框架结构体系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838618发布日期:2019-02-12 21:19阅读:356来源:国知局
框架结构体系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装配式建筑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装配式框架结构体系。



背景技术:

我国现阶段,大量的建筑仍是以现浇为主。这种施工方式不仅要雇佣大量劳动力,而且成本高、工期长,现场管理比较混乱、预制率、装配率和工业化程度均较低,离国家倡导的大力发展绿色建筑和优先采用工业化建造方式还有很大差距。随着可持续发展和节能环保要求的不断提升,劳动力成本持续增加,以装配式混凝土建筑为代表的建筑工业化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其应用前景十分广阔。2016年9 月27日,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和《政府工作报告》部署,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指导意见:大力发展装配式混凝土建筑,不断提高装配式建筑在新建建筑中的比例,力争用10年左右的时间,使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积的比例达到30%。

目前行业内装配式框架结构存在很多问题:构件质量大,给构件生产、运输、吊装造成很大压力;现场支模量较大;柱节点采用灌浆套筒连接,对构件精度要求高,施工困难,且灌浆质量难以检验;梁柱连接节点处整体性较差等。市场亟需一种整体性能等同于现浇结构,安全可靠、高效简便的新型装配式框架结构体系。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框架结构体系,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柱与梁连接步骤繁琐、支模量大、整体性能差、作业效率低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框架结构体系,该框架结构体系包括:施工混凝土、第一柱体、两个水平间隔设置的第一主梁、多个第一梁纵筋、多个梁柱搭接钢筋、多个柱纵筋、基础和多个钢筋连接件;

两个所述第一主梁均包括预制梁壳;所述预制梁壳包括截面呈U 形的梁壳和梁钢筋笼;所述梁壳由混凝土预制形成;所述梁钢筋笼固定在所述梁壳的内部,并且所述梁钢筋笼的一端伸出所述U形的开口端;

所述第一柱体包括预制柱壳;所述预制柱壳包括内部中空的柱壳以及柱钢筋笼;所述柱壳由混凝土预制形成;所述柱钢筋笼固定在所述柱壳内,所述柱钢筋笼的上端伸出所述柱壳;所述柱纵筋竖直穿设在所述柱钢筋笼内,并且所述柱纵筋的下端伸出所述柱壳;

所述基础上固定有多个基础纵向钢筋,且所述基础纵向钢筋的上端伸出所述基础上表面;所述柱纵筋的下端通过所述钢筋连接件与所述基础纵向钢筋的上端固定;

每个所述第一梁纵筋穿设在所述柱钢筋笼的上端和两个所述梁钢筋笼内,并且贯穿所述梁钢筋笼;

所述梁柱搭接钢筋穿设在所述柱钢筋笼的上端,并且两端分别搭接在两个所述梁钢筋笼内;

所述施工混凝土浇筑在所述第一主梁的预制梁壳、所述预制柱壳和所述基础纵向钢筋内,以将所述第一主梁和所述预制柱壳以及所述预制柱壳与所述基础固定。

进一步地,还包括多个第二梁纵筋以及与所述第一主梁平行间隔设置的第二主梁;所述第二主梁包括所述预制梁壳;

多个所述第二梁纵筋包括第二上部梁纵筋和第二下部梁纵筋;第二上部梁纵筋位于所述预制梁壳的上方;第二下部梁纵筋位于所述预制梁壳的底部;

所述第二梁纵筋位于所述第一主梁和所述第二主梁的梁钢筋笼内;施工混凝土浇筑在所述第一主梁和所述第二主梁的预制梁壳之间的间隔处以及所述第一主梁和所述第二主梁的梁壳内和梁钢筋笼上,以将两个所述第一主梁和所述第二主梁固定。

进一步地,还包括多个梁搭接筋;

所述梁搭接筋设置在所述第一主梁和所述第二主梁的预制梁壳之间,并且所述梁搭接筋的两端分别搭接在所述第一主梁和所述第二主梁的梁钢筋笼上。

进一步地,还包括次梁;所述次梁的一端与所述第一主梁的中部垂直连接;所述次梁包括所述预制梁壳和多个所述第三梁纵筋;所述第三梁纵筋设置在所述次梁的梁钢筋笼内,并且,所述次梁的第三梁纵筋的一端插入至所述第一主梁的梁壳内;

