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抗震组件和模块化建筑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208674发布日期:2020-09-15 18:26阅读:191来源:国知局
一种抗震组件和模块化建筑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总地涉及建筑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抗震组件和抗震装置,及具有该抗震装置的模块化建筑。



背景技术:

窗或者幕墙都是由面板和支承结构组成的维护结构系统。通常情况下,窗与幕墙都是固定在主体框架上。当主体框架发生位移时,窗或者幕墙将跟随主体框架作共同位移。当主体框架在地震或其他工况的作用下发生较大位移时,这将考验窗或者幕墙结构吸收位移的能力。当主体框架发生的位移超过窗或者幕墙所能吸收的位移时,将会导致窗或者幕墙结构产生破坏,包括面板破坏、脱落,框架扭曲、变形甚至倾覆脱落。

如图1所示,整个幕墙2被固定在框架1上。c型钢3焊接在框架1上,整个幕墙2通过螺栓固定在c型钢3上。但这种操作导致幕墙和主体框架是完全固定的结构。

如图2所示,单元式幕墙4通过挂码5挂在钢座6上,钢座6焊接在框架上。单元式幕墙4可以通过挂码5的槽实现微小的滑动,但是不能适应比较大的或者在地震工况下的位移。

因此,需要提供一种抗震组件和抗震装置,及具有该抗震装置的模块化建筑,以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在实用新型内容部分中引入了一系列简化形式的概念,这将在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中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内容部分并不意味着要试图限定出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关键特征和必要技术特征,更不意味着试图确定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

为了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问题,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抗震组件,用于设置在主体框架和与所述主体框架间隔开的可移动框架之间,所述可移动框架中设置有面板,所述抗震组件包括:

固定构件,所述固定构件设置在所述主体框架的顶部的下表面;以及

活动构件,所述活动构件用于连接所述固定构件和所述可移动框架,

其中,所述活动构件的底部与所述可移动框架的立柱连接,所述活动构件能够相对于所述可移动框架沿高度方向可移动,并且,所述活动构件的顶部与所述固定构件连接,所述活动构件能够相对于所述固定构件沿水平方向可移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抗震组件,活动构件能够相对于可移动框架沿高度方向可移动,活动构件相对于固定构件沿水平方向可移动,使得主体框架和可移动框架之间既可以沿水平方向产生位移,又可以沿高度方向产生位移,避免可移动框架与主体框架产生碰撞或者挤压,防止可移动框架被损坏,抵消地震作用下的层间位移或其他工况作用下的主体框架变形。

可选地,所述活动构件的所述底部插入所述立柱的顶部。由此操作简单,便于安装。

可选地,所述固定构件包括:

第一连接板,所述第一连接板与所述主体框架的所述顶部的所述下表面连接;以及

滑槽,所述滑槽与所述第一连接板相连,以提供所述活动构件滑动的轨道。

可选地,所述固定构件还包括第一连接件和第一带齿垫片,所述第一连接板的背向所述主体框架的表面具有多个齿,所述第一带齿垫片的齿与所述第一连接板的齿相配合,所述第一连接件通过所述第一带齿垫片与所述第一连接板连接。这样,增强第一连接板与主体框架的顶部的连接强度。

可选地,所述活动构件包括:

滑动部,所述滑动部设置在所述滑槽中,所述滑动部的纵截面形状为大致的十字形,所述滑动部的自由端与所述滑槽的内壁面相抵靠;以及

第一插接部,所述第一插接部与所述滑动部相连,所述第一插接部自所述立柱的顶部开口插入所述立柱中,所述第一插接部能够相对于所述可移动框架沿所述高度方向可移动。

可选地,所述活动构件还包括第一定位部,所述第一定位部位于所述滑动部和所述第一插接部之间,所述第一定位部自所述第一插接部的顶部倾斜向外向上延伸,以用于阻止所述可移动框架向上移动。这样,避免可移动框架对抗震组件造成破坏。

可选地,还包括支撑构件,所述支撑构件包括:

