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动泊车双层停车位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123053发布日期:2019-03-16 00:01阅读:616来源:国知局
一种自动泊车双层停车位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汽车停车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自动泊车双层停车位。



背景技术:

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很多家庭都拥有了属于自己的汽车,更有甚者,一家会有两三辆私家车,由此随之而来的麻烦事却也是接连不断,其中最棘手的莫过于停车难问题;稀缺的停车位与激增的车辆已经是一个日益突出的问题;而且停车位的价格也日益增长,高昂的费用也成为很大一部分支出。

针对这一问题,现有的设计理念就是建设立体车库,把车停在空中,最大限度利用地面停车位的空间资源,形成双层或多层的停车位,从而增加停车位,降低停车位的费用。

目前,国内的立体车库主要有双层引桥立体车库、链条带动托板式立体车库和地下车库;其缺点是占地面积大,难以在空间受限的区域建设;为解决这一问题,本领域技术人员设计出了各车位独立举升的双层车库,但现有的双层车库使用时必须将下层车辆移出才能存取上层车辆,上层停车位的车辆与下层车辆无法独立存取;为解决这一问题,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提出了采用平行四边形机构实现上层举升的双层立体车位产品,这种产品通过平行四边形机构驱动的举升平台实现车辆的举升存放,实现上下层车位独立存车,但由于平行四边形机构自身的稳定性较差,将车辆举升后整个立体车位的重心较高,因此举升平台的平行支杆难以避免的会出现晃动,同时对平行支杆的铰接轴产生极大的扭力,因此这类产品在实验阶段就极易出现变形、部件脱落等故障,安全性极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工作平稳的停车高效的自动泊车双层停车位,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自动泊车双层停车位,包括地面基础、双层停车架、升降转盘和升降滑动杆,所述地面基础上端设置两个左右对称的双层停车架;所述双层停车架之间设置升降转盘;所述升降转盘左右两侧设置对称的升降滑动杆;所述双层停车架下端设有滑杆滑槽;所述升降滑动杆设置在滑杆滑槽内部。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双层停车架包括下支杆、上层停车板、停车护栏、分割停车线、控制器和前后移动电机,上层停车板下端设有若干均布的下支杆,上层停车板上端外侧设有停车护栏,上层停车板上端中部设有两个分割停车线,上层停车板向内一侧设有控制器,上层停车板下端设有螺栓连接的前后移动电机。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升降转盘包括转盘底板、转齿轮副和转盘防滑板,转盘底板左右两侧设有前后均布的移动齿轮,转盘底板上端设有转盘防滑板,转盘底板和转盘防滑板之间设有转齿轮副,转齿轮副右侧设有转盘电机。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升降滑动杆包括滑动杆支撑杆、电机安装架、上下移动电机、前后移动齿轮、滑动杆、齿轮链条和滑动杆卡杆,滑动杆下端设有前后对称的滑动杆支撑杆,滑动杆支撑杆右侧设有电机安装架,电机安装架上端设有上下移动电机,滑动杆前后两端设有前后移动齿轮,滑动杆支撑杆内部设有齿轮链条,齿轮链条上端设有滑动杆卡杆,上下移动电机与齿轮链条配合。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滑杆滑槽内部设有齿轮链,齿轮链与滑动杆的前后移动齿轮齿轮啮合。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控制器、前后移动电机、上下移动电机和转盘电机之间采用电性连接。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升降转盘还包括转盘护栏,转盘护栏焊接在转盘防滑板的左右两侧。

作为本发明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转盘护栏采用镀锌空心管弯曲焊接制成。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本发明自动化程度高,结构简单,使用方便,有效解决了小区露天停车位少的问题,而且加入了升降和旋转结构,运行平稳,安全性能好使得上层车的驶入和驶出更加容易,完美解决了下层车不动,上层车无法移动的问题,成本低。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1一种自动泊车双层停车位收合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1一种自动泊车双层停车位升起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实施例1一种自动泊车双层停车位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实施例1一种自动泊车双层停车位中升降滑动杆左轴侧示意图;

图5为实施例1一种自动泊车双层停车位中升降滑动杆右轴侧示意图;

图6为实施例2一种自动泊车双层停车位收合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实施例2一种自动泊车双层停车位升起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地面基础、2-双层停车架、3-升降转盘、4-升降滑动杆、5-下支杆、6-上层停车板、7-停车护栏、8-分割停车线、9-控制器、10-前后移动电机、11-滑杆滑槽、12-转盘底板、13-转齿轮副、14-转盘防滑板、15-滑动杆支撑杆、16-电机安装架、17-上下移动电机、18-前后移动齿轮、19-滑动杆、20-齿轮链条、21-滑动杆卡杆、22-转盘护栏、23-观察窗、24-排气通风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详细地说明。

