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建筑土木施工用混凝土模板固定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645185发布日期:2021-01-15 11:53阅读:35来源:国知局
一种建筑土木施工用混凝土模板固定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建筑施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建筑土木施工用混凝土模板固定装置。



背景技术:

在建筑施工中常常需要现浇混凝土,其支撑模板以及模板的固定或支撑装置为影响混凝土成型的关键之处,现有的一些模板支撑结构,多数以钢筋或细管贯穿对称位置的模板为主要固定方式,然后配合扣件进行加固,这种方式如果贯穿位置较多,很容易造成模板的损坏或开裂,大大影响模板在浇筑混凝土时的支撑效果。

为此,公开号为cn209874487u公开了一种建筑施工用混凝土模板固定装置,包括多个模板本体,模板本体上设置在水泥台上,相邻两个模板本体的接缝处设置有衔接板,衔接板上设置有第一支撑板,第一支撑板上设置有第一轴套,第一轴套上设置有斜杆,斜杆的另一端设置有第二轴套,第二轴套设置在第一支撑套上。

但仍存在以下不足:拆卸模板时需依次拆卸第一支撑板、第二支撑板、以及定位套上的螺纹才能拆除模板,操作繁琐费时费力,并且,混凝土浇筑完成后,需把两端多余的衔接管进行切割去除才能对混凝土面进行填平,耗费工作时间,同时衔接管不能反复利用,耗费使用成本。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建筑土木施工用混凝土模板固定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建筑土木施工用混凝土模板固定装置,包括支撑座,所述支撑座设有两个且均通过螺栓固定连接在水泥台上,所述支撑座的内侧上均设有支板,所述支板一侧的中部通过轴承连接有调节杆,所述调节杆贯穿至支撑座上,所述支板另一侧的上下端均通过支柱固定连接有固定板,所述固定板的内侧上卡接固定有模板本体,所述模板本体的中部之间贯穿插接有加固钢杆,所述加固钢杆包括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所述模板本体的内侧之间滑动插接有塑料支管,所述塑料支管滑动套接在加固钢杆上。

优选的,所述支板一侧的上下端均固定连接有导向杆,所述导向杆端部滑动贯穿至支撑座上。

此项设置有效提高了支板与支撑座之间连接结构的稳定性,便于对支板进行更为稳固的支撑,便于支板带动固定板进行稳定的移动,导向作用好。

优选的,所述调节杆上设有螺纹槽段,所述螺纹槽段与支撑座螺纹连接,所述调节杆的其他部分与支撑座滑动连接。

此项设置有效提高了调节杆与支撑座之间连接结构的稳固性,从而便于对固定板的移动位置进行定位固定,同时在固定板的移动过程中也方便调节杆的滑动抽拉,操作省时省力。

优选的,所述固定板抵靠在模板本体的上下端位置,所述固定板的内侧固定连接有定位块,所述模板本体的侧壁上设有与定位块相匹配连接的定位槽,所述定位槽上设有防滑纹。

此项设置定位块插接至对应的定位槽中,使得固定板便于对模板本体进行稳固的支撑,保证模板本体放置位置的准确定位,有利于提高模板本体的使用效率。

优选的,所述第一连杆的一端上设有固定槽,所述第二连杆的一端上固定连接有螺纹头,所述螺纹头与螺纹槽相匹配连接。

此项设置有效提高了第一连杆与第二连杆连接结构的稳固性,拆装方便,即安装加固钢杆时,先把塑料支管插入模板本体之间的中部位置,并把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通过模板本体的侧壁插入塑料支管内部,同时转动第一连杆直至使得固定槽螺接至螺纹头上,实现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的固定,并在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上拧紧紧固板,从而有效提高了加固钢杆与模板本体之间连接结构的稳固性,拆卸时,可方便把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从两侧分别取出,拆卸方便,省时省力。

优选的,所述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的另一端上均螺纹连接有紧固板,所述紧固板抵靠在模板本体上。

此项设置有利于进一步提高了加固钢杆与模板本体之间连接结构的稳固性。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和优点:该建筑土木施工用混凝土模板固定装置,把模板本体卡靠在固定板上,再把塑料支管滑接插入模板本体之间,并把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的一端插入模板本体至塑料支管的内部,同时转动第一连杆直至固定槽拧紧至螺纹头上,实现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的固定,并在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的另一端上拧紧紧固板,实现加固钢杆与模板本体的稳固连接,即实现模板之间的固定,再对其之间浇筑混凝土即可;拆卸时,转动调节杆使得螺纹槽段脱离支撑座,即使得定位块脱离定位槽,并再滑动抽拉调节杆,直至拉动支板和固定板远离模板本体抵靠在支撑座上,然后,拧出紧固板并拉动模板本体脱离加固钢杆的两端,同时把模板本体向上抽离取出拆卸,再从模板本体的两侧转动第一连接杆或第二连接杆,使第一连接杆或第二连接杆之间分离并抽出,即使得加固钢杆从而塑料支管中抽离拆卸,最后,使用混凝土对塑料支管填平即可,该装置使得模板拆装方便,省时省力,结构简单,有效避免了加固钢杆的损耗,节约使用成本,有效保证了混凝土浇筑质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加固钢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固定板固定示意图。