第二连接板,所述第二连接板与所述主体框架的底部连接;以及

第二插接部,所述第二插接部与所述第二连接板相连,以用于插入所述可移动框架的底部且与所述可移动框架的底部连接。

这样,可移动框架和玻璃的重量压在主体框架的底部上,减少可移动框架对主体框架的顶部施加的向下的拉力,避免主体框架的顶部损坏。

可选地,所述支撑构件还包括第二连接件和第二带齿垫片,所述第二连接板的背向所述主体框架的表面具有多个齿,所述第二带齿垫片的齿与所述第二连接板的齿相配合,所述第二连接件通过所述第二带齿垫片与所述第二连接板连接。由此,增强第二连接板与主体框架的底部的连接强度。

可选地,所述支撑构件还包括第二定位部,所述第二定位部位于所述第二连接板和所述第二插接部之间,所述第二定位部自所述第二插接部的底部向外延伸,以用于与所述可移动框架的下表面相抵。这样能够避免可移动框架向下移动,从而保证安装精度。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模块化建筑,具有抗震装置,所述抗震装置包括主体框架、可移动框架和上述的抗震组件。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抗震装置及模块化建筑,主体框架和可移动框架之间既可以沿水平方向产生位移,又可以沿高度方向产生位移,主体框架和可移动框架均可以具有较好地吸收位移的能力,这样既可以避免可移动框架与主体框架之间沿高度方向产生碰撞或者挤压,又可以避免可移动框架与主体框架之间沿水平方向产生碰撞或者挤压,防止可移动框架被损坏,抵消地震作用下的层间位移或其他工况作用下的主体框架变形。

可选地,所述可移动框架通过角钢与所述主体框架连接,并且/或者,所述可移动框架和所述主体框架之间的缝隙被胶皮覆盖。这样,可以增强结构强度,且能够保证防水性能。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下列附图在此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用于理解本实用新型。附图中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及其描述,用来解释本实用新型的装置及原理。在附图中,

图1为现有的一种幕墙和框架连接的局部示意图;

图2为现有的另一种幕墙和框架连接的局部示意图;

图3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的抗震装置的主视图;

图4为图3所示的抗震装置的侧视剖视图;

图5为图4中的a部分的局部放大图;以及

图6为图3所示的抗震装置的俯视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框架2:幕墙

3:c型钢4:单元幕墙

5:挂码6:钢座

100:抗震装置110:主体框架

111:主体框架的顶部112:主体框架的底部

113:主体框架的开口114:第一角钢

115:主体框架的支柱120:可移动框架

121:可移动框架的顶横梁122:可移动框架的底横梁

123:可移动框架的立柱124:第二角钢

125:第一空腔126:第一螺栓

127:横向装饰翼128:竖向装饰翼

130:固定构件131:第一连接板

132:滑槽133:第一连接件

134:第一带齿垫片140:活动构件

141:滑动部142:第一插接部

143:第一定位部150:支撑构件

151:第二连接板152:第二插接部

153:第二连接件154:第二带齿垫片

155:第二定位部161:玻璃

162:胶皮163:弹性组件

164:螺钉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的描述中,给出了大量具体的细节以便提供对本实用新型更为彻底的理解。然而,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而易见的是,本实用新型可以无需一个或多个这些细节而得以实施。在其他的例子中,为了避免与本实用新型发生混淆,对于本领域公知的一些技术特征未进行描述。

为了彻底理解本实用新型,将在下列的描述中提出详细的结构,以便阐释本实用新型。显然,本实用新型的施行并不限定于该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熟习的特殊细节。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详细描述如下,然而除了这些详细描述外,本实用新型还可以具有其他实施方式,不应当解释为局限于这里提出的实施方式。

应当理解的是,在此使用的术语的目的仅在于描述具体实施方式并且不作为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单数形式的“一”、“一个”和“所述/该”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指出另外的方式。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所述特征、整体、步骤、操作、元件和/或组件,但不排除存在或附加一个或多个其他特征、整体、步骤、操作、元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本实用新型中所使用的术语“上”、“下”、“前”、“后”、“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非限制。

本实用新型中所引用的诸如“第一”和“第二”的序数词仅仅是标识,而不具有任何其他含义,例如特定的顺序等。而且,例如,术语“第一部件”其本身不暗示“第二部件”的存在,术语“第二部件”本身不暗示“第一部件”的存在。

