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轨道交通接触网立柱。
背景技术:
接触网是在电气化铁道中,沿钢轨上空“Z”字形架设的,供受电弓取流的供电系统。其中的接触网立柱是重要的结构,是接触网悬挂的基础。传统接触网立柱一般采用水泥、钢铁一体成型或钢结构焊接而成,并采用立柱攀线保持平衡,主要考虑其力学性能,而对外形、占用面积考虑较少,体积、质量较大。用于城市轨道交通时,很难融入城市环境,造成视觉污染。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接触网立柱的不足,提供一种轨道交通接触网立柱。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用于轨道交通的接触网立柱,至少由底座组件(A)、柱体(B)及附件安装基础(C)组成,接触网立柱的底部是用来将其固定在基础面上的底座组件(A),底座组件(A)与柱体(B)相接位置至少具有一处肋(A1),柱体(B)采用多段柱体单元(Ba)嵌套连接,柱体(B)顶部有附件安装基础(C)。
优先的,柱体(B)为圆柱,不同位置的柱体单元(Ba)外径不等,其外径从底部到上部逐级缩小。
优先的,柱体(B)外形一致,通过改变各柱体单元(Ba)壁厚调节柱体(B)整体强度,柱体单元(Ba)壁厚的变化范围是8mm~50mm。
优先的,柱体(B)为三段结构,下部柱体单元(Ba-1)的外径为150mm~450mm,其长度占总长比例为4%~12%;中部柱体单元(Ba-2)的外径为120mm~370mm,其长度占总长比例为70%~80%;上部柱体单元(Ba-3)的外径为90mm~270mm,其长度占总长比例为10%~30%。
优先的,在柱体(B)上至少有一个孔(B1),其中至少有一个孔(B1-2)为条形孔。
优先的,在柱体(B)顶部的附件安装基础(C)至少有一个孔(C1)。
优先的,底座组件(A)上设置有安装孔(A2),其中至少两个安装孔(A2)为条孔或/和腰形孔,条孔或/和腰形孔的中心线为非平行关系。
优先的,接触网立柱下部涂装为深色,整体涂装从下部到上部逐级变浅,柱体(B)至少有一处荧光标志。
本实用新型和已有技术相比所具有的有益效果是:通过不同壁厚的柱体单元(Ba)搭配可有效调节柱体(B)的整体强度,以满足不同的强度需求,同时减小立柱的体积和质量,可与多种形式的腕臂配合,取消立柱攀线,减小了接触网立柱的占用面积,立柱的底座组件(A)上的安装孔位组合便于柱体的安装调整。
附图说明
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其中:
图1为一种接触网立柱的正视图;
图2为一种接触网立柱的左视图的全剖视图;
图3为一种接触网立柱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如图1、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用于轨道交通的接触网立柱,接触网立柱的底部设置有用来将其固定在基础面上的底座组件(A),底座组件(A)与柱体(B)相接位置具有8处肋(A1),柱体(B)采用分段嵌套连接,柱体(B)顶部有附件安装基础(C),在附件安装基础(C)上有两个孔(C1),用于安装立柱顶部的功能附件。柱体在柱体(B)上有8个圆孔(B1-1)用于安装摄像头、避雷器等弱电辅助附件,2个条形孔(B1-2)可使供电电缆通过,柱体(B)涂装用于标识和保护柱体表面,荧光标识用于接触网立柱的安全标识。
实施例二: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用于轨道交通的接触网立柱,本实施例是对实施例一的进一步改变,因此,实施例一的内容也应该是本实施例中的内容,相同的部分在本实施例中就不再叙述。其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本实施例中接触网立柱的柱体(B)没有任何孔。
本说明书中公开的所有特征,或公开的所有方法或过程中的步骤,除了互相排斥的特征和/或步骤以外,均可以以任何方式组合。
本说明书(包括任何附加权利要求、摘要和附图)中公开的任一特征,除非特别叙述,均可被其他等效或具有类似目的的替代特征加以替换。即,除非特别叙述,每个特征只是一系列等效或类似特征中的一个例子而已。
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前述的具体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扩展到任何在本说明书中披露的新特征或任何新的组合,以及披露的任一新的方法或过程的步骤或任何新的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