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建筑工程用的转送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553856发布日期:2019-01-08 21:21阅读:163来源:国知局
一种建筑工程用的转送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工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建筑工程用的转送设备。



背景技术:

建筑工程,指通过对各类房屋建筑及其附属设施的建造和与其配套的线路、管道、设备的安装活动所形成的工程实体。其中“房屋建筑”指有顶盖、梁柱、墙壁、基础以及能够形成内部空间,满足人们生产、居住、学习、公共活动需要的工程,在进行建筑工程施工时,需要用到很多建筑材料,这就涉及到转送设备,但是,现有的转送设备基本上都是通过车辆进行转送,而在装车和卸车时基本上是通过叉车进行操作,在叉车操作时,需要人工将材料放在叉板上,然后叉车再根据叉板的位置不断变换位置和角度,然后再进行转送,耗费了大量的时间,且效率低下,而且在转送时需要借助他人的帮助,防止视线被挡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占用人力资源,为此,我们提出了一种建筑工程用的转送设备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建筑工程用的转送设备。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建筑工程用的转送设备,包括车体,所述车体的两侧均设有放置槽,所述放置槽内的一端侧壁上固定有第一油缸,所述放置槽内的相对侧壁上均设有第二滑槽,两个第二滑槽内共同安装有第二滑块,所述第一油缸的活塞杆末端固定在第二滑块的一侧,所述第二滑块的另一侧固定有移动板,两个移动板的一端分别贯穿两个放置槽并延伸至车体的两侧,所述移动板上设有第一螺纹通孔,所述第一螺纹通孔内贯穿设有第二螺杆,所述第二螺杆的下端固定有转动轮,所述第二螺杆的上端转动连接有支撑板,所述支撑板的上端固定有第二放置块,所述车体的上端固定有支撑块,所述支撑块上设有第一滑槽,所述第一滑槽内安装有第一滑块,所述第一滑槽内的一端侧壁上固定有第三伺服电机,所述第三伺服电机的输出轴末端固定有第三螺杆,所述第三螺杆的一端转动连接在第一滑槽内的一端侧壁上,所述第一滑块上设有第二螺纹通孔,且第三螺杆贯穿第二螺纹通孔,所述第一滑块的上端固定有保护箱,所述支撑块的上端固定有两个固定板,且两个固定板分别位于保护箱的两侧,所述固定板的上端设有调节装置,所述保护箱内的底部固定有驱动电机,所述驱动电机的输出轴上固定有第一齿轮,所述保护箱内的底部转动连接有转动杆,所述转动杆的上端贯穿保护箱的侧壁并延伸至保护箱的上端,所述转动杆上固定有第二齿轮,且第一齿轮和第二齿轮相互啮合,所述转动杆的上端固定有固定箱,所述固定箱的一侧固定有第二伺服电机,所述第二伺服电机的输出轴贯穿固定箱的侧壁并延伸至固定箱内,所述第二伺服电机的输出轴末端固定有第二锥形齿轮,所述固定箱内的相对侧壁之间转动连接有第一螺杆,所述第一螺杆的一端固定有第一锥形齿轮,且第二锥形齿轮和第一锥形齿轮相互啮合,所述固定箱内的一端侧壁上设有第五滑槽,所述第五滑槽内安装有第五滑块,所述第五滑块上设有第三螺纹通孔,且第一螺杆贯穿第三螺纹通孔,所述固定箱的一侧设有第一开口,所述第五滑块的一侧贯穿第一开口并延伸至固定箱的一侧,所述第五滑块的一侧转动连接有连接杆,所述第五滑块的下端一侧固定有连接板,所述连接板的一侧转动连接有第二油缸,所述连接杆的一端转动连接有斜杆,且第二油缸的活塞杆末端转动连接在斜杆的一侧,所述斜杆的一端固定有垫板,所述垫板的一侧固定有竖板,所述竖板的下端固定有承载板,所述承载板的上端两侧均设有夹持装置。

