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钢筋密集梁柱节点砼浇捣施工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879248发布日期:2020-05-26 16:56阅读:214来源:国知局
一种钢筋密集梁柱节点砼浇捣施工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施工领域,涉及一种钢筋密集梁柱节点砼浇捣施工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传统方法是在梁柱节点处插钢管或大钢筋,撬出口子供砼浇捣,该做法主要问题体现在绑扎完成的钢筋不易被撬动,即使撬动后,钢筋变形严重后不易复原,容易会将模板胀破,导致无法继续正常施工的情况出现;更有将模板支撑架破坏,发生生产事故的情况;即使混凝土浇筑成型后,也容易出现露筋、截面尺寸偏大等质量问题;另外,由于梁柱节点处钢筋密集,砼中的骨料无法成功浇捣至柱内,导致浇捣完的柱子在拆模后,容易出现严重的质量缺陷、并且观感差等问题;严重时,更有出现柱子回弹检测强度达不到设计要求。后期二次返工修补需耗费大量成本和工期。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钢筋密集梁柱节点砼浇捣施工装置,可以有效解决上述问题。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钢筋密集梁柱节点砼浇捣施工装置,其包括:斜口构件、第一方木、第二方木以及多枚钢钉;所述斜口构件进一步包括斜口板、第一斜口侧板、第二斜口侧板以及多枚钢钉;所述斜口板呈矩形状,尺寸为b1×h1,b1与梁等宽,h1>=b1;所述第一斜口侧板和所述第二斜口侧板均呈直角三角形状,且两者大小一致,尺寸为b0×h0,斜口与柱的垂直线夹角为α,α范围为25°-45°之间,b0=h1×sinα,h0=h1×cosα,用所述钢钉将所述第一斜口侧板的斜边固定设置在所述斜口板的h1方向上的边,用所述钢钉将所述第二斜口侧板的斜边固定设置在所述斜口板的h1方向上的对立边,预制完成一两面开口的五面体;所述第一方木用所述钢钉将所述斜口构件设置在梁底模板对接端,所述第二方木用所述钢钉将所述斜口构件设置在柱模板对接端。

作为进一步改进的,所述斜口构件设置在四根及以上的梁交接在同一根结构柱上,且梁柱节点的钢筋密集程度相对较低的梁柱节点处。

作为进一步改进的,所述第一方木和所述第二方木规格一样,其长度为b1+x,截面为正方形,截面边长在40mm-60mm范围内。

作为进一步改进的,所述钢钉设置在所述第一方木和所述第二方木的长度方向上,多枚所述钢钉等距排列,每两枚的间距在40mm-60mm范围内。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其一,梁柱节点设置所述斜口构件的做法在模板加固及混凝土浇捣的应用上,方便混凝土进入到梁柱内,减少人力物力精力去撬动砼浇捣阶段的钢筋;其二,降低传统做法存在的安全隐患问题;其三,保证柱内骨料与砂浆比例合理,提高成型后砼的强度和观感质量;其四,所述斜口构件加工安装简单,成型后的砼斜口体谅小,不影响建筑使用功能,不需拆除;其五,减少后期对柱子二次进行返工修补,降低修补成本,缩短工期,提升质量观感。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钢筋密集梁柱节点砼浇捣施工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钢筋密集梁柱节点砼浇捣施工装置的所述斜口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钢筋密集梁柱节点砼浇捣施工装置的所述斜口构件的加固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钢筋密集梁柱节点砼浇捣施工装置的使用组装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方式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方式。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参照图1-4所示,一种钢筋密集梁柱节点砼浇捣施工装置,包括:

斜口构件101、第一方木102、第二方木103以及多枚钢钉104;所述斜口构件101进一步包括斜口板1011、第一斜口侧板1012、第二斜口侧板1013以及多枚钢钉;所述斜口板1011呈矩形状,尺寸为b1×h1,b1与梁等宽,h1>=b1;所述第一斜口侧板1012和所述第二斜口侧板1013均呈直角三角形状,且两者大小一致,尺寸为b0×h0,斜口与柱的垂直线夹角为α,α范围为25°-45°之间,b0=h1×sinα,h0=h1×cosα,用所述钢钉104将所述第一斜口侧板1012的斜边固定设置在所述斜口板1011的h1方向上的边,用所述钢钉104将所述第二斜口侧板1013的斜边固定设置在所述斜口板1011的h1方向上的对立边,预制完成一两面开口的五面体;所述第一方木102用所述钢钉104将所述斜口构件101设置在梁底模板对接端,所述第二方木103用所述钢钉104将所述斜口构件101设置在柱模板对接端。

