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便于安装的装配式混凝土叠合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899522发布日期:2020-05-26 18:44阅读:256来源:国知局
一种便于安装的装配式混凝土叠合板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施工过程中的叠合板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便于安装的装配式混凝土叠合板。



背景技术:

叠合板由预制部分和现浇部分组成,又名半预制体系,结合了预制和现浇混凝土,并汲取了各自的优点,即其中现浇板具有整体性好,抗震性能好的优点,但是费工,需要大量的模板,施工周期长生产难于实现工业化。预制板易于实现建筑构件的工业化,构件制作不受季节及气候限制,可提高构件质量,且施工速度快,可节省大量模板和支承,但整体性差,不利于抗震,抗渗性差。研究者将现浇板和预制板二者结合在一起,兼具有两种板优点的叠合板便应运而生。

目前,在钢筋混凝土建筑物中,一方面,现有的混凝土叠合板出现变形裂缝的现象较为普遍,已成为商品房质量纠纷、投诉的热点问题,它不仅影响使用功能,有损外观,而且破坏结构的整体,降低其刚度,引起钢筋腐蚀,影响持久性强度和耐久性。另一方面,当地震来临的时候,预制板可能会与砖墙和圈梁发生滑移,地震强度严重的话,预制板甚至断裂和掉落下来,预制板的强度和承重抗压性不再能满足新兴建筑需求。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现有的叠合板技术还需要大量技术作支撑,且制作工艺复杂,安装麻烦,从而造价较高,对高强钢筋的利用也较低,因此急需一种加工工艺简单,安装方便,高质量的叠合板,以加快装配式建筑的推进。

专利cn207144268u,其公开了一种叠合板,包括预制板、混凝土现浇层、受力钢筋层、交叉钢筋网络;预制板两边对称设置咬合凹槽,咬合凹槽使预制板的横截面呈“凸”字形结构;咬合凹槽的上表面设有连接凹槽,相邻的预制板之间通过在连接凹槽内安装槽型钢板进行连接;交叉钢筋网络设置在相邻预制板连接处的咬合凹槽内,交叉钢筋网络包括第一钢筋、第二钢筋、第三钢筋、第四钢筋,第一钢筋、第四钢筋、第三钢筋、第二钢筋沿预制板的长度方向进行交替分布。

上述专利的叠合板在预制板间咬合凹槽内设置交叉钢筋网络,虽然可减少混凝土现浇层的裂缝产生。但是,第一钢筋、第二钢筋、第三钢筋、第四钢筋在与槽型钢板连接时,不仅需要一个一个的焊接或者绑扎,导致施工工序较为复杂、繁琐,施工时间较长,而且影响预制板与混凝土现浇层的整体性。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方便安装,可加快施工周期,整体性强,结构稳固,施工效率高的便于安装的装配式混凝土叠合板。

本实用新型为实现上述目的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便于安装的装配式混凝土叠合板,包括预制混凝土板以及浇筑于预制混凝土板上方的现浇筑混凝土层,所述现浇筑混凝土层内间隔设有若干受力钢筋,所述预制混凝土板包括由四个外侧板首尾依次连接组成的外框体以及与外框体的底部一体成型的底板,并形成一端开口的外腔体,在所述外腔体内设有由四个内侧板首尾依次连接组成的内框体,所述四个内侧板的一端均与底板固定连接且形成一内腔体;所述叠合板还包括若干贯穿内框体且两端均与外框体固定连接的加强钢筋,以及在外侧板的顶部设有的便于混凝土注入的纵切面为“v”型的凹槽。