优选地,所述调节装置包括设置在固定板上端的两个第一放置块,所述固定板的上端设有第三滑槽,所述第三滑槽内安装有第三滑块,且其中一个第一放置块的下端固定在第三滑块的上端,且该第一放置块一端固定有限位杆,所述限位杆上等间距设有多个插孔,另一个第一放置块的下端固定在固定板的上端,且该第一放置块的一端设有限位槽,且限位杆的一端延伸至限位槽内,所述限位槽的一端侧壁上设有通孔,所述通孔内贯穿设有插杆,且插杆的一端贯穿通孔并延伸至其中一个插孔内。

优选地,所述夹持装置包括固定在承载板上端的放置箱,所述放置箱内设有空腔,所述空腔内的上端侧壁上设有第四滑槽,所述第四滑槽内安装有两个第四滑块,所述第四滑块的下端固定有移动块,两个移动块上均设有第四螺纹通孔,所述放置箱的一侧固定有第一伺服电机,所述第一伺服电机的输出轴贯穿放置箱的侧壁并延伸至空腔内,所述第一伺服电机的输出轴末端固定有第四螺杆,所述第四螺杆上设有正向螺纹和反向螺纹,其中一个移动块螺纹套接在设有正向螺纹的第四螺杆上,另一个移动块螺纹套接在设有反向螺纹的第四螺杆上,所述放置箱的下端设有第二开口,所述承载板上设和有第二开口相对应的第三开口,两个移动块的下端均贯穿第二开口和第三开口并延伸至承载板的下端,所述移动块的下端固定有夹持块,且两个夹持块相互对应。

优选地,所述固定箱的两侧均固定有放置板,所述放置板的一侧设有两个照明灯具。

优选地,所述车体的下端设有四个滚轮。

优选地,所述支撑块的下端焊接在车体的上端。

优选地,所述转动轮上包覆有橡胶层。

优选地,所述第一放置块和第二放置块均采用碳素钢材质制成。

本实用新型中,在使用时,先将车体移动到合适的位置,然后根据建筑材料的大小,调节两个第一放置块的位置,移动其中一个第一放置块,带动限位杆从限位槽内移出,然后调节到合适的距离后利用插杆将两个第一放置块的位置进行固定,然后通过将建筑材料放到第一放置块上,如果建筑材料较长时,第一油缸的活塞杆带动移动板进行移动,从而将移动板移出车体,然后移动到合适的距离之后,转动转动轮,转动轮带动第二螺杆转动,第二螺杆带动支撑板移动,支撑板带动第二放置块移动,从而对建筑材料进行支撑,然后驱动电机的输出轴带动第一齿轮转动,第一齿轮带动第二齿轮转动,第二齿轮带动转动杆转动,转动杆带动固定箱转动,从而调节固定箱的角度,第二伺服电机的输出轴带动第二锥形齿轮转动,第二锥形齿轮带动第一锥形齿轮转动,第一锥形齿轮带动第一螺杆转动,第一螺杆带动第五滑块移动,然后第二油缸的活塞杆带动斜杆移动,斜杆带动竖板移动,从而调节承载板的高度,高度调整好之后,第三伺服电机的输出轴带动第三螺杆转动,第三螺杆带动第一滑块移动,第一滑块带动保护箱移动,从而进行位置的调整,然后第一伺服电机的输出轴带动第四螺杆转动,第四螺杆带动两个移动块进行相反的移动,从而调节两个夹持块之间距离,以适应建筑材料的大小,然后通过两端的夹持块将放置在第一放置块上的材料进行夹持固定,然后再进行转送,本实用新型实现了对建筑材料可进行自动转送的功能,解决了现有的因需要借助叉车转送导致的浪费时间,效率低下的问题,同时也节约了人力资源,可以灵活的对高度和角度进行调节,操作简单,方便使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建筑工程用的转送设备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建筑工程用的转送设备的侧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建筑工程用的转送设备第一放置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建筑工程用的转送设备的夹持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建筑工程用的转送设备的外部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建筑工程用的转送设备的A处结构放大图。

