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装载装置的移动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843588发布日期:2020-05-22 20:15阅读:178来源:国知局
一种具有装载装置的移动房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移动房屋
技术领域
,特别涉及到一种具有装载装置的移动房。
背景技术
:现有户外作业供工作人员使用的临时住房通常是由多个组件组装而成,而且在运输过程中将所有组件共同送到目的地后,再将这些组件组装起来或采用提前组装运输到目的地后通过吊装取下移动房。然而,现有的移动房在组装时通过从箱式房的底部开始安装,接着安装角柱,角柱竖立安装好后,便可以安装顶部了。底部、顶部和角柱各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待底部,角柱和顶部安装完毕,就可以组装墙面了,墙板是以模块化设计的,出厂时门和窗都已经按要求装好在每一块需要门或窗的墙板上。顶部、底部、角柱和壁板之间的连接都由特定的高强度的螺栓来固定。在移动房出厂时普遍使用吊装机械将移动房移动到运输车的车底板上,采用这种方法在运输车没有到达指定位置时只能将移动房放置在地面,而在运输车到达后又要重新将移动房吊起放置到运输车车底板上,这种方法明显增加了劳动量,减少了装载量,同时重复装载的过程也会降低吊装工作者的工作效率,而且移动房的吊装转移需要大型的吊装机器通过吊装工作者的自我判断将移动房放置到运输车上,这种过程中由于是在空中进行调整没有固定的参照物无法准确的使移动房放置到运输车上,增加了吊装工作者的劳动量,并且在将移动房吊装到运输车车底板上时要与车底板配合这需要吊装工作者的仔细调整,而在长时间工作后吊装工作者的准确率会降低,这就可能会产生移动房与运输车配合不完整导致运输过程中移动房的晃动,引发事故。所以这就需要一种新的装载装置。技术实现要素: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装载装置的移动房,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移动房吊装到运输车过程时需要吊装工作者的自我判断移动房放置位置和移动房的重复吊装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实施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具有装载装置的移动房,包括:车底板;移动房,该移动房设置在该车底板上方,该移动房与该车底板连接;支撑装置,该支撑装置用于该移动房的支撑,该支撑装置设置在该移动房下方,该支撑装置下方设置在平面上,该支撑装置包括:支撑板,该支撑板设置在该移动房下方,该支撑板与该移动房连接,该支撑板与该移动房呈可拆卸连接;支撑筒,该支撑筒设置在该支撑板下方,该支撑筒与该支撑板成可拆卸连接,该支撑筒内部为中空状;支脚,该支脚设置在该支撑筒外周,该支脚与该支撑筒连接,该支脚与该支撑筒设置有斜度,该支脚用于分散该移动房的重量。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本申请实施例是为了解决在移动房搬运到运输车上时通常采用吊装机械搬运移动房需要吊装工作者自我判断移动房的下落位置同时需要多次的位置调整才能准确的放置,这种方式很大程度的降低了运输效率,也造成吊装工作者的工作疲劳,通过支撑装置在移动房组装完成后只需移动房吊起然后在移动房底部安装支撑装置,安装完成后放下移动房使得移动房与地面之间存有空隙,吊装工作者也无需耗费大量精力调整下落位置,增加吊装效率,同时移动房只需经过一次吊装过程即可(因为在没有支撑装置时如果移动房吊起后无法放在运输车上时,不可能为了等能放置而长时间吊挂移动房,会将移动房重新放置在地面,这就在需要搬上运输车时进行二次吊装,造成了重复吊装的问题)减少工作步骤,提高吊装效率。