施工混凝土浇筑在所述第一主梁和所述次梁内,以将所述第一主梁与所述次梁固定。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主梁的梁壳的上部,与所述次梁对应的位置处,设置有豁口;该豁口的面积大于所述次梁的截面面积;所述次梁的第三梁纵筋的一端通过所述豁口插入至所述第一主梁的梁壳内。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主梁的梁壳包括两个平行间隔设置的子壳;所述次梁的一端位于两个所述子壳的间隔处;所述次梁的第三梁纵筋的一端通过所述间隔插入至所述第一主梁的梁壳内。

进一步地,多个所述第三梁纵筋包括第三上部梁纵筋和第三下部梁纵筋;第三上部梁纵筋位于所述次梁的预制梁壳的上方,并且第三上部梁纵筋位于所述第一主梁内的一端的端部向下弯折;第三下部梁纵筋位于所述次梁的预制梁壳的底部;

所述第一主梁的侧壁的底部设置有插孔;所述第三下部梁纵筋的一端通过所述插孔插入至所述第一主梁的梁壳内。

进一步地,还包括第二柱体和柱连接件;

所述第二柱体包括所述柱壳;所述第二柱体位于所述第一柱体的上方,所述柱连接件将第二柱体的柱钢筋笼的底部与第一柱体的柱钢筋笼的顶部固定连接,施工混凝土浇筑在所述第一柱体和所述第二柱体的预制柱壳内,以将所述第一柱体和所述第二柱体固定。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柱体和所述第二柱体的柱壳之间具有间隔;所述第二柱体的柱钢筋笼的底部伸出所述第二柱体的柱壳;所述第一柱体的柱钢筋笼的顶部伸出所述第一柱体的柱壳;所述施工混凝土浇筑在所述第一柱体和所述第二柱体的预制柱壳以及所述间隔内,以将所述第一柱体和所述第二柱体固定。

进一步地,所述钢筋连接件为固定套筒;所述固定套筒的上端套在所述柱纵筋的下端,所述固定套筒的下端套在所述基础纵向钢筋的上端。

本实用新型中,梁壳和柱壳均在工厂由混凝土预制形成。使用者将预制梁壳和预制柱壳运输至施工场地,将第一梁纵筋穿在柱钢筋笼和两个梁钢筋笼内,以及将梁柱搭接钢筋搭接在柱钢筋笼和梁钢筋笼内,在连接处支模,向预制柱壳和预制梁壳内浇筑混凝土以将预制柱壳和预制梁壳固定。搭接钢筋的设置增强了预制梁壳和预制柱壳连接处的连接强度。通过钢筋连接件将柱纵筋的下端和基础纵向钢筋的上端固定,在基础纵向钢筋处支模,在施工场地向预制柱壳和模板内浇筑施工混凝土,以将预制柱壳和基础固定。

本实用新型中,施工人员在施工场地向预制柱壳和预制梁壳内浇筑混凝土以将预制梁壳和预制柱壳一体式固定,柱壳和梁壳部分既参与受力又能充当模板,极大的减少了现场支模量,结构构件采用机械成型焊接钢筋笼,构件制作精度高、效率高、工业化程度高;构件采用模壳的形式减轻了预制构件的重量;结构整体性能等同于现浇结构,具有安全可靠、简化施工、节约耗材、减少扬尘和建筑垃圾等特点。构件采用模壳的形式减轻了预制构件的重量。结构整体性能等同于现浇结构,具有安全可靠、简化施工、节约耗材、减少扬尘和建筑垃圾等特点,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

附图说明

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预制梁壳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的预制梁壳中梁钢筋笼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所示的梁钢筋笼中梁网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1所示的预制梁壳中梁钢筋笼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预制柱壳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5所示的预制柱壳中柱钢筋笼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6所示的柱钢筋笼中柱网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6所示的预制柱壳中柱钢筋笼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9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预制柱壳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一主梁与第一柱体连接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一柱体与基础连接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一主梁与第二主梁连接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第一主梁与次梁连接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1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第一主梁与次梁连接时的 A-A剖视图;

