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路边停车的立体式停车方法及停车装置与流程

文档序号:15765607发布日期:2018-10-26 19:59阅读:329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停车车位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路边停车的立体式停车方法及停车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车辆保有量不断攀升,固有车位已经难以满足停车需求。

现有的住宅小区或城区道路的路边停车方式如图1和图2所示,该方式正在面临一位难求等问题,也使得停车难的问题越加突出,所以车库向立体化方向发展已成必然趋势。

目前,已知的立体车库主要为停放较多车辆的大体量车库,建造时需要占用较大的专用场地,很难在已经建成的住宅小区或城区道路路边实施。中国发明专利(cn104131716a)公开了一种用于道路侧边停车的机械立体车库及其存取车方法,提出了一种窄幅道路上的停车方案,可以在不影响道路通过性的前提下,实现车辆的停放。但这样只是将原来不能停车的窄幅道路变成可以停车了。针对原来可以停车的道路侧边,并没有提出如何增加停车能力的解决方案。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路边停车的立体式停车方法及停车装置,可以使得现有路边停车车位倍增,或在不妨碍现有道路通行功能的情况下新增停车车位。

上述的一种用于路边停车的立体式停车方法,包括入库步骤和出库步骤,其中:

所述入库步骤包括:

s11.第一车辆驶至位于下层停车位的外侧;

s12.将第一车辆由下层停车位的外侧水平移动至下层停车位;

s13.将第一车辆由下层停车位垂直举升至上层停车位;

s14.第二车辆驶至位于下层停车位外侧;

s15.将第二车辆由下层停车位的外侧水平移动至下层停车位;

所述出库步骤包括:

s21.将第二车辆由下层停车位水平移动至下层停车位的外侧;

s22.第二车辆驶离;

s23.将第一车辆由上层停车位垂直下降至下层停车位;

s24.将第一车辆由下层停车位水平移动至下层停车位的外侧;

s25.第一车辆驶离。

上述方法中,所述水平移动和垂直举升均通过液压缸提供动力。

上述方法中,所述水平移动和垂直举升均通过滚动导轮实现导向。

上述的一种用于路边停车的立体式停车装置,包括:

载车梁、承载支架、侧移装置、升降装置、安全装置和液压装置,所述载车梁与承载支架连接,所述承载支架与侧移装置连接,所述承载支架内设有升降装置,所述升降装置与安全装置连接,所述承载支架与液压装置连接。

上述装置中,所述载车梁包括一个连接横梁和两个悬臂梁,所述两个悬臂梁束缚于连接横梁上且可沿连接横梁的长度方向根据车辆的轮距或轴距调整其间距并锁定。

上述装置中,所述承载支架由基础部分、垂直主体以及顶端横移支撑构成,基础部分安装于地面以下。

上述装置中,所述承载支架的垂直主体的内部设置有导向及锁定机构,所述导向机构约束载车梁并使其在垂直主体内保留上下方向的自由度,所述锁定机构可在任意位置锁定载车梁的上下移动。

上述装置中,所述侧移装置包括上层侧移装置和下层侧移装置。

上述装置中,所述液压装置包含液压缸、电力驱动液压装置以及人力驱动液压装置,在电力缺乏时,人力液压装置可驱动和控制液压缸。

上述装置中,所述安全装置包括车辆安全系统和人身安全系统;

所述车辆安全系统根据控制指令自动锁定载车梁,使得载车梁可以在升降过程中的任意位置安全可靠地锁定;

所述人身安全系统监控载车梁及车辆垂直投影的地面区域,并在需要时自动触发车辆安全系统进而锁定载车梁。

本发明的优点和有益效果在于: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路边停车的立体式停车方法和装置,并根据所述停车方法提出的入库和出库步骤,设计了包含侧移装置、升降装置以及载车梁等的装置,使得停放后的车辆可以水平移动和垂直移动,进而实现了立体停车的功能,最终实现了使原有路边的停车位倍增,或空出下层空间以恢复原有道路通行能力等有益效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现有路边停车位的第一结构示意图;

图2是现有路边停车位的第二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中立体式停车装置的第一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中立体式停车装置的第二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中立体式停车装置的第三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中立体式停车方法的入库步骤的流程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中立体式停车方法的出库步骤的流程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中立体式停车方法中步骤s11时的状态参考图;

图9是本发明中立体式停车方法中步骤s12时的状态参考图;

图10是本发明中立体式停车方法中步骤s13时的状态参考图;

图11是本发明中立体式停车方法中步骤s14时的状态参考图;

图12是本发明中立体式停车方法中步骤s15时的状态参考图;

图13是本发明中立体式停车装置保留原行道时的使用状态参考图;

图14是本发明中立体式停车装置保留原行道且停车于绿化区上方时的使用状态参考图;

图15是本发明中立体式停车装置保留原行道且停车于人行道上方时的使用状态参考图。

附图标记说明:

1.载车梁2.承载支架3.上层侧移装置4.升降装置5.安全装置

6.下层侧移装置7.电力驱动液压装置8.人力驱动液压装置

9.第一车辆10.第二车辆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如图3-5所示,本发明记载了一种用于路边停车的立体式停车装置,包括:

载车梁1、承载支架2、侧移装置、升降装置4、安全装置5和驱动液压装置,载车梁1与承载支架2连接,承载支架2与侧移装置连接,承载支架2内设有升降装置4,升降装置4与安全装置5连接,承载支架2与驱动液压装置连接。