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该支撑装置还包括:支撑杆,该支撑杆设置在该支撑板下方,该支撑杆的一端与该支撑板的下表面连接,该支撑杆的另一端设置在该支撑筒内部;限位套,该限位套设置在该支撑筒外周,该限位套与该支撑筒连接,该限位套内部包裹连接在该支撑筒外周;连接筒,该连接筒设置在该支撑筒外周,该连接筒与该支撑筒连接,该连接筒内部包裹连接在该支撑筒外周;防护罩,该防护罩设置在该支撑筒下方,该防护罩与该支撑筒成可拆卸连接;承接筒,该承接筒设置在该连接筒下方,该承接筒与该支撑筒连接,该承接筒内部包裹连接在该支撑筒外周;定位钮,该定位钮设置在该连接筒下方,该定位钮与该承接筒连接,该定位钮内部包裹连接在该承接筒外周;底板,该底板设置在该防护罩下方,该底板与该防护罩连接。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该支撑杆的另一端与该支撑筒活动连接,该支撑杆用于在该支撑筒内部滑动。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该限位套外周连接有该支脚,该限位套与该支脚之间设置有预定角度,该限位套内部设置成中空。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该连接筒与该支撑筒固定连接,该连接筒设置在该限位套下方,该连接筒内部设置成中空。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该连接筒开有圆环形凹槽,该圆环形凹槽用于容纳该定位钮;该定位钮内部成中空,该定位钮用于在该承接筒外周滑动。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该承接筒内部成中空,该承接筒的一端与该连接筒的该圆环形凹槽端配合连接;在该承接筒的外周设置有螺纹,在该定位钮的中空内表面设置有螺纹槽与该承接筒配合进行滑动。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该定位钮设置为倒t形,该定位钮的折角边用于该定位钮在该承接筒外周滑动时进行限位。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该限位套的外周设置有连接板,该连接板与该支脚连接,该连接板与该支脚成活动连接可进行角度的调整。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该连接筒的上方外周设置有固定套,该固定套用于在该支脚角度调整后固定该支脚。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公开了一种具有装载装置的移动房的使用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安装装载装置,在移动房下方的四个边角处安装该装载装置,该转载装置与该移动房设置成垂直,然后通过外部吊装机械整体移动该移动房到指定放置区;升降支撑杆,该移动房放置到指定位置后,该装载装置支撑起该移动房,然后通过旋转轮盘转动带动旋转轴旋转,从而带动顶升筒向上顶升,与顶升筒配合的支撑杆也向上移动,然后调整该移动房距离地面的高度;顶起卡接装置,在该移动房调整到需要的高度后,运输车向该移动房相对横向移动,该运输车移动到该运输车的车底板完全覆盖该移动房的长度后停止,然后转动转换钮接着转动该旋转轮盘带动顶升筒向下回收,然后该支撑杆也向下回收,接着该移动房整体落到该车底板表面完成放置,最后,转动定位钮向上移动从而顶升该卡接装置,该卡接装置顶端移动到该车底板下底内部形成卡接。本实用新型有益效果是:首先,本实用新型的具有装载装置的移动房,在移动房通过吊装装置进行搬运时减少搬运步骤和降低吊装工作者劳动量。第一,支撑装置在移动房组装完成后搬运到运输车进行运输前,通过吊装机械先将移动房吊起然后在移动房底部安装支撑装置,在安装完成后吊装工作者控制吊装机械搬运移动房到指定位置,然后进行下放。这种方式在吊装过程中无需吊装工作者对移动房的搬运轨迹进行控制,在移动房下放时也无需高度关注下放位置(因为在没有安装支撑装置的移动房搬运时通常是直接放置到运输车上的,在放置到运输车时需要吊装工作者高度关注移动房的放置位置,减少位置误差,防止发生滑落事故),提高搬运效率减少吊装工作者的劳动量。