图中:1、水泥台;101、支撑座;2、支板;201、导向杆;202、支柱;203、固定板;204、定位块;205、定位槽;3、调节杆;301、螺纹槽段;4、模板本体;5、塑料支管;6、加固钢杆;601、第一连杆;602、第二连杆;603、螺纹头;604、固定槽;7、紧固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3所示,一种建筑土木施工用混凝土模板固定装置,包括支撑座101,所述支撑座101设有两个且均通过螺栓固定连接在水泥台1上,所述支撑座101的内侧上均设有支板2,所述支板2一侧的中部通过轴承连接有调节杆3,所述调节杆3贯穿至支撑座101上,所述支板2另一侧的上下端均通过支柱202固定连接有固定板203,所述固定板203的内侧上卡接固定有模板本体4,所述模板本体4的中部之间贯穿插接有加固钢杆6,所述加固钢杆6包括第一连杆601和第二连杆602,所述模板本体4的内侧之间滑动插接有塑料支管5,所述塑料支管5滑动套接在加固钢杆6上。

所述支板2一侧的上下端均固定连接有导向杆201,所述导向杆201端部滑动贯穿至支撑座101上;有效提高了支板2与支撑座101之间连接结构的稳定性,便于对支板2进行更为稳固的支撑,便于支板2带动固定板203进行稳定的移动,导向作用好。

所述调节杆3上设有螺纹槽段301,所述螺纹槽段301与支撑座101螺纹连接,所述调节杆3的其他部分与支撑座101滑动连接;有效提高了调节杆3与支撑座101之间连接结构的稳固性,从而便于对固定板203的移动位置进行定位固定,同时在固定板203的移动过程中也方便调节杆3的滑动抽拉,操作省时省力。

所述固定板203抵靠在模板本体4的上下端位置,所述固定板203的内侧固定连接有定位块204,所述模板本体4的侧壁上设有与定位块204相匹配连接的定位槽205,所述定位槽205上设有防滑纹;定位块204插接至对应的定位槽205中,使得固定板203便于对模板本体4进行稳固的支撑,保证模板本体4放置位置的准确定位,有利于提高模板本体4的使用效率。

所述第一连杆601的一端上设有固定槽604,所述第二连杆602的一端上固定连接有螺纹头603,所述螺纹头603与螺纹槽相匹配连接;有效提高了第一连杆601与第二连杆602连接结构的稳固性,拆装方便,即安装加固钢杆6时,先把塑料支管5插入模板本体4之间的中部位置,并把第一连杆601和第二连杆602通过模板本体4的侧壁插入塑料支管5内部,同时转动第一连杆601直至使得固定槽604螺接至螺纹头603上,实现第一连杆601和第二连杆602的固定,并在第一连杆601和第二连杆602上拧紧紧固板7,从而有效提高了加固钢杆6与模板本体4之间连接结构的稳固性,拆卸时,可方便把第一连杆601和第二连杆602从两侧分别取出,拆卸方便,省时省力。

所述第一连杆601和第二连杆602的另一端上均螺纹连接有紧固板7,所述紧固板7抵靠在模板本体4上;有利于进一步提高了加固钢杆6与模板本体4之间连接结构的稳固性。

具体的,使用时,把模板本体4卡靠在固定板203上,再把塑料支管5滑接插入模板本体4之间,并把第一连杆601和第二连杆602的一端插入模板本体4至塑料支管5的内部,同时转动第一连杆601直至固定槽604拧紧至螺纹头603上,实现第一连杆601和第二连杆602的固定,并在第一连杆601和第二连杆602的另一端上拧紧紧固板7,实现加固钢杆6与模板本体4的稳固连接,即实现模板之间的固定,再对其之间浇筑混凝土即可;拆卸时,转动调节杆3使得螺纹槽段301脱离支撑座101,即使得定位块204脱离定位槽205,并再滑动抽拉调节杆3,直至拉动支板2和固定板203远离模板本体4抵靠在支撑座101上,然后,拧出紧固板7并拉动模板本体4脱离加固钢杆6的两端,同时把模板本体4向上抽离取出拆卸,再从模板本体4的两侧转动第一连接杆或第二连接杆,使第一连接杆或第二连接杆之间分离并抽出,即使得加固钢杆6从而塑料支管5中抽离拆卸,最后,使用混凝土对塑料支管5填平即可,该装置使得模板拆装方便,省时省力,结构简单,有效避免了加固钢杆6的损耗,节约使用成本,有效保证了混凝土浇筑质量。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