图中:1固定箱、2竖板、3照明灯具、4放置板、5第一螺杆、6第一锥形齿轮、7第一滑块、8支撑块、9第二放置块、10支撑板、11移动板、12第二螺杆、13转动轮、14第一放置块、15固定板、16车体、17滚轮、18第一油缸、19第二滑块、20第二滑槽、21保护箱、22夹持块、23承载板、24第一伺服电机、25放置箱、26斜杆、27连接杆、28第五滑块、29第二油缸、30第一开口、31第二锥形齿轮、32第二伺服电机、33第三伺服电机、34第三螺杆、35限位槽、36插杆、37插孔、38第三滑块、39第三滑槽、40第四螺杆、41第四滑槽、42第四滑块、43移动块、44第二开口、45连接板、46限位杆、47驱动电机、48第一齿轮、49转动杆。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参照图1-6,一种建筑工程用的转送设备,包括车体16,方便支撑和固定,车体16的两侧均设有放置槽,放置槽内的一端侧壁上固定有第一油缸18,放置槽内的相对侧壁上均设有第二滑槽20,两个第二滑槽20内共同安装有第二滑块19,第一油缸18的活塞杆末端固定在第二滑块19的一侧,便于带动第二滑块19移动,第二滑块19的另一侧固定有移动板11,便于调节移动板11的长度,两个移动板11的一端分别贯穿两个放置槽并延伸至车体16的两侧,移动板11上设有第一螺纹通孔,第一螺纹通孔内贯穿设有第二螺杆12,第二螺杆12的下端固定有转动轮13,第二螺杆12的上端转动连接有支撑板10,支撑板10的上端固定有第二放置块9,方便调节第二放置块9的位置,车体16的上端固定有支撑块8,支撑块8上设有第一滑槽,第一滑槽内安装有第一滑块7,第一滑槽内的一端侧壁上固定有第三伺服电机33,第三伺服电机33的输出轴末端固定有第三螺杆34,便于带动第三螺杆34转动,第三螺杆34的一端转动连接在第一滑槽内的一端侧壁上,第一滑块7上设有第二螺纹通孔,且第三螺杆34贯穿第二螺纹通孔,便于带动第一滑块7移动,第一滑块7的上端固定有保护箱21,支撑块8的上端固定有两个固定板15,且两个固定板15分别位于保护箱21的两侧,固定板15的上端设有调节装置,保护箱21内的底部固定有驱动电机47,驱动电机47的输出轴上固定有第一齿轮48,保护箱21内的底部转动连接有转动杆49,转动杆49的上端贯穿保护箱21的侧壁并延伸至保护箱21的上端,转动杆49上固定有第二齿轮,且第一齿轮48和第二齿轮相互啮合,便于带动第二齿轮转动,转动杆的上端固定有固定箱1,方便调节固定箱1的角度,固定箱1的一侧固定有第二伺服电机32,第二伺服电机32的输出轴贯穿固定箱1的侧壁并延伸至固定箱1内,第二伺服电机32的输出轴末端固定有第二锥形齿轮31,固定箱1内的相对侧壁之间转动连接有第一螺杆5,第一螺杆5的一端固定有第一锥形齿轮6,且第二锥形齿轮31和第一锥形齿轮6相互啮合,便于带动第一锥形齿轮6转动,固定箱1内的一端侧壁上设有第五滑槽,第五滑槽内安装有第五滑块28,第五滑块28上设有第三螺纹通孔,且第一螺杆5贯穿第三螺纹通孔,方便带动第五滑块28移动,调节高度,固定箱1的一侧设有第一开口30,第五滑块28的一侧贯穿第一开口30并延伸至固定箱1的一侧,第五滑块28的一侧转动连接有连接杆27,第五滑块28的下端一侧固定有连接板45,连接板45的一侧转动连接有第二油缸29,连接杆27的一端转动连接有斜杆26,且第二油缸29的活塞杆末端转动连接在斜杆26的一侧,便于调节斜杆26的角度,斜杆26的一端固定有垫板,垫板的一侧固定有竖板2,竖板2的下端固定有承载板23,承载板23的上端两侧均设有夹持装置。