图1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第一主梁与次梁连接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1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第一主梁与次梁连接时的 A-A剖视图;

图1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第一主梁与次梁连接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18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第一主梁与次梁连接时的 A-A剖视图;

图19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的第一主梁与次梁连接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20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的第一主梁与次梁连接时的 A-A剖视图;

图2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五实施例的第一主梁与次梁连接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2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五实施例的第一主梁与次梁连接时的 A-A剖视图;

图2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第六实施例的第一主梁与次梁连接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2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第六实施例的第一主梁与次梁连接时的A-A剖视图;

图2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柱体与第二柱体连接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

1-梁壳; 2-梁钢筋笼; 3-第一梁纵筋;

4-梁柱搭接钢筋; 5-柱壳; 6-柱钢筋笼;

7-第一主梁; 8-第一柱体; 9-柱纵筋;

10-钢筋连接件; 11-基础纵向钢筋; 12-后置柱箍筋网片;

13-基础; 14-第二主梁; 15-第二梁纵筋;

16-梁搭接筋; 17-施工混凝土; 18-第三梁纵筋;

19-次梁; 20-豁口; 21-梁固定筋;

22-梁网片; 23-间隔; 24-插孔;

25-柱连接件; 26-第二柱体; 31-第一下部梁纵筋;

32-第一上部梁纵筋; 221-梁框体; 222-梁连接筋;

61-柱纵向钢筋; 62-柱网片; 621-柱框体;

71-子壳; 622-柱连接筋; 151-第二下部梁纵筋;

152-第二上部梁纵筋; 181-第三下部梁纵筋; 182-第三上部梁纵筋。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预制梁壳的结构示意图;图2 是图1所示的预制梁壳中梁钢筋笼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2所示的梁钢筋笼中梁网片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图1所示的预制梁壳中梁钢筋笼的另一结构示意图;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预制柱壳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图5所示的预制柱壳中柱钢筋笼的结构示意图;图7是图6所示的柱钢筋笼中柱网片的结构示意图;图8是图6所示的预制柱壳中柱钢筋笼的另一结构示意图;图9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预制柱壳的结构示意图;图10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一主梁与第一柱体连接时的结构示意图;图1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一柱体与基础连接时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至图1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框架结构体系包括:施工混凝土、第一柱体8、两个水平间隔设置的第一主梁7、多个第一梁纵筋3、多个梁柱搭接钢筋4、多个柱纵筋9、基础13和多个钢筋连接件10;

两个第一主梁7均包括预制梁壳;预制梁壳包括截面呈U形的梁壳1和梁钢筋笼2;梁壳1由混凝土预制形成;梁钢筋笼2固定在梁壳1的内部,并且梁钢筋笼2的一端伸出U形的开口端;第一柱体8 包括预制柱壳;预制柱壳包括内部中空的柱壳5以及柱钢筋笼6;柱壳5由混凝土预制形成;柱钢筋笼6固定在柱壳5内,柱钢筋笼6 的上端伸出柱壳5;柱纵筋9竖直穿设在柱钢筋笼6内,并且柱纵筋 9的下端伸出柱壳5;

基础13上固定有多个基础纵向钢筋11,且基础纵向钢筋11的上端伸出基础13上表面;柱纵筋9的下端通过钢筋连接件10与基础纵向钢筋11的上端固定;每个第一梁纵筋3穿设在柱钢筋笼6的上端和两个梁钢筋笼2内,并且贯穿梁钢筋笼2;梁柱搭接钢筋4穿设在柱钢筋笼6的上端,并且两端分别搭接在两个梁钢筋笼2内;施工混凝土浇筑在第一主梁7的预制梁壳、预制柱壳和基础纵向钢筋11 内,以将第一主梁7和预制柱壳以及预制柱壳与基础13固定。

本实施例中,梁壳1和柱壳5均在工厂由混凝土预制形成。使用者将预制梁壳和预制柱壳运输至施工场地,将第一梁纵筋3穿在柱钢筋笼6和两个梁钢筋笼2内,以及将梁柱搭接钢筋4搭接在柱钢筋笼 6和梁钢筋笼2内,在连接处支模,向预制柱壳和预制梁壳内浇筑混凝土以将预制柱壳和预制梁壳固定。梁柱搭接钢筋4的设置增强了预制梁壳和预制柱壳连接处的连接强度。通过钢筋连接件10将柱纵筋 9的下端和基础纵向钢筋11的上端固定,在基础纵向钢筋11处支模,在施工场地向预制柱壳和模板内浇筑施工混凝土,以将预制柱壳和基础13固定。

