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横腹杆式预应力混凝土接触网支柱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571149发布日期:2019-05-03 19:20阅读:696来源:国知局
一种横腹杆式预应力混凝土接触网支柱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气化铁路接触网设施,尤其涉及一种横腹杆式预应力混凝土接触网支柱。



背景技术:

目前,我国电气化铁路运行里程已达两万公里以上,使用的混凝土支柱近百万根,其中90%以上是横腹杆式预应力混凝土支柱。横腹杆式预应力混凝土支柱又有普通横腹杆式预应力混凝土支柱(以下简称方支柱)和窄型横腹杆式预应力混凝土支柱。现有的方支柱在设计结构尺寸时需满足其使用环境中的受力需求,故一般方支柱的截面面积较大,如图1、图2、图3和图4所示,1为预应力钢筋,2为腹板,3为翼缘,4为圆形脚蹬孔;方支柱在地面处的长度H为630—680mm、宽度B为270—310mm;其长度H和宽度B都较大,腹板的宽度b为125—135mm,翼缘的厚度a为50—55mm也较大,这造成了方支柱的体积大、自重大,从而导致其生产成本高、运输成本高、不易安装等缺点。翼缘和腹板连接处为直角设置,导致脱模时易产生混凝土掉块现象,导致其外形缺陷,废品率提高。现有的竖预应力支撑筋为每个翼缘的前、后边缘各设置2-3根,直径为8mm,直径大,数量少,预应力受力的均匀性差,成本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提供一种体积小、自重小、成本低、易于攀爬、寿命高的横腹杆式预应力混凝土接触网支柱。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解决方案是:一种横腹杆式预应力混凝土接触网支柱,包括工字型的混凝土支柱本体和设置在支柱本体内部的预应力主筋;工字型的混凝土支柱本体中间为腹板,两端为翼缘;支柱本体的腹板的中上部间隔距离设置有脚蹬孔;在翼缘内设置多个竖预应力支撑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混凝土采用超高强活性粉末混凝土RPC,其地面处长度H为400mm—450mm、宽度B为200mm—240mm、腹板宽度b为45-55mm,翼缘厚度a为45-50mm;所述的脚蹬孔为方形;在腹板内的前、后边缘内平行设置多根横支撑辅筋Ⅰ,在腹板内还平行设置有多根与横支撑辅筋Ⅰ垂直相交的横支撑辅筋Ⅱ。

上述所述的翼缘与腹板的连接拐角和翼缘内侧边缘处的拐角都设置为圆形过渡角。可大大降低制造本实用新型时在脱模时产生混凝土掉块的现象的发生,增加成品率。

上述所述的每个翼缘的前、后边缘各设置5-10根竖预应力支撑筋,直径为5mm。比现有的方支柱的竖预应力支撑筋细,根数多。在保证足够预应力的前提下提高了预应力受力的均匀性,增加了支柱寿命。

本实用新型采用超高强活性粉末混凝土RPC制作,减小了本实用新型的体积和自重,支柱的宽度B减小了12%,长度H值减小了37%,节约了产品的生产成本、提高了产品的运输效率。将脚蹬孔改为方形,因本实用新型的体积小,圆孔不能再攀爬,而方孔更有利于攀爬。增设横支撑辅筋Ⅰ和横支撑辅筋Ⅱ,可避免因混凝土自收缩在腹板处产生的裂纹,增加本实用新型的成品率和使用寿命。总之,本实用新型体积小,自重小,成本低,产品的运输效率高,易于攀爬,寿命高,成品率高。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中方支柱的主视图;

图2为图1的AA剖面图;

图3为图1的BB剖面图;

图4为图1的CC剖面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主视图;

图6为图5的DD剖面图;

图7为图5的EE剖面图;

图8为图5的FF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描述。

如图5、图6、图7和图8所示,本实施例包括工字型的超高强活性粉末混凝土RPC支柱本体5和设置在支柱本体5内部的多个竖预应力支撑筋7。工字型的混凝土支柱本体5中间为腹板6,两端为翼缘8。支柱本体5的腹板6的中上部间隔距离设置有方形脚蹬孔13。优选地,所述的翼缘8与腹板6的连接拐角11和翼缘8内侧边缘处的拐角12都设置为半径为R的圆形过渡角。多个竖预应力支撑筋7分布在翼缘8内;优选地,所述的每个翼缘8的前、后边缘各设置5根和8根竖预应力支撑筋7,直径为5 mm。所述的支柱本体5地面处长度H为400mm—450mm,设置宽度B为200mm—240mm,腹板宽度b为45-55mm,翼缘厚度a为45-50mm。在腹板6内的前、后边缘内平行设置多根横支撑辅筋Ⅰ 10,在腹板6内还平行设置有多根与横支撑辅筋Ⅰ 10垂直相交的横支撑辅筋Ⅱ 9。

上述实施例仅是优选的和示例性的,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本专利的描述进行等同技术的改进,其都在本专利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