以下,将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更详细地说明,这些附图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代表实施方式,并不是限定本实用新型。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抗震装置100,抗震装置能够应用于高烈度及多遇地震带的建筑,能够提高窗或者幕墙吸收位移的能力。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抗震组件,以实现窗或者幕墙吸收位移的作用。

如图3所示,抗震装置100可以包括主体框架110、可移动框架120和上述的抗震组件,抗震组件可以设置在主体框架110和与主体框架110间隔开的可移动框架120之间。可移动框架120可以为诸如窗或者幕墙的框架,主体框架110可以为建筑的框架,譬如主体框架110可以为集装箱的箱体的框架。这样,抗震组件可以应用至多种不同情况的地区,譬如,多山、丘陵或者沿海地区,且能够适应多种不同气候和环境。

具体地,主体框架110包括顶部111、底部112和位于两侧的支柱115,主体框架110的顶部111和底部112沿主体框架110的高度方向上下间隔布置,且主体框架110的顶部111和底部112的两侧分别与两个支柱115连接。主体框架110可以为箱体的端框,主体框架110的顶部111可以包括顶端梁和位于顶端梁两侧的顶角件,主体框架110的底部112可以包括底端梁和位于底端梁两侧的底角件,支柱115可以分别与顶角件和底角件连接。

可移动框架120可以包括顶横梁121、底横梁122和位于两侧的立柱123,可移动框架120的顶横梁121和底横梁122沿可移动框架120的高度方向上下间隔布置,且可移动框架120的顶横梁121和底横梁122的两侧分别与两个立柱123连接。可移动框架120中设置有面板,面板可以为诸如玻璃等形成窗和幕墙的透明或半透明的板材。玻璃161的背面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置有彩釉。

可选地,玻璃161可以嵌入顶横梁121、底横梁122和两个立柱123中。顶横梁121、底横梁122和两个立柱123的材料均可以为金属。为了避免玻璃161在安装时被损坏,如图5所示,玻璃161与顶横梁121、底横梁122和两个立柱123之间可以非刚性连接,比如玻璃161与顶横梁121、底横梁122和两个立柱123之间设置有弹性组件163,弹性组件163可以包括软胶片和软胶垫,从而使得玻璃161与金属的材料之间通过弹性组件163隔开,并且还能够实现防水和精确定位。

如图4和图6所示,可移动框架120的外部还可以设置有装饰翼,比如主体框架110和可移动框架120可以设置在箱体或者建筑上,装饰翼相对于可移动框架120可以位于箱体或者建筑的外侧。待玻璃161镶嵌至可移动框架120中后,装饰翼再安装至可移动框架120上。装饰翼可以包括两个横向装饰翼127和两个竖向装饰翼128,两个横向装饰翼127可以分别位于顶横梁121和底横梁122的外侧,两个竖向装饰翼128可以分别位于两个立柱123的外侧。

玻璃161沿箱体的长度方向突出于主体框架110的外表面,当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玻璃161沿箱体的长度方向不突出于主体框架110的外表面,比如玻璃161沿箱体的长度方向与主体框架110的外表面平齐,或者玻璃161沿箱体的长度方向比主体框架110的外表面更靠近箱体的内部。这样既对玻璃161起到保护作用,又保证可移动框架120的外表面的整齐程度。

现返回图3,主体框架110可以具有开口113,可移动框架120可以设置在开口113处。优选地,主体框架110的顶部111与可移动框架120的顶横梁121间隔开,主体框架110的底部112与可移动框架120的底横梁122间隔开。可移动框架120的顶横梁121和底横梁122沿主体框架110的高度方向均位于主体框架110的顶部111和底部112之间。

在本实施方式中,主体框架110的高度方向可以与可移动框架120的高度方向相平行,主体框架110的宽度方向可以与可移动框架120的宽度方向相平行。若主体框架110设置在箱体上,箱体的长度方向可以为垂直于纸面的方向,箱体的宽度方向与主体框架110的宽度方向相平行,箱体的高度方向与主体框架110的高度方向相平行。