本实施例中,施工人员在施工场地向预制柱壳和预制梁壳内浇筑混凝土以将预制梁壳和预制柱壳一体式固定,以及通过钢筋连接件 10将柱壳与基础连接后浇筑固定,柱壳5和梁壳1部分既参与受力又能充当模板,极大的减少了现场支模量,提高了效率,构件采用模壳的形式减轻了预制构件的重量。结构整体性能等同于现浇结构,具有安全可靠、简化施工、节约耗材、减少扬尘和建筑垃圾等特点,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梁钢筋笼2包括梁固定筋 21和多个梁网片22;多个梁网片22沿梁壳1的长度方向依次间隔设置;梁固定筋21与多个梁网片22固定连接。

本实施例中,梁钢筋笼2包括梁固定筋21和多个梁网片22,梁固定筋21将多个梁网片22固定,结构简单,便于加工,梁网片22 的设置可便于放置第一梁纵筋3进行浇筑。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梁固定筋21为多个;多个梁固定筋21平行设置,并且每个梁固定筋21均与多个梁网片22固定连接。

本实施例中,梁固定筋21设置为多个,提高了多个梁网片22 的固定效果。多个梁固定筋21平行设置,结构规整,提高整体强度。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梁网片22包括方形的梁框体221和多个固定在梁框体221上的梁连接筋222;多个钢筋沿U形的高度方向平行间隔设置。

本实施例中,多个梁连接筋222固定在方形的梁框内,梁框与梁壳1固定,方形的梁框便于与梁壳1固定。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梁固定筋21与梁框体221 和梁连接筋222的连接点固定连接。

本实施例中,梁固定筋21连接在梁网片22和梁连接筋222的结合点处,提高两者结合点处的连接强度,同时也提高钢筋笼的整体强度。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梁钢筋笼2由多个钢筋焊接形成。

本实施例中,梁钢筋笼2采用机械焊接形成,比传统封闭箍筋质量好、精度高、效率高、工业化程度高。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多个第一梁纵筋3包括第一上部梁纵筋32和第一下部梁纵筋31;第一上部梁纵筋32位于第一主梁的预制梁壳的上方;第一下部梁纵筋31位于第一主梁的预制梁壳的底部。

本实施例中,第一梁纵筋3这样的布置方式可提高梁与柱的连接强度。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梁钢筋笼2固定在梁壳1 的侧壁的内部。

本实施例中,梁钢筋笼2固定在梁壳1壁的内部,可在梁壳1 预制浇筑混凝土时直接浇筑在其内部,固定牢靠,便于施工。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搭接钢筋4的端部搭接在梁框体221与梁连接筋222的连接处。

本实施例中,这样的设置可增强搭接钢筋4与梁壳1的连接强度,从而使得梁和柱固定更加稳固。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柱钢筋笼6由多个钢筋焊接形成。

本实施例中,柱钢筋笼6采用机械焊接形成,比传统封闭箍筋质量好、精度高、效率高、工业化程度高。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柱钢筋笼6包括柱纵向钢筋 61和多个柱网片62;多个柱网片62沿柱壳5的长度方向依次间隔设置;柱纵向钢筋61与多个柱网片62固定连接。

本实施例中,柱钢筋笼6包括柱纵向钢筋61和多个柱网片62,柱纵向钢筋61将多个柱网片62固定,结构简单,便于加工,柱网片 62的设置可便于放置柱纵筋进行浇筑。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柱网片62包括柱框体621 和多个固定在柱框体621内的柱连接筋622;多个柱连接筋622呈井字排布。

本实施例中,柱网片62包括柱框体621和固定在柱框体621上的柱连接筋622,柱框体621与柱壳5固定,柱壳5便于与柱壳5固定。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柱纵向钢筋61与柱框体621 和柱连接筋622的连接点固定连接。