具体地,所述第一斜口侧板1012和所述第二斜口侧板1013的斜口与柱的垂直线夹角为α,具体地,夹角α范围在25°-45°之间。优选地,夹角α范围在28°-35°之间。本实施例中,夹角α约为30°。用所述钢钉104将所述第一斜口侧板1012的斜边固定设置在所述斜口板1011的h1方向上的边,用所述钢钉104将所述第二斜口侧板1013的斜边固定设置在所述斜口板1011的h1方向上的对立边,预制完成一两面开口的五面体。所述斜口构件101的所述斜口板1011、所述第一斜口侧板1012、所述第二斜口侧1013板的材质与梁柱模板的材质相同;所述第一方木102和所述第二方木103的材质与梁柱模板的材质相同。

进一步的,所述一种钢筋密集梁柱节点砼浇捣施工装置可以包括,所述斜口构件101设置在四根及以上的梁交接在同一根结构柱上,且梁柱节点的钢筋密集程度相对较低的梁柱节点处。

进一步的,所述一种钢筋密集梁柱节点砼浇捣施工装置可以包括,所述第一方木102和所述第二方木103规格一样,其长度为b1+x,具体地,x范围为50mm-200mm。优选地,x范围为80mm-150mm。本实施例中,x值为100mm。方木的截面为正方形,截面边长在40mm-60mm范围内。优选地,截面边长在45mm-55mm范围内。本实施例中,截面边长为50mm。

更进一步的,所述一种钢筋密集梁柱节点砼浇捣施工装置可以包括,所述钢钉104设置在所述第一方木102和所述第二方木103的长度方向上,多枚所述钢钉104等距排列,每两枚的间距在40mm-60mm范围内。优选地,每两枚的间距在45mm-55mm范围内。本实施例中,每两枚的间距为50mm。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进一步包括一种钢筋密集梁柱节点砼浇捣施工装置的安装使用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预制所述斜口构件101;

步骤二,柱模板处预留所述斜口构件101的位置;

步骤三,梁模板处预留所述斜口构件101的位置;

步骤四,所述斜口构件101的安装及加固;

步骤五,往所述斜口构件101内砼浇捣;

步骤六,成型后拆模板。

以下将详细说明步骤一至步骤六。

步骤一,预制所述斜口构件101。

用所述钢钉104将所述第一斜口侧板1012的斜边固定设置在所述斜口板1011的h1方向上的边,用所述钢钉104将所述第二斜口侧板1013的斜边固定设置在所述斜口板1011的h1方向上的对立边,预制完成一两面开口的五面体。

步骤二,柱模板处预留所述斜口构件101的位置。

现场柱钢筋绑扎完成后开始安装柱模板,选择一处钢筋相对不密集的节点连接处设置所述斜口构件101,柱模板顶部预留出长h0、宽b1的矩形预留洞,用于安装所述斜口构件101。

步骤三,梁模板处预留所述斜口构件101的位置。

在梁模板安装阶段,在梁模板与墙柱模板交接处,预留出长度b0、宽同梁宽b1的矩形预留洞,用于安装所述斜口构件101。

步骤四,所述斜口构件101的安装及加固。

在斜口与梁柱模板交界处,用所述钢钉104把所述斜口构件101与梁柱模板安装在预留口,用所述第一方木102用将所述斜口构件101固定在梁模板对接端,用所述第二方木103将所述斜口构件101固定在柱模板对接端,并用所述钢钉104加固。

步骤五,往所述斜口构件101内砼浇捣。

根据混凝土具有一定的流动性,通过所述斜口构件101流入柱模内,最大限度地提高砼浇捣的效率的同时又保证柱内骨料与砂浆的比例。

步骤六,成型后拆除模板。

模板拆除后,斜口体量小,一般情况下,不影响建筑功能使用,若影响,可以凿除,并且容易凿除。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