主体框架110的支柱115与可移动框架120的立柱123间隔开,且可移动框架120的两个立柱123沿主体框架110的宽度方向均可以位于主体框架110的两个支柱115之间。这样,可移动框架120与主体框架110之间具有间隙。由此,可移动框架120在受到外力作用下避免与主体框架110发生碰撞或者挤压。

主体框架110和可移动框架120之间设置可以有抗震组件,以避免主体框架110和可移动框架120之间碰撞或者挤压而被破坏。抗震组件包括固定构件130和活动构件140,固定构件130可以设置在主体框架110的顶部111的下表面,活动构件140用于连接固定构件130和可移动框架120。

下面对于固定构件130进行描述。

固定构件130可以分别固定设置在主体框架110的顶部111的两个角部的下表面,角部可以包括部分的顶端梁和顶角件。具体地,如图4和图5所示,固定构件130包括第一连接板131和滑槽132,第一连接板131用于与主体框架110的顶部111的下表面连接。

优选地,主体框架110的顶部111(比如主体框架110的顶端梁和顶角件)上设置有第一角钢114,以便于后续进行防水处理。第一角钢114的纵截面可以为大致的l形,第一角钢114的一个折弯段可以与主体框架110的顶部111的外表面通过焊接的方式连接在一起,第一角钢114的另一个折弯段的下表面可以与第一连接板131通过焊接的方式连接在一起。第一角钢114的两个折弯段的尺寸均可以被改变,第一角钢114设置在主体框架110的位置也可以调节。由此,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调节第一连接板131与主体框架110的顶部111之间的相对位置,从而调节固定构件130与主体框架110的顶部111之间的相对位置。当然,第一角钢114还可以通过螺栓连接的方式与主体框架110的顶部111连接在一起。

进一步地,为了增强第一连接板131与主体框架110的顶部111的连接强度,固定构件130还包括第一连接件133和第一带齿垫片134,第一连接板131通过第一连接件133与第一角钢114连接。为了保证安装精度,第一连接板131的背向主体框架110的表面具有多个齿,第一带齿垫片134的齿与第一连接板131的齿相配合,第一连接件133通过第一带齿垫片134与第一连接板131连接。这样,当第一连接板131安装至主体框架110的顶部111时,第一连接板131通过腰型孔调节定位之后还可能会朝向箱体的内侧或者外侧滑动,这样第一连接板131通过第一带齿垫片134固定,避免第一连接板131滑动,以达到安装精度。

滑槽132可以与第一连接板131相连,活动构件140可以与滑槽132可移动地连接。比如,滑槽132可以设置在第一连接板131的相反的两端,两个滑槽132的开口相对,以提供活动构件140滑动的轨道。滑槽132中还可以设置有尼龙胶条或同等类型胶条,这样,能够保证活动构件140相对于滑槽132移动时不跑偏,且加强滑动性以及减少噪声。

下面对于活动构件140进行描述。

活动构件140可以包括滑动部141和第一插接部142,滑动部141可以位于活动构件140的顶部,第一插接部142可以位于活动构件的底部。滑动部141可以设置在滑槽132中,滑动部141的纵截面形状可以为大致的十字形,滑动部141的自由端可以与滑槽132的内壁面相抵靠。这样,滑动部141可以相对于滑槽132沿水平方向可移动且不偏移,从而使得活动构件140与主体框架110之间产生相对位移。优选地,滑槽132可以沿主体框架110的宽度方向延伸,在本实施方式中,滑动部141可以相对于滑槽132沿箱体的宽度方向可移动,滑动部141相对于滑槽132沿箱体的高度方向和长度方向均不可以移动。

第一插接部142与滑动部141相连,滑动部141与第一插接部142之间可以设置有连接部,连接部的纵截面可以为大致的倒“π”字形。第一插接部142可以自连接部的底部向下延伸。第一插接部142可以与可移动框架120的立柱123连接,且活动构件140能够相对于可移动框架120沿高度方向可移动。优选地,第一插接部142可以插入可移动框架120的立柱123的顶部。可移动框架120的立柱123的顶部具有朝向第一插接部142的开口,第一插接部142可以自可移动框架120的立柱123的顶部开口插入立柱123中,并且第一插接部142能够相对于可移动框架120的沿高度方向可移动。