第二,通过支撑装置顶升起移动房,移动房与地面之间存有高度,方便运输车装载移动房,减少重复吊装步骤(在没有支撑装置的移动房通过吊装机械搬运到指定位置后运输车没有及时到达位置,吊装机械不可能长时间的吊挂移动房,会将移动房放置在地面,而当运输车到达后需要二次吊装起移动房搬运到运输车上增加了吊装步骤),在支撑装置设置的支脚用来分散移动房的重量,提高支撑装置的稳定性。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申请进一步说明。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支撑装置将房体放置在运输车上的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支撑装置与房体连接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支撑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图3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支撑装置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与支撑装置连接的回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与支撑装置连接的回收装置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与支撑装置连接的回收装置的立体示意图。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与支撑装置连接的卡接装置结构示意图。附图中10、移动房20、车底板30、支撑装置301、支撑板302、支撑杆303、支撑筒304、限位套305、支脚306、连接筒307、防护罩308、定位钮309、承接筒310、底板311、顶升筒40、回收装置401、旋转轮盘402、旋转轴403、第一齿轮404、第二齿轮405、放置板406、第二卡爪407、第一卡爪408、弹性片409、转换钮50、卡接装置501、外壳502、卡接筒503、卡钮504、复位圈505、顶压板506、连接罩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中”“上”、“下”、“左”、“右”、“内”、“外”、“顶”、“底”、“侧”、“竖直”、“水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一”、“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出于简明和说明的目的,实施例的原理主要通过参考例子来描述。在以下描述中,很多具体细节被提出用以提供对实施例的彻底理解。然而明显的是,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这些实施例在实践中可以不限于这些具体细节。在一些实例中,没有详细地描述公知方法和结构,以避免无必要地使这些实施例变得难以理解。另外,所有实施例可以互相结合使用。实施例一:如图2、3、4所示,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具有装载装置的移动房10,包括:在车底板20上方设置有移动房10,移动房10与车底板20固定连接,在移动房10下方设置有支撑装置30,支撑装置30用于移动房10的支撑,支撑装置30下方设置在平面上,支撑装置30包括:支撑板301、支撑筒303、支脚305,支撑板301设置在移动房10下方,支撑板301与移动房10连接,支撑板301与移动房10呈可拆卸连接,支撑板301设置在移动房10下方内部通过滑动卡接与移动房10连接,支撑筒303设置在支撑板301下方,支撑筒303与支撑板301成可拆卸连接,支撑筒303内部为中空状,支脚305设置在支撑筒303外周,支脚305与支撑筒303连接,支脚305与支撑筒303设置有斜度,支脚305用于分散移动房10的重量。