其中:上述的载车梁1用于承载停放在其上的车辆,并可将车辆在下层停车位和上层停车位间升降移动。作为优选方案,本发明中采用的载车梁1由一个连接横梁和两个悬臂梁组成,且两个悬臂梁均被约束在连接横梁上,可以沿连接横梁的长度方向调整间距及锁定,以此适应不同轴距或轮距的车辆。停放的车辆其两个前轮和两个后轮分别停放在两个悬臂梁上,或者是两个左轮和两个右轮分别停放在两个悬臂梁上。连接横梁被约束在承载支架2上,并可以沿承载支架2上下移动。

至于承载支架2则是为整个设备的承重和安装构架,其由埋于地下的基础部分,以及垂直主体以及顶端横移支承等组成,并负责负担停车设备本身的自重以及停放车辆的重量。其中,基础部分采用混凝土浇筑已保证其承载能力,同时在承载支架2的垂直主体内设导向机构,该导向机构约束载车梁1,使其在垂直主体内保留上下方向的自由度。

同时,承载支架2还设置有侧移装置、升降装置4以及安全装置5,且侧移装置包括上层侧移装置3和下层侧移装置6,该上层侧移装置3可以将上升到上层停车位的车辆横向移动,而下层侧移装置6同样可以将位于下层停车位的车辆横向移动,至于升降装置4则用于实现载车梁1的上下移动。

此外,上述的升降装置4采用液压缸及其辅助机械机构驱动,一套电力驱动液压装置7负责驱动即控制液压缸动作,并在电力缺乏时,由一套人力驱动液压装置8驱动并控制液压缸动作。作为优选方案,本发明中采用的电力驱动液压装置7包括电动油泵和电力控制系统,而人力驱动液压装置8则包括人力油泵和人力控制系统,两者均可实现通过电力或人力驱动并操控升降装置4的液压缸。

至于安全装置5则主要由车辆安全系统和人身安全系统两部分组成。其中,车辆安全系统负责根据控制指令自动锁定载车梁1,使得载车梁1在升降过程中的任意位置可以安全可靠地锁定,防止载车梁1意外失控下滑;而人身安全系统则负责监控载车梁1及车辆垂直投影的地面区域,在车辆进行升降动作时,如在该区域内发现人员或其它可疑障碍物,人身安全系统将自动触发车辆安全系统停止载车梁1的升降动作,并锁定载车梁1。车辆安全系统可以通过人工操作解除锁定。

由于本发明中的车辆可以通过升降装置4实现上下升降,同时还可以通过侧移装置实现横向侧移,所以在实际使用中具备多种使用方式,例如:

1.保留原行道状态:此时的使用状态如图13所示,车辆由驾驶人员按常规停车流程停放在载车梁1上,人员下车并核对停车位置,在确认无误后启动升降机,车辆被升至高层停止。空出下层位置保留原来的人员或车辆通行功能。这种停车模式可以在原本不能停车的单车道上增加停车位置,充分利用道路空间,且无需装备下层侧移装置6。

2.在保留原行道的同时将停车位设置于绿化区上方:此时的使用状态如图14所示,停放车辆被上述装置移至上层停车位后,再平移至绿化带上方,恢复原有道路的通行能力。这种使用方式可以不需要下层侧移装置6,车辆只需提升到较低的位置,略高于绿化植物即可,因此可以降低装置的成本。

3.在保留原行道的同时将停车位设置于人行道上方:此时的使用状态如图15所示,停放车辆被上述装置移至上层停车位后,再平移至人行道路上方,恢复原有道路的通行能力,该种使用方式同样不需要下层侧移装置6。

上述三种使用方式仅为较佳方式,本发明中的立体式停车装置并不局限于该三种使用方式,且具体使用方式可以根据实际路面情况而定。

同时,基于上述的立体式停车装置,本发明记载了一种用于路边停车的立体式停车方法,主要包括入库步骤和出库步骤,其中:

如图6所示,入库步骤主要包括:

s11.第一车辆9驶至位于下层停车位外侧的下层侧移装置6,此时立体式停车装置的状态如图8所示;

s12.通过下层侧移装置6将第一车辆9由下层停车外的外侧水平移动至下层停车位,此时立体式停车装置的状态如图9所示;

s13.通过载车梁1将第一车辆9由下层停车位垂直举升至上层停车位,此时装置的结构状态如图10所示;

s14.第二车辆10驶至位于下层停车位外侧的下层侧移装置6,此时立体式停车装置的状态如图11所示;

s15.通过下层侧移装置6将第二车辆10由下层停车位的外侧水平移动至下层停车位,此时立体式停车装置的状态如图12所示。

至于出库步骤则主要为入库步骤的逆向操作,如图7所示,出库步骤主要包括:

s21.通过下层侧移装置6将第二车辆10由下层停车位水平移动至下层停车位的外侧;

s22.第二车辆10驶离下层侧移装置6;

s23.通过载车梁1将第一车辆9由上层停车位垂直下降至下层停车位;

s24.通过下层侧移装置6将第一车辆9由下层停车位水平移动至下层停车位的外侧;

s25.第一车辆9驶离下层侧移装置6。

作为优选方案,上述方法中的垂直举升和垂直下降均采用液压缸提供升降动力,同时水平移动也采用液压缸提供移动动力;同时垂直举升和垂直下降均设有导向机构,并采用滚动导轮实现导向;至于水平移动也同样设有导向机构,并采用滚动导轮实现导向。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