当然,第一插接部142还可以与可移动框架120的立柱通过其他连接方式连接在一起。比如,在一种未图示的实施方式中,立柱上也可以设置有滑槽,滑槽可以沿高度方向延伸,第一插接部可以与立柱的滑槽连接且第一插接部能够相对于滑槽沿高度方向可移动,这样,第一插接部和立柱之前沿高度方向可以产生相对位移,滑槽能够引导第一插接部的移动且防止活动构件在移动时偏移。或者,在另一种未图示的实施方式中,第一插接部能够容纳立柱的顶部,立柱的顶部可以插入第一插接部中,这样,活动构件也能够相对于可移动框架沿高度方向可移动。

优选地,如图6所示,立柱123可以包括位于上方的第一空腔125,第一空腔125用于容纳第一插接部142。由此,可以使得第一插接部142能够相对于整个可移动框架120沿高度方向上下移动,实现活动构件140与整个可移动框架120产生上下的位移,从而拉伸主体框架110的顶部111以与可移动框架120之间产生相对位移。

第一空腔125的远离主体框架110的侧面通过第一螺栓126与顶横梁121连接,结合图4和图5所示,顶横梁121的与立柱123连接的位置可以设置有密封胶,以保证密封性。顶横梁121与活动构件140不相接触,以使得顶横梁121不干涉第一插接部142的移动。当主体框架110和可移动框架120在受到外力时,顶横梁121可以随立柱123的移动而移动。

由此,当主体框架110和可移动框架120受到外力时,主体框架110的顶部111产生拉伸带动活动构件140沿高度方向相对于可移动框架120可移动,并且主体框架110与可移动框架120之间间隔开,避免可移动框架120与主体框架110之间沿高度方向产生碰撞或者挤压,防止可移动框架120被损坏,从而抵消主体框架110的结构变形。

进一步地,活动构件140的顶部与固定构件130连接,并且活动构件140能够相对于固定构件130沿水平方向可移动。优选地,活动构件140可以相对于固定构件130沿箱体的宽度方向可移动,活动构件140相对于固定构件130沿箱体的长度方向不可以移动。可移动框架120可以相对于主体框架110沿箱体的宽度方向可移动,从而使得可移动框架120和主体框架110沿箱体的宽度方向产生位移,位移距离至少能达到2%,可实现窗户及幕墙型式的多样性,适用性大。

主体框架110和可移动框架120受到外力作用时,可移动框架120与主体框架110之间产生的相对位移还可以根据箱体结构位移来调整,并且可移动框架120和主体框架110之间间隔开,避免可移动框架120与主体框架110之间产生碰撞或者挤压,防止可移动框架120被损坏,从而抵消主体框架110的结构变形。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抗震组件,活动构件140的底部插入可移动框架120的立柱123的顶部,从而使得活动构件140能够相对于可移动框架120沿高度方向可移动,活动构件140的顶部还可以与设置在主体框架110的固定构件130可移动地连接。这样活动构件具有两个方向的位移能力,从而使得可移动框架120能够相对于主体框架110沿水平方向可移动,使得主体框架110和可移动框架120之间既可以沿水平方向产生位移,又可以沿高度方向产生位移。这样既可以避免可移动框架120与主体框架110之间沿高度方向产生碰撞或者挤压,又可以避免可移动框架120与主体框架110之间沿水平方向产生碰撞或者挤压,防止可移动框架120被损坏,抵消地震作用下的层间位移或其他工况作用下的主体框架110变形。

当主体框架110和可移动框架120在受到较为强烈的地震时产生较大程度的晃动时,为了避免可移动框架120对抗震组件造成破坏,活动构件140还包括第一定位部143,第一定位部143位于滑动部141和第一插接部142之间,且第一定位部143自第一插接部142的顶部倾斜向外向上延伸,以用于阻止可移动框架120向上移动。