通过上述的结构解决在移动房10搬运到运输车上时通常采用吊装机械搬运移动房10需要吊装工作者自我判断移动房10的下落位置同时需要多次的位置调整才能准确的放置,这种方式很大程度的降低了运输效率,也造成吊装工作者的工作疲劳,通过支撑装置30在移动房10组装完成后只需移动房10吊起然后在移动房10底部安装支撑装置30,安装完成后放下移动房10使得移动房10与地面之间存有空隙,吊装工作者也无需耗费大量精力调整下落位置,增加吊装效率,同时移动房10只需经过一次吊装过程即可(因为在没有支撑装置30时如果移动房10吊起后无法放在运输车上时,不可能为了等能放置而长时间吊挂移动房10,会将移动房10重新放置在地面,这就在需要搬上运输车时进行二次吊装,造成了重复吊装的问题)减少工作步骤,提高吊装效率。具体的,支撑装置30还包括:支撑杆302、限位套304、连接筒306、防护罩307、承接筒309、定位钮308、底板310,支撑杆302设置在支撑板301下方,支撑杆302的一端与支撑板301的下表面连接,支撑杆302的另一端设置在支撑筒303内部,支撑杆302的另一端与支撑筒303活动连接,支撑杆302用于在支撑筒303内部滑动,通过支撑杆302与支撑筒303的活动连接使得支撑杆302能沿着支撑筒303的开口方向进行上下移动从而调整移动房10距离地面的高度以适应不同车底板31020的高度,限位套304设置在支撑筒303外周,限位套304与支撑筒303连接,限位套304内部包裹连接在支撑筒303外周,限位套304外周连接有支脚305,限位套304与支脚305之间设置有预定角度,限位套304内部设置成中空,连接筒306设置在支撑筒303外周,连接筒306与支撑筒303连接,连接筒306内部包裹连接在支撑筒303外周,连接筒306与支撑筒303固定连接,连接筒306设置在限位套304下方,连接筒306内部设置成中空,连接筒306开有圆环形凹槽,圆环形凹槽用于容纳定位钮308,防护罩307设置在支撑筒303下方,防护罩307与支撑筒303成可拆卸连接,承接筒309设置在连接筒306下方,承接筒309与支撑筒303连接,承接筒309内部包裹连接在支撑筒303外周,定位钮308设置在连接筒306下方,定位钮308与承接筒309连接,定位钮308内部包裹连接在承接筒309外周,定位钮308内部成中空,定位钮308用于在承接筒309外周滑动,底板310设置在防护罩307下方,底板310与防护罩307连接。具体的,承接筒309内部成中空,承接筒309的一端与连接筒306的圆环形凹槽端配合连接;在承接筒309的外周设置有螺纹,在定位钮308的中空内表面设置有螺纹槽与承接筒309配合进行滑动。具体的,定位钮308设置为倒t形,定位钮308的折角边用于定位钮308在承接筒309外周滑动时进行限位。具体的,限位套304的外周设置有连接板,连接板与支脚305连接,连接板与支脚305成活动连接可进行角度的调整。具体的,连接筒306的上方外周设置有固定套,固定套用于在支脚305角度调整后固定支脚305。具体的,在支撑筒303上端内部设置有顶升筒,顶升筒与支撑筒303活动连接,顶升筒内部开有螺纹槽,顶升筒上表面与支撑杆302下表面贴合,具体的,如图4、5、6、7所示,在支撑装置30的下方设置有回收装置40,回收装置40与支撑装置30呈可拆卸的连接,回收装置40包括:旋转轮盘401、旋转轴402、第一齿轮403、第二齿轮404、放置板405、第二卡爪406、第一卡爪407、弹性片408、转换钮409,设置回收装置40在移动房10放置到支撑装置30的支撑板301后为了能对不同高度的运输车车底板31020进行高度适应,从而调整移动房10距离地面的高度提高使用方便性,旋转轮盘401设置在防护罩307下方,旋转轮盘401与防护罩307活动连接,在旋转轮盘401的下方连接设置底板310,旋转轮盘401与底板310呈活动连接,旋转轮盘401用于在底板310表面转动,在旋转轮盘401的下表面设置有圆环凹槽,在底板310上表面设置有圆环柱,旋转轮盘401的圆环凹槽与底板310的圆环柱配合连接,通过旋转轮盘401的圆环凹槽与底板310的圆环柱在旋转轮盘401进行转动时能有效防止旋转轮盘401在转动时偏移转动轨道,影响高度调整效果。