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装配式蜂窝梁板结构体系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915000发布日期:2019-06-14 23:31阅读:394来源:国知局
一种装配式蜂窝梁板结构体系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结构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装配式蜂窝梁板结构体系。



背景技术:

装配式建筑施工属于一种新业态、新模式,现浇式的建造方式由于现场湿作业多、支模量大、施工周期长,因此不符合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主次梁连接的传统结构形式如平接,由于主梁是H型实腹式钢梁,须把次梁从主梁腹板处断开,虽降低了结构高度,但连续梁弯矩不能更好地传递。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装配式蜂窝梁板结构体系,能够有节省钢材、减轻结构质量、提高抗震性能,使弯矩传递更加直接。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装配式蜂窝梁板结构体系,包括主梁、次梁和叠合板;

所述主梁和次梁均采用H型蜂窝钢梁,所述次梁穿过主梁上的孔;

所述叠合板采用桁架钢筋混凝土叠合板,所述叠合板包括预制底板和现浇混凝土层,所述预制底板设置在次梁的上翼缘上,预制底板中预埋有桁架。

所述主梁和次梁上的孔均为六边形孔。

所述主梁采用的H型蜂窝钢梁的扩高比为K=1.3~1.5。

所述主梁靠近两端的孔分别到与其相邻的梁端的距离大于等于300mm,相邻孔的中心间距大于等于300mm。

所述次梁的上翼缘的上方设置有多个栓钉,所述栓钉用于连接次梁的上翼缘与叠合板。

所述栓钉沿次梁上翼缘的长度方向均匀设置。

所述桁架包括底板分布筋、底部受力筋、腹杆钢筋和上弦钢筋,所述上弦钢筋上方设置有现浇混凝土层分布筋,用于连接主梁两侧的桁架钢筋。

所述预制底板设置有预留孔洞,倒J形钢筋穿过预留孔洞,所述倒J形钢筋的下端通过螺栓固定在预制底板下方,其上端挂在主梁的上翼缘上。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相对于传统的装配式梁板体系,由于梁采用的是蜂窝钢梁,能够节省钢材,减轻结构质量,提高抗震性能,次梁上的孔能够穿越管道;

(2)主梁与次梁连接时采用次梁穿越主梁孔的连接方式,使弯矩传递更加直接;

(3)在桁架的上弦钢筋上方设置垂直于主梁方向的钢筋,使主梁两侧的桁架钢筋连接在一起,在现场浇筑混凝土之后,主梁两侧更好地形成了整体,受力性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4)倒“J”形钢筋的设置是因为预制底板位于主梁上翼缘的下方,并且属于悬空状态,在受到地震等结构动荷载时,结构稳定性会受到严重影响,倒“J”形钢筋能够连接叠合板与主梁,使两者成为了整体,提高了整体结构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装配式蜂窝梁板结构体系的整体结构剖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叠合板未现浇混凝土叠合层之前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图2的俯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叠合板预制底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图4的俯视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主梁与叠合板的预制底板连接的示意图。

其中,

1-主梁,2-次梁,3-底板分布筋,4-底部受力筋,5-腹杆钢筋,6-栓钉,7-上弦钢筋,8-现浇混凝土层分布筋,9-预制底板,10-现浇混凝土层,11-底板分布筋的外露部分,12-倒J形钢筋,13-螺栓。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如图1至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装配式蜂窝梁板结构体系,包括主梁1、次梁2和叠合板。

主梁1和次梁2均采用H型蜂窝钢梁,次梁2穿过主梁1上的孔。本实用新型中设置有多个主梁1和多个次梁2,主梁1与次梁2的设置方向垂直,H型蜂窝钢梁是通过在H型实腹梁的腹板上按一定的折线切割后变换位置重新焊接组合而成,焊接后形成六边形孔的蜂窝梁。

叠合板采用桁架钢筋混凝土叠合板,叠合板包括预制底板9和现浇混凝土层,预制底板9设置在次梁2的上翼缘上,预制底板9中预埋有桁架。本实用新型中设置有多个叠合板,各个叠合板的结构相同,桁架钢筋混凝土叠合板为现有技术,桁架埋设在叠合板中,如图2所示,相邻叠合板沿次梁2的长度方向分别搭接在次梁2上翼缘两侧,现浇混凝土使相邻的叠合板成为一体,从而通过栓钉6连接件使叠合板与次梁2形成整体,更好的共同受力和协调变形。如图3所示,叠合板预制底板9中的底板分布筋的外露部分11的作用在于现浇混凝土叠合层之后使相邻预制底板9之间的连接更加稳固,同时使预制底板9与现浇混凝土叠合层之间更好的形成整体。

主梁1和次梁2上的孔均为六边形孔。本实用新型中,六边形孔的设置使得主梁1和次梁2连接的更加稳定,六边形孔与次梁2形成的空间适宜,有助于整体结构的稳定。

主梁1采用的H型蜂窝钢梁的扩高比为K=1.3~1.5。本实用新型的扩高比使装配式蜂窝梁板结构体系的抗震性能最优。

主梁1靠近两端的孔分别到与其相邻的梁端的距离大于等于300mm,相邻孔的中心间距大于等于300mm。

次梁2的上翼缘的上方设置有多个栓钉6,栓钉6用于连接次梁2的上翼缘与叠合板,栓钉6沿次梁2上翼缘的长度方向均匀设置。本实用新型中,栓钉6为连接件,其焊接在次梁2上翼缘上表面的中部,有助于使次梁2与叠合板的连接更加稳定。

桁架包括底板分布筋3、底部受力筋4、腹杆钢筋5和上弦钢筋7,上弦钢筋7上方设置有现浇混凝土层分布筋8,用于连接主梁1两侧的桁架钢筋。本实用新型中,现浇混凝土层分布筋8与次梁2平行且设置方向与次梁2相同。

预制底板9设置有预留孔洞,倒J形钢筋12穿过预留孔洞,倒J形钢筋12的下端通过螺栓13固定在预制底板9下方,其上端挂在主梁1的上翼缘上。本实用新型中,倒“J”形钢筋能够连接叠合板与主梁1,使两者成为了整体,提高了整体结构的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的装配式蜂窝梁板结构体系的实施过程:

步骤一、在工厂通过对H型实腹钢梁按照一定的折线切割、变位、重新焊接而成六边形孔的H型蜂窝钢梁,次梁2的梁高应略小于主梁1孔洞的孔高,制作完成后运输至工地;

步骤二、叠合板的预制底板9在工厂的流水线上生产加工并进行钢筋绑扎,叠合板的预制底板9设置底板分布筋3,底板分布筋3上设置底板受力筋,将腹杆钢筋5与底部受力筋4和底板分布筋3绑扎在一起,再将上弦钢筋7绑扎在腹杆钢筋5顶端,同时,在预制底板9中预留孔洞,制作完成后运输至工地;

步骤三、将结构的整体框架施工完毕后,将次梁2穿越于主梁1的孔洞中,再在次梁2的上翼缘均匀地焊接一排栓钉6;

步骤四、将叠合板的预制底板9沿次梁2的长度方向分别搭接在次梁2上翼缘的两侧,然后将倒J形钢筋12插入预制板预留的孔洞中,使其上方挂在主梁1的上翼缘上,下方通过螺栓13将其固定在预制板下方;

步骤五、在叠合板桁架钢筋的上弦钢筋7上方布置现浇混凝土层分布筋8,使主梁1两侧的桁架钢筋连接在一起,从而形成整体。

步骤六、现场浇筑混凝土叠合层,最后进行混凝土养护。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