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轴心”、“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结构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设置”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相连、设置,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设置,或一体地连接、设置。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实施例1

请参阅图1-5,一种自动泊车双层停车位,包括地面基础1、双层停车架2、升降转盘3和升降滑动杆4,所述地面基础1上端设置两个左右对称的双层停车架2;所述双层停车架2之间设置升降转盘3,用作汽车停在升降转盘3,带动汽车九十度转动;所述升降转盘3左右两侧设置对称的升降滑动杆4,带动升降转盘3升降以及前后移动;所述双层停车架2下端设有滑杆滑槽11;所述升降滑动杆4设置在滑杆滑槽11内部,升降滑动杆4在滑杆滑槽11内部移动;所述双层停车架2包括下支杆5、上层停车板6、停车护栏7、分割停车线8、控制器9和前后移动电机10,上层停车板6下端设有若干均布的下支杆5,支撑双层停车架2的重量以及上端汽车的重量,上层停车板6上端外侧设有停车护栏7,避免车辆掉落,上层停车板6上端中部设有两个分割停车线8,划分三个停车位,上层停车板6向内一侧设有控制器9,内设传感器接收器,上层停车板6下端设有螺栓连接的前后移动电机10,带动升降滑动杆4前后移动;所述升降转盘3包括转盘底板12、转齿轮副13和转盘防滑板14,转盘底板12左右两侧设有前后均布的移动齿轮,与升降滑动杆4的齿轮链条20配合,升起降下升降转盘3,转盘底板12上端设有转盘防滑板14,摩擦力大,车辆可停在转盘防滑板14上面,转盘底板12和转盘防滑板14之间设有转齿轮副13,传输旋转动力,转齿轮副13右侧设有转盘电机,提供旋转动力;所述升降滑动杆4包括滑动杆支撑杆15、电机安装架16、上下移动电机17、前后移动齿轮18、滑动杆19、齿轮链条20和滑动杆卡杆21,滑动杆19下端设有前后对称的滑动杆支撑杆15,滑动杆支撑杆15右侧设有电机安装架16,电机安装架16上端设有上下移动电机17,提供升降转盘3升降动力,滑动杆19前后两端设有前后移动齿轮18,滑动杆支撑杆15内部设有齿轮链条20,传输升降动力,齿轮链条20上端设有滑动杆卡杆21,卡在上层停车板6外侧,上下移动电机17与齿轮链条20配合,传输升降动力;所述滑杆滑槽11内部设有齿轮链,齿轮链与滑动杆19的前后移动齿轮18齿轮啮合;所述控制器9、前后移动电机10、上下移动电机17和转盘电机之间采用电性连接。

实施例2

请参阅图6-7,一种自动泊车双层停车位,与实施例1相比,所述升降转盘3还包括转盘护栏22,转盘护栏22焊接在转盘防滑板14的左右两侧,避免车辆掉落;所述转盘护栏22采用镀锌空心管弯曲焊接制成,成型方便,防雨防锈。

本发明的工作原理是:将汽车开进两双层停车架2之间,驾驶员可开启窗子,按下控制器9的停车键,停车系统启动,继续将汽车驶在升降转盘3的转盘防滑板14上面,控制器9在升降转盘3的转盘底板12上设有重力传感器,车辆停稳后,若干秒后,上下移动电机17启动,齿轮链条20转动,带动转盘底板12两侧的移动齿轮转动,使得升降转盘3升起,升至最高点后,升降转盘3内的转盘电机启动,带动转齿轮副13转动,从而使得转盘防滑板14旋转九十度,若干秒后,前后移动电机10启动,滑杆滑槽11内部的齿轮链,带动滑动杆19的移动齿轮18前后移动,控制器9在升降转盘3的转盘防滑板14上限位传感器,将升降转盘3停在上层未停车的车位正对位置停下,驾驶员将车驶入停车位,驾驶员下车,站在升降转盘3的转盘防滑板14,转盘底板12上的重力传感器,将重量数据传输到控制器9上,升降转盘3内的转盘电机、前后移动电机10和上下移动电机17将升降转盘3复位,驾驶员再从升降转盘3走下来;需开车时反之,按下控制器9的停车的位置对应的取车键,增设的转盘护栏22避免停车时,车辆掉落,安全更加。

本发明自动化程度高,结构简单,使用方便,有效解决了小区露天停车位少的问题,而且加入了升降和旋转结构,运行平稳,安全性能好使得上层车的驶入和驶出更加容易,完美解决了下层车不动,上层车无法移动的问题,成本低。

上面对本发明的较佳实施方式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宗旨的前提下作出各种变化。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