上述的便于安装的装配式混凝土叠合板,在两对应的外侧板及与外侧板对应的内侧板上贯穿设有用于管、线穿过的管线通道,所述外侧板、内侧板均为混凝土板。

上述的便于安装的装配式混凝土叠合板,所述凹槽的垂直高度为外侧板高度的1/3。

本实用新型便于安装的装配式混凝土叠合板的有益效果是:一是,通过设有外腔体、内腔体的设置可实现预制混凝土板与现浇筑混凝土层的插接式的连接,可使两者相互镶嵌在一起,能提高预制混凝土板与现浇筑混凝土层的整体性;二是,同时加强钢筋的设置,使预制混凝土板与现浇筑混凝土层连接在一起,使得整体性进一步加强,避免了外界作用使单块预制混凝土板移动的现象,在一定程度减少了现浇筑混凝土层出现缝隙的几率,提高结构的防渗性和耐久性;三是,本实用新型中的预制混凝土板固定好后,可直接在预制混凝土板上浇筑混凝土层,无需进行其他工序的操作,简化了施工工序,节省了施工时间,提高了施工效率。四是,管线通道的设置,可节省原材料的使用,也可避免另设置管线孔,进一步缩短了施工时间,进一步提高了施工效率。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方便安装,可加快施工周期,整体性强,结构稳固,施工效率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a-a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预制混凝土板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如图1、2、3所示,一种便于安装的装配式混凝土叠合板,包括预制混凝土板1以及浇筑于预制混凝土板1上方的现浇筑混凝土层2,现浇筑混凝土层2内间隔设有若干受力钢筋3,以增强现浇筑混凝土层2的强度。

为了增强预制混凝土板1与现浇筑混凝土层2之间整体性的目的,预制混凝土板1包括由四个外侧板4首尾依次连接组成的外框体以及与外框体的底部一体成型的底板6,并形成一端开口的外腔体7,在外腔体7内设有由四个内侧板8首尾依次连接组成的内框体,四个内侧板8的一端均与底板6固定连接且形成一内腔体10。

叠合板9还包括若干贯穿内框体且两端均与外框体固定连接的加强钢筋11,以及在外侧板4的顶部设有的便于混凝土注入的纵切面为“v”型的凹槽12,凹槽12的垂直高度为外侧板4高度的1/3。

在两对应的外侧板4及与外侧板4对应的内侧板8上贯穿设有用于管、线穿过的管线通道5,外侧板4、内侧板8均为混凝土板,可节省原材料的使用,也可避免另设置管线孔,进一步缩短了施工时间,进一步提高了施工效率。

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先将预制混凝土板1进行固定,固定方式为现有技术,固定好后,进行浇筑混凝土层2,外腔体7、内腔体10、凹槽12内均有现浇筑的混凝土层2,且加强钢筋11将预制混凝土板1与现浇筑混凝土层2连接在一起,增强了整体性,可有效降低地震时,预制混凝土板1与砖墙和圈梁发生滑移,以及地震强度严重时,预制混凝土板1断裂和掉落下来情况的发生几率。

上述实施例只是为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是在于让本领域内的普通技术人员能够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并据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是根据本

技术实现要素:
的实质所做出的等效的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技术特征:

1.一种便于安装的装配式混凝土叠合板,包括预制混凝土板以及浇筑于预制混凝土板上方的现浇筑混凝土层,所述现浇筑混凝土层内间隔设有若干受力钢筋,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制混凝土板包括由四个外侧板首尾依次连接组成的外框体以及与外框体的底部一体成型的底板,并形成一端开口的外腔体,在所述外腔体内设有由四个内侧板首尾依次连接组成的内框体,所述四个内侧板的一端均与底板固定连接且形成一内腔体;所述叠合板还包括若干贯穿内框体且两端均与外框体固定连接的加强钢筋,以及在外侧板的顶部设有的便于混凝土注入的纵切面为“v”型的凹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于安装的装配式混凝土叠合板,其特征是:在两对应的外侧板及与外侧板对应的内侧板上贯穿设有用于管、线穿过的管线通道,所述外侧板、内侧板均为混凝土板。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于安装的装配式混凝土叠合板,其特征是:所述凹槽的垂直高度为外侧板高度的1/3。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施工过程中的叠合板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便于安装的装配式混凝土叠合板。其包括预制混凝土板以及浇筑于预制混凝土板上方的现浇筑混凝土层,现浇筑混凝土层内间隔设有若干受力钢筋,预制混凝土板包括由四个外侧板首尾依次连接组成的外框体以及与外框体的底部一体成型的底板,并形成一端开口的外腔体,在外腔体内设有由四个内侧板首尾依次连接组成的内框体,四个内侧板的一端均与底板固定连接且形成一内腔体;叠合板还包括若干贯穿内框体且两端均与外框体固定连接的加强钢筋,以及在外侧板的顶部设有的便于混凝土注入的纵切面为“V”型的凹槽。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方便安装,可加快施工周期,整体性强,结构稳固,施工效率高。

技术研发人员:郭诚;周杰;孙镇;徐冰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青岛一建集团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9.08.05
技术公布日:2020.05.2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