在底板310的内部开有圆形凹槽,在底板310的圆形凹槽上表面连接设置放置板405,放置板405与底板310固定连接,放置板405呈l形,在放置板405的内部开有弧形通孔,放置板405的左右两侧设置有弹性片408,弹性片408设置有高度差,第一齿轮403设置在放置板405的圆形凹槽中,第一齿轮403与放置板405的圆形凹槽呈同一中心,第二齿轮404设置在第一齿轮403的下方,第二齿轮404与第一齿轮403固定连接,第二齿轮404的齿口与第一齿轮403的齿口呈相反方向,旋转轴402设置在第二齿轮404和第一齿轮403的中心,旋转轴402与第二齿轮404和第一齿轮403成可拆卸连接,旋转轴402穿过旋转轮盘401中心,旋转轴402与旋转轮盘401固定连接,旋转轴402的外周设置有多个平行弧形板,旋转轴402上端伸入支撑筒303内部,旋转轴402的平行弧形板与支撑筒303内部的圆环形凹槽相配合,旋转轴402的顶端外周表面设置有螺纹,旋转轴402伸入顶升筒内部,旋转轴402与顶升筒活动连接,旋转轴402通过顶端外周螺纹与顶升筒内部螺纹槽配合,第一卡爪407设置在放置板405的表面,第一卡爪407与放置板405成活动连接,第一卡爪407的一端与第一齿轮403外周配合,第一卡爪407用于防止第一齿轮403进行反向转动,第一卡爪407的外壁与弹性片408贴合,第二卡爪406设置在底板310圆形凹槽表面,第二卡爪406与底板310成活动连接,第二卡爪406的一端与第二齿轮404外周配合,第二卡爪406用于放置第二齿轮404进行反向转动,第二卡爪406的外壁与弹性片408贴合,转换钮409设置在底板310圆形凹槽表面,转换钮409成两个垂直交叉的椭圆形,转换钮409的外周贴合第一卡爪407的另一端和第二卡爪406的另一端,转换钮409用于控制第一卡爪407和第二卡爪406的工作状态,在使用过程中通过转动旋转轮盘401带动旋转轴402的转动,然后带动顶升筒向上移动从而对支撑杆302施力,推动支撑杆302向上移动带动支撑板301连接的移动房10向上顶升,从而实现移动房10与地面支架高度的调节。设置的旋转轴402平行弧形板和支撑筒303内部的圆环形凹槽相配合实现旋转轴402的转动但不会对与之配合的支撑筒303进行移动,实现支撑筒303不动内部顶升的效果,通过旋转轴402顶端配合的顶升筒实现移动房10高度的调整,同时在调整中移动房10重力的变化能通过旋转轴402与支撑筒303之间的内部连接进行一部分的分散,减少底板310受力情况。设置的转换钮409成垂直交叉的椭圆形,并且与第一卡爪407和第二卡爪406贴合,是为了在顶升移动房10的过程中因为移动房10具有较大的重力,在顶升中防止旋转轮盘401脱手造成移动房10下落损坏房体和装载装置,因为转换钮409的椭圆形设置,宽边会与第一卡爪407一端贴合,而第一卡爪407的另一端就与第一齿轮403的齿口配合,在移动房10顶升时第一齿轮403不会对旋转轮盘401和旋转轴402的转动造成影响,第一卡爪407与第一齿轮403齿口接触的一端会顺着第一齿轮403的旋转方向摆动,但是当第一齿轮403进行逆方向转动时第一卡爪407与第一齿轮403齿口接触的一端就会顶住第一齿轮403的逆方向转动,防止移动房10在顶升时旋转轮盘401脱手移动房10下落,而第二卡爪406就是与第一卡爪407相反的设置,在移动房10下落时防止操作者的错误动作造成移动房10的顶升,转换钮409用于转换控制整体回收装置40的运动状态是将移动房10顶升还是下落,而弹性片408在卡爪与齿轮成符合运动方向时卡爪会进行摆动,通过弹性片408将摆动的卡爪进行复位,防止卡爪失效。具体的,如图1、8所示,在连接筒306的外周连接有卡接装置50,卡接装置50可以在移动房10放置到运输车车底板20后支撑装置30保持与移动房10的连接不进行拆除,同时为了进一步对移动房10与运输车之间的稳固连接,卡接装置50将移动房10与运输车进行紧密贴合,卡接装置50包括:外壳501、卡接筒502、卡钮503、复位圈504、顶压板505、连接罩506,外壳501通过圆形柱与长方形板组成,外壳501的长方形板端与连接筒306活动连接,外壳501的长方形板设置在连接筒306的圆环形凹槽中,外壳501的长方形板端下表面与定位钮308上表面贴合设置,顶压板505设置在外壳501长方形板端上方,顶压板505与外壳501长方形板端之间存有距离,顶压板505与连接筒306成可拆卸连接,顶压板505一端设置呈t形板,连接罩506设置在外壳501的外周,连接罩506的下方与外壳501的长方形端上表面连接,连接罩506内部成中空,连接罩506内部设置有顶压板505,连接罩506的右边与外壳501的圆形柱外周连接,外壳501的圆形柱端呈中空,外壳501的圆形柱端上表面设置有封闭盖,封闭盖与