本实用新型中,调节装置包括设置在固定板15上端的两个第一放置块14,固定板15的上端设有第三滑槽39,第三滑槽39内安装有第三滑块38,且其中一个第一放置块14的下端固定在第三滑块38的上端,方便移动,且该第一放置块14一端固定有限位杆46,限位杆46上等间距设有多个插孔37,另一个第一放置块14的下端固定在固定板15的上端,且该第一放置块14的一端设有限位槽35,且限位杆46的一端延伸至限位槽35内,限位槽35的一端侧壁上设有通孔,通孔内贯穿设有插杆36,且插杆36的一端贯穿通孔并延伸至其中一个插孔37内,便于进行位置固定,夹持装置包括固定在承载板23上端的放置箱25,放置箱25内设有空腔,空腔内的上端侧壁上设有第四滑槽41,第四滑槽41内安装有两个第四滑块42,第四滑块42的下端固定有移动块43,方便移动块43移动,两个移动块43上均设有第四螺纹通孔,放置箱25的一侧固定有第一伺服电机24,第一伺服电机24的输出轴贯穿放置箱25的侧壁并延伸至空腔内,第一伺服电机24的输出轴末端固定有第四螺杆40,第四螺杆40上设有正向螺纹和反向螺纹,其中一个移动块43螺纹套接在设有正向螺纹的第四螺杆40上,另一个移动块43螺纹套接在设有反向螺纹的第四螺杆40上,便于两个移动块43进行相反的移动,放置箱25的下端设有第二开口44,承载板23上设和有第二开口44相对应的第三开口,两个移动块43的下端均贯穿第二开口44和第三开口并延伸至承载板23的下端,移动块43的下端固定有夹持块22,且两个夹持块22相互对应,便于夹持材料,固定箱1的两侧均固定有放置板4,放置板4的一侧设有两个照明灯具3,便于照明,车体16的下端设有四个滚轮17,方便移动,支撑块8的下端焊接在车体16的上端,转动轮13上包覆有橡胶层,第一放置块14和第二放置块9均采用碳素钢材质制成。

本实用新型中,在使用时,先将车体16移动到合适的位置,然后根据建筑材料的大小,调节两个第一放置块14的位置,移动其中一个第一放置块14,带动限位杆46从限位槽35内移出,然后调节到合适的距离后利用插杆36将两个第一放置块14的位置进行固定,然后通过将建筑材料放到第一放置块14上,如果建筑材料较长时,第一油缸18的活塞杆带动移动板11进行移动,从而将移动板11移出车体16,然后移动到合适的距离之后,转动转动轮13,转动轮13带动第二螺杆12转动,第二螺杆12带动支撑板10移动,支撑板10带动第二放置块9移动,从而对建筑材料进行支撑,然后驱动电机47的输出轴带动第一齿轮48转动,第一齿轮48带动第二齿轮转动,第二齿轮带动转动杆49转动,转动杆49带动固定箱1转动,从而调节固定箱1的角度,第二伺服电机32的输出轴带动第二锥形齿轮31转动,第二锥形齿轮31带动第一锥形齿轮6转动,第一锥形齿轮6带动第一螺杆5转动,第一螺杆5带动第五滑块28移动,然后第二油缸29的活塞杆带动斜杆26移动,斜杆26带动竖板2移动,从而调节承载板23的高度,高度调整好之后,第三伺服电机33的输出轴带动第三螺杆34转动,第三螺杆34带动第一滑块7移动,第一滑块7带动保护箱21移动,从而进行位置的调整,然后第一伺服电机24的输出轴带动第四螺杆40转动,第四螺杆40带动两个移动块43进行相反的移动,从而调节两个夹持块22之间距离,以适应建筑材料的大小,然后通过两端的夹持块22将放置在第一放置块14上的材料进行夹持固定,然后再进行转送。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