本实施例中,柱纵向钢筋61连接在柱网片62和柱连接筋622 的结合点处,提高两者结合点处的连接强度,同时也提高钢筋笼的整体强度。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柱纵向钢筋61为多个;多个柱纵向钢筋61平行设置,并且每个柱纵向钢筋61均与多个柱网片 62固定连接。

本实施例中,柱纵向钢筋61设置为多个,提高了多个柱网片62 的固定效果。多个柱纵向钢筋61平行设置,结构规整,提高整体强度。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柱钢筋笼6固定在柱壳5 的侧壁的内部。

本实施例中,柱钢筋笼6固定在柱壳5的侧壁的内部,可在柱壳 5预制浇筑混凝土时直接浇筑在其内部,固定牢靠,便于施工。

进一步地,钢筋连接件10为固定套筒;固定套筒的上端套在柱纵筋9的下端,固定套筒的下端套在基础纵向钢筋11的上端。

本实施例中,采用固定套筒的方式固定柱纵筋9和基础纵向钢筋 11,结构简单,操作方便。

进一步地,基础纵向钢筋11上固定有后置柱箍筋网片12。

本实施例中,后置柱箍筋网片12的设置增强了柱与基础13连接处的连接强度。

进一步地,第一梁纵筋3包括第一上部梁纵筋32和第一下部梁纵筋31,第一上部梁纵筋32位于梁壳1的上方,第一下部梁纵筋31 位于梁壳1的底部。

图1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一主梁与第二主梁连接时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2所示,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还包括多个第二梁纵筋15以及与第一主梁7平行间隔设置的第二主梁 14;第二主梁14包括预制梁壳;多个第二梁纵筋15包括第二上部梁纵筋152和第二下部梁纵筋151;第二上部梁纵筋152位于预制梁壳的上方;第二下部梁纵筋151位于预制梁壳的底部;第二梁纵筋15 位于第一主梁7和第二主梁14的梁钢筋笼2内;施工混凝土浇筑在第一主梁7和第二主梁14的预制梁壳之间的间隔处以及第一主梁7 和第二主梁14的梁壳内和梁钢筋笼2上,以将两个第一主梁7和第二主梁14固定。

本实施例中,在施工时,使用者将第二梁纵筋15穿设在第一主梁7和第二主梁14的梁钢筋笼2内,然后支模并向第一主梁7和第二主梁14的梁壳内、梁钢筋笼2上以及两个梁壳1之间的间隔处浇筑施工混凝土,使第一主梁7和第二主梁14固定。

本实施例中,施工人员在施工场地向第一主梁7和第二主梁14 的预制梁壳内浇筑混凝土,梁壳1部分既参与受力又能充当模板,极大的减少了现场支模量,提高了施工效率,并且可实现第一主梁7 和第二主梁14一体浇筑固定,简化了施工步骤。结构整体性能优于叠合梁连接,等同于现浇结构,具有安全可靠、简化施工、节约耗材、减少扬尘和建筑垃圾等特点,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还包括多个梁搭接筋16;梁搭接筋16设置在第一主梁7和第二主梁14的预制梁壳之间,并且梁搭接筋16的两端分别搭接在第一主梁7和第二主梁14的梁钢筋笼 2上。

本实施例中,将梁搭接筋16搭接在两个预制梁壳的连接处,提高两个预制梁壳的连接强度。施工时,施工人员将第二梁纵筋15和梁搭接筋16放置在两个梁钢筋笼2内,然后支模浇筑施工混凝土17 即可。

图1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第一主梁与次梁连接时的结构示意图;图1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第一主梁与次梁连接时的A-A剖视图;如图13和14所示,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还包括次梁19;次梁19的一端与第一主梁7的中部垂直连接;次梁19包括预制梁壳1和多个第三梁纵筋18;第三梁纵筋18 设置在次梁19的梁钢筋笼内,并且,次梁19的第三梁纵筋18的一端插入至第一主梁7的梁壳1内;第一主梁7的梁壳1的上部,与次梁19对应的位置处,设置有豁口20;该豁口20的面积大于次梁19 的截面面积;次梁19的第三梁纵筋18的一端通过豁口20插入至第一主梁7的梁壳1内,施工混凝土浇筑在第一主梁7和次梁19内,以将第一主梁7与次梁19固定。