外壳501圆形柱端成可拆卸贴合连接,卡接筒502设置在外壳501圆形柱端内部,卡接筒502与外壳501圆形柱端成活动连接,卡接筒502穿过封闭盖,卡接筒502内部成中空,在卡接筒502的外周开有长方形通孔,复位圈504设置在外壳501圆形柱端的内壁表面,复位圈504一端穿过卡接筒502的长方形通孔与卡钮503贴合连接,复位圈504为半圆形的弹性板,卡钮503设置在卡接筒502内部,卡钮503与卡接筒502活动连接,卡钮503通过连接轴与卡接筒502内部活动连接,卡钮503的顶端设置有半弧形板,卡钮503的下端设置有t形板,顶压板505的t形板与卡钮503的t形板配合连接,刚好形成一个完整的长方形板。在使用时转动定位钮308,定位钮308随着承接筒309的螺纹路径进行向上移动,通过定位钮308与外壳501下底面贴合就带动外壳501向上移动,而外壳501的移动会带着卡钮503移动,在卡钮503移动时卡钮503与顶压板505的倒t形板就会相对移动慢慢形成一个完整的长方形板,这时顶压板505对卡钮503的挤压力就会消失,卡钮503的顶端半弧形板会向外伸出从而卡接在运输车车底板20内部形成固定,就会把移动房10、装载装置和运输车车底板20形成三角形固定增加稳定性。设置的定位钮308和卡接装置50配合使得卡接装置50能进行卡接强度的选择,减少强制性固定造成的移动房10和车底板20损坏,同时在运输完成后卡接装置50能方便的复位,增加卸载效率。支撑装置30在移动房10组装完成后搬运到运输车进行运输前,通过吊装机械先将移动房10吊起然后在移动房10底部安装支撑装置30,在安装完成后吊装工作者控制吊装机械搬运移动房10到指定位置,然后进行下放。这种方式在吊装过程中无需吊装工作者对移动房10的搬运轨迹进行控制,在移动房10下放时也无需高度关注下放位置(因为在没有安装支撑装置30的移动房10搬运时通常是直接放置到运输车上的,在放置到运输车时需要吊装工作者高度关注移动房10的放置位置,减少位置误差,防止发生滑落事故),提高搬运效率减少吊装工作者的劳动量。通过支撑装置30顶升起移动房10,移动房10与地面之间存有高度,方便运输车装载移动房10,减少重复吊装步骤(在没有支撑装置30的移动房10通过吊装机械搬运到指定位置后运输车没有及时到达位置,吊装机械不可能长时间的吊挂移动房10,会将移动房10放置在地面,而当运输车到达后需要二次吊装起移动房10搬运到运输车上增加了吊装步骤),在支撑装置30设置的支脚305用来分散移动房10的重量,提高支撑装置30的稳定性。最后提供一种具有装载装置的移动房10的使用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安装装载装置,在移动房10下方的四个边角处安装该装载装置,该转载装置与该移动房10设置成垂直,然后通过外部吊装机械整体移动该移动房10到指定放置区;升降支撑杆302,该移动房10放置到指定位置后,该装载装置支撑起该移动房10,然后通过旋转轮盘401转动带动旋转轴402旋转,从而带动顶升筒向上顶升,与顶升筒配合的支撑杆302也向上移动,然后调整该移动房10距离地面的高度;顶起卡接装置50,在该移动房10调整到需要的高度后,运输车向该移动房10相对横向移动,该运输车移动到该运输车的车底板20完全覆盖该移动房10的长度后停止,然后转动转换钮409接着转动该旋转轮盘401带动顶升筒向下回收,然后该支撑杆302也向下回收,接着该移动房10整体落到该车底板31020表面完成放置,最后,转动定位钮308向上移动从而顶升该卡接装置50,该卡接装置50顶端移动到该车底板20下底内部形成卡接。尽管上面对本申请说明性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了描述,以便于本
技术领域
的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本申请,但是本申请不仅限于具体实施方式的范围,对本
技术领域
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只要各种变化只要在所附的权利要求限定和确定的本申请精神和范围内,一切利用本申请构思的申请创造均在保护之列。当前第1页12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