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伸缩式回顶支撑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728745发布日期:2020-10-30 21:50阅读:273来源:国知局
一种伸缩式回顶支撑构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建筑施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伸缩式回顶支撑构件,用于转换板、转换梁等重荷结构施工时的下部楼层的回顶支撑。



背景技术:

目前,建筑施工中用于回顶支撑转换层的结构梁、结构筏板等重荷构件仍然以采用钢管回顶支撑为主,这种回顶构件技术落后,单根钢管承受荷载较低。用这种方法施工,转换层等重结构施工前,需要在下层布置密度较大的钢管支撑,安装及拆除极不方便;施工中费工费料,安全性较差,在国外发达国家已很少采用。因钢管承载力较底,回顶布置过密,人工搬运钢管难度大。同时,对于回顶有标高要求的情况,需要借助其他仪器进行标高抄平,极大的制约了施工速度,存在人工及时间浪费情况。综上所述,钢管回顶支撑构件存在承载力低、施工复杂、安全风险大、安拆施工速度缓慢、材料浪费、施工成本过高等缺点。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故此提出一种伸缩式回顶支撑构件,为了克服钢管回顶支撑体系施工复杂、安拆难度大、危险性大、布置密度较大、材料浪费、施工成本高等缺点。主要是应用在转换板、转换梁等重荷构件的回顶支撑体系,用于转换板、转换梁等重荷结构施工时的下部楼层的回顶支撑,可以有效的解决钢管回顶支撑技术落后,施工中费工费料,布置密度较大、安全性较差,以及对回顶有标高的要求施工难题。该支撑构件承载力水平高、自重轻、安全可靠、技术先进、经济适用;杆件自身可以精确调节标高,节约施工成本,经济效益显著。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方案:

一种伸缩式回顶支撑构件,包括竖直设置的下承接管和上承接管,所述下承接管位于上承接管的底部,所述下承接管的顶部转动连接有升降套,所述下承接管上活动设有锁止钩件,所述上承接管与升降套螺纹连接,所述上承接管的底部设有定位件,所述定位件上开设有与锁止件匹配的定位环,所述上承接管的表面设有刻度值。

进一步的,所述上承接管的底部和上承接管的顶部均固定连接有承托板,所述承托板上表面的两侧均开设有定位槽,所述定位槽的槽壁上设有防渗层,所述定位槽的深度为模板的厚度。

进一步的,所述升降套的顶部设有用于清理上承接管表面的清洁件,所述清洁件包括固定部和清理部,所述固定部为环状结构,所述清理部设置在固定部的内壁上。

进一步的,所述升降套上固定连接有水平设置的扭力套,所述扭力套内穿设有加力杆。

进一步的,锁止钩件包括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和锁止块,所述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设置在下承接管的外侧,所述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通过旋转轴转动连接为环状结构,所述第一连接部远离旋转轴的一端设有槽口,所述第二连接部远离旋转轴的一端活动设有自动复位的卡块,所述卡块与槽口匹配连接,所述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靠近旋转轴的一端均设有用于使锁止块发生横向移动且与定位环实现匹配的凸起部,所述锁止块设置在下承接管的内部,所述锁止块为弧形结构且靠近定位环的一侧设有锁止凸件,所述锁止块的一端延伸至下承接管道外侧且与旋转轴连接、另一端为自由设置。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可以获得以下技术效果:

本实用新型中设有上承接管、下承接管、锁止钩件、升降套、定位件和定位环,可以通过旋转升降套使得下承接管沿竖直方向上升至合适位置处时,利用锁止钩件与定位环实现配合进而将整体的上承接管和下承接管实现固定进而将转换层模板进行有效的回顶支撑,锁止钩件和定位件上的定位环的匹配可以释放升降套和上承接管之间的作用力,使得构件寿命大大提高,同时在转换时可以利用刻度值实现高度的统一,无需外界测平设备的复杂过程,进而大大提高其效率,在保证其支撑效果的同时还能提高其空间利用率。

本实用新型中上承接管的底部和上承接管的顶部均固定连接有承托板,位于上承接管顶部的承托板上表面的两侧均开设有定位槽,定位槽的槽壁上设有防渗层,定位槽的深度为模板的厚度,利用定位槽可以将转换层模板实现快速定位提高其安装效率,同时防渗层可以防止混凝土浆料浇筑时出现渗出现象。

本实用新型中升降套的顶部设有用于清理上承接管表面的清洁件,清洁件包括固定部和清理部,固定部为环状结构,清理部(为刷子结构)设置在固定部的内壁上,在上承接管回收至下承接管内时,利用清理部将上承接管的表面实现清理,有利于提高其维护工作,进一步提高其使用寿命。

本实用新型中升降套上固定连接有水平设置的扭力套,扭力套内穿设有加力杆,利用加力杆转动,使加力杆带动扭力套转动,在通过扭力套带动升降套转动,能起到方便旋转升降套的作用,从而能起到方便安装的作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a处的剖面图;

