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水保温屋面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491988发布日期:2019-08-21 01:24阅读:180来源:国知局
一种防水保温屋面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屋面防水领域,具体是一种防水保温屋面系统。



背景技术:

现有建筑物的屋面结构一般都要求具有防水保温的功能,传统屋面防水保温施工工艺一般采用在屋面上表面通过砂浆粘贴SBS保温板,再将水泥砂浆作为找平层铺在材料为SBS保温层上表面,在找平层上再按照顺序分别铺上3mm+4mm的SBS防水层和保护层。这种结构能达到防水和保温的效果,但是各层之间没有互补性,防水层出现问题,保温层也将失去保温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防水保温屋面系统,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防水保温屋面系统,包括密封层、保温隔热层、第一防水层、隔层、第二防水层、保护层、找平层和排水口,所述找平层为水泥砂浆制成,所述找平层涂抹在屋面上,所述找平层顶面铺设一层保温隔热层,所述保温隔热层是由沥青膨胀珍珠岩制成,所述保温隔热层顶面铺设一层第一防水层,所述第一防水层是由高聚物改性沥青防水卷材或合成高分子防水卷材制成,所述第一防水层顶面铺设一层隔层,所述隔层顶面涂抹一层第二防水层,所述第二防水层是由沥青防水涂料制成,所述第二防水层顶面涂抹一层保护层,所述保护层是由厚细石混凝土制成,所述保温隔热层、第一防水层、隔层、第二防水层和保护层四周用密封层密封,所述密封层是由建筑环氧结构胶黏剂制成,所述密封层位于找平层的低位一侧均匀开设有若干个排水口。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找平层两端之间形成3-5度的坡度。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隔层是由不锈钢钢丝网制成,所述隔层的厚度为3-5毫米,所述隔层里面填充有硬质聚氨酯泡沫塑料,且隔层和其内部填充的物质顶面齐平。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保护层的厚度为10-12毫米。

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排水口位置处设有单向阀,所述单向阀的进水口的底面和其一侧第一防水层的顶面齐平。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装置利用厚细石混凝土对屋面进行初步保护,利用第二防水层对屋面进行首次防水保护,利用隔层、排水口将渗透进来的水导出,利用单向阀避免外界的水进入,利用第一防水层对屋面进行二次防水处理,利用保温隔热层对屋面进行保温处理,利用找平层使装置形成一定的坡度,避免其产生积水,本实用新型能对排出渗入的水,提高了屋面防水保温的时间,各个模块相互配合,实用性更好。

附图说明

图1为一种防水保温屋面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密封层1、保温隔热层2、第一防水层3、隔层4、第二防水层5、保护层6、找平层7和排水口8。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一种防水保温屋面系统,包括密封层1、保温隔热层2、第一防水层3、隔层4、第二防水层5、保护层6、找平层7和排水口8,所述找平层7为水泥砂浆制成,所述找平层7涂抹在屋面上,所述找平层7两端之间形成3-5度的坡度,所述找平层7顶面铺设一层保温隔热层2,所述保温隔热层2是由沥青膨胀珍珠岩制成,所述保温隔热层2顶面铺设一层第一防水层3,所述第一防水层3是由高聚物改性沥青防水卷材或合成高分子防水卷材制成,所述第一防水层3顶面铺设一层隔层4,所述隔层4是由不锈钢钢丝网制成,所述隔层4的厚度为3-5毫米,所述隔层4里面填充有硬质聚氨酯泡沫塑料,所述隔层4和其内部填充的物质顶面齐平,所述隔层4顶面涂抹一层第二防水层5,所述第二防水层5是由沥青防水涂料制成,所述第二防水层5顶面涂抹一层保护层6,所述保护层6是由厚细石混凝土制成,所述保护层6的厚度为10-12毫米,所述保温隔热层2、第一防水层3、隔层4、第二防水层5和保护层6四周用密封层1密封,所述密封层1是由建筑环氧结构胶黏剂制成,所述密封层1位于找平层7的低位一侧均匀开设有若干个排水口8,所述排水口8位置处设有单向阀,所述单向阀的进水口的底面和其一侧第一防水层3的顶面齐平,利用厚细石混凝土对屋面进行初步保护,利用第二防水层5对屋面进行首次防水保护,利用隔层4、排水口8将渗透进来的水导出,利用单向阀避免外界的水进入,利用第一防水层3对屋面进行二次防水处理,利用保温隔热层2对屋面进行保温处理,利用找平层7使装置形成一定的坡度,避免其产生积水。

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