如图3所示,为了保证可移动框架120与主体框架110之间的连接强度,抗震组件还包括支撑构件150,支撑构件150位于主体框架110的底部112的上表面,以用于连接主体框架110和可移动框架120。支撑构件150可以将可移动框架120的底部和主体框架110的底部固定连接在一起,这样,可移动框架120的底部被约束,可移动框架120的顶部不被约束。当主体框架110和可移动框架120受到地震或者外力的震动时,可以通过设置在可移动框架120的顶部的抗震组件实现可移动框架120的沿水平方向的滑动,避免可移动框架120和设置在可移动框架120中的玻璃161被挤压变形而被破坏。当然,可移动框架120的底部和主体框架110的底部112还可以不是固定连接,从而实现更多的自由度。

具体地,如图4所示,支撑构件150包括第二连接板151和第二插接部152,第二连接板151用于与主体框架110的底部112连接。

同样的,主体框架110的底部112(比如主体框架110的底端梁和底角件)上设置有第二角钢124,以便于后续进行防水处理。第二角钢124的纵截面可以为大致的l形,第二角钢124的一个折弯段可以与主体框架110的底部112的外表面通过焊接的方式连接在一起,第二角钢124的另一个折弯段的上表面可以与第二连接板151通过焊接的方式连接在一起。第二角钢124的两个折弯段的尺寸均可以被改变,第二角钢124设置在主体框架110的位置也可以调节。由此,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调节第二连接板151与主体框架110的底部112之间的相对位置,从而调节可移动框架120与主体框架110之间的相对位置。当然,第二角钢124还可以通过螺栓连接的方式与主体框架110的顶部111连接在一起。

进一步地,为了增强第二连接板151与主体框架110的底部112的连接强度,支撑构件150还包括第二连接件153和第二带齿垫片154,第二连接板151通过第二连接件153与第二角钢124连接。为了保证安装精度,第二连接板151的背向主体框架110的表面具有多个齿,第二带齿垫片154的齿与第二连接板151的齿相配合,第二连接件153通过第二带齿垫片154与第二连接板151连接。这样,第二连接板151安装至主体框架110的底部112进行调节之后通过第二带齿垫片154固定,从而避免第二连接板151的滑动。

第二插接部152用于插入可移动框架120的底部。第二插接部152与第二连接板151相连,第二插接部152可以自第二连接板的顶部向上延伸。第二插接部152可以自可移动框架120的立柱123的底部开口插入立柱123中。

优选地,立柱123包括位于下方的第二空腔,第二空腔用于容纳第二插接部152,且第二插接部152与第二空腔连接在一起不产生相对位移。第二空腔的远离主体框架110的侧面通过第二螺栓(未图示)与底横梁122连接,底横梁122的与立柱123连接的位置可以设置有密封胶,以保证密封性。底横梁122与支撑构件150不相接触,以使得底横梁122不干涉第二插接部152。

第二插接部152还可以通过螺钉164与可移动框架120的立柱123的底部连接,以使得可移动框架120的底部与主体框架110的底部112固定连接,提高可移动框架120的稳定性。由此,可移动框架120和玻璃161的重量压在主体框架110的底部112上,减少可移动框架120对主体框架110的顶部111施加的向下的拉力,避免主体框架110的顶部111损坏。这样,位移关键部位的主体框架的顶部111仅起限位及配合位移作用,可承受更大重量,强度更安全。

进一步地,支撑构件150还包括第二定位部155,第二定位部155位于第二连接板151和第二插接部152之间,第二定位部155自第二插接部152的底部向外延伸,以用于与可移动框架120的下表面相抵。这样能够避免可移动框架120向下移动,从而保证安装精度。

如图4和图6所示,由于可移动框架120和主体框架110间隔开,因此,可移动框架120和主体框架110之间具有缝隙,为了避免粉尘和雨水落入可移动框架120和主体框架110之间的缝隙中,可移动框架120和主体框架110之间的缝隙可以被胶皮162覆盖,从而使得胶皮162将可移动框架120和主体框架110之间的缝隙封闭。胶皮162的材质由可被拉伸或者压缩的软性材料制成,从而使得胶皮162不限制主体框架110和可移动框架120的位移。当主体框架110在地震或其他工况的作用下发生较大位移时,胶皮162可以随主体框架110和可移动框架120的晃动而产生形变。

