预埋螺母2平面图。

图11是预埋螺母2不连接螺栓端头的十字型挡块8平面图。

图12是本发明预埋螺母2安装在叠合梁5的规范位置示意图。

图中:1.叠合板,2.预埋螺母,3.支撑架,4.调节螺栓,5.叠合梁,6.支撑板,7.u型筋,8.挡块。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描述。

实施例1

如图1-图6所示,板底有高差的装配式叠合梁-板连接支撑装置,包括设置于边梁一侧和中间梁两侧的支撑架3、支撑架3与叠合板1间设置的调节螺栓4及支撑板6,支撑架3沿叠合梁5一侧并列设置三个截面不规则的框架,框架的直角边分别对应叠合梁5和叠合板1,相对于叠合梁5一侧的支撑架3的直角边上设置有螺栓连接孔,支撑架3通过螺栓连接于叠合梁5上设置的预埋螺母2,相对于叠合板1上的支撑架3的直角边上连接调节螺栓4,在使用时,叠合板1下方的支撑架3上有支撑板6,支撑架3与支撑板6之间通过调节螺栓4连接,通过调节支撑架3与支撑板6间的调节螺栓4调节支撑板6的高度。

如图4-图6所示,支撑架3是由六个不规则框架通过连接板与支撑板6连接构成一个整体,支撑架3是由等边角钢焊接成两长直角边与钢板焊接而成的不规则框架,叠合梁5一侧的三个支撑架3通过调节螺栓4与支撑板6相连,从而支撑叠合板1。

进一步的,叠合梁5一侧的三个支撑架3之间通过焊接两个平行于叠合板1的条状钢板。

如图7、图8所示,调节螺栓4装在支撑板6与支撑架3内,通过调节调节螺栓4的高度来微调支撑板6水平高度。

作为一优选实施方式,支撑板6是由钢板焊制成的槽形厚板,支撑板6的底部为双层,在下层中间留有内测螺纹的椭圆形预留孔,以连接调节螺栓4。

作为一优选实施方式,叠合梁5上设置预埋螺母2,预埋螺母2通过相配套的螺栓与支撑架3相连,用于将支撑架3固定在叠合梁5上。

作为一优选实施方式,支撑架3上有位置为两排两列的四个椭圆形预留孔,根据预埋螺母2的位置不同,从而选择椭圆形预留孔,预埋螺母2的配套螺栓通过所述预留孔与预埋螺母2相连,预埋螺母2通过加强筋与叠合梁5连接。

作为一优选实施方式,如图1、图12所示,叠合梁5上设置的预埋螺母2外周还分别设置有对称倾斜的u型筋7补强,u型筋7相对水平面倾斜的角度α为30-45°,本例选择45°。如图1所示,所述叠合梁5上每侧设置6个预埋螺母2,两侧的预埋螺母2位于同一水平线上。支撑架3通过螺栓固定在叠合梁5中的预埋螺母2上,叠合板1上的荷载通过支撑架3传给预埋螺母2,进一步传递给叠合梁5。支撑架3上开有两个预埋螺母2连接孔,选择适合的预埋螺母2,用与预埋螺母2配套的螺栓穿过相应位置的预留孔连接预埋螺母2,从而固定支撑架3。单一的预埋螺母2连接孔可以保证施工方便,但是存在支撑架3旋转的问题,而当预埋螺母2连接孔过多时,则无疑会增加施工时预埋螺母2连接孔的对接难度。所以采用椭圆型的预埋螺母2连接孔,既可防止支撑架3的旋转,也可微调支撑架3的高度,又能够有效地降低施工难度。

作为一优选实施方式,预埋螺母2远离连接螺栓的一端带有挡块8,挡块8沿该端头圆周设置呈十字型。

如图2、图3所示,板底有高差的装配式叠合梁-板连接支撑装置的安装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a:预埋螺母2预埋在叠合梁5规范位置,将叠合梁5安装好,将预埋螺母2的配套螺栓穿过支撑架3上的预留孔,与预埋螺母2相连,从而把支撑架3固定在叠合梁5上,螺栓不用拧紧;

b:通过水准仪对支撑架3顶面进行测量,确保六个支撑架3的顶面差距小于5mm,拧紧螺栓;

c:将支撑板6与支撑架3通过调节螺栓4相连,进行第二次水准仪测量;

d:通过调节螺栓4微调,再对三个支撑板6进行水准仪测量,确保误差范围在5mm之内;

e:吊装叠合板1置于支撑板6之上,为防止节点浇筑漏浆现象,对支撑架的叠合板1一侧留有椭圆形预留孔洞,在叠合板1较低的叠合梁5一侧放置两个支撑板6以及调节螺栓,通过对调节螺栓4的微调,用水准仪观测四个支撑板6与已经调平好的三个支撑板6之间的高度,确保误差在5mm之内,再对叠合板1与叠合梁5的节点进行浇筑;

f:在节点达到规范要求的强度时,可进行支撑架3的拆除,拆除时,先松动调节螺栓4,然后拿出支撑板6,拆除支撑架3相连的四个条状的钢板,最后拆除支撑架3;

g:用塑料螺栓对预埋螺母2进行封口,以便下次使用。

本发明的传力路径为:叠合板1至支撑架3,再由支撑架3至预埋螺母2,由预埋螺母2传给叠合梁5。所以支撑架3承载力取决于预埋螺母2的自身强度以及预埋螺母2处的混凝土强度。为了使预埋螺母2以拉拔受力为主,所以把调节螺栓4与支撑板6设置于脚手架系统的远端。同时,在于叠合梁5处的预埋螺栓加u型筋7进行补强。

实施例2:本例与实施例1不同的是:本例中叠合梁5上设置的预埋螺母2外周设有u型筋7相对水平面倾斜的角度α为30°。本例支撑板6采用的是由钢板焊制成的一个槽型框架。如图10、图11所示,本例预埋螺母2不连接螺栓的端头带有挡块8,挡块8沿该端头圆周设置呈十字型结构,利于安装固定。

实施例3:本例与实施例1不同的是:本例中所述叠合梁5上设置的预埋螺母2外周设有u型筋7相对水平面倾斜的角度α为40°。

最后所应说明的是,以上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