图1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第一主梁与次梁连接时的结构示意图;图1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第一主梁与次梁连接时的A-A剖视图;如图15和图16所示,进一步地,次梁19包括两个预制梁壳1,次梁19与第一主梁7呈十字形设置,第一主梁7 的梁壳1的上部,与次梁19对应的位置处,设置有豁口20;该豁口 20的面积大于次梁19的截面面积;次梁19的每个第三梁纵筋18均通过豁口20穿过第一主梁7的梁壳1。

图1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第一主梁与次梁连接时的结构示意图;图18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第一主梁与次梁连接时的A-A剖视图;如图17和图18所示,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第一主梁7的梁壳1包括两个平行间隔设置的子壳71;次梁19的一端位于两个子壳71的间隔处;次梁19的第三梁纵筋18 的一端通过间隔23插入至第一主梁7的梁壳1内。

图19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的第一主梁与次梁连接时的结构示意图;图20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的第一主梁与次梁连接时的A-A剖视图;如图19和图20所示,进一步地,第一主梁7 与次梁19呈十字形,次梁19包括两个预制梁壳和多个第三梁纵筋 18;第一主梁7的梁壳1包括两个平行间隔设置的子壳71;次梁19 的两个预制梁壳的一端位于两个子壳71的间隔23处;第三梁纵筋 18的一端通过间隔23以穿过第一主梁7的梁壳1。

图2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五实施例的第一主梁与次梁连接时的结构示意图;图2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五实施例的第一主梁与次梁连接时的A-A剖视图;如图21和图22所示,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多个第三梁纵筋18包括第三上部梁纵筋182和第三下部梁纵筋181;第三上部梁纵筋182位于次梁19的预制梁壳的上方,并且第三上部梁纵筋182位于第一主梁7内的一端的端部向下弯折;第三下部梁纵筋181位于次梁19的预制梁壳1的底部;第一主梁7 的侧壁的底部设置有插孔;第三下部梁纵筋的一端通过插孔24插入至第一主梁7的梁壳1内。

图2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第六实施例的第一主梁与次梁连接时的结构示意图;图2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第六实施例的第一主梁与次梁连接时的A-A剖视图;如图23和图24所示,进一步地,第一主梁7 与次梁19呈十字形,次梁19包括两个预制梁壳和多个第三梁纵筋 18;第一主梁7的梁壳1包括两个平行间隔设置的子壳71;次梁19 的两个预制梁壳的一端位于两个子壳71的间隔处;第三梁纵筋18 的一端通过插孔24以穿过第一主梁7的梁壳1。

图2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柱体与第二柱体连接时的结构示意图;如图25所示,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还包括第二柱体26和柱连接件25;第二柱体26包括柱壳5;第二柱体26位于第一柱体8的上方,柱连接件25将第二柱体26的柱钢筋笼6的底部与第一柱体8的柱钢筋笼6的顶部固定连接,施工混凝土17浇筑在第一柱体8和第二柱体26的预制柱壳内,以将第一柱体8和第二柱体26固定。

本实施例中,在施工时,先浇筑位于下层的第二柱体26,第二柱体26与梁和楼板整体浇筑,待梁、楼板及第二柱体26混凝土达到一定强度后,再安装上层的第一柱体8,在根部支模,浇筑上层柱混凝土。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施工人员在施工场地向预制柱壳内浇筑施工混凝土17,以将两个预制柱壳固定。柱壳5部分既参与受力又能充当模板,极大的减少了现场支模量,步骤简单,提高了效率,构件采用模壳的形式减轻了预制构件的重量。结构整体性能等同于现浇结构,具有安全可靠、简化施工、节约耗材、减少扬尘和建筑垃圾等特点,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第一柱体8和第二柱体26 的柱壳5之间具有间隔;第二柱体26的柱钢筋笼6的底部伸出第二柱体26的柱壳5;第一柱体8的柱钢筋笼6的顶部伸出第一柱体8 的柱壳5;施工混凝土17浇筑在第一柱体8和第二柱体26的预制柱壳以及间隔内,以将第一柱体8和第二柱体26固定。这样设置便于第一柱体8与第二柱体26之间的固定连接。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