图3为图1中b-b处的剖面图。

图中:1、上承接管;2、下承接管;3、升降套;31、扭力套;32、加力杆;4、锁止钩件;41、第一连接部;42、第二连接部;43、锁止块;44、槽口;45、卡块;46、凸起部;5、定位件;6、定位环;7、承托板;8、定位槽;9、清理件;91、固定部;92、清理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

如图1至图3,一种伸缩式回顶支撑构件,包括竖直设置的下承接管1和上承接管2,下承接管1位于上承接管2的底部,下承接管1的顶部转动连接有升降套3,下承接管1上活动设有锁止钩件4,上承接管2与升降套3螺纹连接,上承接管2的底部设有定位件5,定位件5上开设有与锁止钩件4匹配的定位环6,上承接管2的表面设有刻度值。通过这样设置,可以通过旋转升降套3使得下承接管1沿竖直方向上升至合适位置处时,利用锁止钩件4与定位环6实现配合进而将整体的上承接管2和下承接管1实现固定进而将转换层模板进行有效的回顶支撑,锁止钩件4和定位件5上的定位环6的匹配可以释放升降套3和上承接管2之间的作用力,使得构件寿命大大提高,同时在转换时可以利用刻度值实现高度的统一,无需外界测平设备的复杂过程,进而大大提高其效率,在保证其支撑效果的同时还能提高其空间利用率。

在本实施例中进一步优选地方案,上承接管2的底部和上承接管2的顶部均固定连接有承托板7,位于上承接管2顶部的承托板7上表面的两侧均开设有定位槽8,定位槽8的槽壁上设有防渗层,定位槽8的深度为模板的厚度,利用定位槽8可以将转换层模板实现快速定位提高其安装效率,同时防渗层可以防止混凝土浆料浇筑时出现渗出现象。

在本实施例中进一步优选地方案,升降套3的顶部设有用于清理上承接管2表面的清洁件9,清洁件9包括固定部91和清理部92,固定部91为环状结构,清理部92(为刷子结构)设置在固定部91的内壁上,在上承接管2回收至下承接管1内时,利用清理部92将上承接管2的表面实现清理,有利于提高其维护工作,进一步提高其使用寿命。

在本实施例中进一步优选地方案,升降套3上固定连接有水平设置的扭力套31,扭力套31内穿设有加力杆32,利用加力杆32转动,使加力杆32带动扭力套31转动,在通过扭力套31带动升降套3转动,能起到方便旋转升降套3的作用,从而能起到方便安装的作用。

在本实施例中进一步优选地方案,锁止钩件4包括第一连接部41、第二连接部42和锁止块43,第一连接部41和第二连接部42设置在下承接管1的外侧,第一连接部41和第二连接部42通过旋转轴转动连接为环状结构,第一连接部41远离旋转轴的一端设有槽口44,第二连接部42远离旋转轴的一端活动设有自动复位的卡块45,卡块45与槽口44匹配连接,第一连接部41和第二连接部42靠近旋转轴的一端均设有用于使锁止块43发生横向移动且与定位环6实现匹配的凸起部46,锁止块43设置在下承接管1的内部,锁止块43为弧形结构且靠近定位环6的一侧设有锁止凸件,锁止块43的一端延伸至下承接管1道外侧且与旋转轴连接、另一端为自由设置。当旋转升降套4至上承接管2至合适位置处时,利用以旋转轴为中心旋转第一连接部41和第二连接部42,同时二者的凸起部46与下承接管2的表面作用进而将锁止块43向靠近旋转轴的一侧移动,使得锁止块43的另一端将与定位环6匹配实现定位杆和上承接管2实现位置固定,同时卡块45将与槽口44匹配使得第一连接部41和第二连接部42连接成环状结构,当需要回收时只需要使得卡块45和槽口44分离,同时将第一连接部41和第二连接部42向外侧张开回收其上承接管2即可。

本实用新型在具体操作中可以这样实现,利用加力杆32转动,使加力杆32带动扭力套31转动,在通过扭力套31带动升降套3转动,至上承接管2至合适位置处时,利用以旋转轴为中心旋转第一连接部41和第二连接部42,同时二者的凸起部46与下承接管2的表面作用进而将锁止块43向靠近旋转轴的一侧移动,使得锁止块43的另一端将与定位环6匹配实现定位杆和上承接管2实现位置固定,同时卡块45将与槽口44匹配使得第一连接部41和第二连接部42连接成环状结构,利用锁止钩件4与定位环6实现配合进而将整体的上承接管2和下承接管1实现固定进而将转换层模板进行有效的回顶支撑,锁止钩件4和定位件5上的定位环6的匹配可以释放升降套3和上承接管2之间的作用力,使得构件寿命大大提高,同时在转换时可以利用刻度值实现高度的统一,无需外界测平设备的复杂过程,进而大大提高其效率,在保证其支撑效果的同时还能提高其空间利用率。当需要回收时只需要使得卡块45和槽口44分离,同时将第一连接部41和第二连接部42向外侧张开回收其上承接管2即可,过程中利用清理件9中的清理部92将上承接管2的表面进行有效清理,实现较长的使用寿命。

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实用新型。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实用新型内。

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