第一角钢114和可移动框架120的顶横梁121之间通过胶皮162连接在一起,胶皮162可以覆盖第一角钢114、第一角钢114和顶横梁121之间的缝隙以及可移动框架120的顶横梁121的一部分,以保证防水性能。胶皮162与顶横梁121连接的位置同样做防水处理,从而防止水汽进入到顶横梁121中,避免顶横梁121生锈。

同样的,第二角钢124和可移动框架120的底横梁122之间也可以通过胶皮162连接在一起,主体框架110的支柱115与可移动框架120的立柱123之间也可以分别通过胶皮162连接在一起,从而实现防水防尘等作用。可移动框架120和主体框架110之间还可以设置有密封胶,以进行对形成窗或幕墙的维护结构的密封防护。

当可移动框架120和主体框架110之间的缝隙被胶皮162覆盖后,抗震组件可以位于箱体或者建筑的内侧,以使得抗震组件不被暴露在外,保证箱体和建筑的外表面的整洁度,从而实现胶皮162保护抗震组件。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抗震组件,活动构件140可以相对于固定设置在主体框架110上的固定构件130沿水平方向可移动,这样使得活动构件140可以相对于主体框架110沿水平方向可移动,活动构件140与主体框架110之间产生相对位移,进而使得整体的可移动框架120与主体框架110之间沿水平方向产生相对位移。活动构件140的一部分能够插入到可移动框架120中,活动构件140相对于可移动框架120沿高度方向可移动。可移动框架120的横梁、立柱123于整个玻璃161组成整体,配合整体位移,使得整体的可移动框架120与主体框架110之间沿高度方向产生相对位移。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抗震装置可以设置在高烈度及多遇地震带的建筑中,从而提高设置在建筑上的窗或者幕墙吸收位移的能力,在实现大层间位移的作用下,保证窗或者幕墙的结构完整性。当主体框架在地震或其他工况的作用下发生较大位移时,主体框架和可移动框架之间既可以沿水平方向产生位移,又可以沿高度方向产生位移。主体框架和可移动框架均可以具有较好地吸收位移的能力。这样既可以避免可移动框架与主体框架之间沿高度方向产生碰撞或者挤压,又可以避免可移动框架与主体框架之间沿水平方向产生碰撞或者挤压,防止可移动框架被损坏,抵消地震作用下的层间位移或其他工况作用下的主体框架变形。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模块化建筑,模块化建筑可以包括上述的抗震装置。模块化建筑可以包括集装箱的箱体,抗震装置可以设置在箱体的端部,主体框架可以为集装箱的箱体的框架。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模块化建筑可以设置在高烈度及多遇地震带的建筑中,从而提高设置在建筑上的窗或者幕墙吸收位移的能力,在实现大层间位移的作用下,保证窗或者幕墙的结构完整性。当主体框架在地震或其他工况的作用下发生较大位移时,主体框架和可移动框架之间既可以沿水平方向产生位移,又可以沿高度方向产生位移。主体框架和可移动框架均可以具有较好地吸收位移的能力。这样既可以避免可移动框架与主体框架之间沿高度方向产生碰撞或者挤压,又可以避免可移动框架与主体框架之间沿水平方向产生碰撞或者挤压,防止可移动框架被损坏,抵消地震作用下的层间位移或其他工况作用下的主体框架变形。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中所使用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目的,不是旨在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中出现的诸如“部”、“件”等术语既可以表示单个的零件,也可以表示多个零件的组合。本文中出现的诸如“安装”、“设置”等术语既可以表示一个部件直接附接至另一个部件,也可以表示一个部件通过中间件附接至另一个部件。本文中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描述的特征可以单独地或与其他特征结合地应用于另一个实施方式,除非该特征在该另一个实施方式中不适用或是另有说明。

本实用新型已经通过上述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应当理解的是,上述实施方式只是用于举例和说明的目的,而非意在将本实用新型限制于所描述的实施方式范围内。此外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教导还可以做出更多种的变型和修改,这些变型和修改均落在本实用新型所要求保护的范围以内。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由附属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范围所界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